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赋税徭役地租
为什么萧何、明王朝如此重视户籍档案?因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故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修建9间库房,30个档案架存放户籍“黄册”导入新课《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建立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经济变迁,深刻认识社会救济对国家治理的积极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有关的重要制度的概念理解。时间轴时空史观1.户籍制度(1)一个特点: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2)两个作用:既保证赋役征发,又维护社会安定2.社会治理(1)一个特点:县以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2)三个时期: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制,清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3.社会救济(1)一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2)两种形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关键导航01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基石—“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加强人口管理便于征发赋役保障社会治安维持统治秩序目的【学习聚焦】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萌芽阶段: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登人四千,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2.起源: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实行什伍连坐法。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户籍的原因?①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②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发展;材料一: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材料二: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秦献公
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注:属二春乡管辖)。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中外历史纲要》上p15◎里耶秦简.户籍簿(1)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秦朝户籍编制的单位。(2)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地方行政管理体系。(3)指出秦朝编制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4)这一户籍管理方式对以后王朝的影响?(1)夫是“户人”,即“户主。户籍编制单位:户(2)郡县乡里亭(3)征发赋役的依据(4)实现了国家对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调动巨大民力,一统天下的一种力量。户籍作为赋役征发的依据被历代王朝延续下来。3.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等级性和不平等性)4.两汉:(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以后战事频繁,户籍散乱。材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编户齐民年龄资产籍贯相貌姓名身份材料: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5)评价:4.两汉:编户齐民5.东晋:※思考:根据材料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黄籍、白籍和土断
南北朝以来,由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行,户口隐漏日趋严重,“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在北方,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裴蕴因是上奏,要求实行大索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民众对此则怨声载道。——《隋书·裴蕴传》隐匿户口现象严重管理措施严格增加财政税收6.隋朝:大索貌阅(2)措施: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1)原因: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现象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原因、措施及影响。(3)影响:搜刮出大量隐漏户口;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7.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岁造计帐,三年造户籍。——《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六》隋唐户籍制度更加周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知情者,各同里正法。
——《唐律疏议·户婚律》立法更加详备;户口核验更周密;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8.宋朝主户与客户材料: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思考: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信息: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理由: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9.元朝——诸色户计(职业定籍)◎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蒙古主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馀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元朝户籍除按民族、宗教外,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基于什么考虑?如何评价这一制度?主要依据职业划分各种人户。为了便于承担国家赋税徭役,调配资源。这种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而又不许相互流动的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这一制度能最大程度的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10.明朝:(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3)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材料: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大明会典》卷二十◎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黄册: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11.清朝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永停编审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战国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分类:百姓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编户齐民:丞相及各级地方政府主管,户为单位晋分黄籍、白籍;后期增加土断:白籍土著化,增加赋役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刮户”。宋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诸色户计:按职业等划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带有民族压迫色彩)明继承元制,分民、军、匠籍等;造黄册列各户人、田、房。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清基本沿袭明制;摊丁入亩→永停编审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趋势)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史料实证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原因: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政治: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文化: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功能:(1)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2)限制人口流动;(3)维护社会治安。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史料实证积极经济: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消极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唯物史观②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点①地域性: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③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史论形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02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内核—“官民共治”的基层管理制度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
——习近平1.基层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缴:掌捕盗里正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里亭郡县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里=100户)(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演变:①秦汉时期——乡里制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高祖本纪》2.发展演变:②唐朝: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县乡里保邻=4户=20户=100户=500户◎唐朝乡里制结构图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府县乡里甲承宣布政使司(省)甲首里长=10户=110户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明史·志·卷五十三》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④清朝时期—保甲制府县保甲牌省牌长甲长=10户=100户保长=1000户
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
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严密的保甲制;2.基层社会治理朝代社会治理内容秦汉唐北宋明清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王安石)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十家牌法(王守仁)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里甲制到保甲制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2)发展演变:◎明朝十家牌法朝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唐乡里制度邻保制度北宋乡里制度保甲制(王安石)明里甲制十家牌法(王守仁)清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区别与联系行政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小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进程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③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历史解释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03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保障—“博施济众”的救济与优抚政策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古代社会救济的原因?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封建统治。③践行儒家仁政思想。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1.原因◎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蝗灾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宗族慈善组织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②尊老养老: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③抚恤鳏寡孤独群体:
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3)概况【学思之窗】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请说明理由。原因:①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的重视;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力发展;③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理由:①古代生产力还未达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根本)②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③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不能落实这种救助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材料一: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明林希元《荒政从言》材料二: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大明律》材料三: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史料实证】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特点①分类定级与扶持②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③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⑤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④涵盖面较广、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影响秦始皇四年七月,立长平仓,丰则籴,歉则粜,以利民也《太平御览》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不足之处:1、具有宗教色彩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3、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之借鉴——古代社会治理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点赞抗疫一线社区工作者家国情怀知识延伸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家国情怀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永停编审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先里后保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乡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7.11-回溯法 - 总结
- 2024年郑州小车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太原客运驾驶员应用能力考试
- 2024年西安客运考试应用能力试题答案解析
- 2024年广州客运驾驶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绍兴客运从业资格证试题
- 吉首大学《妇产科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拟音》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销社联营企业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税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译林牛津英语7A-unit3-Welcome-to-our-school教案(6课时)
-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后进生家长会课件
- 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操作规程(1)
- 油菜品种田间记载项目与标准
- 渣土车辆驾驶员管理制度
- 德力西系列变频器说明书
- 后疫情时代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 小学美术11-身边的伙伴ppt课件
- 铁合金生产工艺
- 钢结构策划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