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_第1页
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_第2页
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_第3页
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_第4页
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解与思考赵一鹏作者简介:赵一鹏(1962-),男,河南温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作者简介:赵一鹏(1962-),男,河南温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转型期中国大学办学定位的制度逻辑演进研究》(DFA110225);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嵌入性策略选择及效能研究》(2013-QN-152)。(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十余年的规模扩张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破解粗放式发展之困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内涵发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剖析内涵发展之缘由,提出内涵发展的核心、关键和动力。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3000万,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然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各种问题,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本文谨通过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就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并提出当前高校内涵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1977~1985年:恢复高考制度,建立学位制度1977年我国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方针。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相对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早在1954年,中共中央在中国科学院党组报告的批示中就指出了:“在我国建立学位制度是必要的。”然而,由于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开展,最初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没有正式通过。之后,在1961~1964年,由聂荣臻同志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草案)受当时“左”的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位属于资产阶级法权范畴的看法占了上风,这个《条例》(草案)未能完成法律程序而被搁置。文革结束之后,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学位制度的法律地位不容回避。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1981年,我国对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同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始正式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由此可见,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来之不易的,学位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对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1985~1998年: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教育不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为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的主要阵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剧烈变革的时代,更要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素质和科技水平,促进了生产、生活、经营、管理的水平提升,并以改革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设置、服务经济社会的方式方法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新的使命,即通过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竞争国际化、学习终身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世界一流高校不多、创新创造驱动力不突出等问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上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超常规的规模扩张是典型的外延发展模式。其发展路径是在强大外部经济推力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的压力下形成的。在“双力”的作用下,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教育需求,又拉动了经济和教育消费的增长。二者在一定制度诱导和激励下相互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实践证明,我国高等教育正是通过以外延发展模式为主要特征的超常规的规模扩张,而一跃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形式的外延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在大众化阶段,必然要转化成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其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横向比较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高等教育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与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密不可分。自1862年《莫里尔法》颁布,掀起了美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高潮。发展至今,美国以3亿多人口,拥有了2600多所四年制高校和3400多所两年制的社区学院,170余所高校进入世界高校排行500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美国更加突出学科(课程)、师资及其办学体制、制度等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且成就斐然:如在上世纪全球7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就有300余人,这些获奖者都具有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大都出身名校;还有上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成就——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也都深深地烙下了美国高校参与的印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模式由以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型。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以规模、土地、经费等外部动力和资源模式,向以质量、结构、效益等内部动力和资源模式的转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解决外延发展引发的资源紧张和发展动力不足等困境的必然之路。(三)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应对生源危机的有效途径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招录取人数和高校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张。然而,在我国长期人口政策背景下,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人数却不断下降。在2008年峰值达到1340万人后,2009年至今,高招报名人数快速减少,2012年减少至900万人。这“一升一降”导致了高校间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具体表现为:“985、211”等自主招生高校给普通高校带来“不公平竞争”的压力,从2003年开始的自主招生,其规模由最初的27所高校扩大到现在的76所,对国内优质生源进行“撇脂性招生”;由于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国内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境外高校纷纷“抢滩登陆”,高中毕业生中准备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2009年来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接近34万,2012年超过了40万;颜珂,王珏,梁晨.生源少了,有些高校不好过[N].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第12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及在校生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对普通高校的“生源分流”影响非常明显,预计到2020年,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普通高校在校生的40%。此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正趋向多元化。“考前放弃报名、考后放弃填报志愿、录取后放弃报到”成为了近几年高招的一个新现象。“三放弃”既有相当部分的贫困家庭子女提前就业的无奈,又有富裕家庭子女“弃考留学”的“非常规选择”。“三放弃”现象虽然不是当前“生源危机”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体现了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高等教育,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和人力资本效益,不再为上大学而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多元化求学意向下的“生源危机”会倒逼高校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身实力和吸引力,变危机为契机,实现颜珂,王珏,梁晨.生源少了,有些高校不好过[N].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第12版).陈锋正.“生源危机”背景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2.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高等教育以高校为载体,高校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英]A.N.怀特海.大学及其功能[J].书城,2000(10):32.这就是高校或高等教育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即人才培养。[英]A.N.怀特海.大学及其功能[J].书城,2000(10):32.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规格和标准。在宏观目标的统领下,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单元,要因地制宜、因材而异制定和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标准,向社会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本,实现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其次,要通过构建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于注重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强调多学科、跨专业的交叉整合,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最后,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学习主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主体,共同构成了高校不可或缺的两类性质和任务均有所不同主体。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既依赖教师水平的持续提高,又离不开学生潜力的不断发展,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二)强化办学特色是内涵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突出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趋化,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的“千校一面”,从而形成了高校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在“生源危机”来临之时,低质量和无特色高校遭遇“生死存亡”的考验不可避免。因此,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分层次发展成为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陈锋正.陈锋正.“生源危机”背景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2.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发挥办学优势、突出办学理念、明晰办学目标、规划科学的发展方向,是推进内涵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凝练办学特色,自主创新,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建设和发展思路,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实现高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办学定位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前提,高校要有明确的科学的办学定位。我国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而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将其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依据,以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一般由政府出资举办或资助,其特色建设理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产业特征,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其拥有的各方面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三)管理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动力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管理既不能用我国传统精英式教育管理模式,又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胆改革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借鉴国际有益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以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各级相关政府和高校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管理思想转变、管理内容拓展、管理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突破结合起来,做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者、辅助者和践行者,逐步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以市场机制的运用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其次,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不容动摇,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