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_第1页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_第2页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_第3页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_第4页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冲刺笔记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定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

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在学校教活动中,

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技巧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他任务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

进行的。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一般地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

征的综合,它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是智力的基

础。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发展体力不只是体育课的任务,各科教学中都应考虑这一任务的实

第1页,共37页7/27

施。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

活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

性心理品质

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努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

需要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教学内在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

对上课进行计划安排和设计准备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

个教学工作的基础。

1.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传授知识,选择

怎样的教学方法,怎样使教学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如何组

织教学活动等,都有赖于课前备课。教学实践证明,备课的好坏直接

关系到上课质量的高低。

2.备课的方法

(1)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本学科的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钻研教学计划

第2页,共37页7/27

和课程标准应着重于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教材选编的原则及

教学方法的要求等。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钻研教科书首先

要求教师通读整本教科书,对教科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作出通

盘的考虑。二是了解学生。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全面、

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才可能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

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选择适当的可

行的教学方法。

(2)写好三种计划。一是写好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个

计划要在开学前制订出来,目的在于明确整个学期教学工作的范围和

完成的任务,对全学期的教学工作通盘安排。它的主要内容有学生情

况的简要分析、教学改革的大体设想,以及教学要求、章节或课题内

容及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等。二是写好课题(或单元)教学计

划。本计划在开学前制订出来,它是指将教材性质相近、有内在联系

的,且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划分为单元,教师对教科书的每一单元作

通盘考虑,并制订出单元教学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学

目的、课时划分、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以及教改活动安排

等。三是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这个计划要在每节课上课前写好,

它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深入、具体的一步。因为教学工作是通过一个

个的课时来进行的。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一些项目:班

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教学重

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备注。其中,教学过程是课

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写得详细具体,它包括一节课教学内容的

第3页,共37页7/27

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各部分时间分配等。

(二)上课

上课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系

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活动过程。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L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纲,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纲,才能使教学

按预定的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达到提高教学

质量的目的。

2.教学内容正确

讲课时做到内容正确,这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要求。内容正确有

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的讲授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以重点和难点为突破

口,带动学生掌握课题的基本内容。

3.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桥梁作用。在课堂

教学中,要使教学方法得当,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所采用的方法能保

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富有启

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师生配合默契;三是把多

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学组织严密

第4页,共37页7/27

教学组织严密一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好每个阶段的活动,而且

要使这三个阶段前后衔接、安排合理、环环紧扣;二是要求教师要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时空感,能控制节奏、有张有弛、有序进行,为此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三是要求建

立一定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

求。

5.教学语言清晰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导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语言的艺术:说话要清楚、准确、鲜明、有条理;讲授

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语速语音语调快慢

适中、高低恰当、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6.双边活动积极

双边活动积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双边

活动默契、教学交融共鸣、思维碰撞共振、课堂气氛热烈、师生教学

枢长。可以说,双边活动积极是一堂好课的外在标志。

(三)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意义

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

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通过作业的批改,教师能不断获取教学反馈信

息,并据此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

2.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应注意的问题

第5页,共37页7/27

(1)作业的内容。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

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次,作业类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作业的质和量。作业的质和量应该适度。

(3)对作业的要求。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应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具

体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另外,教师也可对作业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

作一些启发式的讲解,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4)作业的批改和讲评。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学生课外作业,一

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并以此作为自己改进教学

工作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有助于培养学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外辅导和答疑

课外辅导、答疑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解答疑难

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作必要的补充讲

授;对因病、因事缺席的学生及时补课;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个别辅

导,介绍补充参考书,扩大其知识领域;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五)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概述

所谓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

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

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6页,共37页7/27

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从

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

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

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

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但被观察者知

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平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

可靠。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常化.用

日志或报告形式记录一些学生的行为或轶事,使评价所依据的资料更

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一般都用来记录学生有意义的或异常的行

为表现。要重事实,如实描述行为的发生经过,并可以作简要的解释、

说明。行为日志,可以由教师为全班学生专备一个本子,每个学生占

若干页,以记录其突出的行为表现。行为日志由教师保管,轶事报告

则需交教导处,供研究学生工作之用。

(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

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测验的优点是能在同一

时间内用同一试卷测验众多的对象,收集大量可供比较研究的宝贵资

料,它不仅简便易行、运用广泛,而且结果也比较可靠。但测验也存

第7页,共37页7/27

在局限性,如难以测定学生智力、能力和行为技能等。

①测验的质量指标

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

度。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

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高;否则,信度则较低。影响信度的

因素很多,主要有测验的长度、测验的时间、受试者的身心状态、测

验的标准等。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

要测出的东西。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对一定的测验目标而言的,故不

能离开特定的目标笼统地判断这个测验是否有效度。难度是指测验包

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

绩,所以,一张试卷总的来说难易要适中,即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

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

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

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

距。

②测验的种类

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

标准化测验。

论文式测验是通过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

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测验。论文式测验的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

