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徐州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目录Ⅰ.徐州医学院简介……………………1Ⅱ.徐州医学院总体建设目标…………6Ⅲ.申请新增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析及参考文献…………8Ⅳ.授权学科建设规划…………………25授权学科一:麻醉学学科建设规划………………25授权学科二:内科学学科建设规划………………39授权学科三:外科学学科建设规划………………53Ⅴ.支撑学科建设规划…………………68支撑学科一:基础医学学科建设规划……………68支撑学科二:生物学学科建设规划………………74支撑学科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规划………………82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88学校简介1-徐州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Ⅰ.徐州医学院简介徐州医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为5年制本科,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学校现有15个院、系、部,设置14个本科专业,29个专业方向,分属医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四个门类。目前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8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生13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348名。2003年起,我校连续5年本科招生规模位居我省高等医学教育第一位。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三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1993年起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已达33人。2001年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单位和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起招收留学生。学校坚持“立足苏北、服务江苏、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以麻醉学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在江苏医学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苏北五市的二级以上医院中,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占江苏省培养研究生总数的6成。学校优良的教学质量得到国家及社会认可,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在全国参评院校中排名第20位(在参评的硕士授权单位中排名第一)。学校发展现状及近5年改革发展重要成效如下:一、办学特色鲜明,麻醉学教育全国领先徐州医学院在国内麻醉教育领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麻醉学本科教育的一面旗帜。1985年在国内首家开办麻醉学本科教育,并开始招收硕士生,1993年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已成为国内招生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人才质量得到普遍赞誉的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已招收本科生2821名,硕士研究生372名,博士研究生30名,毕业生遍及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医疗机构,大多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麻醉学既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又是我省的品牌专业和江苏省确定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江苏省麻醉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均设在我校。1997年至2007年,麻醉学分别获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1世纪初麻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麻醉解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奖励。我校主编的麻醉学统编教材多次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材和省精品教材。国家麻醉学专业设置规范、课程门类、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由我校主持制订。二、医学人才植根苏北,区域作用无可替代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既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区域内人口1.2亿,农村人口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苏北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50年来,我校坚持扎根苏北、辐射周边,培养的2万余名本科生、1000余名硕士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留在苏北。根据08年12月底的最新调查,苏北5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中的骨干,我校本科毕业生占56.0%;省内高校毕业的医学硕士生在苏北地区工作的人员中,徐州医学院毕业生占58.7%。我校为苏北地区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教学水平位居上游,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异我校长期开展教育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997年,麻醉学专业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徐州医学院是10所获奖院校中唯一一所地方院校;200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在参评的硕士授权单位中排名第一。近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3项、卫生部优秀教材奖2项。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精品课程8门。近5年,我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篇,影响因子最高达8.56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均有SCI论文发表,累计影响因子已达225.796。2007年,我校自己培养的裴冬生博士、曹君利博士的2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也是唯一一家有2篇论文入选的单位。2002年以来,在省学位办抽检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合格,优良率达83.0%。2004年以来获得江苏省硕士生创新课题14项,优秀硕士论文16篇。四、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品牌学科数量众多长期以来,我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构筑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通过推动学科建设,积极为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创造条件。我校目前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省重点学科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培育点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点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有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麻醉学不仅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学科建设上也走在全国前列。麻醉学科在全国性的单科评审中多次获得第一,连续十年名列前茅。1988年麻醉学科成为最早的省政府重点学科,1995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政府“A”级学科;2005年成为第一个麻醉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997年麻醉学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1995年麻醉学科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1年、2006年连续2次成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我校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除麻醉学外,我校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以及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多个学科发展迅猛。内科学和外科学均为省重点学科,皆有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完善。其隶属的多个三级学科为省重点临床专科和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以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学科一直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早在1986年即被授予省重点学科,2005年脑病生物信息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重点实验室。五、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形成梯队我校现有专任教师671人,其中教授133人,占专任教师的19.8%;副教授225人,占33.5%。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35人,占专任教师的20.1%;具有硕士学位者362人,占54.0%。45岁以下中青年师资比例为76.0%。现有硕士生导师265名,博士生导师12名。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1人;省“青年创新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选48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7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5人,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医学重点人才5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人、银奖2人。六、科研水平显著提升,部分成果国际领先学校把科技工作放到决定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人才引进与科技投入,取得显著效果。