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住房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更是亟待解决。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推出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实践效果和立法进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保障性住房的地方立法及实践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政策背景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将首先回顾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背景,明确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接着,通过对各地保障性住房立法情况的梳理,分析地方立法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保障性住房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和社会影响,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提出完善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二、保障性住房概述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的概念起源于对住房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认识,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介入住房市场,为那些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获得适宜住房的人群提供支持和帮助。保障性住房通常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多种形式。这些住房类型在价格、租金、购房资格等方面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管理,以确保其能够满足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政府补贴、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住房建设领域,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还注重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协调,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在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障性住房模式。这些实践成果不仅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适宜的住房条件,也为我国住房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短缺、土地供应不足、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等。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三、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的必要性与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既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地方立法能够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更加贴近民生、更具操作性的住房保障政策。通过立法,可以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分配机制、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地方立法还能够为政府提供法律支持,使其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加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尽管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可能影响立法进程和政策的实施效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不同地区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立法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如何在保障民生需求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是立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四、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立法比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和地区在保障性住房立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章节将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立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提供借鉴和参考。美国是保障性住房立法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立法体系以《住房法》为核心,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美国还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私人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住房紧张问题,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益。新加坡在保障性住房立法方面也有显著成就。其通过《组屋法》等法律法规,强制性地推行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加坡还建立了严格的购房资格审核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立法层次不高、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国外保障性住房立法往往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既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益,又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相比之下,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在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仍有待加强。国外保障性住房立法内容较为完善,涵盖了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管理等多个方面。相比之下,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住房分配机制、退出机制等。国外保障性住房立法在政策执行方面往往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公平性。这得益于其严格的监管机制、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高效的政府服务。相比之下,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管理效率低下等。通过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立法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与建议:提高立法层次:我国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和权威性。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与协调。强化政府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立法内容:我国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立法内容,包括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管理等方面。同时,应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我国应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和公平。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通过对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立法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通过不断完善立法体系、强化政策执行力度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贡献力量。五、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作为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住房保障问题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内容与特点直接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的认识、态度以及具体的政策措施。住房保障目标与原则:地方立法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如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确保人人享有适宜的居住环境等。同时,也提出了住房保障应遵循的原则,如公平、公正、公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住房保障政策与措施:地方立法详细规定了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土地供应、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还明确了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分配方式、管理维护等具体要求。住房保障对象的确定与权益保障:地方立法明确了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和条件,如低收入家庭、无房户等。同时,也规定了保障对象的权益保障措施,如优先购买、租金减免等。住房保障监管与责任追究:地方立法强调了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管职责,包括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明确了违反住房保障政策的法律责任,如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地方性: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针对地方特有的住房问题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强烈的地方性特色。灵活性:由于地方立法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在住房保障政策和措施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可操作性:地方立法通常对保障性住房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公众参与: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住房保障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在内容上涵盖了住房保障的目标、原则、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公众参与性等特点。这些内容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的完整框架和体系,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六、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实施的效果与问题自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实施以来,多地政府积极响应,通过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资金筹措方案和监管机制,有效推动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住房结构的优化和社会公平。立法实施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加快,分配流程更加公开透明,监督管理更加严格,有效防止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在立法执行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无法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迫切需求。一些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分配不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度。部分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违规行为,如骗购、骗租等,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好地发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作用,各地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筹措、完善分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七、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改进的方向与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与实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在制度设计、执行机制、监督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与完善。