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潍坊市人民政府2024年02月
目录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年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按照“规划引领、抓好重点、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落实完善设施体系、融入黄河重大战略、赋能城乡建设、组织宣传展演、实施非遗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保护区建设整体再上台阶。一、保护区基本情况(一)保护区建设历程潍坊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沟通环渤海地区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枢纽城市;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临朐、昌乐2个县;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七普全市常住人口938.7万人,有汉、满、回等众多民族。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1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2019年12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并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紧靠黄河入海口,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核心区,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二)保护范围及格局《总体规划》中划定保护区范围为潍坊市全境,文化生态特征为“三心、三带、多廊”,以青州市非遗项目集中区、中心城区非遗项目集中区、高密非遗项目集中区三区为核心;南北阶梯状分布;以水陆交运干线为轴向周围地域辐射。保护格局包括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专项保护空间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核”;与“文化生态核”相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10个文化特征片区(高密片区、诸城片区、潍汶汇流片区、中心城区片区、昌邑片区、沂山片区、临朐片区、寿光片区、青州片区、沿海片区),作为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域”;潍水、弥河和东西向的G309国道等文化传播廊道及其辐射区域,构成“一般保护区域”;潍坊市域内,除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外的所有其他区域作为“环境支撑区”。保护区保护范围及格局(三)文化生态环境1.文化生态构成特征与价值特色(1)“三水连山海,玉珠嵌碧园”的市域山川格局潍坊地区根脉源远流长,大致范围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国际著名的地质奇观,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五镇之首的“沂山”等,有众多优秀的工贸重镇、水运商埠和历史传统聚落。(2)“遗产种类丰厚,纵贯民族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潍坊地区历史遗存种类繁多,留存丰厚,规格高,时间跨度纵贯史前时代到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3)“鲁韵民粹、海岱齐风”的文化特色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齐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中心区域,具有“海岱”半岛复合型文化鲜明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基因,融汇南北东西文化特性,是全国特色民俗聚集地、重点非遗富涵区,是中国北部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明珠。其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空间格局2.文化生态格局保护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十单元”的文化生态格局。一轴:白浪河轴线。两翼:以潍汶河、弥河流域为两翼。十单元:高密单元(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诸城单元(传说文化、音乐曲艺文化);潍汶汇流单元(传说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中心城区单元(手工技艺文化);昌邑单元(丝绸商贸文化);沂山单元(道教文化);临朐单元(农耕文化);寿光单元(农耕文化);青州单元(宗教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传说文化);沿海单元(渔盐文化)。(四)主要保护内容《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物质空间载体、文化场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1.保护对象具体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项目2项,分别为诸城派古琴和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项,分别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柳毅传说、舜的传说、诸城派古琴、高密茂腔、孙膑拳、青州花毽、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潍坊风筝、漆器髹饰技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民间信俗(东镇沂山祭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2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57项。保护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统计表项目类型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文学31167传统音乐1211传统戏剧13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929传统美术51762传统技艺337142民俗1433传统舞蹈0720传统医药0348曲艺03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其中传统美术类占比31%。国家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项,以传统技艺占多数,主要包括潍坊风筝、潍坊嵌银漆器、柳疃丝绸技艺、潍坊刺绣、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棒槌花边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等。其次是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年画(临朐手绘年画)、年画(安丘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泥塑(安丘泥人)、高密剪纸、潍坊核雕等项目。省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2)传承人及传承群体保护区现有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位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6位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9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众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团体等。(3)相关文物古迹、文化场所、自然景观及其他物质载体潍坊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2处国家工业遗产,大英烟公司、景芝酒窖池群和酿酒作坊。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山东省传统村落32个。