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_第1页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_第2页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_第3页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_第4页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短文两篇—蝉、贝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学法指导: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四、说教学过程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2、夯实基础(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2)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3、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此环节教师指导诵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此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明确答案: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2、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4、研读赏析,合作探究。(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2)、《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4)、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体会两篇短文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要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明确答案:(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3)、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4)、明确: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5、课堂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五、板书设计短文两篇蝉——珍惜生命——欲扬先抑贝壳——把握生命——直入主题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借虚词张力,吐心中情怀——《蝉》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点评一、【近蝉】师:请同学们一齐诵读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诗作——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生诵读)师:饮的是清露,奏的是流响。蝉的这种流水一般,且极具穿透力,能顺利抵达远方的清音,不是凭借了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的缘故。诗人虞世南借“蝉”的形象,精准地传递了自我的人生感悟,即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走后门,拉关系,也能声名远播,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叫“托物言志”。那么,一千年多年之后,香港作家小思面对蝉,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老师来读,你们来想。(师诵读)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思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1: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生2: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师:那我们人类呢?生2:更要好好的活着!师:一个昆虫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生2:精彩!师:是啊,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子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生: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师:有同感。我们不妨把它换成了诗歌的形式,一起来念一下。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出示诗歌排列形式的幻灯片,学生深情朗读。)师:在这里,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生3:先觉得“烦人”,后来明白它的生命意义后,变得感动!师:用句子里的一个词来说,就变成了……生3:“宽恕”点评:将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同名诗作《蝉》作为本课教学的引子,体现了教者寻觅经典的审美冲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课堂教学亦然。有经典的参照,作者、读者的思维、想象、情感会更容易被激活,进而更富生机地参与二度创作。在本环节中,教者征引虞世南的经典诗作《蝉》,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两个教学目标即可为证:1、捕获了对文章意蕴的直感;2、总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脉。不过,从教者的教学理路来看,本环节的教学流程尚可进一步优化。既然已引入经典,不如顺水推舟,来个简洁的比较:1、虞世南是从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现象中,想到“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人生哲理,香港作家小思又是从蝉的什么现象中体悟到属于她的人生哲学呢?2、虞世南对蝉怀着一种赞赏、敬佩的情感,小思对蝉又怀了怎样的情感呢?毋庸置疑,教者对学生的启悟中有了上述追求,但相形之下,“香港作家小思面对蝉,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这一发问缺少思维的具体“把手”;“你们最喜欢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这一问想引导学生奔着作者的“情脉”去的,但因指向不明,容易使教学的思维陷入芜杂。本节课,虽然学生一下子定位准确,但依然有“偶然撞上”之嫌。更何况,教者只让学生欣赏了“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一句,便匆匆收场,慌乱之态已经显现。二、【烦蝉】师:谢谢,刚才我们明白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我们先来读一句话。(幻灯片出示:“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生4:(深情地朗读):“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掌声响起)师:“孩子们,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生5:“喜爱”生6:也可能是厌烦吧!师:二者都有可能。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现在,我们加上一句话,你看看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生7:烦师:“烦”字出来了,烦到什么程度呢?