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

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22分)

1.(2分)下列词语字形字音全对的的一项是()

A.肉祖(tan)秦啰(qu)谢公屐(ji)遐(xia)疵

B.妃嫔(pin)列观(guan)礼节甚倨(jfi)唉别(ju6)

C.揣度(duo)衣褐(yi)汤镶(hud)宿(s£i)处

D.酒酣(han)奏瑟(sG)游于三甫(fu)披靡(mi)

2.(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多干方,少圜。

B.皆隐在尊中,尊章周密无际。

C.衡下隼,治威严,整法度。

D.非蛇靖之穴无可,行者,用心躁也。

3.(2分)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击空明兮溯流光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A.①②④⑤⑧B.②③④⑥⑧C.①③④⑤⑦D.③④⑤⑥⑧

4.(2分)对下列各句中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通古今之变通:通晓了解

C.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D.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5.(2分)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6.(2分)对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2分)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兔秦曲②乃使其从者本褐

③遂许斋五日,畲相如广成传④大将军邓鹭穹其才

⑤故令人持璧归,回至赵矣⑥町天下承平日久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尊日⑧毕礼而归之

⑨卒写见相如⑩以生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B.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⑥/⑤⑧D.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8.(2分)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何为其然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2分)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

的明智之处。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

觉得是近乎谄媚。

10.(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引在帷幄,网议左右”中的“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思相同。

B.古代表示哆殍的常用词有:贬、窜、谪、黜、细、免、夺、左迁、左除、左降、左转

等等。

C.“衡少善用文”中的“属”与《岳阳楼记》中的“扈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意思

相同。

D.亦茗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

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技能。

11.(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

人生的思考。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

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

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土不起。简子投袍日:“乌

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日:“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土耳,土无弊者。昔者

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

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

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土耳,土无弊也。”简子

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日:“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

言也。”

或日: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

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

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

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长行徇上④,数百不

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

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日:“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日:“不知其不

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日:“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

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日:“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日:“今

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日:“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

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日:“以御

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阳哉?”孔子日:“吾闻古之善

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

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

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土G乘之H战大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

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

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

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

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

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②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

(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13.(9分)阅读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孥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2)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

要分析。

五、课内古诗默写(共8分)

14.(8分)默写。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从古今王侯将相蒙受大辱中受到激励产生“舒其

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愿望,提到吕不韦的例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

的心意的诗句是:,o

(3)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

句:,0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9分)

15.(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你也许听说过邱园,

甚至可能去过。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句话可能会使你吃惊。邱园不就是位于伦敦西南的

一座漂亮传统花园吗?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重要的是,这也是许多英国政客的想法。这很重要,因为邱园部

分依赖于政府资助:它每年接受英国政府大约2000万英镑的拨款。对于一座花园,尤其是

吸引不少游客参观的花园来说,这听上去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如果邱园有助于保护生

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全球食物供给,减少流行病风险,那么每年2000万

英镑是一笔少得可怜的费用。

从2015年开始,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

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

础设施投资。园长理查德•德弗雷尔认为需要强调邱园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服政府继续提供

资助。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为邱园设计一个新的

故事。于是,我们坐下来谈论邱园。德弗雷尔开始讲述花园的早期岁月。作为历史爱好者,

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后来,乔治

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1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我们的会

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

我在2015年就曾指出:邱园应试图将自身定位为21世纪顶尖研究机构的组织,不应该

将泛黄的历史作为自我介绍的支点。德弗雷尔的历史叙述都是真实的,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

故事。对于皇家财产和慈善捐赠的回忆,只会强化邱园希望摆脱的“传统花园”形象。当然,

德弗雷尔在谈话中也谈到了植物保护、独特的植物收藏以及与顶级机构的科研合作,但他的

听众此时可能已经在心里为邱园贴上了“明日黄花”的标签。

我们对邱园的全新介绍始于距离伦敦西南花园区很远的地方。

第一部分根本没有提及邱园。它描述了植物对于世界上许多严峻挑战的重要意义。这些

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以及许多对于新型食品、材料、燃料和医药

非常重要的物种正在消失的悲哀现实。简而言之,植物极为重要,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