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处,别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寿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山东密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处,分别为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地质公园、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10处,分别为峡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安丘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禹王国家湿地公园、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诸城潍河国家湿地公园、高密胶河国家湿地公园、临朐弥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保护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体系与保护机制,对保护区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保护区的文化基因保持生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激活保护区内的传统民俗活动,提升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同时对保护区内富有特色的传统农业、渔盐业、手工商业等代表性生产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总体规划》于2013年3月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后,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普查与评定,落实保护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科学有序的管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工作提供资料及操作平台。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落实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保护区内大部分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人得到全面保护,并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展馆建设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最大程度地健全工程运作机制,保证工程全面开展。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文化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在基础普查与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实现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二、建设措施与成效(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总体规划》已纳入潍坊“十四五”规划,并且在相关规划编制中进行落实。1.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潍坊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推进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实施保护区创新提升工程,推动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建设,筹建保护区综合展示馆,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样板。丰富发展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艺文化和商贸文化,传承发扬青州花毽、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中国画节、文展会、市民文化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打造“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品牌。利用各类文化场所、节事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2.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该规划于2023年10月通过省政府批复,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以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的形式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原住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等。同时,对这些有限人为活动实施严格管控,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保护区内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范围落实矢量位置,纳入全国一张图数据平台。3.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于202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复。规划已将市域范围所有遗产纳入保护体系。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完善保护区划,明确历史城区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划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名城保护规划统筹协调《总体规划》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内容。本规划明确遗产展示利用方式,并针对各个层面、各种类型遗产提出展示与利用方式,形成完整体系。4.潍坊村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该规划2018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对潍坊全市域村镇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普查,发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古村落107处,建议历史建筑227处。构建市域生态文化公园——传统村落——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博物馆——田间街头四级村镇非遗展示网络。5.潍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2015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进一步将《总体规划》落实落位,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战略依托保护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潍坊市打造了自驾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潍水文化之旅”公益性体验活动,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旅游产品,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截至目前,《总体规划》中“良性循环阶段”主要建设工作任务已完成,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传承的文化生态得到整体性保护,呈现出历久弥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二)保护机构履职情况保护区批准以来已经全面落实了《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的建设要求。1.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为系统性、规范化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潍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等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实施了《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潍坊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潍坊市文旅局出台了《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资金管理办法》《推进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职业化教育暂行方案》《潍坊市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奎文区制定《奎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个体系”,扶植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寒亭区出台《寒亭区关于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朐县制定《临朐县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县非遗展览馆为引领,抓好“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和非遗小镇建设,打造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示范区。