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专题052022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模拟题(五)(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18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发酵(xiào) 迄今(qì) 钟灵毓秀(mǐn)B.颟顸(hān) 榫头(sǔn) 得鱼忘筌(quán)C.积攒(zǎn) 呷茶(yǎ) 循规蹈矩(jǔ)D.模具(mó) 扁舟(piān) 少不更事(gē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偏嗜职分心无旁骛意气用事B.澎湃婉惜未雨绸缪刚愎自用C.休憩精辟劈肝沥胆文过饰非D.资讯贸然真知灼见棉里藏针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商务印书馆第6成《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条目_字、词、短语等,共有69000余条。②对于学生应不应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分歧很大,让人___③学习和工作都是有趣味的,______我们镶而不舍地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A.包括莫衷一是只有B.囊括无所适从只有C.包括无所适从只要D.囊括莫衷一是只要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少数鉴宝专家为了鼓动观众,对良莠不齐的真品、赝品,一味估出高价,严重扰乱了收藏品市场。B.绵阳山川秀丽,科技、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巧立名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为绵阳的旅游事业增添光彩。C.沿河上百家企业的废水未经净化就直接排入河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这种两岸草木枯萎、河中鱼虾灭绝的状况。D.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议论文的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B.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C.艺术教育无论在德育、智育、在人格的完善、性情的陶冶等方面都是教育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纸条上写着:还欠款伍仟元整。B.今年8月份广东省闹“油荒”,现在曾被此“油荒”困扰下的车民们逐渐觉悟,节油意识大大增强。C.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D.在新课程改革活动中,许多学校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课改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课改的认识和技能。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年之内,全球气温将降至零下38摄氏度。②在一星期之内,全球都会降到零下18摄氏度。③几年之后,地球上广袤深邃的海洋就会冻成一个巨大的冰块。④此时,无论你是在原来的赤道热带地区,还是在南极的冰原上,你都会感到刺骨的寒冷,靠搬家来躲避寒冷是不能的。⑤没有了阳光,地球将慢慢冷却,很快全球都会进入寒冷的冬季。⑥此时,所有的淡水早已冻结成冰,海水也在逐渐冻结。A.②①③⑤⑥④ B.⑤⑥①②④③C.④①⑥⑤③② D.⑤②④①⑥③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出了山雀的顽皮活泼。B.祖国的山河如此的秀美,难道你舍得离开吗?—运用反问表明“你”是不会舍得离开祖国的。C.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运用比拟表明树木的茂盛,也形象地表现出了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街灯之亮。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能结交您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啊。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在不能胜任。D.区区此心,不足挂齿,您老人家就把礼物收下吧。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二)人肉搜索,请先搜索理性关飞“人肉搜索”是时下中国的时髦词汇,指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网络新现象也吸引了关注中国互联网论坛的西方新闻界和研究者,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国《卫报》发表了题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对这个网络现象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视和原谅的。文章在介绍了去年发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暴民效应在中国的网络上一再出现,它显示出网民们是何等容易被诱导,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幸运的是,迄今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中国目前大约有2.53亿网民,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70%年龄不足30岁。尽管网民人数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但西方新闻工作者、学者,甚至外国公关公司都很关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从中寻找对从时政到股市到企业并购的所有事件的评论和反应。“人肉搜索引擎”这一奇特现象被密切关注中国网络发展的外界视为“愚昧与无知”其实并不为过。“人肉搜索”本来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即“人工智能搜索”,你来问、我来答,搜索过程跟聊天一样,这是为了弥补搜索结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遗憾总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诉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极富攻击性。无论是惩戒“非道德的婚外情”,还是教训对地震大灾毫无人道主义情怀的无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认为自己是监督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警察”,“道德饥渴”直接导致了人肉搜索客滥用“纠察职权”,乃至“暴力倾向”。但与挺起腰杆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无人敢出面宣称自己“人肉”过谁,造成什么后果。人数众多、身份隐秘的人肉搜索客与“被人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们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隐私之时,虚拟网络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喷发而出。对于搜索客们而言,“人肉搜索”的过程更像是网络游戏,而非真正的道德辩论,而对于“被人肉者”来说,所承受的却是超出了法律惩罚的正常生活的中断和被干扰。“人肉搜索”的触角已经伸向国外。