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地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有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从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串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摘自《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的异同,对二者进行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2.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D.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的论证方法。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答案〗1.C2.A3.A4.①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盗火者”与崇洋分子的异同;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材料一是说“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B.“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原文是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D.“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依据“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把例子列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例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多种,第一个是举例子:中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第二个是引证法,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第三个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纯不同,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可知,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依据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依据材料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和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依据材料三“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进行概括,要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又是遍野槐花香李培禹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回京后,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他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他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呆,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长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两人笑眯眯地迎接我,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啊,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三〇一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作为作家出版社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作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6月29日9时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有删改)文本二:那天下午,天落着小雨,本来安排他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采访,考虑到山高路滑,临时改为就近采访民间剪纸艺人刘林翠。刘林翠,一位中年农家妇女,不善言辞。迪老走进她家的剪纸展览馆,被那满屋子的剪纸作品震撼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迪老坐下来,想好好听听她的剪纸人生。一开始,刘林翠似乎真没啥可说的,问一句,说一句,不问,不说。不到十分钟便“冷场”了,这是迪老万万没想到的。迪老毕竟是迪老。这下,他不问剪纸艺术了,剑走偏锋,问起了她家建造这座漂亮小楼房的经过。这样一来,刘林翠的话匣子打开了。此时的迪老,大脑中思索的已不是这次采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将刘林翠的剪纸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从而走上大雅之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迪老忙乎开了。他举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墙壁上那一幅幅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回到住处,他连外衣也顾不得脱,便和《中国艺术报》联系,力推刘林翠的作品。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第一时间发往北京,真是不厌其烦。拿迪老的话说,我能帮上的就一定要帮。后来,刘林翠的剪纸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摘自马毅杰《听迪老讲永和人家的故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咱永和的乾坤湾”“她的神奇、美丽、壮观”等语句中,作者借人称代词的巧用表露了对永和的热爱与赞美,言简情深。B.文中写迪老与修车师傅互致军礼,具有场面感和仪式感,既表现他们的相互尊重,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C.作者用“‘一团火’燃尽了”写迪老去世,与前文写迪老深入“街头村口”、“五下永和”等内容呼应,礼赞了迪老的奉献精神。D.文章选取迪老的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文,读来并无跳脱之感,这与作者紧扣迪老永和之行选材及褒扬、缅怀迪老的写作立场有关。7.两个文本都写到迪老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事,二者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8.文本一叙写迪老事迹时,多次写到永和的槐花,这样处理对文章叙事抒情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文本一侧重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
②文本二侧重通过作者马毅杰的叙述,较完整地呈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8.①多次写永和槐花,〖提示〗了文中叙事时间推移,使文章叙事层次更分明,行文脉络更清晰。
②借槐花之香喻指迪老精神之美,烘托了迪老人民作家的形象,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