2.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1)成立专责职能机构保护区批准以来,潍坊市文旅局设立非遗科,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主要领导参与的保护区建设工作专班。整合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美术馆、潍坊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组建正县级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保护区资源挖掘、项目保护、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参与起草并实施保护区分步落实办法和行动计划;承担评估、报告、公布保护区建设情况和成效相关工作;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和交流等工作,对于促进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县市区相继明确保护区保护建设工作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属地相关工作。包括奎文区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寒亭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寿光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昌邑市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等组织机构。(2)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包括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体育局、档案局、教育局、商务局、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沟通机制,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考核目标。(3)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形成全社会文化共识和多元参与,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项目保护单位、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具有多元互补功能的非遗保护机制。潍坊市社会企业和个人在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投入,为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载体支撑,彰显了社会合力的强大力量。(4)人才队伍保障潍坊市为了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摸清家底寻人才,拓展思路育人才,搭建平台展人才”的策略。2023年度持续开展非遗普查,摸清非遗底数并动态完善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培养后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扩展非遗融入校园教育的路径,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效建立良好的非遗校园传承渠道。奎文区、潍城区、寒亭区、诸城市、昌邑市、临朐县、昌乐县、高新区等县市区相继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保护区自建立至今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于2012年和2013年组织了对保护区重点文化片区的资源调查,为制定总体规划摸清了家底,提供了保护依据。于2014年规范档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机制,对保护区各项目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材料归档。目前,保护区基本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归档管理,已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2万多条,整理各类项目2000多项。截至2023年12月,保护区内共有联合国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7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757项。生活化保护成果显著。保护区在对具有市场因素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非遗项目的生活化保护,这也是保护区的建设理念。保护区不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村庄,挖掘深藏在民间的文化资源,加强民众对非遗的认识,使扎根于民间的非遗不断生长。非遗在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临朐县成功入选山东省“非遗在社区”试点(全省五个)。组织举办“非遗在社区”工作培训班,全面铺开“非遗在社区”工作,整合临朐县非遗志愿联盟,全力推进非遗全民普及。2023年度,建立一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繁星基地”,开设临朐剪纸、临朐手绘年画等5个门类300多个班次,累计培训600余人次;二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连锁店”,开设临朐绳艺、临朐剪纸等4个门类20多个班次,累计培训300余人次;三级特色服务阵地“文艺暖心驿站”,开展“菜单式”特色服务,目前培训3个门类48个班次200余人。创新实施“小小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特色培训课程,开展特色培训,带动就业上千人。非遗“两创”累结硕果。潍坊凭借优秀的非遗资源滋养了“两创”实践的沃土,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创、文创公司研发的协同共创发展之路。2023年度,保护区将风筝、年画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新产品100余款;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入选“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旅游必购品TOP10名单;研发创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绘本非遗主题系列绘本》,创作《画乡杨家埠风情图卷》《中华上下五千年》木版新年画、修复复刻《古今地域全图》《白蛇传》;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精品年画收藏展。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点2处,效东创意风筝传习工坊为《封神第一部》量身定制的“玄鸟”,先后被光明日报、新华网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潍坊风筝传承人王永训创作的《中华同心龙》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取材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电影剧本《木版年画》成功入围2023年世界民族电影节。创作网络游戏《原神》木版年画,推出手游《和平精英》杨家埠年画春节版场景;厚生文化融合年画、风筝元素设计的“小飞侠”入选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吉祥物。总体而言,保护区内不同类别和区域的非遗项目基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突出。依照总体规划的保护措施和基本要求,保护区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已达到预期效果。2.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情况保护区内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传承人90名,市级传承人436名,县级传承人2049名。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28000元补助(包括国家补助20000元、省级补助6000元、市级补助2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有8000元补助(包括省级补助6000元、市级补助2000元)。