近5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共4项;获省部级课题34项、市厅级课题219项、横向课题33项,其他课题183项。目前在研课题283项,累计经费近5000万元。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项11项,市级奖项71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4项。发表科研论文6479篇,其中核心期刊1832篇,SCI、EI收录183篇。七、承担苏北卫生指导,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徐医附院作为学校的直属医院、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卫生部颁三级甲等医院、省卫生厅临床医师进修培训基地,承担着苏北及周边三省近20个地市、147个县区,约1.2亿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周边医院的业务指导、毕业后教育、临床专科医师培训等任务。2008年门诊量突破120万人次,住院病人达4.5万人次。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率先进行器官(心脏、肝脏、肾脏)移植、骨髓移植、基因诊断等医疗项目,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以国内外居首位的1160余例和98%成功率达到了国内与国际领先水平。副省长、市委书记徐鸣同志在我校50周年校庆之际说:“徐州医学院在徐州办学50年,徐医附院行医100余年,是徐州及苏北地区一方百姓的卓越的健康庇护神,这是徐州人民的福份”。八、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科研医疗设施升级校园占地面积1110.74余亩,校园建筑面积约24万m2。配备有激光供聚焦显微镜、脑片膜片钳、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仪、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等总值4亿元(含直属附院)的先进实验仪器。学校现有7所附属医院、4所临床学院和130余个临床教学基地,分布于20余个省市。学校图书馆现为淮海经济区最专业的医学文献和医学信息服务中心。现有图书馆面积约1.1万m2,在建新馆面积2.5万m2;藏书117.2万册,长期订阅生物医学中文期刊1665册、外文期刊190册,可利用外文电子期刊18770种,拥有中外文知名数据库22个。在全国医学院校中首创“信息高架桥”,把各附属医院并入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为苏北各大医院提供了直接、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拥有全省最大、设施全省一流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是省科技厅立项资助建设的省开放性动物实验中心、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考试点、省三药创新公共服务子平台。总体建设目标Ⅱ.徐州医学院总体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国家和江苏社会发展、人民健康需要提供优质人才为目标,继续坚持以麻醉学为品牌,临床医学为重点,以基础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为支撑,以品牌效应带动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形成一支年龄、职称、知识、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水平一流的学术队伍;承担较多数量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横向课题,并获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通过5年的立项建设,使得徐州医学院实现如下目标:1.学校定位成为“立足苏北、服务江苏和淮海经济区、辐射全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办学水平、特色、优势和地位成为以临床医学教育为基础、麻醉学教育为特色和优势、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医科大学。3.学科与专业建设麻醉学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江苏乃至全国的麻醉学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内科学、外科学成为合格的博士授权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3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个。基础医学、生物学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教学与科研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的60%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博士比例占30%以上。教授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占35%、讲师占35%。新增博士生导师10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聘用2~3名院士;力争10名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成为在国内同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20名以上的学术带头人成为在江苏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5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江苏省同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5.条件建设继续加大对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经费投入;新增1个肿瘤学省级重点实验室;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基本达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水平。6.人才培养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12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保持在每年100名。继续保持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抽检不合格率为零;硕士研究生毕业前有30%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有SCI收录期刊论文。毕业研究生当年实际就业率大于90%。新开设或改革研究生课程20门。7.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70~90项,省部级课题25~35项,市厅级课题250~280项,横向课题超过100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0~300篇;获得国家级奖项2~3项,省部级奖35~40项,市厅级奖200~300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左右。8.社会服务继续保持和强化徐州医学院及其附院作为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疗中心、医学信息服务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科普宣传中心等的地位和服务功能。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析Ⅲ.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析一、苏北地区立项建设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加快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重要标志和基本保障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图1),其面积占江苏版图的50%(图2)、人口占江苏总人口的45%,区域内以农村人口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苏南的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表现之一是该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严重,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亟待提高,成为影响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因素。在本轮国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中,江苏之所以成为Ⅱ类省份,正是因为有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存在。《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苏北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富民强省,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1]。对于苏北的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支持苏北发展高等教育,在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推进苏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2]”。现代化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较高。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江苏要从教育大省成为教育强省,更需要发展高层次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阐述了“十一五”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因此,在苏北大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新增立项建设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完全符合江苏省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也是徐州医学院重要的申请依据之一。
