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新人教版)

《2鹏之徙于南冥》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

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

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

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学习重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庄子及其作品

1、作者及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

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

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

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

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

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

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

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

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的主要思想

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

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

对一切社会制度,接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

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鳏鹏展翅、

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般箧》)的腐败社

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

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

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

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

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

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

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4、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鳏(kun)鹏接(tudn)齐谐(xi6)坳(do)堂

迁徙(xi)北冥(ming)天网(⑪沮(jd)丧

榆杨(fang)斥^(yan)舂(chdng)米晦朔(shuo)

泠(ling)然蓬蒿(hao)翱(do)翔恶(wu)乎待哉

穷发(fa)之北知(zhi)效一官决(xu苞)起而飞

数数(shuo)然澄(can)虫惠(hui)蜩(tiao)

5、"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

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结构

结构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

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一追求绝对的自由一逍遥的境界)。"

三、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

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

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

棘”一段,要读出对鳏鹏的赞美,读出对斥^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

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一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

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日”

——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鳏、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鳏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

由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鳏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

1、鳏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

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螺蛀不知

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

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

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

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

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

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

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

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

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

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

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

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课文探讨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

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鳏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辐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

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

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鳏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

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彷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推而反,腹犹果然;适

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

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

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

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9、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

“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螺蛀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

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鳏鹏是“大智”,蜩、

学鸠、斥需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

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

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10、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1、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

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

己、无功、无名。”

12、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

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

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

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启示

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

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

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

风格。

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逍遥游

板书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有所待

(1)、鳏鹏--------------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生物气息

(3)、大舟、草芥借水而行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地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间棘

(4)、斥骗之语

从时间上说,朝菌、螺蛀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

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

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鳏鹏是“大智”,蜩、学鸠、斥^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一一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一一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一神人一圣人一一无己、无功、无名一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

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

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

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鳏、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

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

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鲤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

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拉”,“三千里”,“九万里”,“扶

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

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

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板书

一到三节

对比大和小

鹏(大)

(巨大)形体大有所待

翅膀宽

飞行高,远

力量强

气,尘(极小)亦有所待

以风吹息

世间万物,几乎皆有所待

四到六

对大和小的情感态度分别怎样

蜩与学鸠,斥贞昌笑其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有所待

南宴,大椿,鳏,鹏赞其志向远大,勇猛有力亦有所待

七段

写动物,实是为写入世

究间竟哪些人才是有所待

四种人知,行,德,征

宋荣子要树立

列子风

皆有所待

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已,无功,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日:“日月出矣,而X爵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

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

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鹘鹑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归体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矣。”

请在文中划出最能体现寓言中主人公许由思想观点的句子。

参考译文: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

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

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

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

自觉心里不安,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

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

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鹘鹑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

棵树枝;霰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

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开头的两个比喻很有道理,一个是比方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如日月的光明。

另一个比方是说,人有功德,在这个社会世界,就像天上的大雨下来了。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一个人的名声,只是实际行为的附属品

(即有了实际的功劳,名声才有实质性的意义,言外之意说,如果少了事实上的

功劳作为名声的基础,那么所谓的名就只是个没有意义的虚名而已),(如果我

接受了你的帝位)我岂不就是个虚名吗?

你为天下人当了几十年的家,现在累了不想做了,许由说:“我呢,对不起,

不会做饭当家,只会像神父、法师一样念经诵佛,各有一行,所以'尸祝不越樽

俎而代之矣'”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

人呢?"_一

重实而不重虚名的人

(这一寓言,主旨是“圣人无名”)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

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

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

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

疵疣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

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

为一,世新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枇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

物为事!”

参考译文::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一番言论,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我惊讶他

那言论,就像天上的银河而看不见它的首尾;真是怪诞背谬,不近人情啊!”

连叔说:“他说了些什么呢?”

肩吾说:“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边。那神人皮肤洁

白,如同冰雪;姿态柔婉,如同处女;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喝露水;乘着云气,

架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他的精神凝聚,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收。'

我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

人呢?"一一

不求功,不居功而反有惠及苍生的大功。

(这一寓言,主旨是“神人无功”)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

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哼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梧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滞为

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济滞?,不过数金;今一朝

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

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滞?,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

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通过本则寓言,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大小或好坏,关键看是什么人在用,同一样东西,如果

是那些智量大,见地境界高的人去用,那么它就会有无穷大的作用,相反,如果

是那些,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

囿的世俗之人去使用,那么它将一无是处。因此

“什么样的人才能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至人。无己就是不被自己已有的

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高境界,大智量的

人。

深化主旨:什么是真正的有用?

事物无论大小皆有用,但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因而无用就

是大用。

1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创造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人们的联想。

2用寓言说理,生动形象而又留有余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于此见

寓言之妙。”“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一一《史记》

3构思奇特,带有浪漫色彩。

五、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

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

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

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

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

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

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

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鳏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

一“击”,一“拉”,“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

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

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先秦诸子知识

1、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一一《论语》

孟子(孟轲)一一《孟子》

荀子(荀况)一一《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一一《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一一《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一一〈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一一〈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一道一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

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补充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

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

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

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

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

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

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

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

To

成者英雄败者贼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

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

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

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

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

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

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

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

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

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

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

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

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

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

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

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

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

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

“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

“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

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

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

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

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

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

“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

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

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

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

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

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

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

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

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

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

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

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

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

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

意思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

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

——衣服是人家的好,坂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

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

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

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

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

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

后扬长而去。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

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井底之蛙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望洋兴叹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说:

这个成语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人们用它比喻做事

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

概括出“越俎代庖”这句成语,用以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

代替。这句成语也可简写为“代庖”、“庖代”。“俎”读Ztl音,是古代祭祀

时放祭品的器具,“庖”读pdo。音,不读ba。音,当“厨师”讲。这个故事出

自《庄子逍遥游》。书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一一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接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

御风而行一一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