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一、概述共同犯罪,又称为合伙犯罪或合犯,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其特点在于犯罪主体的复数性和犯罪行为的协同性。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直接关系到对犯罪行为的定性、量刑以及刑事责任的分配,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必须首先明确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同时,还需区分共同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如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等,以避免混淆。共同犯罪的形态多样,包括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等,这些不同的形态对认定共同犯罪也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从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不同形态的分析等方面,探讨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通过深入剖析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旨在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1.共同犯罪的定义与背景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则是犯罪集团。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共同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犯罪行为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在许多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往往采取共同行动,以达到其犯罪目的。这不仅增加了犯罪的危害性,也给司法机关的侦查和打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共同犯罪的认定需要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主观条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共同认识到自己是在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客观条件则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人的犯罪行为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整体。主体要件: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通过对共同犯罪的定义和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同犯罪的本质特征,为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和处罚提供依据。2.共同犯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重要性:共同犯罪是刑法总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相较于单独犯罪,共同犯罪涉及多个行为人,行为关系更为复杂,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更大,因此需要刑法进行专门规定和调整。复杂性: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处理相较于单独犯罪更为复杂。共同犯罪中的行为人可能在犯罪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实行者、教唆者、帮助者等,各行为人之间的行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增加了认定和处理的难度。理论性:共同犯罪的理论性强,涉及对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刑法理论中关于共同犯罪的学说众多,如行为共同说、意思共同说等,这些理论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在刑法分则中,共同犯罪行为除实行犯的行为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例如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由刑法总则规定的。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需要将刑法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共同犯罪的准确定罪和量刑。3.认定共同犯罪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认定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准确认定共同犯罪有助于实现刑法的公正与效率。在刑事审判中,对于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如果无法正确认定共同犯罪,就可能导致量刑不当,从而损害司法的公正性。同时,认定共同犯罪还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成本。认定共同犯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共同犯罪往往涉及多人、多环节,犯罪行为复杂且隐蔽,对社会的危害极大。通过准确认定共同犯罪,可以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认定共同犯罪还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认定共同犯罪,可以使得参与犯罪的各个行为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从而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防止类似犯罪行为的发生。认定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准确认定共同犯罪,才能实现刑法的公正与效率,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共同犯罪的认定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二、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共同的犯罪主体: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还可以是自然人与单位的组合。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各行为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即共同的犯罪故意。这种共同故意可以是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形成的,也可以是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故意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各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行为既可以是共同的作为,也可以是共同的不作为,还可以是一部分人作为,另一部分人不作为。各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还涉及对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包括主犯、从犯的区分,以及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责任承担等问题。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应当根据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主观故意的内容来确定其刑事责任。1.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要求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共同行为的形式可以分为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以及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如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其特征包括共同的认识因素,即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2.