今年8月,某网友在著名的“战斗在法国”论坛中发起人肉搜索贴,名为帮助某位在法留学的中国女孩认清“感情骗子”,实则为了声讨一个据说骗了很多中国女人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这在极为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其实,从道德立场出发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为演变为近似于“私刑”的网络暴力进行辩护。道德缺憾与社会顽疾始终会存在,但以鞭挞非道德、揭露丑恶为己任的“人肉搜索”却应该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线和理智。(《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4日)14.以下有关“人肉搜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指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网上公开这些受害者个人隐私资料的行为。B.是指那些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情况,然后用言语对其进行攻击,并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C.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如同聊天一样的你问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动。D.是指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由网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15.以下各项中,没有表现出“人肉搜索”暴力倾向的一项是()A.让“被人肉者”承受超出法律的惩罚。B.以鞭挞非道德、揭露社会丑恶为己任。C.教训一个丧失了人道主义情怀的女生。D.声讨一个骗取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能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肉搜索”问题,既看到不好的一面,也看到好的一面。B.作者的态度主要是批评“人肉搜索”的非理性行为,因此作者对“人肉搜索”持否定态度。C.对“人肉搜索”的暴力倾向,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评。D.对“人肉搜索”能弥补一般搜索“不人性化”的缺憾、参与者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善良的初衷,也给予了必要的肯定。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2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②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③李渤之陋也。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彭蠡之中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C.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 事不目见耳闻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扣而聆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得双石于潭上C.有大石当中流 今以钟磬置水中D.此世所以不传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0.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C.文中标明了三处“笑”,其中①③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②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1)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3)__________________,搔首踟蹰。(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__________________。(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3分)从下面词语中任选3个,写一段话,要求语义完整,合乎情理,书写规范,不超过50字(含标点)。青春出彩创新敬业成长23.(4分)下面一则应用文内容到和格式有四处毛病,请指出来。通知亲爱的同学们:为活跃我校课余生活,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歌咏比赛活动,请各班文娱委员于明日下午开会,讨论比赛有关事宜。校团委2019年9月18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5分)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窗前的树张抗抗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荫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⑪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⑫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⑬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4分)25.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26.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2分)27.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3分)28.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3分)六、作文(45分)2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彩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在成功的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202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18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发酵(xiào) 迄今(qì) 钟灵毓秀(mǐn)B.颟顸(hān) 榫头(sǔn) 得鱼忘筌(quán)C.积攒(zǎn) 呷茶(yǎ) 循规蹈矩(jǔ)D.模具(mó) 扁舟(piān) 少不更事(gēng)【答案】B【解析】A项“酵”读jiào,“毓”读yù;C项“呷”读xiā;D项“模”读m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偏嗜职分心无旁骛意气用事B.澎湃婉惜未雨绸缪刚愎自用C.休憩精辟劈肝沥胆文过饰非D.资讯贸然真知灼见棉里藏针【答案】A【解析】B项“婉惜”应为“惋惜”;C项“劈肝沥胆”应为“披肝沥胆”;D项“棉里藏针”应为“绵里藏针”。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商务印书馆第6成《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条目_字、词、短语等,共有69000余条。②对于学生应不应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分歧很大,让人___③学习和工作都是有趣味的,______我们镶而不舍地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A.包括莫衷一是只有B.囊括无所适从只有C.包括无所适从只要D.囊括莫衷一是只要【答案】C【解析】包括:包含。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无所适从:不知依从谁或按哪个办法做才好。