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运用问句的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
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
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
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
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寫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
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
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
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一四堡。中国古
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
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
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
百年来声震闵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
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一“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
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
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
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
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
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
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
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
如今里边堆着燃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
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
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
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
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
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一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
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癬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
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
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速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
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
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
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
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腹.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
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
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
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11)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
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12)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涡水与老庄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
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
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
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衣声此起彼伏。那时
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线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
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
思索。
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
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
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一个村庄,
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酸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
人们,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
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
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
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数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
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酒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
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
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
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
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
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
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
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
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
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沿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
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
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沐、酒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
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须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
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
联。
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
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
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
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
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砺,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
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
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
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
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
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
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
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
(有删改)
2.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记
苏沧桑
凌晨四点,一个瘦小的女人驼着一大篓桑叶,低着头,腰弯成90度,右肩特别夸张地
耸起,布编的篓绳紧勒在右肩上,像要将她整个人吊起来。长廊的顶灯照在她花白的头顶
上,照不见她的脸。影子在地上蹒跚前行,被长廊外飘进来的阵阵春雨打湿。
凌晨四点,我穿过雨,走进沈桂章家的院门时,听到了雨声,喘息声,桑叶摩擦墙壁
发出的沙沙声。
邵云凤将一篓篓桑叶驮到蚕房里,喂给十万条蚕。曾经养过十多张蚕种,三十万条香,
楼下楼上七间蚕房。楼上的她驮不动,沈桂章和儿子驮。沈桂章驮一篓桑叶摸着墙壁走,
她在后面帮他托着桑叶萎。
将桑叶轻轻盖到十万条蚕上,像给一垄垄的庄稼施肥。空阔的蚕房地上,平铺着一垄
垄稻草,稻草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蚕,像巨大的二维码图像。蚕太密集了,邵云凤就连同桑
叶抓起来,挪开,弄匀,用的是巧劲,不会抓伤蚕。
春深处处掩茅堂,满架吴蚕妇子忙。
料得今年收茧倍,冰丝雪缕可盈筐。
耕织图诗时时浮现,不绝于耳,不绝于耳的,还有一个声音“宝宝,宝宝”,像对着
怀里的婴儿呢喃。是邵云凤在用新市话跟我讲蚕,我听不懂,只听到频繁的两个字“宝宝”,
她叫蚕“宝宝”,而不是“蚕宝宝”,像是略掉了人姓名中的姓,语气比屋外的雨丝更柔,
比记忆里的烛光更柔。那蚕也听得懂邵云凤母亲般温柔的呢哺吧?
我从身后的蚕匾上轻轻撮起一条眠着的蚕放在手心里。
它正停留在一个梦里,一动不动,与我手心接触的,是它细嫩的腹足,凉凉的、极细
微的痒顺着神经传至我头顶。蚕要经过四眠,才会成熟做茧,此刻,它已进入三眠,昂着
头,尾部正在蜕皮,肢体透出淡淡的青紫色,像人的静脉,又像玉石,凝固在时间里,梦
里。
它会做梦吗?会做什么颜色的梦呢?梦里,它是游曳的丝绸?鱼的尾翼?溪中的云
影?深潭的波光?半截月光?光年之外的星云?女人的腰肢?猎猎风中的旗?一段古老民
族的传奇?一句诗里的泪滴?还是.剥去层层意义后最普通的一条虫?
第一次,我觉得,虫是美的。
四点五十分,蚕喂好了,天光慢慢放亮了,江南最后的养蚕人家要冒雨去采桑叶了。
我说好辛苦啊。
邵云凤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大袋鲜蚕豆递给我,笑着摇了摇头,说,不苦不苦,不养可
惜。这是我自己种的,采桑叶顺便摘的,你拿去吃。
我听懂了她的话,她把我当成相帮她的邻里,而不是添乱的外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心里一暖。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
相传,种桑养蚕之法源于黄帝的妻子嫖祖,自古后宫重蚕桑,女人,在蚕桑里扮演着
最为重要的角色。再过几天,这一间间蚕房将会变成耕织图中的“雪屋”和“银山”,微
微的光会照亮女人的笑颜。
十三年前,为蚕桑的未来,国家做出了“东桑西移”的抉择,千万户蚕农经历了或悲
或喜的选择。渐渐地,“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湖州,养蚕堞丝已淡出村民们的生
活。
半个月前,新市最后一家“破破烂烂”的丝厂里,两条“勉强维持”的生产线冒着蒸
腾的热气。我拜托老板娘沈玉琴,帮我用沈桂章家的蚕茧堞一束丝,留一个纪念。
“再做几年就不做了。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技术的人越来越难找了,年轻人也不
会到我们这种厂里来,到时候就没人做了,舍不得也没办法。”这个声音悦耳仪态温婉的
女人,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晒丝、冒泡:“请原谅我每天的坚持出场,总有一天,你刚
好需要,而我也正好在。我在用心做这个行业,这件事。”
(节选自《十月》2020年第4期,有删改)
3.文中画线的部分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效果?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袭的灯塔
江子
(1)每一座茫茫的大海之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灯塔,乃是每座岛屿上的必
备之物。那样一座座灯塔的存在,对夜晚泅渡的船只,是领引,是慰安,是劝诫,是救赎。
那海上的微光,仿佛神灵的手指,指引着茫茫无边的海上的生命。
(2)就像寺庙里的燃灯者,都是最低阶的僧侣,海岛上点燃和守护灯塔的,其实是卑
贱的工人。为了给别人带来光,他们孤悬于岛上,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既要躲避
蚊虫叮咬.长虫骚扰,生活不便,又要忍受似乎要把天地撕碎的台风的骚扰,和与世隔绝
的像铁锈一样的孤独的侵蚀。
(3)清朝光绪年间,浙江岱山年轻渔民叶来荣,因为某种机缘,成了舟山群岛某座孤
岛上的一名灯塔工。
(4)他怎样来忍受灯塔上那种辽阔的无边无际的孤独?他是否喜欢读书,或者爱上了
喝酒?他是否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大海大声唱歌?那辽阔的大海之上,是否经常有海
市蜃楼这样虚幻的美景来犒劳他?