共同犯罪的类型共同犯罪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主体共同犯罪和特殊主体共同犯罪。前者指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构成的共同犯罪后者指仅由具备某种特定身份或特定条件的人才能构成的共同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共同犯罪人有无组织及组织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实际上即任意共同犯罪,它为刑法分则条文普遍包容,实际上即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共同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亦称有组织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所实施的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可以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也称共同实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复杂共同犯罪,也称有分工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在复杂共同犯罪中,根据分工的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组织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实行犯,也称正犯,是指直接实施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的犯罪分子。帮助犯,是指帮助他人实行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根据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前者是指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已形成,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后者是指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时或实行犯罪过程中才形成,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并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对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可以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都指向同一目标,是否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对整个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大小,区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三、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要分析行为人是否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这包括是否明知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将共同导致犯罪结果,并是否对此有共同的认识和意愿。通过审查行为人的供述、证言等证据,可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审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要审查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这包括是否共同参与了犯罪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的配合与协助等。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场勘查、物证、书证等证据,可以还原犯罪现场的情况,进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确定行为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定共同犯罪时,还需要确定行为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包括是否为主犯、从犯、胁从犯等。通过分析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等因素,可以合理确定行为人的犯罪地位和作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必须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这意味着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将不符合共同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认定为共同犯罪。同时,也要根据法律规定,对共同犯罪中的不同行为人进行合理的定罪和量刑。综合运用证据:在认定共同犯罪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证据。这包括口供、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通过对这些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从而准确地认定共同犯罪。认定共同犯罪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审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确定行为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综合运用证据等。只有才能确保公正、准确地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责任。1.犯罪行为的共同性认定共同的犯罪行为目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必须指向同一的犯罪目标,他们的行为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行为的有机联系: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应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他们的单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犯罪活动整体。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与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他们的行为共同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在共同犯罪中,实行行为是由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构成。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行犯,那么该实行犯的行为与单独犯罪无异。而在具有两个以上的实行犯的情况下,并不一定要求每个人的行为都独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要件,只要他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可。共同犯罪行为还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等,这些行为虽然不是由刑法分则直接规定的,但它们与实行行为相结合,同样是共同犯罪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定共同犯罪时,需要将这些行为与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正确地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2.犯罪主体的共同性认定在共同犯罪中,犯罪主体的共同性认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每个参与者在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行为对犯罪结果的影响。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这意味着单独一人无法构成共同犯罪,即使他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似或相关。