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只要:表充分条件;只有:表必要条件。根据各句句意,C项正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少数鉴宝专家为了鼓动观众,对良莠不齐的真品、赝品,一味估出高价,严重扰乱了收藏品市场。B.绵阳山川秀丽,科技、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巧立名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为绵阳的旅游事业增添光彩。C.沿河上百家企业的废水未经净化就直接排入河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这种两岸草木枯萎、河中鱼虾灭绝的状况。D.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答案】D【解析】“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A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这里适用对象有误。B项“巧立名目”指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想方设法编造理由,定出新的名义,是贬义词。这里误用褒贬。C项“长此以往”是对未来而言的。这里望文生义。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议论文的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包括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等)B.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C.艺术教育无论在德育、智育、在人格的完善、性情的陶冶等方面都是教育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答案】B【解析】A项括号是句内括号,应该放在句号前面;C项大小并列,第二个顿号改逗号;D项为非疑问句,问号改句号。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纸条上写着:还欠款伍仟元整。B.今年8月份广东省闹“油荒”,现在曾被此“油荒”困扰下的车民们逐渐觉悟,节油意识大大增强。C.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D.在新课程改革活动中,许多学校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课改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课改的认识和技能。【答案】C【解析】A项由于“还”是多音字,造成歧义;B项句式杂糅,改为“被……困扰”或“在……困扰下”;D项句式杂糅,“围绕……”或“以……为中心”,删去其一。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一年之内,全球气温将降至零下38摄氏度。②在一星期之内,全球都会降到零下18摄氏度。③几年之后,地球上广袤深邃的海洋就会冻成一个巨大的冰块。④此时,无论你是在原来的赤道热带地区,还是在南极的冰原上,你都会感到刺骨的寒冷,靠搬家来躲避寒冷是不能的。⑤没有了阳光,地球将慢慢冷却,很快全球都会进入寒冷的冬季。⑥此时,所有的淡水早已冻结成冰,海水也在逐渐冻结。A.②①③⑤⑥④ B.⑤⑥①②④③C.④①⑥⑤③② D.⑤②④①⑥③【答案】D【解析】按时间顺序。D项正确。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出了山雀的顽皮活泼。B.祖国的山河如此的秀美,难道你舍得离开吗?—运用反问表明“你”是不会舍得离开祖国的。C.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运用比拟表明树木的茂盛,也形象地表现出了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街灯之亮。【答案】B【解析】A项是比喻、拟人;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能结交您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啊。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在不能胜任。D.区区此心,不足挂齿,您老人家就把礼物收下吧。【答案】B【解析】B项“绵薄之力”是谦称;A项“三生有幸”,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C项“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D项“不足挂齿”,数不上,不值得一提,谦辞,常用来形容自己做的事不重要。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答案】D【解析】D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A项歪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答案】C【解析】C项强加因果,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答案】B【解析】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二)人肉搜索,请先搜索理性关飞“人肉搜索”是时下中国的时髦词汇,指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网络新现象也吸引了关注中国互联网论坛的西方新闻界和研究者,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国《卫报》发表了题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对这个网络现象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视和原谅的。文章在介绍了去年发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暴民效应在中国的网络上一再出现,它显示出网民们是何等容易被诱导,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幸运的是,迄今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中国目前大约有2.53亿网民,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70%年龄不足30岁。尽管网民人数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但西方新闻工作者、学者,甚至外国公关公司都很关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从中寻找对从时政到股市到企业并购的所有事件的评论和反应。“人肉搜索引擎”这一奇特现象被密切关注中国网络发展的外界视为“愚昧与无知”其实并不为过。“人肉搜索”本来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即“人工智能搜索”,你来问、我来答,搜索过程跟聊天一样,这是为了弥补搜索结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遗憾总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诉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极富攻击性。无论是惩戒“非道德的婚外情”,还是教训对地震大灾毫无人道主义情怀的无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认为自己是监督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警察”,“道德饥渴”直接导致了人肉搜索客滥用“纠察职权”,乃至“暴力倾向”。但与挺起腰杆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无人敢出面宣称自己“人肉”过谁,造成什么后果。