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学生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
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
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
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
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
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
特征一一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
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
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
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
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
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
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
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
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
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
“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一一“曰
循序渐进,日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
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
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
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
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
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
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
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
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
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
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
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
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
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
比亚……”
(4)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满风的山谷
衣向东
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
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谷下,沉睡
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
也没有,还看守什么?”
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
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是仓库,右
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己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
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
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一一走!”
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
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
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
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
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
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下面的两条
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
我就觉得挺正常的。
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却吹不
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
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
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
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
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
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你不会
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
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
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
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
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
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
“我是回族。”
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
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
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的灯光下,
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
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
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
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
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
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
我又猛地站起来。
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字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
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
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
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
所。”
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也一定会打
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
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哨所第一天,点长就亲自带“我”到屋前屋后简单看了一下,并稍作介绍,这是工作的需要,更说明点长
工作细致。
B.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
批评他俩用语粗俗。
C.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
“我”改变了看法。
D.小说结尾部分写黄狗挤进点务会会场,并且“和点长并排蹲着”,可见黄狗和点长的关系比较好,也养成了
某种好习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
凸显了“我们”的坚守。
B.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因为“我”初到执勤点,观察也就比较细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C.小说最后一段写门“吱呀”开了,“我”吓了个哆嗦,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我”就以“不是我胆
子小”来自我安慰。
D.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
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
(4)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三士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金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王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上
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蚣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
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
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
屯氏河承。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
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箪。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
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
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
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
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
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真灭,
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
何武,奏请部刺史、与辕、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派志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
泗/
B.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
泗/
C.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
泗/
D.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
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屯氏河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备非常”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常”含义相同。
C.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侯田蚣认为,对长江、黄河的决口,不应该以人力去强行干预,这样做未必符合天意,看云气、用术数占
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
B.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视黄河时,担心堤防无法承受洪水,就另外开挖渠道,并且不让渠道向北弯曲,而是直
接往东,渠道挖通后受益。
C.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增高堤防并不能泄流,而分流可以分解黄河水流压力,虽然皇上将冯逡的建议交付丞相
等人处理,但最终没有落实。
D.李寻、解光认为,趁着黄河决口,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观察水势,如果黄河洪水另外形成一条河,这就是天意,
顺天意而为,可以节省财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②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5)文中治理黄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哪种方法可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戏题”二字,表明此诗是诗人与儿子调侃之作,饱含父子情。
B.第四句中的“青春”,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之意相同。
C.看着嬉戏中的儿子,诗人似乎看到未来,就决定不再把琴书送给他人。
D.晚年得子,的确是人生之大幸,诗人全家喜极而泣也就合情合理了。
(2)有人说“悲欢”是此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以江上明月来渲染氛围,烘托送别时的
情境。
(3)“子规”因其叫声极其哀切,利于抒发悲苦哀怨之情,自然就成了古诗文中的常客,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有着数百年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火灾隐患不容忽视。为保卫故宫,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
怀下,当时的北京公安军管会消防支队临危受命,派“共和国第一消防站”一一府右街消防中队一个“排”进驻
故宫。1975年,他们被命名为故宫消防中队;2019年,正式挂牌故宫特勤消防救援站,隶属北京市天安门消防
救援支队,肩负着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为中心,天安门地区的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任务。
在故宫特勤站,蔡瑞是年龄最大的。从一个消防新兵,步步成长为重要岗位上的带头人,蔡瑞深知,只有
让全体队员牢牢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实现天安门安保零失误、故宫消防零火灾。
蔡瑞说:“必须①,因为一失万无。这里承载着的是我们的文化和文明。没有灭火战功就是对我们最高的褒
奖。”
蔡瑞介绍说,建站之初,老一辈的消防指战员在故宫城墙上设置瞭望哨和火卫岗,昼夜巡逻,②o
时至今日,特勤站延续了防火传统,春、夏、秋、冬凿冰,除草,注水,清叶,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隐患,确保
危急时刻能够就近取水。
游客眼中的故宫是一座③的宫殿,但在蔡瑞和故宫特勤站指战员的眼中,看到的是消防设施的分布、
设施的检查情况及消防路线。
近年,故宫特勤站先后完成了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建党100周年庆典等重大安保、消防勤务工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逻辑关系不明朗,请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它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13分)
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很多人都爱上了无糖饮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减肥救星”。
那什么是“无糖”呢?只有糖量低于国家标准一一每一百毫升饮料中碳水化合物不高于0.5克,才可以在
产品包装写上“0碳水化合物”或者“0糖”。相对过去的含糖饮料,零糖饮料口感好,能量低。既然无糖饮料这
么好,①?
