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七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

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

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

知,当时社会()

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

K答案』D

K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大汶口考古发现中墓葬差别巨大,可见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

然设计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善)旻天(上

苍),大将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将(奉行)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

帝。”据此可知,周成王旨在()

A.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观念B.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

C.论证周革商命的合法性D.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R答案4C

K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成王强调了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是因为商纣王不敬天,周武王是遵循上天

的旨意而灭商,具有合法性,C项正确;材料与敬鬼事神观念及宗法制无关,排除A、D两

项;殷商因暴政而亡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C项。

3.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

”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

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贵族推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K答案』A

R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夷狄文化在中原地区逐渐流传开来,甚至部分学者开始担心华夏

族被夷狄同化的问题,这-现象的出现证实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程度不断地

加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夷夏有别”的问题,且摒弃了“夷狄有别”理念与史实相悖,

排除B项;夷狄文化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理念无

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墨子通过“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变……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的

史实论证了国家兴衰治乱与天命无关,并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的主张。墨

子的这一思想()

A.否定了宗教神学理念B.体现了其节用尚贤的治国观念

C.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D.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K答案』C

K解析』

根据材料,墨子认为,无论家国天下的治乱还是个人的穷达荣辱,都不是命定的,而在于

人怎样去作为,君主圣明贤德就能让天下安定,统治者残忍暴虐则会引发灾难混乱,普通

人也一样,充分运用自己的力量就能生存,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不能生存,这反映出墨子

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人文色

彩,c项正确;墨子在强调“人力”作用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天”的神圣地位,他

未能完全否定宗教神学理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节用尚贤,排除B项;材料看不

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良/

德礼义

孝文

24919

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构建

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

R答案』B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石刻文字涉及“仁、德、义、武、法度武

矩”等各个方面,说明重视当时伦理道德等社会秩序的构建,B项正确;专制制度具有一

定随意性,但与材料石刻文字不符,排除A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得

不出需要不断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汉朝是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

选B项。

6.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

蒙恬开筑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这些举措()

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B.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C.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D.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往

K答案』D

K解析』

根据材料“驰道”“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是秦始皇在交通方面的措施。为了加

强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

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直道的开通也使西北边境地区与内地统治核心地区之间的联系更

加便捷,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汉武帝派遣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并没有实

现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情况。这表明当时()

时期相的主要职能

汉高祖辅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

文景时期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

景、武时期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

宣帝及以后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

A.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B.地方兵权被收归中央

C.汉文化开始向边境传播D.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

R答案HA

K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诸侯国“相”的主要职能逐渐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反映了中央

政府对诸侯王国的控制逐渐加强,说明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A项正确;此时地方诸侯

国依然掌握部分武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不

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

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

印证东汉时期()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K答案』C

K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

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士大夫的领袖,并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在本州、

本郡拥有巨大的势力,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方豪强

势力的膨胀,故c项正确;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是为争夺权力相互斗争而不是相互勾结,排除

A项;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边疆地区动荡不安,排除

D项。故选C项。

9.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

的变化()

SB1汉武帝时m农牧分界线国2南北M时衣牧分界线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K答案』B

K解析U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相比较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

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使得农牧分界线不断向

南移动,B项正确;农牧分界线的南移并不能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和北方经济结构的

优化,更不能说明中外交流的加快,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比较。由此可

知,魏晋时期()

《礼记》《《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桃枷、不同巾带、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

不亲授叔嫂不通问受。

第157T59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若入它处,必

而问讳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

尊亲名讳。

A.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B.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D.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R答案』C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

百八十戒》部分内容存在相似性,如不随意杀生、男女有别以及尊重他国别地的礼仪习俗

等等,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

融合,未体现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

融合,不能说明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道两派思想在本质上存在分

歧,排除D项。故选C项。

1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

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

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R答案』B

K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

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

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

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

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

刚正不阿的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

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

K答案』A

K解析』

唐太宗用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并广泛听取官员意见。这说明

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项正确;材料没有均田制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

休养生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轻徭薄赋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日:“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

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

现象反映了当时()

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

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K答案』A

R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

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可知,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地方管理增多并且俸禄优厚,反映了藩镇势力日趋膨

胀,A项正确;“初步形成”一说说法错误,早在节度使设立之初就初步形成外重内轻局

面,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未体现中央财政危机,排除C

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4.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

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

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K答案XD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以才能选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

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A项也是科

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利于扩

大封建统治基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中“消除”说法错误,不符合史

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

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

()

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

K答案HA

K解析』

根据材料“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可知,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分

化了强权,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相权被一分为三,并未涉及各自分工,排

除B项;宋代冗官问题凸显,排除C项;三省之间制约而不是制衡,并未导致混乱,排除

D项。故选A项。

16.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

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说明唐朝

()

A.对外交流繁荣开放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经济重心实现南移D.蛮夷观念已经消亡

K答案IB

K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西域)出现了汉族食物、

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

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

族交融的加深,B项正确;材料现象强调唐朝民族交融不断加深,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唐朝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

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

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

化发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

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一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

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则是

主张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

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

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

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二《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

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

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是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

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

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一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R答案11(1)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都以分封同姓子

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击。异: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

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

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

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影响:强化了

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

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K解析》

【小问1】

同:根据材料“封邦建国,屏藩周室”可分析出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

固王朝统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冲

击。异:根据材料''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

可分析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了一定制约;

根据材料“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可分析出可分析出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

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周后期,随着诸

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

了中央集权。

小问2】

特点: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

级地方行政体制”可分析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结合郡县制可分析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调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实行官僚政治。

影响:根据材料“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可分析出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

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

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

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O

一一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一一独尊儒术的建

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

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

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出

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

R答案』(1)相同之处:都主张思想大一统•原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

(2)影响: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

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

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K解析U

[小问1]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

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一一独尊儒术的建议”可以得出,两则材料都

主张思想大一统。

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朝末年战乱频繁,长期战乱给社

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乱和秦朝的统一客观上促进了民

族交融,各民族华夏认同观念也有所增强;思想大一统理论迎合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

立和发展的需要。

【小问2】

影响:根据材料“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

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独

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材料“独

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

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出其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

由发展,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思想大一统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国家统一,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

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评价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

(清)

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一一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

赵翼

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

吕思勉

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

钱穆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

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

白寿彝

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R答案》示例一:

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阐述: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

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

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

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

帝改革。

示例二: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成为历史潮流。公元5世纪

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

融合。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实施了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

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

的发展。

(K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K答案兀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K解析工

材料列举了四位学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根据材料可知,主要涉及两个主题:一是

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二是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

合。选择其中一个主题阐述即可,如选择“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

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

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

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

腐化,严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

由盛转衰,归于灭亡。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

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

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如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关于

阐述可围绕民族融合的内容展开分析。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

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

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

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

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

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