二、苏北地区立项建设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切实改变苏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医学高级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1.苏北地区医学高级人才短缺,人才需求迫切、特殊徐州地处苏北的最北部,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既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由我省苏北5个城市和周边相邻三省15个城市组成,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20个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各自省份内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图1)。至今该区域内没有培养博士层次高级医学人才的院校,自身不能培养和产出高层次人才,无疑是导致本地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图1)。由于不能自我培养人才、无法稳定人才,难以留住人才、更难引进人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苏北及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整个苏北地区医学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医学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仅以徐州市为例,2008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3616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仅1056人。根据最新调查,08年徐州市三级以上医院需求博士毕业人才110名,而实际招聘入院工作者只有不足20名。苏北其他各城市招聘情况更不及徐州,可见苏北地区医学高层次人才缺口极大。2.徐州医学院已为苏北地区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批医学人才,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完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苏北和整个淮海经济区的20个地级城市中,有4所独立建制的医学院,包括江苏的徐州医学院、安徽的蚌埠医学院、山东的泰山医学院和济宁医学院(无硕士授权),此外还有河南大学医学院(位于开封,无医学博士授权)(图1)。徐州医学院以鲜明的特色和较大的优势成为本地区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的中心。建校五十年来,我校坚持“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这一发展战略,培养出的2万余名本科毕业生、10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的40余名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都留在江苏,特别是苏北地区。据2008年最新调查显示,苏北五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中的医疗骨干,徐州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占56.0%;省内高校毕业的医学硕士生在苏北地区工作的人员中,徐州医学院毕业生占58.7%(图3)。我校直属的徐医附院被江苏省规划为苏北地区医疗、卫生指导中心,每年承担本地区的门诊量高达120万人次,近1/4都是疑难杂症。苏中、苏南高校的医学毕业生虽然数量较大,但能到苏北工作的所占比例很少,徐州医学院为苏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显而易见。单靠省内及国内其他硕士、博士授权单位提供人才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而不解决好苏北人才需求的瓶颈,要全面实现江苏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不论是从苏北以及淮海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析,还是从作为本地区最高层次医学教育机构发挥的作用分析,徐州医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对培养本地区急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完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3.医学教育需要高层次教育,其培养模式和要求特殊;实现医学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先发展医学教育纵观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培养临床医生的医学教育无一不是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要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面对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人命关天,所以它更需要高层次精英人才呵护。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博士学位是当执业医生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苏北医学教育的层次提升到博士教育层面,是实现医学教育强国、江苏教育强省的必然要求。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早投入、大投入,方能奏效。逐步发展博士层次的医学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进行博士层次的培养能够为加速医学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而临床医学博士的培养,则能够尽快的培养出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常,普通医学教育培养的本科生成为医学专家的时间需要十几年,具有硕士学位的医生则不需十年,而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仅需两年。徐州医学院选择三个临床学科做为博士授权学科进行建设规划也是基于此点考虑,这是为苏北地区培养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直接有效的必由之路。2008年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在会上指出,要“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把医学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我国从医学教育大国向医学教育强国迈进[3]。”近年来,我省提出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要实现这两大目标必须大力发展苏北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作为人均GDP位居全国前茅的江苏省,理所当然地要率先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尽快在苏北地区立项建设医学博士授权单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苏北地区立项建设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调整、优化全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科结构布局,以适应苏北及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1.苏北地区至今没有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科,限制了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高层次医学人才很难引进,也很难留住。目前本地区没有医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授权单位。我校申报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麻醉学专业在华东六省仍无博士学位授权点,内科学和外科学是各级医院的基础主干专业,也是急需专业,在苏北及淮海经济区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不能就地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更加剧了人才匮乏的严重性。这种状况已严重地影响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稳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水平的需求。要实现江苏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解决好苏北地区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是重中之重。在苏北大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完全符合江苏省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就体现在把徐州医学院纳入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我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将有利于医学专业博士授权点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带动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2.我校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我省优化学科布局、弥补区域学位授权体系不足、提升社会贡献份额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从我省的学科布局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来看,“国民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总量明显不足……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大”,“江苏教育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强化……不断增创领先优势,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见何权副省长《在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徐州医学院无论是本科办学历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实力的优势和特色,在该地区都走在前列。我校已有2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5年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历史,目前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有900多人,有二/三级学科硕士点34个,覆盖临床专业所有学科,对于本地区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贡献影响力巨大,竞争优势明显,责任特殊,有能力通过新增学位授权单位的规划立项建设,对江苏医学教育发展、填补学科区域空白作出应有的贡献。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徐州医学院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以麻醉学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在全国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全国麻醉学的亮点在江苏;江苏麻醉学的亮点在徐医。麻醉没有博士授予权,就无法使江苏在华东六省尚无麻醉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的情况下,抢占发展先机。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江苏麻醉在全国领先的地位。新增徐州医学院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不仅有利于江苏学位授权体系的合理布局,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江苏医学教育,尤其是我省的麻醉学科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3.