们需要在植物消失之前更多地了解它们。

此时,故事才转向邱园。我们描述的邱园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宝藏,而是具

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花园中的活体收藏、干燥标

本收藏、脱氧核糖核酸收藏以及著名的千年种子库中的种子收藏。在这个崇拜大数据的世界

上,这些资源是英国和国际科学的宝贵资产。除了数据库,邱园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最优秀

的技能组合,包括植物识别和培养领域的顶级专家。最后,邱园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的关系

不亚于英国政府可以吹嘘的任何外交关系。

换句话说,邱园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邱园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将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

际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这最终将有助于新的

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的发现,并且可以使基因多样性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保护。

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它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它展示

了邱园的工作与人类美好未来的因果关系。它很连贯。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选择性,只描述

了将邱园定位为现代科学资产的内容。

它面向未来。这个故事始于现在,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的挑战,并且延伸到了未

来,描绘出邱园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挑战的路径。人们认为故事发生在过去,但是我所编

写的大多数公司故事描绘了企业的未来轨迹。这种关于企业前进方向和路径的意识可以为股

东提供巨大的鼓励,但它也引入了更多竞争性真相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讲述关于

前进方向的许多具有同样可能性的故事。

关于邱园,你可以讲述的事情有很多,问题是你应该讲述什么。面对已将邱园视作历史

遗产的议员和公仆,你显然不应该更多地谈论历史。你的故事应该着眼于科学和数据,应该

展望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在一个将邱园描绘成顶尖大学科学院系而不是灌木丛、优雅建

筑和百年古树的故事里,花园本身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第二年,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政府保证未来4年每年提

供2000万英镑拨款,并为重要项目另行拨款5000万英镑。

(摘编自【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可能听说过甚至去过邱园,但在他们心目中,邱园只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

亮传统花园,而不是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组织。

B.普通民众不知道邱园也是科研组织并不重要,因为这影响不到邱园的未来,许多英国

政客不知道这一点,则会对邱园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C.在自身出现资金短缺、政府预算可能进一步削减资助的双重压力下,邱园一方面实施

了裁员,另一方面搁置了部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D.邱园通过将收藏数字化、向全世界开放和指导国际保护工作等方法,可以很好地满足

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做出应有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邱园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食物供给等方面做出贡献,那么英国政府理

应提供更多的公共资助。

B.园长德弗雷尔对邱园的早期岁月比较了解,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充满热情,这与他是一

名历史爱好者应有关联。

C.邱园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削减公共资助致使其搁置某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严重

影响到人类的美好未来。

D.从文末英国政府保证的拨款数目来看,本文作者设计的故事打动了议员和政府官员,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段落观点的一项是

A.邱园是18世纪至20世纪园林艺术的完美体现,其中的植物大都按科属种植,并适当

根据生态条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

B.植物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

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

C.邱园是一座精美的花园,还拥有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如维多利亚棕梅屋、乔治佛塔

和邱宫,每年为100多万游客带来快乐。

D.经过几百年发展,邱园已从单一从事植物收集和展示的植物园成功转型为集教育、展

览、科研、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4)园长德弗雷尔和“我”谈论邱园,“我”认为他讲述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

文本简要说明。

(5)“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是如何把“故事”讲成功的?请结合文本中的“新的

故事”简要分析。

七、选择简答(共9分)

1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山绵亘,泉水澧涧,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

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①,商贩叫卖声此

起彼伏。偶遇一位卖杏仁的老者,闲聊时,老者指向身后的房屋,将悠远的历史

②o定睛一瞧,村内民居风格统一,这些石屋皆是石头垒墙、石板铺顶,

整体厚重古朴、美观大方。

村中漫步前行,喧嚣渐渐散去,石板路曲径通幽,泉水叮咚,轻轻吟唱。泉水旁,青苔

斑斑,不由得让人想起“()”的诗句来。立于山村开阔处,举目四望,便看到齐长城遗

址。齐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山脊之上,蜿蜒盘旋,雄姿尚在,蔚为壮观。置身此间,

仿佛能看到2000年前的金戈铁马。

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融合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的、让游客有新体验的特色民