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必须首先确定涉案人数,确保有多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之间必须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参与者之间对犯罪行为的性质、目的和后果有共同的认识和意愿。这种故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但必须是基于共同的犯罪目的而形成的。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共同的犯罪故意。参与者还必须在犯罪行为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协同作战,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这种配合和支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足以实现犯罪目的。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我们需要关注参与者之间的行为联系和互动,以判断他们是否形成了共同的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的共同性认定还需要考虑参与者之间的责任分配问题。在共同犯罪中,不同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因此他们在犯罪中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我们需要根据参与者的行为、角色和贡献等因素,合理划分他们的责任范围。犯罪主体的共同性认定是共同犯罪认定中的关键环节。我们需要从涉案人数、共同的犯罪故意、相互配合和支持以及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以确保准确认定共同犯罪。3.犯罪故意的共同性认定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故意的共同性是判定多个行为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关键因素。犯罪故意的共同性,指的是各行为人对于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有共同的认识和意愿。这不仅仅包括对于行为性质的共识,还包括对于行为对象、行为时间、行为地点以及行为方式等的共识。在认定犯罪故意的共同性时,应充分考虑各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例如,在团伙犯罪中,组织者、策划者、执行者等不同角色对于犯罪的认识和意愿可能存在差异,但只要他们在共同犯罪的目的下,各自发挥了作用,都应被视为具有犯罪故意的共同性。犯罪故意的共同性并非要求各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完全一致,而是要求他们在共同犯罪的目的上存在交集。也就是说,只要各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存在共识,就足以构成共同犯罪。犯罪故意的共同性认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各行为人的供述、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证据,以判定各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的共同性。犯罪故意的共同性是判定共同犯罪的关键要素。在认定犯罪故意的共同性时,应充分考虑各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犯罪故意是否存在交集。同时,也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准确。四、特殊情况下的共同犯罪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的认定往往面临着各种复杂和特殊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间接共同犯罪、犯罪集团、共同犯罪中的未遂和中止、以及网络共同犯罪等。间接共同犯罪是指犯罪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意思联络,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实现了共同的犯罪目的。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需要通过对犯罪人的行为、动机、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在犯罪集团中,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犯罪集团的认定,司法机关需要查明集团的组织结构、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各成员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共同犯罪中的未遂和中止也是认定共同犯罪时需要考虑的特殊情况。在共同犯罪中,如果部分成员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或者部分成员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认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共同犯罪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网络共同犯罪具有跨地域、匿名性等特点,给司法机关的认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认定网络共同犯罪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查明犯罪人的身份、行为、动机等,以确保对共同犯罪的准确认定。在特殊情况下认定共同犯罪时,司法机关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对共同犯罪的认定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体现公平正义。1.间接共同犯罪的认定间接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并不直接联络,而是通过某种中介因素联系起来的共同犯罪。这种中介因素可以表现为各共同犯罪人之间的某种犯罪意图的相互暗示,也可以是某种事实上的配合行为,还可以是某种危害结果的共同分担。必须查明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间接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基础。共同的犯罪故意可以通过明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表现出来。只要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即使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络,也可以成立间接共同犯罪。必须查明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配合行为。这是间接共同犯罪成立的客观基础。各共同犯罪人之间的配合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只要这些配合行为有助于实现共同的犯罪意图,就可以认定为间接共同犯罪。必须查明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危害结果的共同分担。这是间接共同犯罪成立的结果基础。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对危害结果的分担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只要这些分担行为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就可以认定为间接共同犯罪。认定间接共同犯罪需要综合考虑各共同犯罪人之间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危害结果的分担情况。只有当这些因素都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时,才能认定为间接共同犯罪。2.片面共同犯罪的认定在共同犯罪中,正犯的实行行为是整个犯罪的核心。片面共犯的成立必须以正犯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为前提。如果正犯的行为不构成犯罪,那么片面共犯也就无法成立。片面共犯中的共同犯罪意思,是指帮助者主观上具有与正犯相同的犯罪故意。这种故意表现为帮助者知道自己在帮助他人犯罪,对正犯的犯罪行为及其性质、法律后果有基本的认识,并且希望或放任该危害结果的发生。片面共犯的帮助行为必须对正犯的实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与正犯的意思保持一致。这种帮助行为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片面共犯主要存在于从犯(帮助犯)中,而不包括共同正犯和教唆犯。