苏北地区医学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依靠我省现有学位授予单位不能替代或满足。在苏北地区立项建设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留住高层次人才,往往是苏北各家医疗单位首先考虑的头等要务。以徐医附院为例,近几年差不多每年会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和医疗骨干流失;而在新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中,七成以上是本单位送出去培养取得学位后返回工作的,其余基本是本地生源在外地取得博士学位来医院工作的。因此把徐州医学院立项建设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将苏北医学教育的层次提升到博士教育层面,既是缩短苏南、苏北差距,实现教育强省的迫切要求,也是省内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医学教育向博士研究生层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领域优势明显,我们所要培养的医学专业博士人才也是本地区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急需。由于我省南北地区差异较大、学位授权单位布局不合理,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依靠本省现有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不能替代,也不能满足要求。我校有能力在做出大众化教育贡献的同时,为医学教育的博士化做出贡献。这不仅符合省委、省政府发展苏北、全面实现江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也符合医学教育精英化的时代要求。四、徐州医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本条件、水平和区域特殊性,经过立项建设,完全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我校是苏北及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高等医学院校,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疗、科研的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医学人才。特别是麻醉学教育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品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国内享有盛誉,内科学、外科学学科在区域内首屈一指、在国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我校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校为该地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优势作用。多年来,省教育厅对我校的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及图书信息资料购置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投入,研究生培养条件和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校已具备了培养博士生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验室等基本条件。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几代徐州医学院人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我校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徐州医学院加大对社会贡献份额的迫切需要。我校已具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学科专业,有一批造诣较深能指导博士生的学者和专家,有较长的硕士生培养历史、较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较好的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博士生培养经验,有信心和能力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自1993年以来,我校12名兼职博士生导师已独立指导毕业33名博士生,在读博士研究生13名。2007年,我校自己培养的裴冬生博士/王晓天硕士、曹君利博士的2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也是唯一一家有2篇论文入选的单位。徐州医学院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为基础,以麻醉学为特色”的办学方针和优质教育资源,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在全国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江苏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在连续5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著)排名中,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全国共198所开办医学教育的高校,我校的综合排名均在前40名,2008年排名第38位。1997年,我校的麻醉学教育成果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在10所获奖院校中,只有徐州医学院是地方院校。2005年,在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2007年,徐州医学院有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8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我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在全国参评单位中排名第20位(在参评的硕士授权单位中排名第一)。1.麻醉学科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教学方面,徐州医学院麻醉学是我国麻醉学教育的“摇篮”从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科学大会获奖起步,到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再到2005年成为我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历时30年的艰苦历程,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成为中国麻醉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先导作用。(1)1985年在国内首家开办麻醉学本科教育,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本科生2821名、硕士研究生372名;1993年起联合培养博士生30名。毕业生遍及除台湾和西藏的国内各大医院,成为国内招生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人才质量得到普遍赞誉的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2)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21世纪初麻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卫生部“全国麻醉执业医师考试命题基地”、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设在我校。(4)2007年,我校麻醉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主编的麻醉学统编教材多次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材和省精品教材。国家麻醉学专业设置规范、课程门类、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由我校制订。2008年大公报的报道——科研方面,徐州医学院麻醉学是我国麻醉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麻醉学不仅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也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的研究方向:(1)1978年,“中草药洋金花麻醉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1988年,麻醉学科成为最早的省政府重点学科;1995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政府“A”级学科。(3)1997年,麻醉学实验室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一个学科同时拥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在省内高校中是比较少见的。(4)2004年成立全国唯一的麻醉医学研究所——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2005年成为第一个麻醉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5)1995年,麻醉学科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1年成为“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江苏省医学中心培育点。(6)2007年,麻醉学科曹君利博士在国际麻醉学著名期刊《Pain》上发表的论文,被评为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2008年由我校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目前,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同专业中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技术平台最先进、开放程度最高、运行最为规范的麻醉学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3000m2,拥有Varian高效液相色谱仪、Leica冰冻切片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膜片钳、流式细胞仪等价值1600万元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每年在室从事研究的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10余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费里德·穆拉德博士受邀担任我校麻醉学科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近年来,麻醉学科承担科研课题12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课题11项,厅局级课题68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300余万元,居国内同专业领先地位。获省、厅、市各级科技成果奖2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项,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80篇,其中SCI收录期刊63篇。1997年以来,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麻醉学论坛。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每年有近百人次参加国际麻醉学会议,使我校麻醉学研究始终紧跟世界前沿。