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二模)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当代学者钱锺书也指出,或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记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反之,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即使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他倡导把握作品的审美特性,反对只重视作品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探究。钱锺书将文学与历史加以区别是对的,却没有相应地建立相互关联的认识方法。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立审美论,就很难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观意识”,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A.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C.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B.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C.《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D.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B.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算作真正的诗。C.吴伟业认为“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D.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的观点,实在地丰富了“诗史”传统。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B.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C.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D.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答案】1.D2.A3.C4.D5.①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②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③独立地看待诗史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④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错,依据“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可知“诗史”可以佐证历史,但不一定是其“主要价值”。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属于“以诗证史”的方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错,依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可知吴伟业认为“写心”是实现“写史”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写史’是假,‘写心’是真”。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错,依据“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知诗史互证的方法在近代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不是在“晚唐”。B.“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错,依据“何为‘诗史’?”“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可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而关于“诗圣”,则未提及。C.“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错,依据“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忠君”与“人民诗人”针锋相对,而没有断定“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②依据“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③依据“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④依据“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王制礼以导民志,乐以和民声,政以一民行,刑以防民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1】,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3】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取材于《礼记·乐记》)注释:【1】食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的礼仪。【2】知(zhì)知:前“知”,指心智;后“知”为感知、知晓。【3】人化物:人化于物,即人天赋的善性受外物影响而异化。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以一民行一:统一B.其政乖乖:反常C.非致味也致:招致D.所以正交接也交:交际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先王制礼以导民志亡国之音哀以思B.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C.情动于中感于物而动D.天之性也夫物之感人无穷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极一也它们要综合地发挥作用B.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C.则几于礼矣就接近于懂得礼了D.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不能反躬自省,天性就泯灭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指出音乐产生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情感。B.文中以“桑间濮上之音”的事例来证明音乐与政治有关联。C.作者认为人生性平和,却又易于受外物之所感而产生欲念。D.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10.本文指出礼乐制度有很高的价值,可以用来教育民众,感化人心。请结合文章第四、五段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答案】6.C7.B8.A9.D10.①从第四段提出观点,到第五段详尽论述,由总到分,由礼乐育人到礼乐治国层层深入。②文章在第四段以“大飨之礼”和“《清庙》之瑟”为例,得出“先王之制礼乐”是为了教导人心,返回正道这一观点。