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和监督情况。绝大部分传承人都开展了授徒传艺活动,不同的非遗项目授徒数量差异较大,从一人到几百人不等。各级保护单位基本上为传承人解决了专门的授徒场所,部分传承人被聘请到学校给学生做展示和讲座,或者通过常规教学的方式传艺给学生。传承人经常受邀到国家、省、市、县参加活动。保护区建立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机制,每年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的情况进行检查,让传承人和徒弟进行技艺展示,检查传承效果。制定了退出机制,2023年度,潍坊市文旅局依据《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取消4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保护区重视传承人文化素质和技艺的提高,每年都举办传承人培训班,聘请专家和学者在传承义务、技艺水平和文化视野等方面进行讲学。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实地教学活动,目前已分别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组织举办了剪纸、泥塑、面塑、陶瓷烧制、玻璃烧制、木版年画等项目的集中培训,为广大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了学习深造的机遇和平台。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制定了非遗研培计划,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非遗校园、社区宣传活动。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加强。保护区通过资金扶持和场地支持,不断为传承人提供帮助。各县市区还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措施,如青州市政府为其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每月提供1500元的补助资金,帮助其常年在青州古街上进行集中展演展示活动;昌邑市政府为其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每年1200元的专项补助,帮助其开展传承活动,并建立了定期为传承人查体制度。保护区自设立以来,先后评选出两批20位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对他们实行4年期每年3000元经费补助。潍坊市轻工业办公室专门负责为社会技艺从业人员开展工艺美术师等职称评审。保护区通过开展技艺传承免费培训工程,鼓励学艺者增强技艺水准,壮大传承人队伍;通过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主动展演、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人管理申报工作持续完善。着眼非遗有效传承,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全市开展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坚持上下联动,层层审核申报文本。严格履行程序,合理安排各阶段工作,圆满完成推荐申报工作,36人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培训指导,部署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将传承人申报纳入“美非遗”智慧管理系统,传承人管理申报工作进一步提升。3.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保护区建设了1个潍坊市非遗展示馆,启用了1个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均已面向社会开展试运营。目前已接待全国政协调研组,中央统战部,省、市、区等各级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团体300余个参观考察团队。接待南非,日本,韩国等中外游客2万余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与230余家传统技艺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完成签约,实现非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教育和体验,保护区建成了285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承所、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齐鲁寻遗古韵潍州”“文华高密薪火相传”2条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路线;建成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2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提升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园区等20多个以非遗展示传承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市级综合非遗展馆完成主体施工,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潍坊非遗专题展示馆——潍坊核雕馆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打造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及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青州市邵庄镇;山东省级非遗工坊4家,潍坊市级非遗工坊130家。各类保护传承场馆常年向社会开放,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各种传承设施开展技艺宣传、传承活动。总体而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和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果,依据不同县市区的场地情况也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依照总体规划建设数量和要求,截至2023年,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新建传承所及其他传承设施数量超出原规划建设数量,且利用率得到一定提升。4.宣传、展示和传播工作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保护区建设成果全民共享,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保护区建设工作中,保护区开展了系列宣传、展示和传播工作,并结合时代需求加强数字化建设,推进线下线上成果共享,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人保护文化生态的生动局面。非遗进校园成果显著。全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组织传承人校园授课,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材》《剪纸教程》《阴阳鼓课程》《东镇文化篇校本教材》等民间文化教材30余部,潍坊医学院《走进非遗》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实施非遗校园教育传承“薪火工程”,在全市1000余所中小学进行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每年约有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非遗培训活动。潍坊市各中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传承展示厅,展示特色传承项目,定期开展展演展示比赛,调动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积极性。潍坊聋哑学校和潍坊商业学校开展非遗职业化教育,设立非遗教育第二课程,建立十个传统工艺作坊。潍坊聋哑学校“非遗手工艺项目职业教育实践案例”获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潍坊理工学院挂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人才培养体系。非遗展示载体更加丰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展馆建设加快推进,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建设并运营十笏园非遗空间、潍坊核雕馆、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众多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非遗场馆,年均接待各类研学团体约5万人次。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将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保护区建设成果为民所用,全民共享。