因为共同正犯需要各行为人之间有相互沟通和意思联络,而教唆犯的本质在于使他人产生犯罪决意,这都需要双方有意思交流,因此不成立片面共犯。片面共同犯罪的认定需要满足正犯有实行行为、帮助者有共同犯罪的意思、有帮助行为,并且主要存在于从犯中。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片面共同犯罪的关键。五、共同犯罪认定的实践应用1.典型案例分析在分析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共同犯罪的法律定义,还能揭示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认定和处理共同犯罪。在这个案例中,几名被告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盗窃行为。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踩点,有人负责开锁,有人负责搬运赃物。在案件调查中,他们互相掩护,试图逃避法律责任。法院在审理此案时,综合分析了各被告人的行为、供述和证据,认定他们构成了共同犯罪,并依据各自在犯罪中的作用和情节,分别给予了相应的刑事处罚。这个案例表明,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各被告人的行为是否相互配合、是否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是否共同分享了犯罪结果等因素。在这个案例中,一个诈骗团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团伙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共同实施诈骗行为。在案件审理中,法院不仅分析了各被告人的具体行为,还深入探究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最终,法院认定他们构成了共同犯罪,并根据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和情节,分别给予了相应的刑事处罚。这个案例进一步强调了认定共同犯罪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各被告人之间的合作程度、犯罪行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以及犯罪结果的归属等。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各被告人的行为、供述、证据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认定共同犯罪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这些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必须保持谨慎和公正,确保每个被告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审判和相应的刑事处罚。2.共同犯罪认定的法律效果共同犯罪的认定,对于法律效果具有深远影响。一旦确定某行为构成共同犯罪,那么涉及到的所有共犯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责任可能是刑事责任,也可能是民事责任。在刑事责任方面,共同犯罪的认定意味着所有共犯都将面临刑事追究。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和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主犯通常承担最重的刑事责任,而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则根据其在犯罪中的具体作用而定。在民事责任方面,共同犯罪的认定也可能导致共犯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如果共同犯罪导致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那么共犯可能需要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可能是连带责任,也可能是按份责任,具体取决于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除了对共犯个人的法律效果外,共同犯罪的认定还可能对社会的法律秩序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处罚,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犯罪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法律效果,不仅涉及到共犯个人的法律责任,也关系到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准确认定共同犯罪,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公正裁判。六、结论通过对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同犯罪的认定并非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涉及对法律原则、法律条文以及具体案件事实的综合考量。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等,对共同犯罪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共同犯罪行为的特征、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以及共同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以确保对共同犯罪的准确认定。我们还应注意到,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应不断学习、总结,以提高对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法律任务。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才能确保对共同犯罪的准确认定,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1.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总结在认定共同犯罪时,我们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要全面分析案件事实,查明各被告人的角色、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以判断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各被告人的主观故意,也要考虑其客观行为。我们还要区分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同时犯、犯罪集团等概念的界限,避免混淆。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我们全面、客观地分析案件事实,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做出更大贡献。2.对未来共同犯罪认定研究的展望共同犯罪作为刑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其认定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共同犯罪的形态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我们的认定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对于共同犯罪认定的研究,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共同犯罪的本质特征,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这些特征进行认定。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新型共同犯罪的出现,例如网络共同犯罪、跨境共同犯罪等,这些新型犯罪形态的出现对我们的认定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理论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人的责任分配等问题,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共同犯罪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比较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认定方法。