③写五月槐花热烈盛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使作者赞颂、怀念迪老和赞美脱贫攻坚精神的情感更具感染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B.“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于文无据。两人互致军礼,表现了两人对军人身份的珍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分析能力。在文本一中,作者写到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里是通过迪老的语言“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和动作“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些细节描写,表明迪老即使是临终前仍不忘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文本二则是作者马毅杰转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文本二用较长的篇幅对这件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从开始是刘林翠的态度,到迪老用唠家常的方式打开了刘林翠的话匣子,了解到更多关于她剪纸的故事,以及“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住,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这样的细节。从而比较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过程。【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永和槐花,作者这样写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永和槐花代表着文中叙事时间的推移。在文中,“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文中这些对槐花的描写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从迪老第一次到永和至迪老去世,具有非常清楚的时间脉络。其次,文中的槐花是迪老不倦的求真精神的象征。“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这些对槐花之香的描写,借槐花暗喻迪老精神之美,烘托迪老不倦创作的精神,映衬出一位老人民艺术家的高大形象,也寄托了对迪老的思念之情,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对于槐花五月热烈盛开景象的描写(“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为文章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迪老的赞颂、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脱贫攻坚精神的赞美。这样的构思让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情感,从而更加具有感染力。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辅国本飞龙小儿,粗闲书计,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使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使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益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肃宗乾元元年春二月癸卯朔,以殿中监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三月,甲戌,徙为成王,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张后生兴王佋,才数岁,欲以为嗣。上疑未决,从容谓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曰:“成王长,且有功,朕欲立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臣不胜大庆。”上喜曰:“朕意决矣。”庚寅,立成王俶为皇太子。二年春二月壬子,月食,既。先是,百官请加皇后尊号曰“辅圣”,上以问中书舍人李揆,对曰:“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上惊曰:“庸人几误我。”会月食,事遂寝。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及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李辅国用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B.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C.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D.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日。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常用“社稷”代表国家。C.尊号,古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等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不需避讳。D.敕,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有敕书、敕命、敕符、敕许、敕封、奉敕、宣敕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辅国外表上看起来恭顺谨慎、沉默寡言,但内心狡猾、阴险,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太子宫中供事,肃宗十分信任他。B.肃宗听信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赐李倓死,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此事件也引起广平王及李泌的恐慌。C.张皇后想立兴王李佋为太子,肃宗对此犹豫不决,征求李揆的意见,李揆赞同肃宗的想法,立成王李恪为太子。D.朝廷中的百官请求给张皇后加“辅圣”的尊号,肃宗询问李揆后,非常震惊,恰逢出现月食现象,加尊号之事就停止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2)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13.请简要概括李辅国能够势倾朝野的原因。〖答案〗9.D10.A11.B12.(1)我与皇上有约定。等待收复京师以后,我就返回山中过隐居生活,这样或许可以免除祸患。
(2)关在御史台与大理寺内的重刑犯人,有的还没有审讯完毕,李辅国就追到银台门,一下子把这些人全部放掉。13.(1)肃宗信任,委以重任;(2)勾结、依附皇上的宠妃,铲除异己。〖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处理国家的政事,不管大小事,都由李辅国口宣制敕,写好后交给外面去执行,等事情完结后才上奏给肃宗。李辅国又设置察事数十人,暗中让他们打听民间的秘密事情,然后再进行审讯。如果要追查什么案子,朝廷各部门都不敢加以拒绝。第一个“事”作“决”的宾语,第二个“事”作“无大小”的主语,两个“事”之间要断开,排除A;“制敕”为名词,是一个词,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D。【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成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日”。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消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于文无据,原文“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是李辅国和张良娣的谗言,没有说肃宗以建宁王李倓为心头之患。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俟”,等待;“平”,平定、收复;“去”,离开;“庶”,或许。(2)关键词:“或”有的;“推断”,审讯;“诣”,到;“纵”,放。【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概括出:肃宗信任,委以重任。由“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概括出:勾结、依附皇上的宠妃,铲除异己。参考译文:李辅国本是宦官中的飞龙小儿,粗通文墨,肃宗为太子时,李辅国在宫中侍奉,所以深受肃宗的信任。李辅国外表恭顺谨慎,寡言少语,而内心却狡诈阴险,看见张良娣受到肃宗的宠爱,就暗中依附张良娣,与她内外勾结,建宁王李倓多次在肃宗面前揭发二人的罪恶,二人就在肃宗面前进谗言说:“建宁王因为没有被任命为元帅,心中怨恨,想要谋害广平王李俶。”肃宗听后大怒,就下令赐建宁王李倓自杀。因此广平王李俶与李泌都心怀恐惧。