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2019版2019年5月20日《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2:教育的概念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eq\o\ac(○,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eq\o\ac(○,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eq\o\ac(○,单)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无等级性(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培养教师和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考点9: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eq\o\ac(○,单)eq\o\ac(○,简)(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时期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eq\o\ac(○,单)◆考点1:教育学的概念eq\o\ac(○,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10:教育学的萌芽★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A.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墨翟——兼爱、非攻B.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新工具》科学归纳法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康德(赫尔巴特的老师)《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卢梭《爱弥儿》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洛克《教育漫话》1.“白板说”;2.“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斯宾塞《教育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巧记: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3.“一、二、三、四+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一:一本书《普通教育学》;二“学”: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杜威):民主:《明主主义与教育》;威:杜威;新三: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考点1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理论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巧记:木(姆)有目标,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专题三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eq\o\ac(○,单)◆考点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对的)◆考点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eq\o\ac(○,简)eq\o\ac(○,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考点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eq\o\ac(○,简)eq\o\ac(○,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考点4: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eq\o\ac(○,简)(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5: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6: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专题四 教育与人的发展eq\o\ac(○,单)很重要的内容◆考点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eq\o\ac(○,单)eq\o\ac(○,简)eq\o\ac(○,辨)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考点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简答题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考点4: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eq\o\ac(○,简)eq\o\ac(○,辨)eq\o\ac(○,材)内部因素=1\*GB3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eq\o\ac(○,辨)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GB3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外部因素=3\*GB3③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4\*GB3④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eq\o\ac(○,辨)(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五 教育制度eq\o\ac(○,单)eq\o\ac(○,辩)eq\o\ac(○,简)◆考点1: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eq\o\ac(○,单)◆考点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eq\o\ac(○,简)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壬寅学制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癸卯学制1904规定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eq\o\ac(○,简)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是重点同P3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eq\o\ac(○,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eq\o\ac(○,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8: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5.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六 教育目的eq\o\ac(○,单)eq\o\ac(○,辩)◆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eq\o\ac(○,单)◆考点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eq\o\ac(○,辩)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个方便的基础;高等几哦啊与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eq\o\ac(○,单)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巧记: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巧记: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4.知识本位论(传授)5.宗教本位论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eq\o\ac(○,辩)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考点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eq\o\ac(○,简)eq\o\ac(○,单)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eq\o\ac(○,简)eq\o\ac(○,单)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eq\o\ac(○,单)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物质基础4.美育——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考点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eq\o\ac(○,单)eq\o\ac(○,简)eq\o\ac(○,辩)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eq\o\ac(○,简)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主体性5.开放性专题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eq\o\ac(○,单)eq\o\ac(○,简)◆考点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考点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分类:了解(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四)实验法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中学课程专题八 中学课程◆考点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eq\o\ac(○,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eq\o\ac(○,单)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考点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分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杜威)又称生活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一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科形式综合课程(怀特海)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实施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呈现方式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社会中心课程论(大致了解)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考点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考点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考点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1.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补充: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考点8: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内涵: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三)教材——指向教师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eq\o\ac(○,单)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点9:教材编写的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考点10: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CIPP评价模式4.CES评价模式◆考点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eq\o\ac(○,单)eq\o\ac(○,简)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eq\o\ac(○,简)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3.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eq\o\ac(○,单)eq\o\ac(○,简)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第三章中学教学2016很可能考察2015是考德育专题九 教学概述◆考点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eq\o\ac(○,材)eq\o\ac(○,单)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教学任务——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eq\o\ac(○,单)(其他略)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4: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eq\o\ac(○,单)专题十教学过程◆考点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1.孔子: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荀子:闻、见、知、行。3.礼《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西方1.夸美纽斯:感知、记忆、理解、判断2.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成五阶段: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3.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考点6: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eq\o\ac(○,单)eq\o\ac(○,辩)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引导性简捷性)◆考点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eq\o\ac(○,材)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eq\o\ac(○,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eq\o\ac(○,材)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eq\o\ac(○,材)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考点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考点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考点9:教学原则★1.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8.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性原则◆考点10:教学方法★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3.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激发潜力,无意识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5.发现法——布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维度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班、课、时。产生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考点12:教学评价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的种类维度具体分类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九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注意◆考点1: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分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考点2:感觉1.