麻醉学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与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先进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同开发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可以说,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在科研及学科建设上已基本达到博士授权学科的要求。2.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临床学科成果丰硕除麻醉学外,我校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临床学科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内科学和外科学作为我校此次申报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两个学科均为省重点学科,均有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其隶属的多个三级学科为省重点临床专科和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近五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48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部级课题20项,厅局级课题121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700余万元。共发表论文2465篇,其中SCI收录期刊48篇;获国家、省、厅、市各级科技成果奖82项,其中国家级科学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地位。3.生物学、基础医学学科实力雄厚,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良好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学科一直是我校的强势学科之一。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早在1986年即被授予省重点学科,在钙调素和脑缺血的研究方面长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5年该学科发表的SCI学术论文达100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25.796。学科每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均有SCI论文发表,2007年博士生裴冬生和硕士生王晓天在影响因子高达8.9的国际著名期刊《Brain》上发表的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百篇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特殊性决定了苏北地区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必须立足本地区培养解决,现有学位授权体系无法替代。对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决定了新增徐州医学院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国家要成为医学教育强国、江苏要成为教育强省,以及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苏北,从而促进江苏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决定了新增徐州医学院为博士授权建设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高等麻醉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国内麻醉教育领域历史久、规模大、实力强的单位,决定了新增徐州医学院为博士授权建设单位的特殊性及适用性。徐州医学院立项建设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满足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学位授权体系发展需求的最简捷、经济、有效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加快国家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江苏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符合国家合理调整优化区域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提高江苏医学教育水平的战略目标,符合医学教育高层次化的发展规律。
附件1:《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加快苏北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省委“十五”计划建设和省“十五”计划纲要,为了切实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目标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省委确定并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苏北地区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基本达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总体上看,目前苏北地区正处于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全面推进工业化、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时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不仅是3000万苏北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苏北大发展,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顺利实施全省“十五”计划的战略选择;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也是富民强省,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附件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顺利实现“两个率先”,现就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提出以下意见。…………支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完善苏北教育投入保障机制。2005年省财政安排12亿元,重点帮助苏北地区解决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发放问题;安排6.5亿元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力争2007年苏北所有中小学全部成为基本合格学校。通过实行南北挂钩帮扶等途径,加强苏北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支持苏北发展高等教育,在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健全扶困助学机制,对苏北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实行免交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增加职业教育助学金、高校奖学金和高校助学贷款贴息,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设立“教师教育奖学金”,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推进苏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技术装备和人员培训,力争2005年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05年完成苏北300个乡镇卫生院改善技术装备的任务,培训1000名乡镇卫生院主诊医生,全面提升苏北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附件3: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周济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我国从医学教育大国向医学教育强国迈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经过新中国建立59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世纪之交10年来的奋斗,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第一,医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和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先后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高等职业学校有35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有14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7.2万人,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医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较好地满足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事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强调要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始终把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作为发展主题,切实加强了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质量工程,全面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狠抓了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了临床教学,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调整了医学专业设置,增设了康复治疗等新专业,重点在西部地区和非中心城市增设了医学院校,使高等医学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医学教育优秀人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第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通过实施《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大力发展了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医学教育新体系。