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

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所以,论文式测验又称主观性

第8页,共37页7/27

测验。客观性测验是通过给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

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客观性测验的优点在于取样广泛,命

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入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

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缺点在于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

测定受试者的能力。问题情境测验是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情境或提供

一定的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

力水平的测验。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过窄。标

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标准化

测验是相对于教师自编试题的测验而言的,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

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

盖面广,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

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这样,

其结果便可以与国内的同类测验进行比较。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

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需要调查,但调查易带主观

性,掌握的情况也可能不全面,其结果常有误差,所以调查时要对资

料认真分析,并只能把它作为辅助的方法。

调查一般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进行。问卷是通过预先设计好的

调查题要求学生笔答以获取有关评价资料的方法。问卷要简明扼要,

只提出问卷者希望知道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要给答卷人对所问之题

第9页,共37页7/27

以自由评论和自由选择的条件;问卷所获得的资料要经过统计和分析

才能科学地利用。交谈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

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交谈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交谈要有准备,

即使短促交谈也要有的放矢。

(4)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肯定成

绩,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自觉地改进学习。

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有:①运用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作业的

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②运用核对表。论文式作业与绘画、

手工等技能性作业,无法制定标准答案,一般采用核对表进行评定;

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认

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自我纠正和提高。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

(1)考查

一般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

个别的检查与评定。安排考查,可以由教师自拟计划,自己确定时间,

自行命题和规定答案,并作出评定。其目的侧重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与质量,使师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

考查的方式主要有:①口头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检

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可以当堂了解学生知识

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口头评价,指出其优缺点,激励、教育和督促他

第10页,共37页7/27

们继续勤奋学习。②检查书面作业,这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最

常用的方法。通过作业检查与评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理解和运用知

识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

习情况,更加自觉努力。③书面测验,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

小型考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检查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对各

种小型测验要加以调节和控制,测验的次数不能过多,安排不能过于

集中,以免负担过重;教师阅卷后,要及时向学生宣布分数,分析学

生掌握知识的优缺点,以便改进。

(2)考试

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考试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有的还统一命题和统一组

织阅卷、评分。其目的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全面检查与评价。

考试的方式通常有: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等。

(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分数则表示学生

的学业成绩。教师要对学生考查和考试的成绩准确地评分,就必须熟

练地掌握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这些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运

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口头、书面同答和实际

操作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与性质等。

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考试方法和试题的性质不同,因而教师在

进行每一次考查和考试时,还要根据一般评分标准制定出本次考试的

第11页,共37页7/27

具体评分标准,这样才能准确评分,减少误差。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百分制记分法,即在编制

试卷时,要根据各试题的难易程度分配分数,标明各试题的分数,并

规定各题的记分和扣分的方法。等级制记分法可分为上中下三级、优

良中劣四级、54321五级和及格与不及格两级等多种。

第二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支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

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

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

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

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

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二、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小学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师生要明确小学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每一

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

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

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

育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起

第12页,共37页7/27

来,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

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学

生自身发展的实际。

(三)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教学原则反映了小学生认识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形象思维与

抽象思维的关系。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物、模型和语言等手

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为学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感性条件。另一方面,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发

展学生的理论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四)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学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教师

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

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五)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

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

力的发展。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应当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教

第13页,共37页7/27

学,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教学,由

浅入深、由简到繁。

(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教学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既要面向

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

发展,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才

能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三、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

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

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包括讲姿、讲解、讲演等形式,可以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基础知识,受到思想品德的教

育。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引导小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

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比较容易集小学生的

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

第14页,共37页7/27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

识、培养能力的方法。这个方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

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4.演示法和实验法

演示法和实验法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

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做示范性的实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

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

操作、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5.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主要包括说话的练习、解答

问题的练习、绘画和制图的练习、作文和创作的练习等方面。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

德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

段四个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材是教学

的内容,教师要教授教材,学生要领会教材的内涵;教学手段是上述

第15页,共37页7/27

三要素相互联系的桥梁。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

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复杂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