人数众多、身份隐秘的人肉搜索客与“被人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们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隐私之时,虚拟网络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喷发而出。对于搜索客们而言,“人肉搜索”的过程更像是网络游戏,而非真正的道德辩论,而对于“被人肉者”来说,所承受的却是超出了法律惩罚的正常生活的中断和被干扰。“人肉搜索”的触角已经伸向国外。今年8月,某网友在著名的“战斗在法国”论坛中发起人肉搜索贴,名为帮助某位在法留学的中国女孩认清“感情骗子”,实则为了声讨一个据说骗了很多中国女人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这在极为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其实,从道德立场出发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为演变为近似于“私刑”的网络暴力进行辩护。道德缺憾与社会顽疾始终会存在,但以鞭挞非道德、揭露丑恶为己任的“人肉搜索”却应该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线和理智。(《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4日)14.以下有关“人肉搜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指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网上公开这些受害者个人隐私资料的行为。B.是指那些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情况,然后用言语对其进行攻击,并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C.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如同聊天一样的你问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动。D.是指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由网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答案】A【解析】A项错在“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15.以下各项中,没有表现出“人肉搜索”暴力倾向的一项是()A.让“被人肉者”承受超出法律的惩罚。B.以鞭挞非道德、揭露社会丑恶为己任。C.教训一个丧失了人道主义情怀的女生。D.声讨一个骗取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答案】B【解析】“人肉搜索”的“暴力倾向”主要是指曝光他人隐私的行为,“以鞭挞非道德、揭露社会丑恶为己任”并不必然意味着“暴力倾向”。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能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肉搜索”问题,既看到不好的一面,也看到好的一面。B.作者的态度主要是批评“人肉搜索”的非理性行为,因此作者对“人肉搜索”持否定态度。C.对“人肉搜索”的暴力倾向,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评。D.对“人肉搜索”能弥补一般搜索“不人性化”的缺憾、参与者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善良的初衷,也给予了必要的肯定。【答案】B【解析】B项作者对“人肉搜索”持否定态度不符合文意。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7~20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②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③李渤之陋也。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彭蠡之中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于是余有叹焉C.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D.而此独以钟名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答案】D【解析】A项“之”,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B项“焉”,前一个是兼词,兼作代词和语气词;后一个是语气词。C项“莫”,前一个是通假字,通“暮”,晚上;后一个是不定代词,没有谁。D项“以”都是介词,用。1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 事不目见耳闻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扣而聆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答案】C【解析】A项“鼓”是名词作动词,振动;“目”是名词作状语,亲眼。B项“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夜”是名词作状语,连夜。C项“舟”“下”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而”,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并列。1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得双石于潭上C.有大石当中流 今以钟磬置水中D.此世所以不传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答案】C【解析】C项都是省略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和被动句。20.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C.文中标明了三处“笑”,其中①③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②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答案】D【解析】文中无“士大夫”和“渔工水师”合作考察之意。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1)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3)__________________,搔首踟蹰。(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__________________。(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惟有饮者留其名(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3)爱而不见(4)雨打风吹去(5)悄悄是别离的笙箫(3分)从下面词语中任选3个,写一段话,要求语义完整,合乎情理,书写规范,不超过50字(含标点)。青春出彩创新敬业成长【答案】正值毕业的我们,唯有在成长的道路上做到敬业并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出彩。23.(4分)下面一则应用文内容到和格式有四处毛病,请指出来。通知亲爱的同学们:为活跃我校课余生活,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歌咏比赛活动,请各班文娱委员于明日下午开会,讨论比赛有关事宜。校团委2019年9月18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去掉称呼②“活跃”改为“丰富”③开会时间要交代具体,如:下午四点④开会地点要交代具体,如:在小会议室、在团委书记办公室等。五、(15分)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窗前的树张抗抗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荫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