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_第1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_第2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_第3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_第4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石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新教师入职必备,考教师资格证必备)【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师: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生:《侏罗纪公园》。师: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可以通过化石。师:好,化石。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生: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师: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出示化石实物:5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师: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师: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生:赞颂、赞美、吟咏。师: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生: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生: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生: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师: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师: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生: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生: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师: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齐声朗读。)(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学生说有。)(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女生1: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男生1: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师: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师: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1)“万载”是什么意思?生:形容很长的时间。(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生:不会。生:我认为会。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生:看见了。(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生: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生: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热烈地讨论。)生: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师: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生: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师: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生:听见了。(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生: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生: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生:想。(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师:选择好了吗?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6)请学生发言,讲述化石的故事。生:我是一块菊石,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2.5亿年前的中生代海洋中,是一种介于章鱼和贝类之间的动物。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沉入海底最深处避暑并且玩耍。在沙里钻来钻去,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比赛跑。我们玩得多高兴……玩累了,我们倒在软软的沙子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好像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了。周围也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摇动,难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吗?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晃动越来越剧烈,灾难来临了!剧烈的地震光顾了全球,海底火山爆发,一阵阵的巨浪掀起,横扫整个海洋。就在那一晚,我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不知过了多少年,待我再次感受到阳光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块化石。……师: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却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却听到了。诗人有什么秘诀呢?生:想象。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展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齐读。)师:我们不仅要把这句话记在脑海中,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长空中翱翔。【教学反思】激趣导入也要得法为了上好这节示范课,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上了试教课。然而,试教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下课时,我的课还没有结束。最后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时,许多学生认为“了解了什么是化石”和“学习了很多关于化石的知识”。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为什么学生收获的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发现问题出在第一个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了解化石而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了准备的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大约3分半钟《侏罗纪公园》片段,确实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兴趣。但我想既然学生对影片是熟悉的,就可以不必放那样长,我将片段截为2分钟。在展示化石标本时,我让学生互相传阅,拿到化石的学生在看,而没拿到的则无事可做。后来,我先让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然后采取教师展示的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对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后,我执教的示范课很成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上完课后,我再次反思了这次示范课,觉得第一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简洁些,多媒体课件中已经有了好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就不必展示化石标本,因为教室大、学生多,化石标本又小,许多学生未必看得清楚。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对语文课堂“激趣导入”有了新的认识。激趣只是开端,仿佛点燃一根引线,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主体部分释放出炫目的礼花;激趣不是重点,醉翁之意在于后,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根本目的。《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词语,了解科学诗的相关知识,学习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悟作者的情感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向学生渗透《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积累重要词语,了解科学诗的相关知识,学习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

朗诵截取诗文——“肉体早已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果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串珍贵的密码。”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段文字是对什么的描写?

引出课题——《化石吟》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2、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三、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四、质疑释疑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五、拓展延伸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六、布置作业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海枯石烂”“日转星移”“骸骨”等词语。2了解化石在探索地球进化过程的作用。3认识化石所展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伟大,人类的伟大。【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科学而又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体会语言,理解作者如何赞美化石?【教学设计】一检查预习情况:1选读课文,竟读(比赛着读)课文。2解决字词,课本77页读一读,写一写,学生可以补充。二理解课题,认识化石。1解题。这是一首科学诗。师:“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赞颂,赞美。师:很对。赞颂,赞美之情贯穿全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自读课文。生:作者借赞美化石,赞美人类的伟大,科学的神奇。师:为什么这样讲?生:因为化石中“裹藏”的信息是科学家研究了,人们才知道的。三走进课文,品味语言。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竞争回答)(第一段排比反问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奇幻的神话、平凡的真理、珍贵的密码、生命的档案、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葱茏幽雅、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神往、惊讶……)2用1题中的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练习写话,为写作文打基础.)四问题探讨,质疑讨论。1文中第1、2小节和第7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前后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