李俶谋划要除掉李辅国与张良娣,李泌说:“此事不可行,您难道没有看见建宁王遭到了杀身之祸吗?”李俶说:“我私下为先生的生命担忧。”李泌说:“我与皇上有约定。等待收复京师以后,我就返回山中过隐居生活,这样或许可以免除祸患。”李俶说:“先生如果离开,我就更加危险了。”李泌说:“您只管尽儿子的孝心。张良娣是一个妇人,您如果能够委曲求全,顺从她的心意,她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月初一,肃宗任命殿中监宦官李辅国兼任太仆卿。李辅国依附张淑妃,兼任元帅府行军司马,权势压倒朝野人士。三月初二,移封楚王李为成王,初六,肃宗立张淑妃为皇后。张皇后所生的兴王李佋,年纪才几岁,张皇后就想把他立为太子。肃宗犹豫不决,就口气和缓的对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说:“成王年纪大,而且有战功,我想立他为太子,你看如何?”李揆拜了两拜祝贺说:“这真是国家的大幸,我不胜欢喜。”肃宗高兴地说:“朕绝不再犹豫了。”十九日,肃宗立成王李为太子。肃宗二年春,二月十五日,出现月全食。此前,百官请求加封张皇后尊号为“辅圣”,肃宗因此事问中书舍人李揆,李揆回答说:“自古以来皇后都无尊号,只有中宗时韦皇后曾经有过尊号,怎么能够效法呢?”肃宗吃惊地说:“这些庸人几乎误了我的大事。”适逢月食出现,于是此事搁置。后来张皇后与宦官李辅国相互勾结,横行朝中,干预政事,无穷尽的请托,肃宗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太子詹事宦官李辅国,自肃宗在灵武时,就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侍奉在肃宗左右,宣布诏敕诰命,肃宗把四方来的文书奏疏,军中的印玺符契以及军队的号令集训等事,全都委任于他。到收复京师后,李辅国又专门掌管禁军,常常住在宫中的署舍里,肃宗所颁下的制敕,必须经过李辅国画押签署,然后才能施行,宰相以及百官有急事上奏时,都在通过李辅国禀告和受旨。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处理国家的政事,不管大小事,都由李辅国口宣制敕,写好后交给外面去执行,等事情完结后才上奏给肃宗。李辅国又设置察事数十人,暗中让他们打听民间的秘密事情,然后再进行审讯。如果要追查什么案子,朝廷各部门都不敢加以拒绝。关在御史台与大理寺内的重刑犯人,有的还没有审讯完毕,李辅国就追到银台门,一下子把这些人全部放掉。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三司以及府、县审理案件,都要先报告李辅国,听候他的指示,随他的意思而判,声称是皇上的制敕,命令实行,没有人敢于违抗。宦官不能直呼李辅国的官名,都称他五郎。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张仲隆快目楼壁刘仙伦①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只愁笑语惊阊阖②,不管栏干犯斗牛。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面前不着淮山③碍,望到中原天尽头。〖备注〗①刘仙伦,南宋人,布衣终生。②阊阖,天门,天宫。③淮山,淮南的山。宋、金以淮河为果。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仲隆所修建的快目楼高达百尺,登临其上,纵目骋怀,使人壮气横生。B.笑语惊扰天庭,栏杆直冲星宿,作者以夸张之笔法写出了快目楼之高峻C.颈联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诗人登楼所见景象,寓含高处不胜寒之感。D.虽是写景诗,但并非一般的流连光景之作,而是借景象浇筑作者心中块垒。15.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案〗14.C15.思想感情:对中原(故国)的思念之情(对中原沦陷的感伤之情、希望中原早日收复)。作用:前面三联极力写快目楼之高,感情豪放;尾联陡转,如果不是有淮南的山阻挡视线,就可以望见天尽头的中原了,感情转为感伤。因此,尾联升华了全诗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由近及远”错误,颈联所写都是远景;“由高到低”错误,颈联中没有体现。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假如不是横亘的淮南山脉挡住了视野,那么就能直接望见辽阔的中原。诗人既已登上“犯斗牛”的快目楼,且“眼高四海”,“欲穷千里目”,那淮山就不可能成为视野的障碍。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显然另寓深意。那就是,淮山为宋金分界线,仅一淮水,使江南与中原却如天涯之隔,这主要是人为的因素;南宋朝廷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图恢复,极力排挤打击抗战派。在这首诗里,作者抒发的就是对中原沦陷的感伤之情、希望中原早日收复。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的作用要结合全诗分析。诗的前两联化用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和黄庭坚“老来忠义气横秋”,极写快目楼之高令人为之惊叹,为后面登楼兴叹蓄势。颈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一步写快目楼之高峻,只见水天相连,惊涛拍天,一叶钓艇,若隐若现,以远景衬托楼高;但觉秋风万里,直透貂裘,侵入肌骨,以飓风衬托楼高,到此势已蓄足。尾联陡转,如果不是有淮南的山阻挡视线,就可以望见天尽头的中原了。从感情上说,表达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感伤之情、希望中原早日收复,升华了全诗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地怅然若失了。(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老人和小孩们的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人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答案〗(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④”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8.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填上恰当的诗句,符合原文意境的一项是()A.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C.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答案〗17.B18.D〖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一句运用了比喻,将“细的白雨”比喻为“粉”。A.“一枝红杏出墙来”将红杏拟人化,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写出国家动荡,个人飘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红”指代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无情”“护花”同时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和“红”指代叶和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故选B。【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一空,结合“江南日暮”可知,这里主要体现傍晚时分的情形,故符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内容。第二空,从文中“雪月梅”“酒姑娘”可知,填入诗句与梅、酒有关,故②中应填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第三空,根据“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可知,③中应填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四空,根据“村童来报告村景”可知,④中应填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还可以按照时间和“欲雪”“微雪”“大雪”“雪停”的先后顺序来排序。故选D。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1分,每小题11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约有500种。在它们的生活史中,①,另一段时间是植物性的。