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一样的情况下,喝零糖饮料比喝含糖饮料更容易胖,糖尿病发生率更大。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②o零糖饮料虽然摒弃了传统的蔗糖或葡萄糖,但使用了如木糖醇、麦芽糖醇或者赤解糖醇
等代糖或甜味剂。代糖确实比传统糖的能量低很多,但是研究证实,大量摄入代糖,同样会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
病的患病风险一一代糖可以与人体的甜味品尝受体相结合,降低机体血糖,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进而
触发食欲,体重也随之增加。
其次,热量低并不代表可以放开喝。尽管厂家已经把每瓶水中的热量降低了,但是大量饮用同样会造成能
量超标。甜甜的口感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③,刺激食欲;从心理上,大家认为零糖饮料非常安全,就
会放松心理防线,以为多喝几瓶也没事,结果比含糖饮料喝得更多。
其实,最好的饮料还是白开水、淡茶水和矿泉水。
(1)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从健康角度给无糖饮料爱好者拟写两则含劝诫性质的广告词。每则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拉伯雷《巨人传》: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
海。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2)从13世纪到16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时,哥白尼在前人的基
础上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
(3)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年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
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
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
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
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
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
特征一一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
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
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
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
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
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
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
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
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
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
“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一一“日
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
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
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
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
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
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
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
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
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
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
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
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B.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D.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
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C.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
A.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
专。”
C.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D.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
比亚……”
(4)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5)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
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
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C.“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错。原文说“朱熹对此多有质疑”,“多有质疑”只是表示
怀疑,而不是“否定”。
故选C。
(2)C.“这值得我们借鉴”错,原文说“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
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可知,“值得借鉴”的并不是“短篇文章应‘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
故选C。
(3)材料一阐述的是世界文学“读什么”以及“怎么读”的问题。
A.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说读书的作用;
B.鲁迅先生讲的是泛读的作用;
c.培根认为阅读不同类型著作所受到的影响不同;
D.歌德的话是强调要阅读经典。
故选D。
(4)材料一主要讲述了阅读经典著作的一些方法,而《红楼梦》也是经典著作,因此,可以直接从文本中去寻
找阅读《红楼梦》的方法,加以概括即可。
由“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可概括为:《红楼梦》
是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由“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一一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
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可概括为:反复研读,以求能进一步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5)由“'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
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
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
方法,己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可概括为:宋以前,陶渊明、扬雄、诸葛亮等主张泛读法;
由“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
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可概括为:宋朝时,以朱熹为
代表,他强调读书重在“熟读精思”;
由“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
‘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
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可概括为:晚清至1949年期间,马雪瑞主张,泛读与精读要兼顾;
由“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可概括为:近代则主张“浏览”“速读”
的阅读方法。
答案:
(1)C
(2)C
(3)D
(4)①《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②反复研读,以求能进一步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5)①宋以前,陶渊明、扬雄、诸葛亮等主张泛读法;
②宋朝时,以朱熹为代表,他强调读书重在“熟读精思”;
③晚清至1949年期间,马雪瑞主张,泛读与精读要兼顾;
④近代则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满风的山谷
衣向东
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
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谷下,沉睡
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
也没有,还看守什么?”
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
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是仓库,右
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己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
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
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一一走!”