事实证明,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掀开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第四,高校医学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医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0%: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7%;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占全国医学领域授奖总数的63%;特别是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全国医学院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学科点16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0个,均比1998年有了大幅度提高。高校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领域不断拓展,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积极的知识贡献。第五,医学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深入。现在,有150多个国家(地区)的2万多名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医学,其中,接受研究生教育1455人,接受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11689人,接受本科中医学专业教育3564人。一大批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医学教育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强强合作,加大了卫生人才开放培养的力度和对医学学术前沿领域科研的参与度。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遵循卫生工作全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积极投入到防治“非典”第一线,进行了一场英勇的医疗救护战,发动了一场科技攻坚战,为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教育和卫生系统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关心支持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向全国教育与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有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新要求,有些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面临的新情况,有些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刻不容缓,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二是优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任务相当繁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还不适应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并存。三是医教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亟待加强。四是医学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促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教育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已经是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要从这个宏观背景出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发展之路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工作全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实现医学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医学教育关系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和享有医疗卫生服务这两个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因为看病、上学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医学教育正好把这两个方面都包括进去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医学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医学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科教兴卫、人才强卫,实现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医学教育强国。要认真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就是要巩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科学规划医学教育发展;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医学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质量,就是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持续发展,就是进一步优化医学教育结构,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长远发展,推动医学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医学教育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卫生人才。……(本文系教育部周济部长于2008年2月28日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9期授权学科建设规划Ⅳ.授权学科建设规划授权学科一:麻醉学学科建设规划(一)现有基础1.麻醉学学科总述徐州医学院是一所有50年本科办学历史、一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以麻醉学专业为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自1985年首创中国麻醉学高等医学教育以来,经过二十多年建设与发展,目前麻醉学科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命名的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用于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基地已成为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用于教学的基础平台已成为江苏省高校教学示范中心,从事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麻醉学专业自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迄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72名,其中已毕业226名。近3年报名人数连续超过260人,目前在读151名,年均50余人,生源遍布全国各地,堪称招生范围最广、报名人数最多,招收规模最大。1990年,曾因明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张励才教授被聘为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7~2008年宋学军、高殿帅教授分别被聘为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自1993年与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博士生以来,已招收博士研究生30名,其中已毕业23名,在读7名。培养质量得到所在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本科与继续医学教育在国内起到示范与先导的作用。自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国内首创麻醉学本科教育以来,我院牵头制订了麻醉学专业设置规范,论证确定了麻醉学专业课程设置门类,主持制定了麻醉学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主持编写了一系列麻醉学全国教材,包括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规划教材《麻醉学》和麻醉学专业规划教材一套7册中的4册。其中曾因明教授主编的《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学》、张励才教授主编的《麻醉解剖学》分别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多年来麻醉学科接受国内30余家设置麻醉学专业院校来访、考察、学习;多次举办“全国麻醉学专业师资培训班”;接受全国麻醉学专业教师进修120余人次。“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会麻醉学专业教育研究会”“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江苏省麻醉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院。麻醉学科不仅为国家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与咨询依据,承担国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的命题任务,还负责编写全国麻醉学、体外循环灌注学等专业住院医师的培训教材。麻醉学科在毕业后教育、临床专科医师培训等方面,同样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综上所述,可见我院麻醉学人才培养,不仅形成了多层次、多途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麻醉学专业教育体系,而且在国内一直发挥着示范、先导和领头羊的带动作用。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21世纪初麻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麻醉学学科内设机构(1)教学机构麻醉解剖学教研室麻醉生理学教研室麻醉药理学教研室麻醉设备学教研室临床麻醉学教研室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学教研室疼痛诊疗学教研室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会麻醉学专业教育研究会(挂靠)(2)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机构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卫生厅)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教育厅)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技厅)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工作站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3)临床医疗机构临床麻醉科疼痛科急诊科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室江苏省麻醉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4)信息管理机构《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辑部《麻醉信息报》《九州麻醉》网站3.