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1页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2页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3页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4页
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化改革、选拔人才、引导教学高考传达的信息、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科价值:人性与理性统一、为学与为人统一1.高考改革趋势(国家要求)时间内容(五育并举)2.高考模式改革启动时间时间地区浙江、上海3+3模式北京、天津、山东、海南3+3模式(8省市)广东、重庆、江苏、福建、湖南、河北、湖北、辽宁宁、桂、陕、甘、青、新、豫、川、蒙、赣、贵、藏3+综合(全国卷·甲乙卷区)类别卷种备注全国甲卷(原有的全国Ⅲ卷)广西、贵州、四川、西藏乙卷(原有全国I、Ⅱ卷合并)安徽、山西、云南、黑龙江、吉林(新教材老高考)全国河北命题)海南、重庆、辽宁自主命题卷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各科各省自己命题4.新课改的重要理念5.2023年高考传递的信息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查体系。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难题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坚定历史自信。如文综乙卷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年来的典型史实,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综乙卷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文化创作成就,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精神内涵。●坚持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综新课标卷第43题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思考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争做中华文5.2023年高考传递的信息落实教考衔接要求彰显核心素养立意●鲜明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意在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如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通过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特征突出唯物史观,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全面呈现新课程标准特点。2023年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重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增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整体和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如新课标卷第31题、32题分别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为考查内容,是对新课标中新知识的皇现,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深度。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创设情境,将必修的“百家争鸣”与选择性必修3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容范围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全面性、突出主干,又在考查要求上与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业质量标淮对接,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基于新课标命题的试卷则不再专门设计选考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均不超过课标中学业质量要求的水平4。5.2023年高考传递的信息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高考历史学科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文综新课标卷第33题引入1808年欧洲的时事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引导学生对漫画的内容、性质和价值进行初步鉴别,培养对历史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考查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历史学科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和具有思辨特征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文综甲卷第41题引入学术界近年来对《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研究成果,从绘制方法、图像内容、流传收藏等角度立体描述了该地图的史料价值、来龙去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对推理判断、逻辑表达等能力进行了较好的考查。文综乙卷第34题围绕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找准题干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凸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高考历史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论证和探讨,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如新课标卷第35题围绕当今部分发送国家关于世界环境问题责住划分的热点话题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持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国家的真实意图。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对“过程、解释、方法”的考查●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强调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6.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是近年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比较突出。文科占失分总量的1/2左右。●知识理解深度不够。对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事物和事实认识不全面,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约6.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试题形式和评卷规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答卷规范和答题技巧直高难度选择题若考生完全不会,仍有25%猜对答案的几率,如何猜主观题由人工评阅,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与评卷规则和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分的机会就越大。7.教师备课存在问题(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7.教师备课存在问题(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拘泥于教材的详略,受制于必修与选修的框框和教科书的缺陷(模顾此失彼、支离破碎)自然就成了教学●“多多益善”多年以来高考复习一直是宁多勿少,一味实施题海战术,追求多多教师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很少阅读和参考最新的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只对各种复习资料和所谓的“模拟试题”感兴趣。然而,出自中学教师之手的各种教辅资料与目前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完全背离。