③接着第五段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分析社会动乱产生的原因,从反面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人的天性是平和宁静的,但会受到外物的诱惑进而产生欲望,欲望得不到节制,社会就会陷入纷争与动乱。)④第五段后半部分,从正面论述礼乐制度对人的节制教化作用,与前文形成对比。通过举例说明礼乐制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致:极尽。句意:也并非最精美的滋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句意:先王用礼制来引导人民的心志。/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B.“而”,都是连词,从而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从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而是用以教导人民节制欲望、平衡好恶,从而归返人性的正道。C.“于”,介词,在;/表被动,受。句意:感情在心中激宕。/感受到外物影响而心动。D.“之”,助词,的;/助词,无意。句意:这是天赋的本性。/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句意: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错。原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的意思为: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和合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这样王道之治就完备了。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从第四段“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提出观点,到第五段详尽论述,由总到分,由“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乐育人到“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乐治国层层深入。②文章第四段“《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以“大飨之礼”和“《清庙》之瑟”为例,得出“先王之制礼乐”是为了教导人心,返回正道这一观点。③接着第五段前半部分“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作者通过分析社会动乱产生的原因,从反面强调教化的重要性。(人的天性是平和宁静的,但会受到外物的诱惑进而产生欲望,欲望得不到节制,社会就会陷入纷争与动乱。)④第五段后半部分“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从正面论述礼乐制度对人的节制教化作用,与前文形成对比。通过举例说明礼乐制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参考译文:先王用礼制来引导人民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民的声音,用政治来统一人民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民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从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感情在心中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民困苦。声音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是能够懂得乐的。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懂,都有心得,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隆重的音乐,并非极其动听的音乐。贵族们举行的食礼、飨礼,即隆重的宴会、酒会,也并非最精美的滋味。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调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民节制欲望、平衡好恶,从而归返人性的正道。人生之初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影响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人性的理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表现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理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天生的理性就要灭绝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没有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生的理智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之道。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礼制,这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这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维礼,这是用来规范交际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和合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这样王道之治就完备了。(取材于《礼记·乐记》)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用自己的话写出①中“有教无类”的大意。(2)对②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愤不启愤:发奋 B.不悱不发发:启发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方面) D.则不复也复:重复(地教)(3)孔庙中常挂有“万世师表”匾,意为孔子是值得世代永远学习榜样和表率。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链接材料,阐释“万世师表”的具体表现。链接材料:昔仲尼当衰周之末,教化乎鲁、卫之间,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1】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可谓亿载之师表者也。(取材于《三国志·文帝纪》)注释:【1】俾:使,让。【答案】(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2)A(3)①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平民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②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愤启悱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循善诱。