黏菌的大多数种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多在腐木、落叶或其他湿润的有机物,只有几个种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这些魔幻小精灵身材娇小玲珑、体态多样,却因为太小(只有1-2毫米)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走进大众的视线。在微距离镜头下,黏菌的形状与形象也是多元。②,有黄绿色、巧克力色、姜黄色、橘色、白色、黑色等,形状各异,有鹿角状、长绒球状、珊瑚状、黏球状、长条状、杯状、半个柠檬状,灯泡状等。它们既奇葩又好看,生物学家把这一“四不像”生物,直接归到了原生生物界,单列一门。(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根据文段内容的〖提示〗,为“黏菌”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答案〗(1)①一段时间是动物性的②其色彩斑斓(2)黏菌是一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地方的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色彩斑斓、体态多样的不易被人发现的微小生物。〖解析〗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20.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地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有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从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串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摘自《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的异同,对二者进行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2.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D.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的论证方法。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答案〗1.C2.A3.A4.①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盗火者”与崇洋分子的异同;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材料一是说“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B.“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原文是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D.“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依据“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把例子列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例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多种,第一个是举例子:中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第二个是引证法,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第三个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纯不同,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可知,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依据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依据材料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和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依据材料三“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进行概括,要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又是遍野槐花香李培禹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回京后,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他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他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呆,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长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两人笑眯眯地迎接我,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啊,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三〇一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作为作家出版社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作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6月29日9时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有删改)文本二:那天下午,天落着小雨,本来安排他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采访,考虑到山高路滑,临时改为就近采访民间剪纸艺人刘林翠。刘林翠,一位中年农家妇女,不善言辞。迪老走进她家的剪纸展览馆,被那满屋子的剪纸作品震撼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迪老坐下来,想好好听听她的剪纸人生。一开始,刘林翠似乎真没啥可说的,问一句,说一句,不问,不说。不到十分钟便“冷场”了,这是迪老万万没想到的。迪老毕竟是迪老。这下,他不问剪纸艺术了,剑走偏锋,问起了她家建造这座漂亮小楼房的经过。这样一来,刘林翠的话匣子打开了。此时的迪老,大脑中思索的已不是这次采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将刘林翠的剪纸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从而走上大雅之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迪老忙乎开了。他举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墙壁上那一幅幅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回到住处,他连外衣也顾不得脱,便和《中国艺术报》联系,力推刘林翠的作品。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第一时间发往北京,真是不厌其烦。拿迪老的话说,我能帮上的就一定要帮。后来,刘林翠的剪纸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摘自马毅杰《听迪老讲永和人家的故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咱永和的乾坤湾”“她的神奇、美丽、壮观”等语句中,作者借人称代词的巧用表露了对永和的热爱与赞美,言简情深。B.文中写迪老与修车师傅互致军礼,具有场面感和仪式感,既表现他们的相互尊重,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C.作者用“‘一团火’燃尽了”写迪老去世,与前文写迪老深入“街头村口”、“五下永和”等内容呼应,礼赞了迪老的奉献精神。D.文章选取迪老的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文,读来并无跳脱之感,这与作者紧扣迪老永和之行选材及褒扬、缅怀迪老的写作立场有关。7.两个文本都写到迪老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事,二者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8.文本一叙写迪老事迹时,多次写到永和的槐花,这样处理对文章叙事抒情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文本一侧重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