生7:觉得蝉很吵,有一点讨厌……师:有一点讨厌,也许很讨厌,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生7:没有。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段文字。(幻灯片出示加了虚词的语句:“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师:发现什么区别了吗?生8: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师:是的,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如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生9:“很烦”生10“太烦”生11“特别烦”生12“十分烦”生13“非常烦”生14“超烦”(生大笑)师:太牛了,超现代的“超烦”都出来了!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个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起!(教师指导学生深情地读,读出了那种“超烦”的感觉)师:现在请你们来做学问,不过有点难度,所以谁知道谁就是天才。从“还”、“就”或“更”字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烦”的心情,你能将作者的这种心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吗?(师深情诵读,帮生理解体会)生15:“还”和“就”写出了蝉的叫声来得很早,我觉得作者会想:这个蝉为什么这么早就在外面叽叽喳喳、知知不休的叫个不停。(生活泼地笑)师:没错,如果你是作者,你能用一句话把你的心声传递出来吗?生15:这个蝉真烦!叫得太早了,你不会晚一点叫啊!叫什么叫?!真是的!师:谢谢,现在谁来把这个“更”字演绎一下。生16:“越来越响!”师:好的,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情感传达一下呢?生16:这个蝉真是的,本来还好好的,现在怎么突然间这么响了呢?莫名其妙!师:“知知不休”,表明蝉已经叫得很厉害了,现在加了一个“更”字,说明……生17:说明蝉叫得更厉害了!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骂蝉?生17:这个破蝉、死蝉,叫得那么响干什么?打扰我午睡,烦死了,唯恐天下不乱!莫名其妙!师:谢谢你,请坐!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请学生读之。)师:谢谢你!你能告诉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吗?生18:我觉得作者对蝉有点反感。师:好的,请坐,有不同的感触吗?(生15再次举手)你今天真是大放异彩,说说你的感受吧!生15: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有点喜欢蝉的心情。师:何以见得?生15:从“小东西”三个字可以看出。师:你能用喜欢的语气把这“小东西”三字读一下吗?生15:“小东西”(以亲切的语气读,读出了喜欢的感觉)师:嗯,不同的语气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言为心声,读得不错!生19:我觉得作者此时感到不可思议。师:何以见得?生19:我从“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这句话中觉得作者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师:谢谢孩子!你真是小思的知音啊!(生愉悦地微笑)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我读一读这段文字(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生读。)师:与刚才的文段相比,我们发现多了……生:(齐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师:是的,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我们思考一下,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生思考,2分钟后陆续举手发言)生20: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意义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生21: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说:“蝉啊,你为什么这么小,叫得却那么响啊!你的身体中藏着什么呢?而且你这一叫,让整个夏天都为你作伴!好长好长的声音啊!”(生鼓掌)师:说得多好啊!中国的语言有着无穷的内蕴,从这几个词中,你有不一样的感触吗?生22: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感觉到作者对蝉的反感与惊讶!我仿佛听到作者对蝉说:“这小东西,既没有马儿那膘肥体壮的身姿,也没有百灵鸟优美动人的歌喉,你凭什么叫得这么响啊!可恶!”(生鼓掌)生23:我觉得是作者想表达一种震撼!作者仿佛在说:“这么小的蝉,你不应该叫得这么响,你不可能叫得这么响,你响就响呗,干嘛还要响一个夏天呢!”所以我认为作者有一点震撼,其间还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里面!作者仿佛还在说:“蝉啊!青蛙比你大得多,它都没有叫,你有聒聒啥呢!你厌烦不言烦啊?识相点好不好?”师:你能用反感的情绪读一下吗?(生的表情,语气,活灵活现,赢得满堂喝彩)师:读得多好啊!孩子们,继续我们的探究之路,你们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几个虚词的含义用语言演绎一下吗?生24: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你大声鸣叫能让你多活几天吗?你大声鸣叫能获得更多人对你的爱吗?不能!你的所作所为只能让我更加讨厌你!只能获得更多的诅咒,所以,可怜的蝉!请你安歇吧!不要为你的无为徒增烦恼!(全班掌声雷动)师:说得太好了!是的,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过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但奇怪的是,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却峰回路转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点评:两组看似通透,能够一览无余的句子,被教者巧妙点染后,竟能催生出如许个性摇曳,丰满多姿的体验来,的确堪称本节课教学的一大奇观!这种教学化境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教者的新锐视角——从虚词的角度切入。因为有抓手,还有比照,所以学生尘封的生活体验纷纷被激活,虚词一下子不虚了。比如对“更知知不休”一句中的“更”字,学生16觉得:“这个蝉真是的,本来还好好的,现在怎么突然间这么响了呢?莫名其妙!”学生17替作者立心:“这个破蝉、死蝉,叫得那么响干什么?打扰我午睡,烦死了,唯恐天下不乱!”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作者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文本细读的要义,学生也能痕迹不彰地运用自如了。其次得力于梯度的设置。从抽去虚词的句子到增添虚词的句子,从“悟情感”到“说心理”,从扶着感悟到放手感悟,学生的眼界被不断伸展,体验被不断刷新,教学形式的“陌生化”也顺利实现了。另外,还得力于朗读的不断跟进。教者非常注重“我口读我心”这一微技能的运用,不管是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是学生的入情朗读,一律都追踪自我体验,努力实现读与思的和谐,内化与表达的统一。潘新和教授认为:“言语表现是一个知行递进的过程,但它的知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授受,而是寓于行中的知。”陈治勇老师朗读跟进,可谓寓于知中的“行”,并和“知”交替进行,推动思想、情感的不断深化。三、【悟蝉】生读:(幻灯片出示):友人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师: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生25:同情、怜悯师:同情、怜悯的程度是强还是弱?