在十笏园非遗空间建设全市首个数字非遗虚拟体验馆,通过五位数字虚拟人代言潍坊特色非遗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上线“云学艺”线上课堂,全年发布“共赏非遗”22期,其中花毽课程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采用,播放量达10余万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通过“1项主场活动、4大主题内容、100场重点活动”,全方位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和保护区建设成果。连续举办40届的国际风筝会已成为潍坊最知名的文化品牌,中国画节、文展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大型节会成为保护区展示的新平台。非遗保护研究成果丰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为做好保护区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先后编辑出版《潍坊文化简史》《潍坊文化三百年》《潍坊风物》《创意中国2022》等100多部专业论著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潍坊文史丛话》等200多部丛书。省级课题《基于潍坊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顺利结项。“地方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发展研究”获2022年度潍坊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全市文旅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23年新立项《山东省沉浸式情景小剧发展研究》等4项省级课题、《潍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研究》等5项市级课题。组织参加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征集活动,获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创新实践案例6个。参加“贯彻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3年度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融合发展优秀论文、典型案例、优秀文艺作品评选,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以上两项论文征集活动,获奖数量位居山东省第一位。《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设探索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非遗传播模式更加多元。推进新媒体与保护区建设深度融合,丰富传播手段,深化保护区在民众间的认知度。开发“码上看非遗”网上系统,将十笏园非遗空间的非遗项目资料直接植入手机用户,通过非遗数字化和信息化,拓宽保护区传播覆盖面,让更多人从手机端了解十笏园非遗空间非遗项目,实现文化遗产传播与文化受众的零距离对接。2023年1月,举办全国“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矩阵、快手平台等12个官方账号以及文旅中国、《中国旅游报》客户端联动直播,总观看量达623.39万次,实现了快速、广泛、新颖地传播。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观看量近千万。抖音主播“豫戏同行·张荣彬”与多位传承人互动交流,网友点赞超3万次。快手主播“魏国糖画”开展逛年货大集和十笏园非遗空间项目展示两场直播,累计观看量87.3万次。14个视频入选“2022中国非遗美食大集”,数量居全省第一。非遗纪录片《拾忆鸢都》获第12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组织参加文旅之声·红火中国年微信视频号非遗主题活动,《中国空间站》视频浏览量达3.2万。非遗交流广泛开展。举办系列交流活动,促进非遗传承。2023年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潍坊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在潍坊市举行,来自沿黄九省183个非遗项目、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展,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场景,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传承的历史文脉。沿黄九省区非遗专家总结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经验,畅谈分析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的起源、路径和未来。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大会,两岸90余个非遗项目、近300名传承人切磋交流。组织参加陕西·榆林首届中国非遗年会、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全国性展览、展演活动。与相关省市联合举办流淌的技艺—2023年通武廊潍非遗交流活动。赴甘肃天水美术馆、定西美术馆、聊城市文化馆三地分别举办“国之瑰宝”潍坊高密老年画全国巡展,累计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组织传承人参加2023年塞尔维亚“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丹麦凡岛国际风筝节、“2023年中华文化大乐园—澳大利亚堪培拉营”等活动,通过空中课堂为美国青少年学生进行线上技艺授课,潍坊非遗技艺在国外大放异彩。5.数字化智慧平台建设保护区数据库使用文旅部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构建完善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工作由受过培训的专人管理,形成常态化维护管理制度并实现与网络平台的链接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已经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遗产项目的口述史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存工作,并动态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信息进行申报和资料入库工作。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借助三维扫描、数据融合、三维建模、三维注册等技术,对保护区主要非遗项目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包括项目起源发展、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传承技艺、创新演绎等,服务于非遗传习基地、传承人、教育传习基地,服务于“五进”活动。此外,保护区高标准建成全市首个非遗数字虚拟体验馆、潍坊核雕专题馆、潍坊非遗云展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宣传保护区建设成果。保护区内数字化建设工作已达到总体规划的预期效果,现代科技手段对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较大支持。同时,数字化宣传效果良好。(四)年度建设成效1.全覆盖挖掘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根据省级部署及《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潍坊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及公布工作,新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3名,通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等的申报认定工作的推进,保护区内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2.创新监督机制,保护管理水平提升按照《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2023年取消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以坊子区为代表,推行动态管理制度,实施百分制考核机制,出台《潍坊市坊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正式建立起动态管理制度,实施百分制考核机制,打破原先的只进不出规则,对不合格的、履职不达标的传承人设置红线、亮起红灯,最终达到传承人“动起来”,技艺才能“活起来”的目的。3.