②文本二侧重通过作者马毅杰的叙述,较完整地呈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8.①多次写永和槐花,〖提示〗了文中叙事时间推移,使文章叙事层次更分明,行文脉络更清晰。
②借槐花之香喻指迪老精神之美,烘托了迪老人民作家的形象,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
③写五月槐花热烈盛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使作者赞颂、怀念迪老和赞美脱贫攻坚精神的情感更具感染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B.“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于文无据。两人互致军礼,表现了两人对军人身份的珍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分析能力。在文本一中,作者写到迪老临终前嘱托编辑宋辰辰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情形,“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里是通过迪老的语言“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和动作“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这些细节描写,表明迪老即使是临终前仍不忘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文本二则是作者马毅杰转述迪老向《中国艺术报》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过程。文本二用较长的篇幅对这件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从开始是刘林翠的态度,到迪老用唠家常的方式打开了刘林翠的话匣子,了解到更多关于她剪纸的故事,以及“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住,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这样的细节。从而比较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过程。【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永和槐花,作者这样写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永和槐花代表着文中叙事时间的推移。在文中,“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文中这些对槐花的描写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从迪老第一次到永和至迪老去世,具有非常清楚的时间脉络。其次,文中的槐花是迪老不倦的求真精神的象征。“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这些对槐花之香的描写,借槐花暗喻迪老精神之美,烘托迪老不倦创作的精神,映衬出一位老人民艺术家的高大形象,也寄托了对迪老的思念之情,使作者赞颂、敬佩迪老的情怀更形象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对于槐花五月热烈盛开景象的描写(“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为文章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迪老的赞颂、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脱贫攻坚精神的赞美。这样的构思让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情感,从而更加具有感染力。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辅国本飞龙小儿,粗闲书计,给事太子宫,上委信之。辅国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见张良娣有宠,阴附会之,与相表里。建宁王使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使死。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俶曰:“先生去,则俶益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肃宗乾元元年春二月癸卯朔,以殿中监李辅国兼太仆卿。辅国依附张淑妃,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三月,甲戌,徙为成王,戊寅,立张淑妃为皇后。张后生兴王佋,才数岁,欲以为嗣。上疑未决,从容谓考功郎中知制诰李揆曰:“成王长,且有功,朕欲立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臣不胜大庆。”上喜曰:“朕意决矣。”庚寅,立成王俶为皇太子。二年春二月壬子,月食,既。先是,百官请加皇后尊号曰“辅圣”,上以问中书舍人李揆,对曰:“自古皇后无尊号,惟韦后有之,岂足为法!”上惊曰:“庸人几误我。”会月食,事遂寝。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政事,请托无穷,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太子詹事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待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及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毕,辅国追诣银台,一时纵之。三司、府、县鞫狱,皆先诣辅国咨禀,轻重随意,称制敕行之,莫敢违者。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谓之“五郎”。(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李辅国用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B.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C.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D.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又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与朔日相对应的农历每月第一天为晦日。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常用“社稷”代表国家。C.尊号,古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等的称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不需避讳。D.敕,古代帝王的诏书、命令,有敕书、敕命、敕符、敕许、敕封、奉敕、宣敕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范本实例模板3篇
- 方式批量采购合同模板3篇
- 搅拌站施工合同书3篇
- 文印业务承包合同文本3篇
- 摇一摇服务合同的签订主体3篇
- 搅拌站施工项目合同3篇
- 旅游合同纠纷的正确处理方式3篇
- 工业用水井施工合同3篇
- 新版个人小额信用贷款合同3篇
- 摄像服务合同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押题卷(含答案)
-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 2024年官方兽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附答案
- NB/T 11127-2023在用钢丝绳芯输送带报废检测技术规范
- 2024年GYB创业意识及就业能力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4年大学生军事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10道题)
- 仓库负责人年终总结
- 新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中国国际商会入会申请表
- 裂隙灯显微镜的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