7.教师备课存在问题(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灌输知识多,思维训练少;试卷训练多,总结分析少;只有考试,没有评价;只有模拟考试,没有模拟命题和模拟阅卷。史实、结论、方法、拓展......阅读理解、分类细化、归纳概括、比较迁移、规范表达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一)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是指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历史学科知识(构成学科体系“绕不过去的内容”)+史学专业知识(史学专业理论和史学专业技能)+解题方法2.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内容主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排除法、代入法、直选法等夯实基础是永恒的备考主题!(1)课本知识重要概念(2)史学理论和方法(“三要素”)●史实:(对象)即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相对保持不变,基本等同于历史真相)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结)论(由于立场、理论、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3)价值知识(核心价值)(3)价值知识(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法治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奋斗精神健康情感3.必备知识的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把握,是指考生对基本史实的描述、概括和抽象能力。“掌握程度”不等于“记忆程度”,既包括对知识的识记程度,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程度、挖掘程度理解大于记忆。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不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而(二)关键能力1.关键能力的内涵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三大能力群。——《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2.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1.理解和辨识-2.概括与提炼了解历史3.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看待历史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看待历史2.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3.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论证问题的能力研究历史3.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高三备考复习的一个不良习惯是“全面覆盖”和“简单重复”,从而导致盲目和低效。复习时要注意整合教材,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体系。(一)知识建构的方法1.整合教材,重构体系高考复习的基本依据是考试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复习的功能是“温故而知新”。高效率的复习是以新带旧,即利用拓展知识是深化理解的铺垫;深化理解是提升能力的前提;提升能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单元导语——可以全面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聚焦——可以体会到本课的重点知识课本导入——体会情境教学的意蕴读思考点——可以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历史纵横——可以拓展学习的知识面课本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读教材的要求●首先,以单元为单位阅读“课”,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单元导言主要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读导言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明确该单元叙述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这个层次的阅读要建立两个联系,“课”与“单元标题”之间的内在读教材的要求其次,阅读课的“子目”。要围绕课题与子目,子目与子目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语言表述。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要实现“两个理清”,即理清“子目”与“课”标题的关系,“子目”与“子目”间的关系。读教材的要求再次,角度化阅读——段落及之间关系(讲述了什么)最后,聚焦式阅读——金句和关键字词。明确、再现构成考点知识的语句及相应的时间、地点、人名、专用术语或概念。此外,要注意教材辅助系统,如小字、图表、注释、课后作业等。它们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都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一)知识建构的方法2.优化教学内容①精简教材内容高中教材涵盖的知识点每科都有数百个之多,而高考试题实际涉及的教材知识点通常只有几十个,教材中大部分知识高考是不涉及的。这就需要通过对最近5年高考试题考查知识与能力的事实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确定真实的高考要点是什么。指导学生复习时,根据对命题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大力精简和压缩教材内容,梳理出主干知识,对重要概念、原理应适度加深和拓宽,高考·高频考点高考·高频考点政治: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优势(经济、政治、文化关系)、贵族制、官僚制、士族制、科举制经济:井田制、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手工业、商业、重农抑商、货币、人身自由权、经济重心南移、区域联系文化:礼乐制、儒家、理学、商业下新的价值取向社会:四民社会、科举制与人才流动、社会习俗高考高考·高频考点晚清1840--1912:民国时期(1912---1949)1、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经济、政治、文化、习俗)3、中国式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理论)4、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土地政策、三三制政权、文化生活)5、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城市工作、党的外交政策高考·高频考点高考·高频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国防建设、教育科技、外交、贸易、生活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俄国工业化、第三世界、美国冷战必考点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政治制度2.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希腊、罗马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世界4.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常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中国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5.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世界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现代世界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冷考点现代世界1.现代科学技术2.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3.近代科学技术现代世界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5.