麻醉学学科的师资队伍麻醉学专业现有教师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或相当职称8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22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90.9%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中先后有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人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获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有省、市劳动模范各1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红杉树”园丁金奖、银奖各1人;有6人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人成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成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1人在全国性相关学术团体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理事长;4人担任常务理事、理事;4人在全国性相关学术组织中担任委员;4人在全国性学术机构中被聘任为评审专家。学科2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2008年麻醉学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4.麻醉学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带头人我院麻醉学的科研早在文革前后就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其中《中草药洋金花麻醉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现代麻醉学研究发端于1982年由江苏省卫生厅和高教局联合批准的麻醉生理研究室。经过近30年的艰苦创业,麻醉学科不仅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的研究和管理人员队伍,也形成了紧密结合临床、内容创新、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内容及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1)疼痛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探索脑-脑脊液途径痛觉传递和调控的形态与分子基础。2)探索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压迫、糖尿病、癌痛等)的发生机制。3)探索经牵涉皮区抑制内脏痛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张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任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麻醉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首席带头人、麻醉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麻醉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已直接指导硕士研究生52名,博士研究生4名。担任全国高校规划教材《麻醉解剖学》、《气管插管通道的应用解剖学》主编,并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和卫生部优秀教材。作为疼痛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研究方向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近年来在BrainResearch、Neurosciencemethod,解剖学报、生理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的《吗啡耐受、依赖和戒断的脊髓机制》、《鞘内镇痛的分子机制及其形态学基础》和《脑脊液途径信息传递的解剖与物质基础研究》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麻醉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麻醉学专业职称考试命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与终审评委;《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
(2)重要脏器(脑心肺)衰竭机理及其防治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1)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与保护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3)肺损伤机制与保护学术带头人裴冬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重要脏器(脑心肺)衰竭机理及其防治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脑缺血信号转导和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结果发表在《Brain》上的论文影响因子为8.568,并入选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曾因明教授,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我国高等麻醉学专业教育的奠基者,主持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州医学院院聘终身教授,现任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培育点)主任职务,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总编等职务。(3)主持药物依赖和戒断的神经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神经核团水平和整体动物行为水平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和神经药理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研究药物(如吗啡)依赖和戒断状态下信号转导新途径、新的信号转导分子及其调控机制;分析依赖性对脑内重要信号分子的长期调控及其在依赖和戒断过程中的作用。学术带头人曹君利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药物依赖和戒断的神经机制研究,主要从事吗啡依赖和戒断及神经病理性痛脊髓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多个项目项目资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由张励才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获江苏省2002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由曾因明教授指导下,在我校完成的博士研究工作撰写的论文“ActivationofthespinalERKsignalingpathwaycontributesnaloxone-precipitatedwithdrawalinmorphine-dependentrats.Pain2005,118:336-349.”获得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2007)。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先后入选徐州医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麻醉药作用机理及药物开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进行全麻原理研究和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从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分子、受体、离子通道等不同水平阐明全麻药物作用机制。考察QPEEG与全麻药剂量有良好的相关性,揭示QPEEG可能成为监测麻醉深度的无创、实时、简便、数字化并能反映疼痛程度的可能性,为建立更好的监测麻醉深度方法开辟了新路。在药物研发方面以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尤其麻醉药、镇痛药为主。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吸入麻醉药的乳化和前体研发。学术带头人高殿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现任徐州医学院麻醉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主持麻醉药作用机理及药物开发研究,主要从事神经损伤的保护研究。神经损伤是临床麻醉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主要问题之一,依据麻醉学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越条件,研究方向有较好发展,为我校麻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高殿帅教授培养的麻醉学科的2名骨干教师都是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该方向的研究已经发表SCI文章5篇,累计影响因子分值12.178。2005年以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主编出版教材2部。近五年来,麻醉学科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78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3篇,出版学术专著共18部,出版译著2部,获省部级奖3项,其他科研奖20项,发明专利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26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0人。两篇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在药物研发方面有10多项已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二类、三类、四类新药分别为1个、1个、6个)。此外,在七氟烷新法合成、七氟烷注射剂和水溶性丙泊酚前药研制、萘普生手性拆分以及脑电波与同屏、同时显示技术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5.麻醉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江苏省高校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面积近1500m2,是省政府在苏北地区设置的两个高技术平台之一,成为国内同专业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仪器设备最先进、开放程度最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实验室拥有Varian高效液相色谱仪、Leica冰冻切片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膜片钳、流式细胞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每年在室从事研究的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对外招标开放课题5~7项,接受国内外访高级问学者10余人。