在实践层面,我们需要加强与司法实践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了解他们在共同犯罪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司法实践中对共同犯罪认定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于共同犯罪认定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犯罪形态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广大刑法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共同犯罪认定方法体系,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正和人权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所谓共同过失犯罪,通常认为是指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一定的危害结果,因而分别构成犯罪的情况。尽管从实质意义上讲,共同过失犯罪已不属于共同犯罪之范畴,但它与共同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客观联系。(一)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如前所述,共同过失犯罪在客观、主观等几个方面均有别于共同犯罪。这也决定了两者在定罪原则方面的差异性。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他们之间在法律上应具有连带的刑事责任,从而应对共同犯罪人共同定罪。而在共同过失犯罪之情况下,虽然各主体的行为共同造成了某一危害社会之结果,但由于他们之间缺乏犯意联络,故仍应对各行为人分别定罪,此即为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根据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行为人只对本人的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与他人的过失行为无涉。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故意范围内无论是本人还是他人的行为造成的犯罪结果都要承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但对于共同过失犯罪来说,每一个人的犯罪都具有单独犯罪的性质,因此各人应对本人的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独立性,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分别定罪原则之要旨。那么,具体如何分别定罪呢?结合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论以同一罪名。即是说在共同过失犯罪中,虽然存在不同的实施过失行为之人,其过失行为共同造成危害结果之发生,但他们的过失行为触犯的是同一罪名,故应以同一的过失罪分别予以定罪。例如前述甲乙二人高楼推物共同疏忽而致砸死路人一案中,他们的行为均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对甲乙二人之行为分别定罪。其二,论以不同罪名。也即对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过失行为分别以不同罪名予以定罪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罪名相异之情况,主要是由各行为人的具体过失行为以及其所具有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对此又可区分为两种情况:(1)在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之过失行为相结合而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下,通常对一般主体按其行为所触犯的具体过失犯罪确定罪名,而对特殊主体则亦依其自身行为所触犯的具体过失犯罪来确定罪名。例如在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便包括有关领导、林场工人和外流人员。对有关领导,应基于其特殊身份而追究其玩忽职守罪之罪责;对于有关林场工人,应根据其具体犯罪事实而论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对于外流人员,则应以失火罪定罪处罚。(2)在各行为人均为特殊主体因而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况下,主体身份和行为情况之不同,也决定需对各行为人之行为论以不同罪名。比如在四川綦江虹桥垮塌案中,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包括各级领导、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和包工头,他们都具有特殊身份,这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身份而对其行为论以相应之罪名。对有关领导应视其犯罪事实而以玩忽职守罪定性;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则应论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对包工头则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且在这一主观心态的支配下在客观上都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实行共同负责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即各犯罪人首先应当对其参与的整个共同犯罪负责;至于其具体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之大小,则又应当按照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来裁量。而与之不同的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之间欠缺共同故意的意思联络,行为人的行为只是在各自独立的单个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这也就意味着对其不能予以共同处罚,而只能按照各行为人所触犯之罪分别定罪处罚。就共同过失犯罪的定罪问题而言,中国1997年刑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对此,前文亦已有详述,此处不赘。下面简要论述一下共同过失犯罪的刑罚裁量问题。司法实践中,对共同过失犯罪之各行为人具体裁量刑罚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之过失行为分别定罪,并不意味着各共同过失犯罪人须承担相同之刑责。尽管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但相互的过失程度可能不尽相同,其过失行为对共同的危害结果所具有的作用力也可能是彼此不一的。易言之,各共同过失犯罪人之间也存在一个罪责大小的问题,应分别视不同情况而处以轻重有别的刑罚。具体量刑时,主要应考虑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过失程度及其危害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原因力的大小。其一,过失程度。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首先取决于过失程度。凡是过失程度大的,罪责也大;过失程度小的,罪责也小。至于各共同过失犯罪人过失程度的考察,则应将过失程度的一般考察方法与共同过失犯罪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认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看注意义务的要求程度。这需要根据行为人所从事的活动、业务及所实施的行为加以判断。据此,对于行为人的注意义务要求程度越高,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高;反之,对其注意义务要求越低,则注意义务就越低。(2)看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行为人被赋予的注意义务的可履行程度,决定了行为人的过失程度。注意义务越容易履行,而行为人却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重;反之,注意义务越难履行,而行为人也未能履行的,则其过失程度就越轻。(3)看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强,其过失程度愈强;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愈弱,则其过失程度愈弱。犯罪过失的程度还受到行为的动机与起因等其他诸种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考察行为人之过失程度时,也需要把握的。其二,原因力之大小。共同过失犯罪人的罪责大小,还决定于各过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的原因力之大小。原因力大小的认定,一般应建立在过失程度相同或相当的基础上。在过失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过失行为对于危害结果的原因力大的,其罪责也大;原因力小的,其罪责也小。