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现代中国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8.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9.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教事业(一)知识建构的方法2.优化教学内容②更新课本知识高考命题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命题专家所关注的主要是与高校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和学术前沿的问题,高中教材对高考命题没有多因此,我们不能把教科书当成金科玉律,高中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托。要善于抓住学科的主干知识,适当整合教材,更新过时的观点和结论,使学科知识更准确,体系更完整。(一)知识建构的方法2.优化教学内容③落实能力培养根据高考体现出的能力考查要求和分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学习、梳理和运用,有效落实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分类——比较——归纳)、表达能力。(一)知识建构的方法①采取“导学练评、自主合作”复习模式导: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个人水平及高考目标,确定复习内容、顺序和进度,合理分配复习任务,提出个性化复习建议。学:学生根据每周的复习任务自主复习,力求独立完成,学不会的请教已会的学生;学生可通过自测或互相检测,验证学习效果;学习进练:周末由教师提供统一的检测卷(分A、B试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周复习内容进行限时训练。评:阅卷后及时讲评。原则上由学生讲评典型试题,严格按“讲评试卷讲评课基本流程确定题目师生分头变式练习分配任务备课(一)知识建构的方法(一)知识建构的方法3.改进复习方法③强化专项训练习题训练必须具有针对性,重在思维方法即思路的训练,能够有效解决某一问题或某类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与高考目标存在的明显差距。针对学生与高考目标差距进行专项限时训练,才可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如综合题的解题思路训练,失分(一)知识建构的方法(二)概念掌握的方法社会学等)历史(史实)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该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性质);该历史事物的特征(背景、意义、影响)。2.全面理解核心概念内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精准总结准确农村、城市改革时间;十四大时间……乡镇企业、市场经济……性质、农村改革特点、城市改革特点。概念不清、不明、不准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地位: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长期存在)澄清三个误区种形式,包括自耕农,还包括租种地主、寺院、国家土地第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只是众多经营方式的一种,不是唯一。除了小农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庄园经济等。第三、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并非一个概念。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封闭性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强调的是经营方式,属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一定都属于小农经济。考点启蒙运动考点启蒙运动3.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含义4.斯宾诺莎的理论(选)5.英国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主张和意义6.伏尔泰的代表作、主张、地位及意义7.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主张、意义.8.人生而自由:卢梭的代表作、思想主张及意义9.思想自由:康德及其代表作,思想主张及地位10.卢梭的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细节补充1.启蒙运动出现于英国,高潮在法国3.启蒙思想反对的封建主义,既包括王权也包括神权(彻底)5.最激进的民主者(人物和史实)(三)知识拓展的方法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文明史角度看: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政治、经济、思想)从全球史角度看: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从社会史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西餐、服饰等)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辛亥革命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多角度理解历史视角一:分封制是一种宗族式的殖民扩张视角二: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推动了土地买卖活动视角三:中国先秦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视角一:姓氏含义变迁与官僚政治的形成视角二:官营手工业也面向民间市场生产视角三:汉武帝并没有罢黜百家启蒙运动知识点的扩展启蒙运动知识点的扩展1.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概念辨析2.比较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与中国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不同及其出现的不同根源。3.如何理解伏尔泰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推崇。3.关注概念间的联系分封制权利的分配维护的工具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宗法制血缘纽带(里)权利的继承维护的工具礼乐制权力的认同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王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天下归一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三)知识拓展的方法4.避免对原理、概念绝对化理解户数423772户数423772G水东丹阳吴郡江浙一带户数330579口数1437775湘江流域户数649839口数2813266户数126858口数717449汉海!零陵沙部州汉公元2年公元140年公元2年(三)知识拓展的方法(四)研究解题方法怎么赋分的?怎么解答的?如何组织答案要点的?(准确、规范、条理)怎么解答的?怎么樣考的?答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思路、方法、程序)怎么樣考的?试题是如何设问的?(选材、立意、情景)考了些什么?涉及到教材的哪些知识点?(统计、比较、分析)(四)研究解题方法2.阅读与审题技巧加强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训练。建议阅读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系列丛书(中信出版社),重点关注《快速阅读》。3.选择题答题技巧对难度较大的题目,通常可根据选项和题干的逻辑关系作出推选择题的解法(何时、何地、纵向、横向)(逗号、分号、双引号、省略号、句号)审语气,明态度。(赞成、反对;褒扬、贬抑)审限词,明逻辑。(转折、假设、因果、递进、条件)审选项,明结果。(史实正确、概念准确、互相矛盾、程度合适、与题相关、重复题干、是否最佳)选择题要注意正确答案都是往往都是正面的,无法抉择时,尽量选正面的、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如中央集权、国家管理、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人类命运共同同体、近代化、五育并举、创新意识、责任审时空,明范围(2023年全国乙)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审标点,明层次1949年10月,联邦德国不惜付出承认萨尔区国际化的代价,加入了旨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1月,联邦德国政府又同美、英、法三国占领军事长官签署协议,取得同外国发展领事关系和参加国A.英美法无条件支持B.冷战前沿国家的角色C.