打造非遗空间,非遗工坊建设加快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展示馆建设加快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全市12个非遗专题展馆(基地)完成挂牌,潍坊非遗专题展示馆——潍坊核雕馆于2023年底投入使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承体验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打造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风筝、木版年画)、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潍坊市东方武术学校(查拳等民间武术)、潍坊嵌银厂有限公司(嵌银髹漆制作技艺)、潍坊大虞传统手工技艺综合传习基地(民间手工技艺)、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景芝酒传统酿造与酒文化)、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金首饰制作与黄金文化)、潍坊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小磨香油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山东默锐盐盟化工有限公司(卤水制盐与盐文化)、临朐县沂山风景区(东镇文化)、昌邑市绿博园、青州鲁绣抽纱有限公司、青州剪刀厂、潍坊市尊一骨伤病研究所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依据《潍坊市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和《开展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申报评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持续发挥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公布40家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名单,市级非遗工坊数量达130家;本年度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2家,省级非遗工坊数量共计4家。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1处,青州市邵庄镇;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1处,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3年11月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年画专业委员会落户潍坊市”“潍坊市积极打造非遗空间,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入选。4.构建多元活动,非遗传承实践加强组织艺术院校、县市区文化馆(站)、民间文艺团队、艺术培训机构、演艺协会等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开展“文化润万家·魅力文化行”2023文化服务进基层文艺巡演16场、“文润鸢都艺进万家”志愿服务演出12场,举办第八届潍坊市民文化节、2023潍坊市新创文艺作品大赛、2023“民俗乐翻天”新春系列等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志愿小分队进社区、进景区文艺演出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大型非遗主题情景晚会《家园》。深入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开展“益佳艺”公益培训、“薪火工程”志愿服务、“蓓蕾艺术工作站”进校园等活动,受益群众达20000余人(次)。以“蓓蕾艺术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走进诸城、安丘等11所中小学,为5000余名师生带去“可感”“可触”“可体验”的传统文化表演。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全民艺术普及覆盖面,在中心城区设立21家“益佳艺”公益培训联动单位,全年开设艺术培训60多期。5.加强数字推广,非遗传播新路径探索围绕新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完善现代文化数字化服务新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23年,推出畅享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真正让文化服务“活”起来、“动”起来。挖掘利用潍坊特色文化内涵,以短、微、精的制作,提升云端文化产品影响力。完成“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展播、“吉兔纳福艺享新年”——线上文艺作品征集100余期。围绕“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在央媒、省媒、各视频号、公众号发布稿件、视频等1300余次。完成“蓝焰闪耀安全惠民”文艺晚会、非遗主题情景晚会《家园》、寿光冬季“村晚”等直录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过80余万人(次)。全年累计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稿件550篇、网站稿件380篇、抖音150条、微博170次、山东公共文化云平台信息400余篇,人民日报、新华网、潍坊新闻网等媒体稿件800余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数字化传播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县市区积极探索线上宣传推广新路径,如坊子区邀请抖音官方潍坊地区服务商对传承人进行了电商直播相关技术的培训,琉璃镌刻技艺产品通过“抖一点世界好手艺”抖音账号进行直播展示和销售,积累粉丝5万多人;蜜枣酥制作技艺组织开展抖音直播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直播500余场。6.搭建“两创”平台,非遗市场活力跃升持续激发非遗两创活力,有效延伸非遗衍生品产业链条。以“文创+”为切入点,潍坊挖掘培养了一批创新意识强、市场思路活的手造艺人和文创企业,也推动文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美好生活追求。如虎行天下文创公司的“瓷叫虎”多次获得国家文旅部旅游商品金奖;潍坊风筝与数字技术、运动生活等嫁接融合,为大型手游《王者荣耀》创作主题风筝,全网销售量三十万余只,与肯德基、LV等合作风筝主题文创和美陈;俗称“高密三绝”的泥老虎、剪纸、扑灰年画融入腾讯手游《妄想山海》,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与清华美院合作推出周边文创;国潮服饰设计师王平的作品被外国主流媒体报道、驻外大使转发,视频全网观看量近千万。(五)公众参与情况近年来,保护区建设工作均有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群众沟通等公众参与。参与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建立了公众参与机制、举办文化节和非遗展销等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传承人参与培训等。本次评估针对保护区责任落实情况和建设成效中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扩展评估内容的丰度。满意度调查共设置22道问题,包括基本情况、认知度、满意度、参与度、总体评价五方面问卷内容。问卷线上发出500份,回收有效卷数478份。综合问卷信息分析,公众对于保护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非常满意项占80.75%,仅0.42%的公众对保护传承工作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保护活动不够丰富多元,知名度及影响力低,转化为经济效益能力不足”;超九成的公众认为保护区目前在“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育”方面做的较好,但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保护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满意度情况从公众视角看,保护区非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对集中于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从业人员和市场需求锐减,缺乏资金等。在一方面反映出保护区仍需持续鼓励非遗“两创”,提升市场活力,增强造血能力。保护区非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保护区建设的满意度来看,公众对保护区政策规划、宣传推广及重点区域保护方面很满意,在传承体验设施租赁或修缮方面满意度相对不高,此外部分公众认为在课题研究、数字化保护及普及教育方面工作仍需加强。保护区建设工作满意度情况从对保护区建设的需重点提升内容来看,超七成公众认为应持续加强非遗调查,建立完善档案和数据库,其次大部分公众认为应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实施培训普及;此外需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保护区建设重点提升内容从对保护区的展望来看,近九成的公众期望保护区未来在妥善保存现有文化遗产资料的基础上持续挖掘潜在民间遗产,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整体影响力。