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
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
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
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
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
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下面的两条
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
我就觉得挺正常的。
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却吹不
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
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
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
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
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
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你不会
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
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
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
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
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
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
“我是回族。”
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
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
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的灯光下,
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
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
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
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
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
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
我又猛地站起来。
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字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
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
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
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
所。”
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也一定会打
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
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到哨所第一天,点长就亲自带“我”到屋前屋后简单看了一下,并稍作介绍,这是工作的需要,更说明点长
工作细致。
B.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
批评他俩用语粗俗。
C.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
“我”改变了看法。
D.小说结尾部分写黄狗挤进点务会会场,并且“和点长并排蹲着”,可见黄狗和点长的关系比较好,也养成了
某种好习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
凸显了“我们”的坚守。
B.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因为“我”初到执勤点,观察也就比较细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C.小说最后一段写门“吱呀”开了,“我”吓了个哆嗦,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我”就以“不是我胆
子小”来自我安慰。
D.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
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
(4)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
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
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作用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
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
【解答】(1)B.“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错,文章并无批评之意,说“毛病”并不能说明“用语粗俗”,
也就不存在批评二人了;相反,这样写使人物显得真实。
故选B„
(2)C.“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错,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是“我”刚到陌生环境的真实反应;同时,
也不是描绘“环境的恐怖”,而是突出环境的恶劣。
故选Co
(3)从叙事手法看,原文说“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
是表扬谁……”,是对“我猛地站起来”的解释,运用插叙手法,对上文“我猛地站起来”进行解释说明,使得
“我”这一举动符合情理,不显得突兀;
从人物塑造角度分析,“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当点长喊道“我”的名字时,“我”迅速的站起来,说明“我”
是一个优秀的新兵,也暗示了“我”被分配到1号执勤点的原因是“我”优秀;
从文章内容角度分析,插叙的内容交代了新兵日常生活中点名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我”的优秀,丰富
了文章内容,也可以让读者了解军队不同“点名”方式的特殊含意。
(4)结合原文“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也没有,还看守什么?'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
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分析可知,面对“我”的疑惑,点长认为执勤点自有
看守的道理,依然坚守岗位,这体现了边防战士忠于职守的特点。
结合原文“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一
一走!’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
爬山的时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分析可知,虽然执勤点只有三个人,
但是他们上、下岗时都严肃认真。这说明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严肃认真的精神品质。
结合原文点长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所”
分析可知,他们来自三个民族,团结一致,关爱新兵,尊重民族习俗,说明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团结友爱
的特点。
答案:
(1)B
(2)C
(3)①运用插叙,对上文“我猛地站起来”进行解释说明,使得“我”这一举动符合情理。②说明“我”是一
个优秀的新兵,也暗示了“我”被分配到1号执勤点的原因。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可以让读者了解军队不同“点名”方式的特殊含意。
(4)①忠于职守。面对“我”的疑惑,点长认为执勤点自有看守的道理,坚守岗位。
②严肃认真。虽然执勤点只有三个人,但是他们上、下岗时都严肃认真。
③团结友爱。他们来自三个民族,团结一致,关爱新兵,尊重民族习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诀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壮于淮
泗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武安侯田蚣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
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恐水盛,堤防不
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
屯氏河维。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工“今屯氏河塞,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
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单。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
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
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惟延世长于计策,
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
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
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真灭,
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
何武,奏请部刺史、二巡、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
(节选自《汉书•沟湖志第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 蜘蛛开店(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7《开国大典》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单元项目六《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说课稿001
- 2024春新教材高中数学 5.3.2 诱导公式说课稿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度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度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回报与收益分配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负离子高压包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秋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2课 我认识了新朋友说课稿 鄂教版001
- 2025年度模具行业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合同
-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中国区域篇(下)1.3《黄土高原地区》听课评课记录
- 2025年福建泉州文旅集团招聘2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行业砂石物资运输方案
- 肿瘤全程管理
- 桃李面包盈利能力探析案例11000字
- 污泥处置合作合同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专项复习: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十八大题型)含答案
- 销售人员课件教学课件
- Lesson 6 What colour is it(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接力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GB/T 4706.10-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0部分:按摩器具的特殊要求
- NB/T 11446-2023煤矿连采连充技术要求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