生25:不清楚。也可能强也可能弱。师:那么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生26:我觉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个夏天”“它的生命就完结了。”一个“才”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的苦苦等来这个夏天的来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蝉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就”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怜悯与叹息!他似乎觉得蝉应该多活一段时间才不会辜负它的等待!师: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生26:蝉啊!多少个日夜的期盼,你才换来这闷热的短暂的夏天,多少个日夜的等待,你就换来这90天的短暂的生命!为你的等待,为你的坚强,为你那不屈的生命之魂魄,我要向你致敬!师:说得多么好啊!如果蝉儿有灵,我想它的歌定然为你歌唱。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深情地向蝉表达你的情感吧!(请学生读“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师:你体会到“就”的含义了吗?生27:我觉得“就”写出了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表达了友人对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感到无奈、遗憾、惋惜的心理。师:是啊!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我们的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请学生读。)师: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生28: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生29: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师:好一个“灭绝”!是的,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所以,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生30:坚定、坚强!生31:我读出了一种“责任”!师:多么好的理解啊!“责任”!我们的父母冒着烈日在田间耕种,是一种责任;我们的父母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而让你们吃饱、喝好,这是一种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责任需要承受磨炼,责任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师:我们理解了“必须”,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生32: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爸爸告诉我,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们的蝉就像许三多父亲的这句话,他活着不为其他任何事情,就是要好好活,就是为了让生命传递下去,“都不过”三字说明了蝉的纯洁、担当,颇有侠义之风!点评:依然是扣住虚词体悟人物的情感世界,但本环节的教学,教者明显加大了审美追问的力度。友人对蝉的情感是?同情、怜悯的程度是强,还是弱?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它变得情感浓烈吗?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由浅到深,由知到行,由抽象到具象,教师决不让学生的感受停留在大而空的概念层面上滑行,而是沿着虚词的路标,步步为营地前行,直逼人物的情感内核。为了防止学生的审美倦怠,教者还故意模拟世俗的声口:“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这便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蝉单纯、高尚、执着、坚强品格的特别关注。但教者并没有陶然不前,而是迅速将蝉与含辛茹苦的父母形象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直观自身的意识便更强了,难怪学生能借许三多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来抒发心声。这种既带了民间色彩的责任观,又融入学生青春体验的总结,算得上是对小思文章再度创作的神来之笔!四、【恕蝉】师,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生33:从开始的烦到宽恕再到敬佩。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生33:肃然起敬(请学生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师: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就想想那一只在地下等了17年的蝉吧!也许这样,我们的精神就会振作、就会奋发!不要连一只蝉都不如!我们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但老师有一个问题很难理解,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生34: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枫叶火红,果实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之喜悦,所以有“颜色”。师:很不错的解答,那“秋风的颜色”和“宽恕蝉”又有何联系呢?生35: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蝉来说,秋天不是收获,而是死亡,蝉虽然生命短暂,却执着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华年,让生命充满了意义,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所以我就“宽恕”了它!点评:“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这表面上是替蹉跎岁月的学生立心,但实际上足以拷问每一个庸常度日的人的灵魂,这种拷问来得及时,来得深刻,来得给力。教者的明知故问:“秋风的颜色和宽恕蝉,又有何联系呢?”这真是智慧的一问,深情的一问。因为有了这一问,“蝉样人生”的悲壮与伟大立刻矗立心间,师生的悲悯情怀也因之得以充分滋养了。好的教育是化育,温馨、无声,却力道十足。此处可见一斑!五、【敬蝉】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蝉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我们更懂得了在语文中,有一个词,他的名字叫虚词,在传递情感中,虚词的作用是无限的。下面,让我们在冰心的《生命》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旅程吧!(幻灯片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请孩子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点评:卒章显“志”,重提虚词的审美力量,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得以自然强化。用冰心的诗作,再度拓宽学生对“蝉样人格”的觉知与体认,有余韵绕梁的教学效果。《蝉》课堂教学点评——好课就是一篇精美的文章!首先,得有一个统摄全课的“灵魂”。这个灵魂犹如优秀文章的“文眼”,体现为一个词或一句话,却蕴藏了教者独特的言语表现智慧和丰富的精神矿藏,是独特的“这一个”。陈治勇老师从“虚词的表现张力”入手,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探索作者的精神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