明确立法目标:地方立法应更加明确保障性住房的立法目标,确保其与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相衔接,同时体现地方特色和需求。强化制度设计: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分配机制、退出机制等,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注重执行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监督等执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性政策,为地方立法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完善法规体系:对现有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消除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强化法律责任:明确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改进的方向与建议应围绕明确立法目标、强化制度设计、注重执行机制等方面展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法律责任、加强监督与评估等措施,推动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八、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案例分析案例一:深圳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深圳市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人口密度高,住房需求大。为此,深圳市政府大力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和管理了一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还通过租金补贴、物业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深圳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案例二:上海市的共有产权房政策。上海市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推出了共有产权房政策。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与政府或相关机构共同拥有房屋产权,降低了购房门槛,同时保证了房屋的居住属性。上海市在共有产权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了共有产权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案例三:北京市的限价商品房制度。北京市为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推出了限价商品房制度。该制度通过限制销售价格、优化土地供应等措施,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购房环境。北京市在限价商品房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注重市场调控、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平衡了市场供求关系,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九、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保障性住房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地方实践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其社会效益的发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金筹措困难: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地方政府往往面临着财政压力,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土地供应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应日益紧张,这直接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监管机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分配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涉及到社会公平和公正,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权力寻租”和“优亲厚友”等问题。后续管理不到位: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涉及到物业管理、维修养护等多个方面,但目前一些地方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轻财政压力。优化土地供应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增加土地供应,保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建设标准和监管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符合要求。完善分配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等方式,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加强后续管理: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建立维修养护基金等方式,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涉及资金、土地、建设质量、分配机制和后续管理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创新的解决策略,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十、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与立法之间的互动关系保障性住房的地方实践与立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立法对实践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上,还体现在实践对立法的反馈和完善上。立法在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分配机制、管理要求等,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使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保障了住房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性住房的地方实践也为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反馈。在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和创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为立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民生。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与立法之间的互动还体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上。一方面,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保障性住房的地方实践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地方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也为立法的完善和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经验支持。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与立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二者的互动和配合,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未来展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性住房在地方立法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未来,面对日益严峻的住房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本文对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将更加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在住房保障领域,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市规划、财政支持、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系统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同时,地方立法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衔接,确保住房保障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将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住房资源分配上,政府需要确保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性,避免住房资源过度集中和贫富差距扩大。同时,政府还需要关注住房保障的可持续性,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长期稳定运行。再次,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实践将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政府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住房保障模式和路径,如共有产权房、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政府还需要注重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效性,通过科学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将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多元共治。在住房保障领域,政府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住房保障治理格局。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参与等方式,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健康发展。面对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挑战和机遇,政府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确保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政府还需要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推动住房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结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深入研究,梳理了当前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立法现状以及各地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研究发现,虽然我国保障性住房立法及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立法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强化监管机制等建议,以期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展望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和立法,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确保广大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住房保障服务。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完善立法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监管机制,才能有效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和谐稳定。参考资料: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2021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94万套。2022年,郑州市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6日,陈吉宁:今年北京市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2022年9月16日,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落实本市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土地、金融、财税、公共服务等配套支持政策,支持新建、改建、盘活租赁住房,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65万套(间)。