实践中,在对共同过失犯罪人裁量刑罚时,除了考虑上述两个方面以外,还应注意悔罪表现等其他一些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以便在全面分析、综合评断的基础之上确定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刑罚。共同过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行为时,由于共同的疏忽或者错误而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在共同过失中,每个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导致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但这些原因不是单独的、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两个人一起开车去购物,其中一个人没有系安全带,导致车辆撞到路边的树上,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个例子中,两个人都存在过失行为,并且这种行为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共同过失。共同犯罪是指在多人参与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相同的犯罪性质和程度。在共同犯罪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共犯的关系。例如,两个人合谋抢劫银行,其中一个被抓住并被判刑,另一个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每个人都被认定为单独的犯罪人,但他们之间的共犯关系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共同性。共同过失和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责任分配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体案件的分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行为的性质、因果关系、责任分担等。在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中,犯罪的成立需要满足主客观相一致的条件。主观恶性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客观行为则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犯罪构成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缺乏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深入分析,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难以满足认定犯罪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刑法理论界引入了德日三阶层理论,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了阶层化的改造。在阶层化的犯罪构成体系中,行为人主观恶性是构成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构成要件符合性、主观恶性(有责性)和客观行为三个阶层中,任何一个阶层的不满足都会导致犯罪不成立。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主观恶性(有责性)是指行为人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条件;客观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主观恶性的支配下实施的具体行为。通过阶层化的改造,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认定犯罪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对特殊类型的犯罪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司法实践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彼此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犯罪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是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三是各行为人具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在认定共同犯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主观故意的一致性。共同犯罪要求各行为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果各行为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则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分别出于抢劫和伤害的故意对丙实施暴力行为,则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行为的关联性。共同犯罪要求各行为人的行为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各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如果各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则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对丙实施抢劫行为,则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责任的独立性。共同犯罪要求各行为人具有独立的刑事责任能力。具体而言,各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能因为其他行为人的行为而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如果某一行为人没有独立的刑事责任能力,则不构成共同犯罪。例如,未成年人甲在成年人乙的教唆下实施抢劫行为,由于甲没有独立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阶层化和共同犯罪的认定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刑法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水平,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和现象。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如帮助犯。所以,有在理论上承认片面有形帮助犯(从犯)的余地。在立法上对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予以规定,有利于处理现实中存在的此类危害行为。而所谓片面的共同正犯,实际生活中很难发生,即使出现,也可直接依单独实行犯论处。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和现象。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如帮助犯。所以,有在理论上承认片面有形帮助犯(从犯)的余地。在立法上对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予以规定,有利于处理现实中存在的此类危害行为。而所谓片面的共同正犯,实际生活中很难发生,即使出现,也可直接依单独实行犯论处。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如上所述,共同犯罪是不法形态。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不法层面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然后从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是否具有责任以及具有何种责任。换言之,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只是表现在不法层面,共同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只是解决不法层面的问题;在责任层面,共同犯罪与单个人犯罪没有区别。所以,必须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由于不法是指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所以,在认定共同犯罪时,首先要判断参与人中谁的行为符合什么罪的构成要件,法益侵害结果由哪些人的行为造成(或者说,哪些人的行为对结果的发生做出了贡献)。这方面的判断可谓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基本上表现为共犯的因果性的判断。