主动牺牲局部利益D.对抗民主德国的需要(2023新课标)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审限词,明逻辑(2023年全国甲)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审选项,明结果(2023新课标)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选择题的命制导向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对历史材料的解释能力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能力(四)研究解题方法4.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化整为零”“分类归纳”是解答非选择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审题时要注意阅读速度并随笔标出重点和关键点,充分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文字要做到“五化”,即(四)研究解题方法●答案每句都要有核心概念(包括课本主干知识、概念以及从材料归纳升华的句子)或者符合材料和题目逻辑(对比、因果、继承和发展)的句子,答案一般是正面的、正向的。●主观题材料前面的那句话(导言,就是主题)非常重要,用它指●开放性试题——小论文基本上都是以小(材料里的基本上都是小事)见大(考察学生掌握的大事件、大趋势):考查材料中小现象、小事件与背后的大事(势)的关系——要么就是小事件推动大事件(或者大事件推动小事件),或者是二者之间的影响。●背景原因条件类:一般包括必要性(为何会发生?它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远景目标两种)与可能性(为何能发生?它包含解决问题以及实现远景目标所具有的优势)两部分。●结果影响评价类(含意义、看法):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得怎样和是否有利于达成远景目标(或顺应历史潮流)两种,注意一分为二。组织答案:按照由近及远的“个体——组类——大势(大事)”的逻●“启示”类问题如何回答?应明确这类问题核心目的所在——借古鉴今,检测考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既从要点中列出启示,也要对当今社所涉及的内容有联系,这就有了答题方向:归纳材料主旨或答案要点,(四)研究解题方法6.非选择题命题特点第一、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成为常态(材料间关系)第二、依托材料、创设问题成为常态(材料与设问)第三、依托教材、超出教材成为常态(材料与教材)第四、热点话题、重大话题成为常态(材料与现实)第五、聚焦素养、立德树人成为常态(材料与目标)一、“双新”到“三新”:高考历史复习备考新思维(二)改革目标。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新课程—立德树人新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是否可测?——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人人杂成北中外历史纲要(E)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学校教材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1.高考已不再是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考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评育人一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对教学有反拨作用)。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1+2模式2024年秋季2027年高考新思维一明方向(育人,不是单纯的讲解题技巧)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懂评价(考试与教学是矛盾的统一体)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2024年高考复习宝典(2024年版)分析224级224级文分析…二、2023年全国乙卷分析(一)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察体系党史-深化坚持-中华民族发展史注重-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二)落实教考衔接要求彰显核心素养立意鲜明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呈现新课程标准特点;严格落实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三)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1.鼓励创新意识、探究意识2.考查推理能力、逻辑思维3.凸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28.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30.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32.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33.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2024年“聚焦新课程实践新教材共研新高考”主题教研活动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材料二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8分)——比较的视野2024年“聚焦新课程实践新教材共研新高考”主题教研活动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三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 2024年高考复习宝典(2024年版)分析文分析…三、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分析(一)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五史”考察体系党史-深化坚持-中华民族发展史注重-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二)落实教考衔接要求彰显核心素养立意鲜明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呈现新课程标准特点;严格落实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三)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1.鼓励创新意识、探究意识2.考查推理能力、逻辑思维3.凸显学以致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历史解释——深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C.“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唯物史观)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历史解释——深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C.“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史料内容来源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五代刘晌等撰)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李元谅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表1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激。瑞激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推理判断—历史解释)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30.表2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业资本表2可以反映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时空观念历史解释)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33.图5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34.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理解—历史解释)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