③孔子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在育人方面最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强调正道直行。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以德育人;同时为古代典籍整理、流传作出杰出贡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教”,教育;“类”,类别,区别,指出身、贫富、地域、资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句意: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B.正确。句意: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C.正确。句意: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D.正确。句意:那么就不再教他了。故选A。【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有教无类”,可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教育弟子,不分出身、贫富、地域、资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为平民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②依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愤启悱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循善诱。这一教学方法是以培养“人”为宗旨,永不过时。③依据颜渊的话,可知孔子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并且在育人方面最为注重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强调正道直行。④依据“链接材料”,可知孔子在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坚持以德育人;同时为古代典籍整理、流传作出杰出贡献。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五原胡儿饮马泉【1】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2】汉使前。莫遣行人【3】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注释:【1】五原是唐帝国和敌人反复争夺、交战的边塞地区。诗人此时仕途不顺,作为幕僚随使者巡边,曾两次到过此地。【2】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3】行人:与上句的“汉使”都是诗人自指。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杨”句描写出一片春景,写当下所见边疆风景生机勃勃。B.“几处”句,写悲怆的笳声与高悬的明月引发将士思乡之情。C.“何人”句,写诗人挺身立于白云之下,仗剑御敌,保卫边疆。D.“从来”句,写过去的惨景,边地苦寒,泉水冰封,道路坎坷。13.“关山”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本诗中的“关山”代指边塞或战争生活,下列与本诗中“关山”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岁月易蹉跎,关山更重叠。(释文珦《怀友》)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D.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孟浩然《凉州词》)14.有人认为本诗表达的是一种欣慰与感伤、希望与忧患交加的矛盾复杂的情绪。请结合诗句,阐述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答案】12.C13.A14.①忧虑“边防不固”,感叹“时无英雄”。颔联月夜笳声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诗人发出“何人仗剑”的疑问,表达出对边关形势的关切。②对年华流逝、仕途坎坷的感伤。尾联写诗人感叹年华流逝,临水不敢照影,即使值此新春美景,亦有岁月蹉跎之感,客居边塞仕途失意的诗人内心依旧悲凉。③对国家收复失地的欣喜。旧时敌人饮马之处,如今已被收复,诗人巡边至此,绿草如茵,春意盎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④雄心自诩的爱国情怀。“几处”写边地的萧条凄凉,征人的思乡之情,“何人”句写边塞需要英雄,正是暗示自己仗剑报国的怀抱。【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诗人挺身立于白云之下,仗剑御敌,保卫边疆”错,“何人倚剑白云天”中的“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A.不同。此句中的“关山”,指阻隔着自己和家乡的关隘和山川。诗意:岁月容易消逝逝,我和家乡之间更是隔着重重叠叠的关隘、山川。B.相同。诗意: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C.相同。诗意: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D.相同。诗意: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针对“欣慰与感伤、希望与忧患交加”,应分别探究诗歌中的“欣慰、希望”与“感伤、忧患”。①颔联“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写月夜传来颇有边地特色的笳声,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对此诗人发出“何人仗剑”的疑问,感叹“时无英雄”,表达出对“边防不固”的忧和对边关形势的关切。②尾联“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诗人面对“分流”的绿水,即使值此新春美景,却不敢临水照影,抒发对年华流逝、仕途坎坷的感伤,也有岁月蹉跎之感,客居边塞仕途失意的诗人内心依旧悲凉。③首联“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写旧时敌人饮马之处,而今却是一片“绿杨”和“绿杨”,大好的春天光景。这是对国家收复失地的欣喜,诗人巡边至此,绿草如茵,春意盎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④颔联“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写边地的萧条凄凉,征人的思乡之情,“何人”句写边塞需要英雄,而诗人自己自诩正有这种雄心,暗示自己仗剑报国的怀抱。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由眼前“斜阳草树,___________”之景,联想到刘裕当年领兵北伐,以“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之旧事。(2)“扁舟”在古诗文中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如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中的“扁舟”是自由之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是漂泊之舟。(3)朱自清称赞荷塘月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在明月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是“光与影”的和谐共奏。(4)江苏省宿迁市有一个小镇叫归仁镇,镇上有一座桥叫克复桥。