司法人员没有必要抽象地讨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只需要明确正犯、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教唆犯、帮助犯的成立条件(在某些场合还需要明确首要分子的成立条件)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正犯是实现符合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这一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或者核心人物。”因为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或者威胁法益,具体表现为对法益造成侵害结果或者危险结果,而支配这种结果发生的人正是正犯。所以,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要先确认正犯,在正犯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的前提下,判断是否存在教唆犯、帮助犯,就变得相对容易。这是认定共同犯罪的最佳路径。由于犯罪有既遂与未遂之分,所以,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参与人是不是共犯人与参与人应否对法益侵害结果负责,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共犯的因果性问题,既关系到共犯成立与否,也关系到共犯应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责任。共同犯罪与共犯的概念不同,应当加以区别: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共同实施犯罪的现象,而共犯有时指加功于他人犯罪者,是与正犯相对应的概念。构成共同犯罪,需要参加人的犯罪意思互相沟通,而加功于他人犯罪的,即使没有与他人沟通也能成立某种共犯,如帮助犯。所以,有在理论上承认片面有形帮助犯(从犯)的余地。在立法上对片面帮助犯的刑事责任予以规定,有利于处理现实中存在的此类危害行为。而所谓片面的共同正犯,实际生活中很难发生,即使出现,也可直接依单独实行犯论处。共犯与身份。有论者主张将身份分为定罪的身份和量刑的身份。在定罪关系方面,两种纯正身份犯相互加功而实施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全案要反映共同犯罪的性质,确定一个合适的罪名,而不能分别定罪,一般应根据为主的职权行为来认定;在两种职权行为分不清主次时,应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来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在量刑关系方面,应当采用“同罪异罚”的原则处理。该论者还指出,有必要在刑法总则中对身份问题以及共犯与身份的关系问题作出全面规定,并有必要对刑法分则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加以认真研究,从法理和实践两方面探究其利弊得失。被告人刘建某在购买钢材过程中认识了许玉某之妹许秀某,并通过许秀某了解到许玉某的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2007年7月26日,刘建某决定通过绑架方法勒索许玉某钱财,遂谎称到河南要账,让被告人龚福某纠集人员。7月27日,刘建某驾驶自己的红旗小轿车,同龚福某及龚福某纠集的刘恒某和刘成海、吕连某(均另案处理)等人一起从北京到河南省。7月28日,刘建某经现场查看,将某开发区兴国路南一排水管道井内作为拘禁被害人的地点。当日下午,刘建某等5人跟踪许玉某的本田轿车,欲劫持许玉某,因发觉非许玉某本人驾车,未实施劫持。7月29日,刘建某来到许玉某在某开发区原107国道的钢材市场经营处伺机作案,当其发现许玉某之妻被害人周凤某后,遂决定劫持周凤某勒索许玉某钱财。当日18时许,刘建某等5人在某开发区玄鸟雕塑西侧文昌大道南辅路中段,由刘建某驾驶红旗小轿车将周凤某驾驶的尼桑小轿车逼停后,刘建某等人进入尼桑车内,用麻绳、胶带将周凤某双脚捆绑、双手反绑,并封住其口、眼。后由刘建某驾驶尼桑车,伙同龚福某等人将周凤某带至某开发区兴国路南头,弃于一麦秸垛处,用麦秸掩盖。刘建某将周凤某的尼桑车弃于某文昌大道丰田汽车专卖店门口西侧路边后,驾驶红旗车和龚福某一起返回兴国路南。二人打开排水管道井盖,将周凤某置于井内,并盖上井盖。7月30日上午,刘建某将被害人的尼桑车所处位置电话告知许玉某后,许玉某之子许新广将尼桑车取回。7月30日至31日,刘建某多次通过电话向许玉某索要赎金200万元,龚福某在兴国路南守候。7月31日,刘建某购买铁链、锁头等物,于当晚进入排水管道井内,周凤某手脚捆绑并加锁。7月31日晚,刘建某、龚福某离开,龚福某在途中冒充被害人朋友给被害人家属打电话探听被害人的情况,被害人家属怀疑其是作案人,遂称被害人在家无事。8月1日,刘建某驾车和龚福某返回北京。刘建某返京后继续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向许玉某索要赎金,直至8月10日被抓获。周凤某因饥饿和呼吸、运动受阻等原因死亡。河南省某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刘建某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且致被绑架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绑架罪;被告人龚福某伙同刘建某在挟持他人后,将被害人置于排水管道井内,其明知被挟持人手脚被捆绑,口眼被封,而弃之不顾,对被害人的死亡持放任态度,且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刘恒某帮助刘建某等挟持被害人,且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被告人刘建某为勒索财物绑架他人,且弃被害人于排水管道井内十余日而不顾,造成被害人死亡,罪行特别严重,应予严惩。被告人龚福某纠集他人,共同劫持被害人,在整个案件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刘恒某为帮助他人索债而参与犯罪,在挟持、拘禁被害人的犯罪过程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判决如下:以被告人刘建某犯绑架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被告人龚福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被告人刘恒某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被告人刘建某、龚福某、刘恒某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许玉某经济损失人民币五万元,三被告人负连带赔偿责任。被告人刘建某上诉提出,其没有杀害被绑架人的故意;原判量刑重。其辩护人提出了相同的辩护意见。被告人龚福某上诉提出,其没有杀人的故意;不是主犯;原判量刑重。其辩护人提出,龚福某的行为应构成非法拘禁罪。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被告人刘建某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被告人刘建某没有杀害被绑架人的故意”的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经查,刘建某为了防止被害人逃跑,专门购买了铁链、胶带等作案工具,对被害人的双脚、口眼等部位实施了多重、结实的捆绑,将被害人弃置于远离市区的井内十余日而不顾,在此期间,刘建某向被害人亲属发送短信一百余条,从短信内容上看,刘建某对被害人所处的危险状态是明知的,其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最终导致被害人在井内因饥饿、呼吸运动受阻等原因而死亡,故刘建某的行为属于绑架罪中的杀害被绑架人。该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不能成立,不予采纳。对于龚福某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被告人龚福某没有杀人的故意;不是主犯;原判量刑重”的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经查,龚福某以帮助他人索取债务为目的非法挟持、拘禁他人,在明知被害人手脚被铁链捆绑、口眼被胶带缠封的情况下,仍将被害人弃之不顾,主观上对被害人的死亡持放任态度,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其行为同时触犯了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罚,故龚福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系间接故意)。同时,龚福某在劫持、拘禁被害人并致被害人死亡的犯罪过程中,作用积极主动,显系主犯,该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不能成立,不予采纳。原审定罪准确,量刑和民事赔偿数额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刘建某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绑架罪。