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4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4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4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4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选不得分)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答案】A【解析】【详解】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B排除;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C排除;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D排除。故选择A。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你的所学,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符合题意的选项是C项。结合所学可知,建造船只、海上活动是海洋民族的生活特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农耕文明的特点是建造房屋,定居生活,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特点,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饲养家禽,以备不时之需也是农耕民族的生活特性,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的首领是A.黄帝和尧B.黄帝和炎帝C.黄帝和舜D.黄帝和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故选B。4.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名称齐文化博物馆晋国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省份山东山西北京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的“齐、晋、燕”,可知与西周的分封制相关,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元朝时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表格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5.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不断明确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下列成语典故中不应该做的是()A.卧薪尝胆 B.退避三舍 C.草船借箭 D.纸上谈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纸上谈兵是秦赵长平之战中从未领兵打仗经验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失败,纸上谈兵是我们不应该做的,D项正确;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要发愤图强,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知恩图报,草船借箭这个告诉我们要用智慧和计谋进行战斗,都是告诉我们应该做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源于战国。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7.“冠军”一词取“功冠全军”之意,因北击匈奴有功受封“冠军侯”的西汉将领是A.蒙恬 B.霍去病 C.班超 D.甘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十七岁时,他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8.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齐、楚、燕、韩、赵、魏、秦”,由此判断这是“战国七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西周时期,西周的都城在镐京,而地图上没有;选项B春秋时期,有晋楚争霸,地图没有晋国,因为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瓜分;选项D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只有秦,与地图不符。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9.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例如,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C.使王权得到加强 D.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是积极因素,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王权的加强,排除C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不是积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0.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A项正确;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排除B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D项。故选A项。11.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最后10年叫做某世纪末,公元前的数值越大,距离今天时间越远,因此公元前202年时间上应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末,B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初,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初,排除C项;公元前2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12.给下面方框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两汉时期除了政治外,科技文化成就突出,秦汉时期对应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正确;史前时期对应的主题是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对应的主题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应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1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D项正确;牧野之战发生在商周,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4.“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D项正确;引进果树品种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张骞初次出使西域无关,排除A项;推动经济交流不是张骞首次出使的目的,排除B项;加强友好交往是第二次出使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5.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粮仓、有田间水沟,还为农田施肥,这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私有观念的产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赋税负担的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16.《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在当时()A.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C.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汉武帝在位时期拒绝接受千里马等贡品,可见其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浮华,这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A正确;汉文帝的做法体现了节俭,没有体现打击诸侯豪强势力,B排除;汉武帝提倡节俭的做法与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没有直接关系,C排除;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排除。故选A。17.“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由此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A.不利的外部环境 B.北伐将领的懈怠 C.东晋朝廷的决策 D.百姓不愿为收复北方而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以看出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是导致北伐失败,未能恢复中原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原未能恢复的因素是因为东晋朝廷的决策,C项正确;导致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与不利的外部环境无关,排除A项;北伐将领的懈怠,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导致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排除B项;百姓不愿为收复北方而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8.所谓“光武中兴”,其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统治时()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出现安定的局面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时期,统治者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ACD是光武帝刘秀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统治的具体措施,都不能概括”光武中兴“的含义,排除ACD项。故选B项。19.纸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A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名医,提出“治未病”理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排除B项;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C项;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排除D项。故选A项。20.《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到三国末期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三国时期()A.经济有所恢复 B.魏蜀吴形成对峙 C.魏国实力最强 D.东吴造船业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到三国末期达到3000万人”可以看出,三国时期人口超过东汉末年,反映了三国时期经济有所恢复,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魏蜀吴形成对峙、魏国实力最强、东吴造船业发达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21.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根据下图指出完成了全国短暂统一的是A.西晋 B.十六国 C.北魏 D.北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知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为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处于分裂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22.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对于汉武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司马迁()A.勤奋好学,饱读书籍 B.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裁C.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D.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对于汉武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可知,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能够做到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描述,体现不出司马迁勤奋好学,饱读书籍,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史记》记载的史实,没有涉及《史记》的体裁,排除B项;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指的是司马迁《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与历史人物的功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相关()A.八王之乱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C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0分,28题10分,29题10分,30题10分,共50分)24.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历史文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战国策·秦策》材料三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全球通史》材料四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君治秦”的措施中,哪项措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材料三中“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指的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哪一制度?汉武帝如何解决材料四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答案】24.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5.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6.制度:郡县制。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封建王侯的势力。【解析】【小问1详解】现象:材料一信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的意思是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开始衰弱,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称霸,群雄争战,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齐、楚、秦、晋这些大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开始越来越强大,故材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出现王室衰微的现象,故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商君治秦”,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设问要求“‘商君治秦’的措施中”“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小问3详解】制度:根据材料三信息“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措施:根据材料四信息“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兼并土地……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25.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发展经济是历朝历代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了反秦战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西汉初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不堪。材料二: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材料三:这条道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以上三则材料据《中国历史》教材整理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面对材料一中经济残破不堪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用什么政策?材料二中的汉武帝所铸之币是什么?(2)材料三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说说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休养生息政策;五铢钱。(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解析】【小问1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一“西汉初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不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知经济残破不堪的局面,汉初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货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可知汉武帝所铸之币是五铢钱。【小问2详解】道路:根据材料三“这条道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可知“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赏不私亲近,黥劓其傅。——摘自《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当降爵黜官。”——摘自《魏书》卷二十一上(1)据两则材料,写出实行上述举措的两位主要历史人物。(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史实分别产生的作用。(3)上述改革给我们有哪些启示。【答案】26.人物:材料一商鞅,材料二北魏孝文帝。27.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8.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重要动力。要勇于变革,与时俱进;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人物:根据材料“孝公以为相,号曰商君,法令至行,罚不讳强,法及太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商鞅变法,商君指的是商鞅;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高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小问2详解】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通过迁都和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小问3详解】启示: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可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商鞅变法“法令至行,罚不讳强,赏不私亲近”到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可知,面对改革阻力要勇于变革;从改革措施上看,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的什么贡献?(2)根据材料二、秦统一后,为改变原来各自为政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图例中具体负责监察事务机构是?(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御史大夫。(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贡献: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诸侯尽西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小问2详解】根据图例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太尉,分别掌管行政,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所以政治上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图例中具体负责监察事务机构是御史大夫。【小问3详解】主张:依据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