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考点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考点3: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三)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补充:①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②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四)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eq\o\ac(○,简)——背1.明确记忆目的,较强记忆自觉性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六、想象(补充)(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七、思维与问题解决★eq\o\ac(○,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eq\o\ac(○,单)——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eq\o\ac(○,单)(一)思维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分类★维度内容√思维的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补充:意志过程★——动机冲突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情境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难易迁移——正负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功能固着——消极阻碍⑥原型启发⑦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专题十二 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eq\o\ac(○,材)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2.结构:学习需要(内驱力)和学习期待(诱因)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4.学习动机的分类eq\o\ac(○,单)分类标准分类名称注释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动机与短期目标相联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eq\o\ac(○,单)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耶克斯-多得森定律eq\o\ac(○,单)eq\o\ac(○,辨)(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品点低些--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6.学习动机理论eq\o\ac(○,材)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主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追求成功者(50%)和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六因素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度因素成败归因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能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数以外部不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二、学习策略eq\o\ac(○,单)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三、学习迁移1.分类eq\o\ac(○,单)分类标准分类含义例迁移性质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德语负迁移消极的促进作用英语→日语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蔬菜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苹果迁移方向eq\o\ac(○,辨)顺向迁移先前→后继前摄抑制逆向迁移后继→先前倒摄抑制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具体内容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具体迁移(特殊迁移)具体→具体石→磊迁移范围不同近迁移相似的学习情境远迁移极不相似的情境小鸟→飞机2.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夫。(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迁移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学习情境跟以前的知识有共同成分或关联(三)概括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四)关系转换理论苛勒(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了解a.相似性b.原有知识结构c.学习心向与定势d.智力能力态度指导等等专题十三 学习理论eq\o\ac(○,单)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考点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考点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泛化: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考点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实验1.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操作性行为:反应→刺激(主动)2.强化原理条件行为发生频率例子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奖励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体罚、谴责等消退无任何强化物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不予理睬3.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考点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2.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考点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考点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考点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人是有通过领悟知识实质主动学习◆考点8: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大脑比喻为电脑对知识加工处理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4.建构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2.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专题十四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低级的行为图示前运算阶段2~7岁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没有守恒概念——排珠实验5.作出判断时只能够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了解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2016上考过简答)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b.心理发展观c.内化学说d.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考点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eq\o\ac(○,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eq\o\ac(○,单)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eq\o\ac(○,单)情绪与情感的区别:eq\o\ac(○,辨)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绪产生早(生命开始),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eq\o\ac(○,辨)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4.中学生情绪的特点——背eq\o\ac(○,材)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以下: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5.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A.忧郁b.恐惧c.愤怒d.孤独6.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标准——背eq\o\ac(○,材)A.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分强求有清醒的理智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④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⑤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⑥丰富、深刻的自我感情体验B.情绪调节的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节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考点3:中学生人格发展(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二)人格的特征eq\o\ac(○,单)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人格的结构气质eq\o\ac(○,材)性格(核心)认知风格eq\o\ac(○,单)自我调控系统eq\o\ac(○,单)(1)气质eq\o\ac(○,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抑郁质强、平衡、不灵活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2)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eq\o\ac(○,单):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3)认知风格: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人格特质理论eq\o\ac(○,单)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共同特质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个人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5-10个次要特质: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认知能力晶体智力: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人格类型理论eq\o\ac(○,单)希伯克利特——气质类型学说(见上)内-外向人格霍兰德的人格理论:六种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人格发展理论eq\o\ac(○,单)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考点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特别重要)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中学生的性心理与异性交往eq\o\ac(○,材)可能不大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一)性意识的出现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疏远异性阶段;2.接近异性阶段;3.异性眷恋阶段;4.择偶尝试阶段。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十五中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的标准EQ\o\ac(○,简)可能性不大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eq\o\ac(○,单):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四、心理辅导的途径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五、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eq\o\ac(○,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第七章中学德育(重点)专题十六中学生品德发展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心理结构eq\o\ac(○,单):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决心、信心、恒心三阶段)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了解)(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了解)(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受教育程度五、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学习的阶段)eq\o\ac(○,单)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和服从)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师徒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五)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专题十七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年龄特征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权威阶段5-8岁1.他律道德阶段;2.严格遵守规则;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可逆性阶段8-10岁1.自律道德阶段;2.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3.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公正阶段10-12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eq\o\ac(○,单)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10岁)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10-20岁)“好孩子”定向阶段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后习俗水平(>20岁)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3.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学校教室家具设计方案
- 医疗机构6S现场管理标准
- 智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方案
- 社区食堂燃气安全保障措施
- 大型太阳能电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2024年度戴悦解除婚姻合同协议
- 农业产品加工厂生产制度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购买合同的知识产权描述与购买价格
- 2024年度乙方向甲方出租仓库的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协议
- GA/T 2133.1-2024便携式微型计算机移动警务终端第1部分:技术要求
- 人员出入库登记表
- 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试行)
- NB-T47013.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 项目管理全业务流程和指引(标前阶段投标阶段和合同交付阶段)
- 《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塔架生产技术规程》
- 学校保安执勤方案
- 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 矿山环境保护 全套课件(上)
- 建筑幕墙工程(铝板、玻璃、石材)监理实施细则(全面版)
- 120院前急救岗前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