《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复习导入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是如何破曹的呢?让我们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看周瑜的谋略。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作品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氏家族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作者简介

官渡之战后,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得了荆州,气焰极盛,准备顺江东下。东吴孙权经过一段犹豫之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和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决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此时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兵临城下,东吴主将周瑜率兵五万前来抵御,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故事背景赤壁之战前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与历史事实的异同小说取材于历史,基本情节与史实相合。历史小说是文学作品可以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栩栩如生。1、曹操帐下幕宾。2、周瑜的计。3、反间计。4、杀蔡、张二人。5、二人“深得水军之妙”6、亲往探寨。7、曹操误杀此二人。整体感知通读课文,理清以下问题:蒋干是谁?蒋干“中计”指中谁的计?蒋干中的什么计谋?周瑜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下此计的原因呢?计谋的结果呢?曹操帐下幕宾,周瑜的同窗。周瑜的计谋。反间计。杀蔡、张二人。二人“深得水军之妙”曹操误杀蔡、张二人。梳理故事情节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二人。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高潮:周瑜假装泄密,蒋干窃书。结局:曹操中计,杀蔡、张二人。尾声:周瑜闻讯喜庆计成。阅读1-3段,思考以下问题:1、概括第一段内容。周瑜为什么要这样?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

研读课文1、概括第一段内容。周瑜为什么要这样做?

毁书斩使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鼓舞士气。2、第二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办?研读课文曹操折兵和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将。曹操回去后采纳蔡、张二人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研读课文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

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了什么?如何解决?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训练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悟出要破曹军,

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二人。谋划反间计。

研读课文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周瑜设计的背景。研读课文5.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应如何?

周瑜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研读课文6.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做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研读课文7.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研读课文

思考:周瑜又是如何设计使蒋干对密信内容深信不疑的?1.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内容在蒋干看来处处合乎情理。2.梦话:周瑜两次装说梦话“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3.密报: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使蒋干完全相信。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合作探究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合作探究三堵同榻共寝见面堵嘴宴会堵意观营堵心蔡张密信佯装大醉梦中呓语江北密报六诱走投无路自投罗网周瑜设计蒋干中计反间计周瑜(设计)

反间蒋干(中计)B炫耀——A堵嘴——C佯醉——

欲擒故纵

心理震慑

示之以隙——玩于彀中——有口难开——自愧不如高明的演员愚笨的木偶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假戏真做,水到渠成。步步窘迫,进退失据,自作聪明,贻笑千古。周瑜之“笑”

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敏锐机智,将计就计,计划周密。笑曰:“…闻弦歌而知雅意”擒纵自如震慑对手成竹在胸笑挽其臂曰“…何速去也?”大笑畅饮豪放自信躇踌满志佯醉大笑曰:“…不曾想有今日”言罢大笑人物形象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周瑜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人物形象

愚蠢而又自作聪明。(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盲目自信(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蒋干人物形象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