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

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

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

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使学

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

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

人。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16页,共37页7/27

(一)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

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

影响着教师的教,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

为主。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掌握

间接经验的起点。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

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

件。

(三)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

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

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知识教学和思

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其次,教师

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素。

(四)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

系,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其智慧。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

展智力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使学生

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17页,共37页7/27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

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

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

抽象概念提供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

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活实践为学生感知提供帮助。第二,理解教材,

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

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

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教材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

形成稳固的联系。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

立的环节。

(四)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

为能力。

第18页,共37页7/27

(五)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

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情

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

德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

段四个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教材是教学

的内容,教师要教授教材,学生要领会教材的内涵;教学手段是上述

三要素相互联系的桥梁。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

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到实践的复杂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

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第19页,共37页7/27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

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

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

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使学

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

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

人。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

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

影响着教师的教,二者互为存在的条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

为主。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掌握

间接经验的起点。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

第20页,共37页7/27

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

件。

(三)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

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

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知识教学和思

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其次,教师

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因素。

(四)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体

系,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其智慧。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

展智力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使学生

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

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

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

第21页,共37页7/27

抽象概念提供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

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活实践为学生感知提供帮助。第二,理解教材,

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

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

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教材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

形成稳固的联系。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

立的环节。

(四)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

为能力。

(五)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

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情

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节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

第22页,共37页7/27

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传递一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苏联凯洛夫等人

进行改造传人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

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

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

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

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

一巩固练习一检查评价一间隔性复习。

(二)自学一辅导式

自学一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为目标。自学一辅导式的教学程序是:自学一讨论一启发一

总结一练习巩固。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

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

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第23页,共37页7/27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一一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

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一一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

“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一一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

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一一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

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一一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

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

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

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四)范例式教学模式

范例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小学思想政治

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该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

提出来的。

范例式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

象。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

第24页,共37页7/27

人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

合。

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阐明“个”案一范例性阐明“类”案一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一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规律原理运

用训练。

(五)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就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

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

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六)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

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

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

提高。即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

行猜想和作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七)

情境一陶冶式教学模式

第25页,共37页7/27

情境一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

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

式。这一模式是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

际1一=作者积累的有效经验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一参与各类活动一总结转

化。

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研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多样综

合”的观点,防止模式化、程序化;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

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研究学科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构建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研究

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因此,必须结合

教学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使科学性与艺术性

相结合。

第六节我国文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行基础

教育课程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社会性、价

值观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第26页,共37页7/27

第三,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

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第四,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第五,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

中的作用。

(二)国际背景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

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

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目标。

第二,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

的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

公民。

第三,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

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

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27页,共37页7/27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

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

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

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8页,共37页7/27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

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

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

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

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

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

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

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

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

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

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

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

第29页,共37页7/27

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

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

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

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支

教学评价师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

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体讲,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

值观或目标,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对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价

值判断,不断地完善教育决策。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

有效手段,它的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

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说,包括: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

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评价时间角度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第30页,共37页7/27

价。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

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主要应

用于自我评估、平时的面谈等。

形成性评价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

验,但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试的结果来改进教学,

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

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对完整过程的检测。期末考试

就是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

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

力水平,为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程

中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学业成

绩的全面评定,因而评价的概括水平一般比较高,考试或测验所包括

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广,评价的次数不多,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

次。学校中常见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考查以及毕业会考都属这类

评价。

相比较而言,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教学效果进行确定,

第31页,共37页7/27

属于“回顾式”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

属于“前瞻式”评价。

(二)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看,教学评价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

参照评价之分。1.常模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即所谓常模),根据其相对位置

(或名次)来评价,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它是以个体的成绩与

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

评价方法。

2.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评价的,是以具体体现教

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

的一种评价方法。如针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程度所作的测验等。标准参

照评价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或

没掌握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不是比较学生之间的相

对位置。

(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按评价功能划分,教学评价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配

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前的评价,主要用于教师

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和能力。诊断性评价,多在形成性

评价之后实施,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作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

第32页,共37页7/27

异。

(四)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根据评价的严谨度,教学评价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正

式评价指评价工具较客观,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评估。非正

式评价则大多用非正式方式搜集资料,通常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评

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

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

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离开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进

行教学评价。

(二)关联性原则

设计教学评价时应关联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追求不同评价方式

的互补,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

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学的结果,也要对教学过程、教学中的方

方面面进行评价。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

强调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

评估。

(四)客观性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