保障性住房作为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为了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相关立法工作。本文旨在探讨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在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立法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条款与国家立法冲突等。部分地区在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分配、管理等方面缺乏细化的规定,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需要与国家层面的立法相衔接和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加强与国家政策的协同,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随着国家对保障性住房重视程度的提高,地方立法也将不断完善。未来,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将更加注重政策细化、执法监督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同时,通过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推动保障性住房政策创新,为构建高质量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居住体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有效性是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考虑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执行的可监督性。同时,加强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供应、提高住房质量和管理效率、实现租售并举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平衡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稳定之间的关系,也是未来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和探索的重要方面。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研究对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及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地方立法和政策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随着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即将收官,北京、上海等地于2011年12月密集出台保障房管理新政,瞄准保障房资格造假、骗购骗租分配乱象重拳出击。2015年,两部委:市、县可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种保障性住房叫公营住房,类似于廉租住房,住户是没有任何产权的;还有一种是公团住房,政府提供相当的优惠条件,使得住房者拥有一部分产权。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类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经济适用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双重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廉租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在房价疯涨、经济适用房走入困境、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安置房是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安置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地拆迁房屋的农户。为降低房价,解决城市居民自住需求,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限制套型比例、限定销售价格的基础上,以竞地价、竞房价的方式,招标确定住宅项目开发建设单位,由中标单位按照约定标准建设,按照约定价位面向符合条件的居民销售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两限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障性住房”。指实施国家“安居(或康居)工程”而建设的住房(属于经济适用房的一类)。是党和国家安排贷款和地方自支自筹资金建设的面向广大中低收家庭,特别是对4平方米以下特困户提供的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由政府补贴的非盈利性住房。1999年出台的《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2007年修订后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2010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规定:“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的收入线标准、住房困难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已享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家庭,不得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每一住房困难家庭或者单身居民只能申请购买或者租赁一套保障性住房,或者选择申请货币补贴。已婚居民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住房保障。非京籍人员凭暂住证可申请保障性住房。(一)家庭申请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租赁保障性住房的收入线标准;(三)家庭财产总额或者单身居民个人财产总额不超过本市规定的租赁保障性住房的财产限额;(四)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本市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五)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提出申请时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享受住房保障;(一)家庭申请的,其全部家庭成员应当具有本市户籍。家庭成员的户籍因就学、服兵役迁出本市的,在就学、服兵役期间视为具有本市户籍;单身居民申请的,应当具有本市户籍;(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或者单身居民年收入在申请受理日之前连续两年均不超过本市规定的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收入线标准;(三)家庭财产总额或者单身居民个人财产总额不超过本市规定的购买保障性住房的财产限额;(四)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五)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在申请受理日之前三年内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转让过住宅建设用地或者自有住房;(六)家庭成员或者单身居民未在本市和国内其他地区购买过具有保障性质或者其他政策优惠性质的住房,但作为家庭成员的子女在单独组成家庭或者达到规定的年龄条件后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的除外;(七)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单身居民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其年龄条件和面积标准由市政府另行制定。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保障性住房经营管理单位与保障性住房相关的印花税,以及保障性住房购买人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保障性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对保障性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回购保障性住房继续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的,免征契税。保障性住房项目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包括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城市人民政府认定的范围确定。城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本地区保障性住房项目、保障性住房经营管理单位等信息及时提供给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安排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发展最为需要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权威测算显示,2010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部分就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一)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一是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和实施城市棚户区(危旧房、筒子楼)改造等方式,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二是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的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解决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三)开展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的试点。为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等住房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国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间,中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到2010年底,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7%到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3平方米。从2011年起,中国将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跑”阶段。保障形式继续以包括廉租房在内的公共租赁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政策性产权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实物住房保障为主,同时结合租金补贴。未来五年,中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大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同时,每年还将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以上。2011年中国就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比上年增长70%以上,创历年之最。2011年10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透露,2011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可以在11月底前实现全部开工。通过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十二五”末,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住建部网站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再次重申,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开工标准是,规划设计的永久性建筑工程已进入基础的结构施工。对于仅是搭建施工现场围护设施,或仅是开挖基坑的,不计入已开工的项目和套数。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中央政府定的是“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2011年已经开工了1000万套,2012年开工了700多万套,计划来年开工数量正在研究当中,不会低于500万套,有可能在600万套左右。2013年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80亿元。该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中的租赁补贴以及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开支,用于上述开支后仍有结余的,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用于公共租赁住房支出。2013年5月16日,中央财政又下拨2013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专项资金580亿元,支持相关地区完成2013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中央财政还下拨了2013年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355亿元,支持相关地区完成2013年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按照目标计划,全国将建成470万套保障房,以每套保障房50平方米计算,这也是将近3亿平方米的装修市场。