保护区未来建方向调查综合问卷信息分析,2023年度公众对于保护区建设的满意度较2022年度有所提高,评分85分以上公众占比增长13.15%,评分60分以下的公众占比减少1.47%。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民众总体评价(左2022年度、右2023年度)三、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专业系统的工作管理机制,且需要在工作中不断依赖于当地文化的特色进行创新,以推动保护区的全面、系统、整体的发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之处及可推广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紧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成功举办“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生动呈现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省市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气象。现场接待游客、观众3.2万人次,非遗产品销售额达1930余万元。非遗项目“六个一”管理。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和管理研究,保护区以项目为单位,按照“六个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即建立一个保护规划、成立一个专家指导组、组织一个工作班子、建设一个传习展示场所、建立一套完备档案、编印一册普及读本,不仅注重非遗的传承和档案储存,还不断推进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非遗传承人三级梯队建设。传承能力的提高、传承人群的扩大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保障。保护区通过传承人群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市场价值引导等方式,建立了传承人群社会激励机制,形成了技艺大师、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三级形态的传承人梯队,并鼓励传承人传帮带,实现老中青三代人紧密结合的传承梯队。传统工艺“四个平台”联动发展。为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实现产业化发展,保护区为传统工艺类项目搭建了四个平台,实现从传习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一是建立传习平台,对传习场所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能力、传习时间和传习绩效进行量化追踪考核,实行制度监理;二是建立培训平台,在全市实施了非遗传承“百乡千人培训计划”,组织举办年画创作培训班,开设潍坊核雕大讲堂,常年免费开放义务教学;三是建立竞技平台,通过组织潍坊核雕技艺大赛、潍坊刺绣技艺大赛、年画创作大赛等传统工艺竞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工艺水平的提高、人才队伍的繁荣和市场价值的提升;四是建立教育平台,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武术、传统戏曲等教学课程。积极探索非遗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职业教育方案》,设立非遗校园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整体质量。潍坊市先后筹备成立了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潍坊市民俗学会、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潍水文化研究会、潍坊市核雕协会、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等100多家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针对相关学校,遴选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通过传播推介和公务通联,选定校园非遗传教点,进行定点服务。保护区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活动,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到社区开展“文化惠民生,非遗进社区”主题传播传习活动,不断拉近非遗与广大民众生活的距离,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高密昌盛泥塑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入选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评选);诸城市于2023年2月开展首届“黄河大集·非遗技艺”活动,诸城非遗协会的传承人通过现场展示、文艺演出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展演;安丘市通过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先后公布3批共37家县级非遗工坊,如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非遗工坊、金铠甲膏药非遗工坊成功入选为首批和第二批山东省非遗工坊,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企业”“非遗+农业合作社”模式,为粉皮粉条制作技艺、牛蒡茶制作技艺、养蜂酿蜜传统技艺、金银花种植技艺等数十家非遗工坊注入发展新动能,增加就业人口,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推广模式,提升城市影响力。承办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启动仪式,抖音、快手等平台现场直播观看量近千万,央视《晚间新闻》等10余家国家级媒体专题报道。举办山东省非遗年货购物节、“寻味鸢都”首届潍坊城市美食节等非遗活动10余场,带动消费5000余万元。总体而言,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关工作部门,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依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要求,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出保护区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路径,在诸多工作理念、工作做法和具体措施方面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为保护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推动力。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一)存在问题潍坊市高度重视保护区建设工作,但从各县市区保护区建设工作评估上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保护区内部存在区域差异各县市区在资源本底、保护工作组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保护区内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城区保护工作明显优于乡镇,部分乡镇非遗资源丰富但影响力较弱,保护建设工作相对滞后。2.社会讨论单一,群众缺乏非遗意识部分县市区宣传推广工作较为单一,与非遗保护工要求无法匹配,加之宣传教育、非遗标识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短板,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合同解除协议书范本怎么写
- 地区水果销售合同
- 电梯安装作业分包合同
- 标准家政中介合同范本
- 标准房屋买卖合同模板示例
- 法律咨询合同
- 商场店铺转手合同
- 家庭水电装修合同范本
- 劳务分包道路协议
- 全方位支持协助软件运维服务合同
- 电玩城消防应急疏散预案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调研报告
- 高中体育人教版课程教学分析
- 2024年电工(初级)考试题库附答案
-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 中国医药公开招聘公司总监等高级管理岗位(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宁夏农垦集团招聘工作人员4名(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1《增强安全意识》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1000道带答案
- 陕煤集团笔试题库及答案
- 33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