归仁镇和克复桥的名字来自《论语》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寻常巷陌②.金戈铁马③.驾一叶之扁舟④.谁家今夜扁舟子⑤.桂影斑驳⑥.风移影动⑦.一日克己复礼⑧.天下归仁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陌、戈、斑驳、己、焉。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大自然的情感①可能是虚构越发远离真实,脂粉过重让美人日渐打折,我现在对作家笔下的文字心存怀疑,便自立法门。其中之一,看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描写,来衡量其真伪与深浅。这是一张PH试纸,灵验得很。普里什文说过:“在大自然中,谁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迹。”②一直喜欢普里什文。没有一个人能够如普里什文倾其一生的情感和笔墨,专注书写大自然。③“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花,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开放了。”谁能够有这样的眼睛?“在一支支春水流过的地方,如今是一条条花河。走在这花草似锦的地方,我感到心旷神怡,我想:‘这么看来,浑浊的春水没有白流啊!’”谁能够有这样的情感?“春天暖夜河边捕鱼,忽然看见身后站着十几个人,生怕又是偷渔网的,急奔过去,原来是十来株小白桦,夜来穿上春装,人似的站在美丽的夜色中……”谁能够有这样的心思?④只有普里什文。这样的眼睛,是大自然的眼睛;这样的情感和心思,和大自然相通。也可以说,这样的眼睛、情感和心思,属于大自然,也属于童话和赤子之心。⑤我信任的另一位作家是于·列那尔,缘于他曾经这样写过一棵普通的树,他把树枝、树叶和树根称为一家人:“他们那些修长的枝柯相互抚摸,像盲人一样,以确信大家都在。”就是这句,让我感动并难忘。他还曾经这样描写一只普通的燕子,他把它看作和自己一样写文章的人:“如果你懂得希腊和拉丁文,而我,我认识烟囱上的燕子在空中写出来的希伯来文。”他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将树和燕子视作与人一样。确实,我们不比一棵树和一只燕子高贵和高明,甚至有时还不如。⑥很多年前,读迟子建的小说《逆行精灵》,里面有一段雨过天晴后阳光的描写,至今记忆犹新:“阳光在森林中高高低低地寻找栖身之处,落脚于松树上的阳光总是站不稳,因为那些针叶太细小了,因而它们也就把那针叶照得通体透明。”⑦更多年以前,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说到他曾经在一次候车的时候看到一只麻雀,发现麻雀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只会蹦跳,不会迈步,只不过是移动步幅大时蹦跳,步幅小时才迈步。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他说:“法布尔经过试验推翻了过去昆虫学家‘蝉没有听觉’的观点,此时我感到我获得了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⑧如今,谁还会在意落在松树上的阳光,因为松针细小而“站不稳”这样的小事?谁又会为注意麻雀和其他小鸟一样会迈步,而涌出“一种法布尔式的喜悦和快感”?观察的细致入微,来自潜心专注。眼睛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粗心麻木,缘于心已经粗糙如搓脚石一般了。⑨去年,读李娟的一篇文章。她说花的形状和纹案“只有小孩子们的心里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她说花开成的样子,“一定有着它自己长时间的,并且经历相当曲折的美好想法吧?”她说花散的香气,“多么像一个人能够自信地说出爱情呢!”她还说那些没有花开也没有名字的平凡的植物:“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能向四周抽出枝条,我却不能;它们能结出种子,我却不能;它们的根深入大地,它们的叶子是绿色的,并且能生成各种无可挑剔的轮廓,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所有这些我都不能……植物的自由让长着双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⑩感动的原因,是她和上述那些值得信赖的作家一样,有这种本事,平心静气,又气定神闲,内心里充满平等,又充满真诚,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细腻而传神地告诉给我。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本事,信手拈来,又妙手回春一般,将这些气象万千的瞬间捕捉到手,然后定格在大自然的日历上,辉映成意境隽永的诗篇、生命永恒的乐章。⑪谁能够做到这样?这样对待大地上一朵普通的花、一条普通的河、一棵普通的树,或一只普通的燕子或麻雀?我们会吗?我们可以把花精致地剪成情人节里的礼物,可以在河里捞鱼或游泳,可以到原始森林里去旅游或野炊,可以在落满雪花的大树前或爬到树上去拍照片,但我们不会有春天里第一朵花开时瞬间的感觉,不会注意到阳光在松针上“站不稳”、麻雀会迈步、燕子会写希伯来文字这样的细微处,更不会面对平凡不知名的植物而心怀自愧之感。⑫想起英国的作家乔治·吉辛。几乎和这位李娟一样,他也曾经注意并欣赏过平凡的小花和无数不知名的植物,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在《四季笔记》一书里,他这样说:“世界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呢?在阳光普照的春晨,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呢?”⑬我是吗?是这每五万中的一个?(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谁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迹心迹:内心真实的想法B.浑浊的春水没有白流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澈C.也属于童话和赤子之心童话:儿童的故事D.定格在大自然的日历上定格:停留、确定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用“PH试纸”形象地写出“对大自然的态度”在衡量文字真伪方面的重要性。B.第②段作者解释自己钟爱普里什文的原因,也为下文引用普里什文的文字作铺垫。C.第⑥段引用迟子建描写阳光文字,意在表明细致入微的描写最能表现作家功力。D.第⑫段作者借英国的作家乔治·吉辛的话升华了全文的主题,卒章显志,启人思考。18.第⑪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9.在作者看来,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6.C17.C18.本段连用三个反问,引发读者对现实中人们远离大自然、忽略大自然态度的反思。与几位作家对大自然细心体察、热情关注、尊重崇尚的态度形成对比。点明了要热爱自然,回归真诚这一主题。多组排比与反问连用,一气呵成,使得情感的抒发淋漓尽致。19.①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专注,怀着赤子之心;②与大自然平等,不凌驾于大自然之上;③要用平静、细腻的心来观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④真诚而美好地描绘自然,诗意地描摹自然;⑤气定神闲地享受自然,感受自然中平凡的美好;⑥要崇尚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对自然生命抱有谦卑的态度。【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C.童话:美好而纯真的世界。