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3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特别指出,建材等家居产品将成为拉动消费的最大亮点,预计同比增速能达30%左右。住建部网站消息,2014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截至8月底,已开工650万套,基本建成40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92%和83%,完成投资9500亿元。2013年10月,住房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侧影。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四个关系的提出,对于解决住房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保障性住房面临六大突出问题。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申请弄虚作假、申报不实以及工作人员协助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等现象。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众意见很大。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2011年建设任务比之前有较大增加,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带有探索性质,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中,还存在着政策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也有前后政策如何更好衔接的问题。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虽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虽然中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所以说,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计划。然而频频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缘由,申请门槛偏高、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等,恐怕是主要原因。随着各地适时调整申请门槛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空置率较高的问题虽可改变,但选址偏远、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的现象却难以在短期内改观。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有可能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居住隔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居住隔离是指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财富差异等原因,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居住在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进而产生隔离,甚至演化为歧视和敌对。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于建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最终诱发和加剧了居住隔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一是要从财政层面解决多年以来地方政府依赖的“卖地财政”,同时还要看看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是否落到实处,将那些依然是画在墙上的“大饼”,真正转化为老百姓嘴里的食物。由于70%以上的常住人口都是中低收入家庭,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只能以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需要保障70%以上的中低收入家庭。第一层级是不足10%的极低收入的家庭、老人、病人等进入政府提供的廉租屋,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最弱势民众的居住生存权。所以廉租屋的建设比重应该在5-10%。第二层级是20-80%的中低收入民众,在政府住房货币化补助、优惠利率、优惠税收等优惠条件下通过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租赁经济适用房、民工住房等多种形式来解决。其中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重应该不低于20%,限价商品房的建设比重应该不低于30-50%,只有20%以上中高收入者,他们的住房完全由市场决定,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对中国来说,选址偏远、配套缺乏的保障房空间布局,可能造成保障房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和社会地位的双重边缘化,引发或加剧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标签化、贫困的聚集与再生产、纵向社会流动不畅等问题,进而重蹈其他国家“居住隔离”的覆辙。而要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应围绕构建“多元混居社区”这一基本目标,制定相应的治理与协调对策。在普通住宅项目内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践行。例如,欧洲国家在吸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公共住房建设开始经历由集中到分散、由整体开发到开发配建的转变:英国政府要求,新的住宅项目中,低收入居民住房要占总量的15%—50%;德国要求新建住宅区的20%要用于建造福利用房;法国规定建设廉租住房比例约为总住房面积的15%—20%。与西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阶层矛盾整体并不突出。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双重繁荣,使得低收入者在市区和郊区均有一定的分布,并没有像部分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贫困聚集。计划经济年代盛行的单位大院杂居模式,使得多数城市居民对多元混居有着较高的心理接受程度。以上因素都构成了我国推广多元混居的先天优势。多元混居并不意味着要在楼户层面进行混合,也不是在每一个商品房项目都要配建保障房。因为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生硬地将他们混合居住在一起,反而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抵触和隔膜。比较合理的方案应该是“大混居小聚居”,即在较大的区域内混合规划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各类住房,相似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空间则以小规模组团的方式配置。具体到保障房社区,可采取插花式布局,既要在不同区位开发小型化保障房社区,又要在一些较大的商品房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最终实现既有利于不同阶层的接触与交往,又保持一定空间距离的效果,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心理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几项重要意见: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及棚户区改造问题。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二是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三是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取消城市房地产税。四是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因地制宜解决其他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问题。五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统计制度,完善市场监测分析机制,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住房合理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基调,着力稳定市场信心。中央先后出台了三次调控措施。三次调控措施总体上越来越有力,针对性越来越强。要把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控制住,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第一,必须增加有效供给。中国投资兴建了保障性住房590万套,竣工370万套。还将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第二,要下决心毫不动摇地抑制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用差别化贷款利率、税率以及土地供应政策。第三,要管好市场。政府管好市场主要是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防止捂盘惜售,圈地不用。为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陆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建市68号)和《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建保〔2011〕69号)等多项规定,要求工程参建各方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把加强质量管理贯穿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并明确提出要切实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今后几年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201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公租房新规中明确,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由双方约定,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这一内容为租赁对象在适当条件下退出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网2014年6月5日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昨天下午就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举行发布会。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在会上表示,保障房退出(准入)机制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宽容度,“退出机制并不是说一定要退出保障房,而是要退出原来的福利机制。针对收入提高后的退出机制设计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有一定的宽容度,要允许一定的收入增长,要有一定的稳定时期。”冯俊介绍,随着大量保障房竣工投入使用,针对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合理使用的准入问题,住建部目前也已建立了一套监管机制。2014年5月20日,北京市法制办公布了2014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涉及55项内容。在2014年力争完成的12项立法项目中,包括备受关注的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控制吸烟条例(草案)、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拟规定,申请保障房不再审核收入情况,而以有无房产作为申请依据。同时,非京籍人群拟纳入保障房申请范围。随着5500余套保障房公开摇号,北京市2014年保障房分配工作全面启动,6月全市还将公布8000套左右的公租房房源信息,并启动意向登记。5月30日,回龙观融泽嘉园二期4100余套保障房已面向西城区限价房轮候家庭公开摇号;6月6日,昌平保利罗兰香谷、怡园两个项目近1400套经适房、限价房公开摇号。据人民网等媒体报道为提早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讲《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
-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高中生物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1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二含解析
- (4篇)2024大学社团活动工作总结
- 工程质量检测试验
- 保洁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 海关报关实务4-第三章2知识课件
- 2024年美国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Other-the-other-others-another等习题辨析(附答案+解析)
- 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食品机械与设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DB32T 4400-2022《饮用水次氯酸钠消毒技术规程》
- PayPal企业账户注册流程及申请所需资料
- 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总结报告
- 861个CCER备案项目清单
- 直肠脱垂的护理查房
-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