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笔记1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1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1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1_第4页
中医学基础笔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0301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是其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

*两晋隋唐时期,基础理论和临床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第一步针灸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千金要

方》(第一部方剂学专著)等著名医书。

*两宋金元时期,学派分争,学术活跃,产生了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和寒凉、攻邪、补土、

滋阴学术流派,使中医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进入到学科分化,医学集成的阶段;同时《本草纲目》巨著问世,

“命门学说”、“瘀血理论”及温病学派兴起,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日

趋完善。

*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致病因素概括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一寒凉派张从正(张子和)一攻邪派李杲CAO(李东垣)

一补士派朱震亨朱丹溪)一滋阴派

*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赵献可、张介宾等提出了命门学说,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清

代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

20100305中医学基础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

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

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

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辩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寻找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

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五脏:心肝脾肺肾

四诊:望闻问切

例:感冒(病)头痛,鼻塞,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舌苔白,脉浮紧等(症)风寒表

征(证)

例:感冒(病同)风寒表征一辛温解表风热表征一辛凉解表(治异)

例:麻疹初期一发表透疹中期一清热解表后期一益气养阴清热(同病异治)

例: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病异)一中气下陷证(证同)一升提中气(治同)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病,证,症的区别是什么?

A: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

理过程,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3,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征

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

征候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的初始涵义一仅指日光的向背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

括,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

宇宙本原一太虚大无无极太极)一元气一两仪一四象一八卦一万物

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划分阴阳的标准:水火的特性一水:寒凉向下

火:温热向上

自然界: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一阴

医学领域: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一阳

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一阴

20100308中医学基础

四.阴阳学说

1.阴阳属性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必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且具有无限可分性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牵制

等关系

•阴阳双方一一牵制、排斥、斗争一一动态平衡一一再斗争一一再平衡一一事物的发展变化

•制约斗争停止一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停止

•制约斗争失控事物的发展变化失衡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概念:互根一一指阴和阳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

互用一一是指阴阳之间相互资助、促进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例如:气(阳)与血(阴)的关系物质(阴)和功能(阳)的关系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消长:“消”,减少,衰弱;“长”,增多,旺盛

阴阳消长: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矛盾运动的量的变化

2.消长平衡

在一定限度内动态平衡: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例如:从冬-春-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阳-阴是质变过程

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极期,“物极必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孤立

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差异、对抗、制约、排斥的矛盾运动之中。

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与结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腹为阴,背为阳

,脏腑五脏(阴)一心肺(阳)一心(阳)-阳中之阳

肺(阴)-阳中之阴

肝脾肾(阴)一肝(阳)-阴中之阳

脾肾(阴)一脾(阴中之至阴)

六腑(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精与阳气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的结果。

例如:人体的气属阳,血属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脏属阴,腑属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阐释疾病的本质

•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2.阴阳偏衰的病机

■阴阳偏衰,即阴虚或阳虚,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阳气虚损一阴相对亢盛一虚寒证:畏寒,肢冷,苔白,

脉迟等

"阴偏衰----"阴虚贝']热":阴液不足一阳相对亢盛一虚热证:低热,潮热,歉红,

盗汗,苔少,脉细数等

3.阴阳互损的病机

•阴阳互损,是指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最终形成阴

阳两虚的病变

阴阳互损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一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的病机

•阴阳转化,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病证,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

面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证-阳证阳证-阴证

例如:由阳转阴:热毒极重一休克状态

由阴转阳:寒饮中阻一郁而化热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四诊以阴阳为指导

望诊阴阳问诊分阴阳

色泽鲜明一阳喜寒恶热一阳

色泽晦暗一阴喜热恶寒一阴

闻诊分阴阳切诊分阴阳

声高气粗一阳实、数(念朔)、滑一阳

声低息微一阴虚、迟、涩--阴

故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辩证以阴阳为总纲

八纲(八个重要的方面)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里虚泉--阴

表实热一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治则一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治法一阳偏盛一实热证:用寒凉药清热(热者寒之)(若兼阴液受损兼以滋阴)

阴偏盛一实寒证:以温热药祛寒(寒者热之)(若兼阳气受损兼以补阳)

阴阳偏衰治则一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法治一阴虚一虚热证一补阴

阳虚一虚寒证一补阳

疾病正气(阴精,阳气)

邪气(阴邪一寒湿,阳邪一暑热)

2.解释偏盛的病机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过亢,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盛阳盛则热:阳邪伤人一阳的绝对亢盛一实热证:高热,面红耳赤,烦躁,舌

红,苔黄,脉数

阳盛则阴病:阳热偏盛一损伤阴液:口渴,尿少,便干等

阴偏盛阴盛则寒:阴邪伤人一阴的绝对亢盛一实寒证:恶寒肢冷,月完腹冷痛,苔白,

脉紧

阴盛则阳病:阴偏盛一损伤阳气:尿清,便滤等

阴阳偏衰治法一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