学科用于基础教学的实验中心,面积约400m2,2005年被确认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麻醉学临床机能模拟训练中心”,面积约1100m2,具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计算机调控模拟人等国内先进的教学设施,并与临床手术室和教学点联通,实现远程现场观摩教学。学科设有期刊编辑部、信息资料中心、省麻醉医疗质控中心及卫生部命题中心等。此外,《麻醉医学报》、《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九洲麻醉”网站均由学科主办,所有这些为麻醉学科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会议,提供良好的信息与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上述平台,麻醉学科与国内近40个医学院校的麻醉学专业建立了密切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与29个三级医院建立了稳定的麻醉学本科生临床毕业实习教学基地关系;与14所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稳定的专业研究生理论教学、临床培训、科学研究的培养基地关系,聘请了这些基地的24位教授作为学科的兼职研究生导师。与美国5所大学、医学院、科研室/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关系,聘请了这些单位的专家担任学科科研实验室的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充分利用了与国内外学校、医院、科研单位进行教学、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和信息合作交流的丰富资源。6.社会与媒体对麻醉学学科的评价麻醉学本科招生为江苏省高校第一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好,毕业生质量高,至今已毕业18届1211人。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已招生372人,毕业226人;1993年以来联合培养博士生30人,已毕业23人。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率为100%。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为100%,有5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本科生中有1人获“全国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有20余人在江苏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得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有2个班获江苏省高校先进班集体称号。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大型医院和研究机构,已有多人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三级医院麻醉科担任学科带头人。《光明日报》在1996年7月2日二版报道“十年营造,成果累累,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办出特色”;《健康报》1998年1月24日一版报道“攥紧拳头、办出特色,徐州医学院成为麻醉人才摇篮”;《健康报》2000年6月7日三版报道“江苏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产出高”;《新华日报》2002年1月30日B2版报道“聚焦卫生135工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人民日报》2005年8月18日华东新闻版报道“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20年桃李满天下——从零的突破到累累硕果”。(三)问题与不足1.高层次人才匮乏由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高层次人才的稳定、引进存在巨大困难。尽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国内同行规模最大,质量也获得普遍的好评,但由于无博士授权,既不能进一步培养高端人才,也不能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数量不多。因此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流失和匮乏,一直是制约学科发展始终存在的严峻问题。2.缺乏高水平的研究项目虽然已经有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但仍缺乏主要负责的国家“973”、“863”这类高层次、大项目,没有两院院士、“长江计划”学者这样的高层次领军人物等。尽管学科每年发表论文近百篇,并有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但与学科在国内领头羊地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无博士授权,虽然硕士研究生基数较大,但由于不能进一步延续深造,从事研究周期短,难以组织纵深研究,因此难以形成有影响的高质量论文和高水平成果。综上所述可见没有博士授权,是严重制约学科发展最关键的“卡脖子”工程。(四)建设目标1.中期建设目标通过3年博士授权点建设,使学科整体实力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出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成为国内示范与先导,人才培养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重要基地,在麻醉与镇痛理论、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及麻醉与镇痛药物研发等方面形成明显特色,初步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理论与技术成果,科学研究总体能力保持国内同行一流或领先水平,成为高水平的麻醉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总体建设目标逐步增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质量为生命线,真正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麻醉学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特点突出的教学、医疗、科研与管理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高水平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麻醉与镇痛理论、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及麻醉与镇痛药物研发等方面,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优势明显,科学研究总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建设内容建设周期分中期考核阶段(3年)和迎接验收阶段(5年),我们将在3~5年内完全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要求,在科研、临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引进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经费2500万元(500万元/年),并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完成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1.学术队伍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以加快培养青年后备人才为基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培养导师队伍。中期考核:通过3年努力,新增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5~10名。验收考核:通过5年努力,新增博士生导师4~5名,硕士生导师10~15名。着力培养各研究方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使35岁以下所有师资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队完备、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队伍、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2.科学研究在稳定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内容、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力争主持大课题、取得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周期分中期考核阶段和迎接验收阶段,完成以下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中期考核(3年内):发表SCI论著30~4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项及省厅级课题20~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8项。验收考核(5年内):发表SCI论著70~80篇,并争取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20项及省厅级课题40~5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12项。获得专利3~6项。(1)关于疼痛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在神经病理性痛、内脏痛、脑内特定核团与痛觉传递与调控的关系等方面的进行深入探索,力求从本质上认识疼痛的发生、发展及其导致后果的基本原理(包括形态,结构和分子学基础);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密切合作,进行小波转换及控制技术处理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疼痛定量监测系统,并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新的镇痛途径和新的镇痛方法。中期考核:发表SCI文章8~15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省厅级课题6~9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回迁房买卖合同版怎么理解
- 标准摩托车转让协议合同范本
- 技术升级与改善服务合同
- 购销合同中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 仓储代表合同协议案例
- 解除劳务合同协议
- 深入解析采购订单与采购合同
- 精酿啤酒代理权协议
- 保密协议与数据安全示例
- 电力供应安全承诺书
- 松果体区肿瘤护理
- 招聘司机方案
-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防高坠篇》测试附有答案
-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培训1
- 期末测试(试题)-2023-2024学年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2年1月上海春季高考英语真题(学生版+解析版+听力音频)
- 教育实习汇报课件
- 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动物细胞模型
- 2024年便携式X光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腾讯公司营销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