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二9月

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

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

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

《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

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

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

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

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

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

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

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

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

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

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

颂。正如钟噪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

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

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

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

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

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

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

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

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

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

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

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

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

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

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

绊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

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

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

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

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

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

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

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

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

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

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

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

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

“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

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

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

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

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

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

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

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

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

袅娜,衣袂翩趾,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

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

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

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

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

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

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咙——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

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

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

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

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

“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

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

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

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栗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

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

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

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

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

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

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据着

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

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

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

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

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

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

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蛔蛔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

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

喘息在每个她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

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

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

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

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

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

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

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土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

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C.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

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D.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

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至硬的一项是()

A.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

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

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

C.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

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

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力口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日,’死而

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

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

乎!"穆叔日:“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

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廖,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杨,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

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

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

见之于言,是三者用"乌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

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

带节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

也_。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

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的字母涂黑。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

不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

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

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宣子认为句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

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

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

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

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4.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Z,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3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

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

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

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

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

来。

C.颈联“未成”“己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

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

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

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我们应“,

(2)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里仁》中的","o

六、选择类

1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B.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

C.非所以攀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D.故有道者不处处:为,做

七、选择题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耳其心

A.见货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歌者也D.先朔其意

八、选择类

2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当察乱何自起B.加之以师旅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D.自知者明

九、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