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意在表明细致入微的描写最能表现作家功力”错误,结合后文“感动的原因,是她和上述那些值得信赖的作家一样,有这种本事,平心静气,又气定神闲,内心里充满平等,又充满真诚,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细腻而传神地告诉给我”可知,引用不是为了表明作家的功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对大自然的描摹方式和具体内容触动了“我”。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谁能够做到这样?这样对待大地上一朵普通的花、一条普通的河、一棵普通的树,或一只普通的燕子或麻雀?我们会吗?”,文段连用三个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很少有人能像那些值得信赖的作家一样去对待大地上的普通事物,我们都不会。反问的运用能引发读者对现实中人们远离大自然、忽略大自然态度的反思。“谁能够做到这样?”“我们会吗?”即我们做不到像作家那样充满平等与真诚,把“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与几位作家对大自然细心体察、热情关注、尊重崇尚的态度形成对比。点明了要热爱自然,回归真诚这一主题。四个“可以……”句式的句子和三个“不会……”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与反问句连用,一气呵成,极富气势,读来朗朗上口,使得情感的抒发淋漓尽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围绕关键信息“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来筛选并概括信息即可。结合“这样的眼睛,是大自然的眼睛;这样的情感和心思,和大自然相通。也可以说,这样的眼睛、情感和心思,属于大自然,也属于童话和赤子之心”可概括出,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专注,怀着赤子之心;结合“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将树和燕子视作与人一样。确实,我们不比一棵树和一只燕子高贵和高明”可概括出,与大自然平等,不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结合“有这种本事,平心静气,又气定神闲,内心里充满平等,又充满真诚,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细腻而传神地告诉给我”可概括出,要用平静、细腻的心来观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结合“充满真诚,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细腻而传神地告诉给我”“信手拈来,又妙手回春一般,将这些气象万千的瞬间捕捉到手,然后定格在大自然的日历上,辉映成意境隽永的诗篇、生命永恒的乐章”可概括出,真诚而美好地描绘自然,诗意地描摹自然;结合“平心静气,又气定神闲”“她还说那些没有花开也没有名字的平凡的植物:‘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可概括出,气定神闲地享受自然,感受自然中平凡的美好;结合“以平等的视角和姿态,将树和燕子视作与人一样。确实,我们不比一棵树和一只燕子高贵和高明,甚至有时还不如”可概括出,要崇尚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对自然生命抱有谦卑的态度。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①“顺意好礼”是顺义区着力打造的顺义本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去年的啤酒节上可谓炙手可热。②潮白河锡瓷套装、地道战棋、“顺”字京绣挂饰等20余款“顺意好礼”集体亮相,成为观众走进顺义、了解顺义的文化媒介。③源自顺义的掐丝珐琅镀金龙耳瓶、“金玉满堂”看盘、宝相花葫芦尊等景泰蓝非遗作品也亮相展区。④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火绘葫芦”代表性传承人牛成果曾在现场引导观众利用国画技法在葫芦上烫画。⑤观众们通过“作画”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加点成语“炙手可热”使用恰当。B.②句中三处顿号均使用得当。C.③句中的“源自”可以换为“产自”。D.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2)不改变原意,以“‘作画’体验”为主语对⑤句进行改写。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A(2)示例:“作画”体验让观众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各类语言现象的能力。A.炙手可热:权势过大,气焰过盛。为贬义词。此处形容啤酒节上“顺意好礼”极受关注,应是褒义,此处褒贬误用。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改写句子的能力。分析句子,以“作画”体验为主语,则和“观众”的关系为“作画”体验让观众……。则“观众”可为兼语,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而接后面内容。从而整合出答案:“作画”体验让观众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1.微写作。校学生会将组织以“兼听”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以“兼听则明”为观点,请你为正方一辩写一段开场陈词,阐明本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有说服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兼听则明兼听是一种极其高级的修养,一种融合做事的能力,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兼听则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提升“廉辨”之力,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听四面八方的声音,看基层一线的实情,要避免“走神”“散光”,以致于言路有堵塞、信息被过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主题或话题是“兼听”,要求站在正方立场,以“兼听则明”为观点,为正方一辩写一段开场陈词。阐明正方的观点和理由时注意立场要坚定、明确,不能左右摇摆,偏离正题大谈“偏听则暗”。从词语构造上来看,“兼听”是“明达”的条件。“兼”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打开思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何况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倘若一个人闭目塞听刚愎自用,那么就往往会做出一些错事傻事。“兼”的核心在于“多”,更在于“异”。“齐王纳谏”的故事耳熟能详,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倘若朝廷之臣里尽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流,而没有像邹忌这样的忠诚正直的股肱之臣,再多的兼听也都是粉饰太平唯唯诺诺的一种无效之声,这样的帝王必将醉生梦死以致万劫不复。写作指导:写作本文时重点在于典型事例,并结合利弊而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邹忌采用迂回战术,以家事比国事,“讽”齐王纳谏。