被告人龚福某以帮人索取债务为目的与同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刘建某、龚福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犯罪情节、后果均特别严重,实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第一审判决、第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对被告人刘建某量刑适当。但鉴于被告人龚福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小于刘建某,且其主观上系放任被害人死亡的间接故意,依法从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判决如下:核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09)豫法刑三终字第00207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中维持第一审以绑架罪判处被告人刘建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部分;撤销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09)豫法刑三终字第00207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和某中级人民法院(2008)安刑初字第38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龚福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部分;被告人龚福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三被告人的犯罪故意并不相同,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如果成立共同犯罪,在何种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三被告人分别构成何罪?三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如何区分?对被告人龚福某应如何量刑?基于部分犯罪共同说,具有不同犯罪故意的行为人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如果侵害的是同类法益,且所侵害的法益之间存在重合关系,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对于此类共同犯罪,因各被告人的犯罪故意不同,故应当根据相应的犯罪构成确定具体的罪名。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犯分为必要的共犯和任意的共犯。必要的共犯是指在犯罪构成要件上需要由二人以上的行为人实施的犯罪。任意的共犯是原本可以单独实施但却由二人以上的行为人实施的犯罪。在任意的共犯的场合,多名行为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犯罪故意。犯罪故意不同,犯罪构成也就不同。那么,具有不同犯罪故意的行为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就共犯的构造和本质,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即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犯罪共同说立足于客观主义刑法理论,将共同犯罪理解为多名行为人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根据该学说,不同的犯罪构成之间不成立共犯,共犯具有罪名的同一性。该学说近年来已经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具有相同性质并且相互重合的情形,也能够成立共犯,此即部分犯罪共同说。例如,甲具有杀害丙的犯罪故意,乙具有伤害丙的犯罪故意,在甲乙二人共同持刀对丙实施侵害行为的场合,甲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乙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即使丙并不是因为乙的行为而是因为甲的行为死亡,乙也仅仅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如果丙不是因为甲的行为而是因为乙的行为死亡,乙当然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致死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因甲具有故意杀人的犯罪故意,且丙的死亡是甲乙二人的共同伤害行为所致,故甲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即遂)的刑事责任。行为共同说立足于主观主义刑法理论,将共同犯罪理解为多名行为人通过共同的行为实现各自意图的犯罪。根据该学说,共犯可以跨越不同的犯罪事实而成立,还可以基于一个犯罪的一部分而成立,正犯与从犯的罪名可以不具有同一性。与部分犯罪共同说不同,该学说主张,没有犯罪构成要件的相互重合,也能够成立共犯。例如,医生甲意图给病人丙注射有毒药物杀害丙,遂让有过失的护士乙给丙注射有毒药物,护士乙构成业务上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依据行为共同说,医生甲构成杀人罪的教唆犯;依据犯罪共同说,医生甲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犯罪共同说或更加折衷的部分犯罪共同说,强调不同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重合性;行为共同说则强调不同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契合性。对于共同正犯的情形,犯罪共同说或部分犯罪共同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共同犯罪的构成。对于不是正犯的教唆犯和过失犯的教唆犯等情形,行为共同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共同犯罪的构成。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前者不当地缩小了共同犯罪的范围,后者不当地扩大了共同犯罪的范围。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认同部分犯罪共同说,即对于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具有相同性质并且相互重合的情形,如甲罪是乙罪的一部分,或者甲罪与乙罪存在重合的部分,而重合的部分本身也是刑法规定的一种犯罪,那么,因各行为人就重合部分的犯罪具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对于该重合部分所构成的犯罪,亦成立共同犯罪。基于部分犯罪共同说,在司法实践中,因部分犯罪重合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既包括法条竞合犯的情形,例如具有牟利目的的甲与不具有牟利目的的乙,共同传播淫秽物品,二人在传播淫秽物品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甲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乙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也包括侵害相同或者同类法益的情形,参见前文提及的案例,具有杀人故意的甲与具有伤害故意的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牛代养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钢管仓储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联合研发协议contractconcerning研发项目、合作方职责、成果分配等要素
- 2023年全国一级造价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考前冲刺备考200题(含详解)
- 二零二四年人工智能研发与授权许可合同
- 2024年度海外税务筹划服务合同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合同with标的:手机应用程序
- 房产收款合同范本
- 转让店面合同范本
- 二手房代办服务合同范本
- 2024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二元思辨类作文思辨关系高阶思维
- 1、江苏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 工程项目移交方案(范本)
- 51单片机的P0口工作原理详细讲解
- 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 静电粉末喷涂实用工艺
- 高速公路布控图(电子版)
- 学生放学高峰期校门口疏导方案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 第三章非均相反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