(5)无须回避的是,守护灯塔不过是一份普通卑微的工作。然而叶来荣似乎对人们对
灯塔工这一行的看法并不以为然。有一天,叶来荣把他业已成年的儿子叶阿岳也送上了海
岛,做了一名和他一模一样的灯塔工。
(6)这一对父子间发生了什么?叶来荣怎么向儿子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获得儿子的
认同?他是否会把一座小小的灯塔描述成辉煌的宫殿,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坐拥大海的王者,
把他的工作描述成具有世袭价值的美差?
(7)如果不出意外,若干年后,叶阿岳就会变成现在的叶来荣。然而命运也许不喜欢
安排重复的结局。有一次,强烈的台风袭击小岛,海浪疯狂地拍打着海岛,仿佛一头饿疯
了的野兽。叶阿岳从灯塔中走出想把系在岸头的补给船转移到岛尾时,一个浪头打来,叶
阿岳不见了。
(8)意外的死亡肯定让叶家措手不及。如果他们过去对灯塔工心存美好,那现在,他
们是否要对这一职业进行重新估算?
(9)叶阿岳死后,他的儿子、叶家第三代子孙叶中央被祖父带到了海岛。成为了叶家
第三代灯塔工。
(10)叶中央对自己5岁时父亲葬身大海的往事一定有着切肤之痛。他怎么还成了一
名灯塔工?他的家族,怎么就与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工作较上了劲?
(11)这个家族一定有什么密码,与灯塔工这一行业对应。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在左右着这个家族的命运,坚韧地维系着他们与灯塔工这一职业的联系。有人会认为叶家
几代人干灯塔工的行为是这个家族的从业惯性使然。而我宁愿认为叶家这一历经三代的从
业选择隐藏了神性。我愿意认为守望灯塔为生命导航本来就是神灵在场的工作。他们世代
从事这样一份表面卑微的工作,其实是冥冥中执行了神的旨意。这份工作的艰难无与伦比,
可往往是在最艰难的地方,在最为卑微的人身上,神性才得以充分发扬。每一座灯塔都住
着一个神灵。祂给往来的船只以生之希望,给茫茫黑衣以光明的引导,给无边大海以岸的
提示,给狞厉死神以火之驱逐。而灯塔工,就是被神灵选中了的人。他们面目模糊,却与
神灵相通,为众生慈航引渡。这样一份表面卑微的工作,其实有自己的道德、伦理、信念
和秩序。那是与陆地上的人们不一样的道德、伦理、信念和秩序。这一份工作蕴含的操守
与精神,总是通过秘密的途径传承,与此无关的人,根本无从知晓。
(12)在祖国的舟山群岛,有一个个小得就像是《小王子》里描述的那样只能一个人
容身的星球的岛屿。那是岱山灯塔叶氏家族的领土。那守着一座座灯塔的叶家子孙,是世
袭的无比尊贵的国王。这世界除了皇帝和灯塔工,还有许多事是需要世袭的方式在血脉这
条古老的道上传递。那都是一些与精神有关的事业,比如古代的信使,乡路上的邮差,最
偏远地方的乡村教师,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自织的蓝布上的绣娘……
(13)可上天对叶家的考验还没有停止。1971年的春节,叶中央妻子女儿在来岛的途
中,乘坐的船翻了。死亡再一次袭击了叶家。悲痛欲绝的老母亲也劝叶中央:“儿子,下
岛吧!哪怕种地也能图个安稳。”可叶中央劝说母亲:“灯塔的活总得要有人干!我不干
别人也得来干。”他只是向上级要求调换到另一座海岛,继续担任着灯塔工的工作。
(14)事总要有人干,他们把危险攪在自己身上,别人就安全了。——这是叶氏家族
数十年形成的职业伦理之一么?
(15)1984年,叶中央已高中毕业的独生子叶静虎也上了一座孤岛当了灯塔工。对他
来说,每一座灯如同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个人对个人借款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专项新房买卖法律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床垫行业购销协议标准模板一
- 2024年工程项目整体责任承包合同版B版
- 2024年WPS格式建筑项目施工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年体育场馆升级改造工程施工协议版
- 2024年品牌形象重塑合同
- 2024年固定岗位劳动协议样本
- 2024年子女抚养经济支持合同承诺稿版B版
- 2024年中小企业法律支持服务协议典范版B版
- T∕CCSAS 012-2022 化工企业工艺报警管理实施指南
-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企事业治安保卫安全管理档案模板(1)
- 江苏室分设计审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汇总
-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讲解
- YJV电缆载流量表
- 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压力容器壁厚-计算
- 云南省雨露计划改革试点资金补助申请表附证明、承诺书
- 水泥搅拌桩在软土路基中及应用
- 半对数坐标纸(终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