齐王幡然醒悟,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才有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改革图新决心。“刺”“谏”“谤讥”虽然逆耳难听,但这恰是“兼听”耳朵的重点指向。“文死谏,武死战”,魏征碰到了开明的唐太宗,是魏征的幸运。而关龙逄碰到了愚蠢的夏桀,比干碰到了残暴的商纣,这是关龙逄和比干的不幸。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反复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开张圣听,莫重蹈桓、灵的覆辙。敢于死谏的忠臣是帝王之幸,是国家之幸。自负张狂的人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关键的一环就是没能“兼听”。也可以举“晁盖丧命”的事例作为反面论据。22.倾听,是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该听些什么?如何听呢?请向高一同学介绍一下“听”的经验或技巧。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示例:倾听,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学术厅里的报告、课间休闲的聊天、公交车上的谈话等等,都属于倾听的内容。在具体的倾听过程中,要能够在倾听中生疑、倾听中解惑、倾听中积累、倾听中成长,并“听说结合”,倾听之后,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是事半功倍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发言稿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向高一同学介绍一下“听”的经验或技巧。具体写作时,先要注意有情境限制,是关于“语文学习”;写作内容,是“听什么”“如何听”,前者是语文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倾听什么,后者是倾听的技巧、态度等。写作指导:首先来说,可以给“倾听”定义,指出其巨大的价值:倾听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具体涉及到的倾听内容保罗万象: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学术厅里的报告、课间休闲的聊天、公交车上的谈话等等,都属于倾听的内容。同时,倾听要需要恰当的方法和态度:在具体倾听过程中,要学会在倾听中生疑、倾听中解惑、倾听中积累、倾听中成长。再者,还应该“听说结合”,倾听之后,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是事半功倍的。总之,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丰富智慧的头脑、精彩的人生。23.请以“听雨”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示例听雨雨是位精灵,它总是在人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春日听雨,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雨丝丝柔柔,缠缠绵绵,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雨声是天生的歌者,让人了却忧虑,悠闲其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给了我们“听雨”这一题目,首先理解它的含义,“听”,就是聆听,对象是“雨”,则文章应侧重从听觉描写雨。可以通过描写自己听到的雨的各种声音,抒发相应的感情,或赞美,或感动或哲思。也可以由听雨产生联想想象,触动回忆,比如如丝细雨的淡慨轻愁,淅沥秋雨如泣如诉……。本题要求写小诗或者抒情文字。写小诗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意象或者画面,注意诗歌的韵律感和诗行的摆放;写抒情性文字,可以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写作思路:可写许多内容,比如听不同季节的雨,可先由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写起,再赞美感叹其意蕴。春雨点点滴滴,滋润万物;夏雨气势磅礴,孕育着激情和诗意;秋雨缠绵,引起无尽的思念……最后可适当总结,雨声为天籁,最抚凡人心。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专门写听某一场雨,并抒发由此引发的情思。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根据要求作文。“领跑”原指在长跑项目中跑在最前面。后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表示领先的意思。领跑时,要有胜利的自信与平和,要有被赶超的担忧与紧迫,还要有承担风险、接受挑战的意识……请以“领跑”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领跑每个时代和领域都不乏领跑者和追随者。有人说,当追随者,是为了后来更好地超越。而我认为,每一个领跑者都独一无二,他们的精神、意义不可超越,因为他们的成就属于一个时代。所以,我们要勇于领跑。倘若把没有革新没有改变的世界比作长夜,那领跑者就是第一抹划破黑夜的晨曦。在迎来黎明的路上,有人会成功,也有人会倒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如哥白尼,正如布鲁诺,但是更多的人,沿着他们领跑的路,冲出了愚昧。有一名科学家曾感慨:“至少我为科学排除了错误选项。”是的,领跑者的作用恰似路标,指引着那些追随者绕过艰险。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更是让人心生敬意。就如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先行怀疑,人类将永远不能理解“自然选择学说”;没有哥白尼发起的对“地心说”的质疑,就没有“太阳中心学说”的确立;没有莫奈,世界从此失去“印象”的美;没有马可尼,也就没有了今天科幻小说的发展……每一个领跑者,每一次领跑,都是一次革命的起点,也将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被马克·吐温认为是“火星人”的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就是这样一位领跑者。他对电磁的认识可以说是亘古未有,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能把电与磁玩到神乎其技的伟大疯狂的科学家,为了留住他,美国不惜动用国力,费巨资支援南斯拉夫建设,以使他在美国继续搞研究。他一生创造了一千多项发明,他发明的“交流电”“无线电”等一大批新科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实,领跑者的不可超越之处不只在于他们是开拓者和指路者,更在于他们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者。义无反顾者,往往因其信念之坚被奉为英雄,而领跑者就是这种英雄。跑马拉松的人对此往往深有体会,领先者往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要权衡速度的快慢,要规划节奏,要永远以最旺盛的斗志冲在最前面,他是孤独的,追随他的人以他为标杆,而他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然而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有勇气挺身而出成为领跑者。这导致了“中国制造”早已打通国际市场、却始终起色不大的局面。中国制造业,追随者多,领跑者甚少,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