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提升练(二、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秦汉至隋唐的政治秦中央与地方官制1汉代选官制度2唐代治国智慧3唐代科举制的局限性4秦汉至隋唐的经济汉代的市场管理5均田制6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7唐代的坊市制8秦汉至隋唐的思想文化汉代儒学9汉代的“外儒内法”10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11汉代造纸术的西传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期末)“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 B.汉代内朝外朝的体制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 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解析:A本题考查秦朝官制。材料“内外官制”指中央与地方的官制。秦朝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职能上看,分别对应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形成中央到地方同一系统垂直管理制度,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2.(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3.(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解析:A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部分不法官员进谗言、陷忠良而约束官员的言行。通过这种议事公开的办法,加强了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相互约束,所以A项解释成立。材料只是对官员奏事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未阻断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应排除。4.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知识纠偏】在学习科举制时,大多认为到唐代科举制从理论到实践已非常完善,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要入仕之途,其实不然,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两千人,少则也有一千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没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宋代科举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5.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解析:D材料中“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6.(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B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7.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订有行规,调节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8.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此可推断,在唐代()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起源于敦煌地区B.所有城市都依照坊市制规划和管理C.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地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解析:C由材料中敦煌县城内坊的设置,可知敦煌县城也实行了坊市制度,因此可以表明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故C项正确。9.(2018·东北名校联考)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解析:A根据材料,经学家即儒学家夏侯胜因为汉武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反对他使用“世宗”庙号,可以看出当时部分儒家学者提倡仁政,反对穷兵黩武,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过度推断,完全错误。材料未体现民贵君轻,故排除D项。10.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A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11.(2018·广东广州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解析: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兴起,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经魏晋形成士族集团,体现了儒学对士族集团形成的影响,其后士族集团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者,进一步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故D项正确。12.(2018·山东潍坊二模)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解析:A新疆楼兰、汉烽隧遗址发现的麻纸说明汉代的纸已经传到西域,A项正确。新疆的纸应该是从中原传入的,B项错误。少量的纸片无法判断汉代造纸业的规模,无法得出“发达”的结论,C项错误。在中国,纸和竹木简曾经长期并用,新疆是否普遍使用麻纸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证明,D项以偏概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于次年攻灭南越,至此整个东南沿海归入中央政府统辖。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队涉江过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体系也在逐渐形成,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派出使臣,沿着新开辟的海上通道来中国朝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也促成了中国和罗马两大帝国之间的往来。——《浅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后,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奥古斯都曾派出一支专门的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罗马占领一些最重要的港口。之后征服埃及使帝国的航路向东延伸,在鼎盛时期打败波斯帝国,掌握了波斯湾地区的控制权。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和巨大富足的市场,无数货物从海上不断地输入这个市场。同时,自由贸易政策也刺激着海上贸易量。在公元前20~10年期间,普林尼随船航行至印度期间的相关记录可显示出,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商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奥古斯都时期,每年至少有120艘船从米奥斯贺而莫斯港出曼德海峡到达印度,得到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第一手货源,在价格上也有不少优惠。——郝鹭捷《罗马帝国时期印度洋的海上贸易》(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汉朝和罗马帝国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和罗马帝国海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分别指出其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整个东南沿海归入中央政府统辖”“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等信息概括汉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据材料二中“奥古斯都曾派出一支专门的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罗马占领一些最重要的港口……”“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城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城市和巨大富足的市场”“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商人已经大致掌握了印度洋的季风规律”等信息概括罗马帝国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第(2)问,“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一、二从海外贸易兴盛的基础、统治者的态度及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归纳;“影响”从对本国、对周边国家(世界)等角度分析。答案:(1)汉朝:手工业的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工商业的发展与沿海商贸活动的频繁。(5分)罗马帝国:征战夺得制海权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稳定的政局、政府的鼓励政策及经济的发展为帝国创造了巨大的商机;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及掌握了印度洋季风规律。(5分)(2)相似之处:海外贸易的兴盛都基于国力的强盛;两国统治者都重视海外贸易;都有商业发展的需要和推动。(6分)影响:①汉朝:促进了汉朝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汉朝与周边国家宗藩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汉朝与罗马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②罗马:促进了罗马海上贸易的发展;使罗马可以直接获得来自亚洲的商品。(3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帝国初期,执政者为了解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地方治理的困境,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中央政府经常性地派出特使巡省天下,以便监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