值;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③;特色的研学游线路,

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3)情因景生,情与景谐。《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林黛玉回到潇湘馆,见满地苔痕浓淡,

不觉想起《西厢记》中“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的语句来。漫步梦泉村的

石板路,四名游客看到斑斑青苔,不由得吟咏起诗文佳句来。你认为哪一游客吟咏的诗

句填入“”处最为贴切。

甲: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白居易《秋思》)

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丙: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晏殊《清平乐》)

T: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A.甲

B.乙

C.丙

D.T

17.(3分)某校为弘扬儒家、道家思想,特将两栋楼命名为“崇德”“循道”。若欲彰显命

名宗旨,则适用于悬挂在两栋楼墙面上的字幅依序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B.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志于道,据于德依干仁,游于艺

D.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九、材料作文(共60分)

1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喝茶能体现出君子做事情的六种品质,叫“君子六成”。第一,茶要炒制,做人

要修炼。第二,茶要下沉,做人要谦和。第三,茶失色于水,做人需融合于众。第四,茶有

清香,做人需诚敬。第五,茶释其味,做人要奉献。第六,茶要品味,做人需修德。

以上材料中的“修炼”“谦和”“融合”“诚敬”“奉献”“修德”,都是品茶得出的人生道

理,请结合材料,任选三个词,谈谈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22分)

1.(2分)下列词语字形字音全对的的一项是()

A.肉祺(tan)秦电(qu)谢公履(jl)iS(xia)疵

B.妃嫔(pin)列那(guan)礼节甚倨(ju)决别(ju咨)

C.揣度(du6)衣褐(yi)汤链(hud)宿(s£i)处

D.酒朗(han)奏革(se)游于三成(fu)披靡(mi)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翻查工具书,特别是

对多音字、形近字要认真积累和掌握。

【解答】A.“遐疵”的“遐”写作“瑕”。

B.“列观”的“观”读作“guBn”。

D.“游于三甫”的“甫”写作“辅二

故选C。

2.(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多平方,少圜。

B.皆隐在尊中,覆重周密无际。

C.衡下手,治威严,整法度。

D.非蛇鳍之穴无可考生者,用心躁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各个句子,判

断各句相关词语是否古今同义,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句意:苍黑色的石头

大多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

B.覆盖:遮盖、掩盖,古今意思相同。句意:遮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C.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上;今义:从车上下来。句意:张衡一到任,治理严厉,整

饬法令制度。

D.寄托:古义,托身寄居;今义,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句意:不是蛇、

鳍鱼的洞穴就无处寄居,因为它的心浮躁。

故选:Bo

3.(2分)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击空明兮溯流光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A.①②④⑤⑧B.②③④⑥⑧C.①③④⑤⑦D.③④⑤⑥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句子,确定有没

有使用通假字。

【解答】①无通假。句意: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

②无通假。句意: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

③“冯”通“凭”,乘。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④“枪”同“抢”,撞击。句意: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

⑤“责”,通“债”,债务。句意: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

@“摩。通“磨”,磨灭。句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

⑦无通假。句意: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

⑧“属”通“嘱”,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这一章。

③④⑤⑥⑧有通假字。

故选:D。

4.(2分)对下列各句中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通古今之变通:通晓了解

C.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D.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分析,日常要加强

积累。

【解答】ABD.正确。

C.“失”通“佚”,意思是散失的。句意是: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

故选:Co

5.(2分)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分析】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

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解答】A.第一个“之”,代词,这;第二个“之”,我;

B.两句里“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第一个“之”,助词,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音

节助词,不译;

D.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o

6.(2分)对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

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解答】①因:介词,趁机、乘便。句意: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

太学学习。

②因:介词,凭借。句意: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

朝廷)讽喻规劝。

③乃:副词,才。句意: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④乃:副词,就。句意: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

位。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故选:D。

7.(2分)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兔秦曲②乃使其从者本褐

③遂许斋五日,畲相如广成传④大将军邓鹭穹其才

⑤故令人持璧归,回至赵矣⑥那天下承平日久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朝日⑧毕礼而归之

⑨卒室见相如⑩以比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B.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⑥/⑤⑧D.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

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答】①句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他们来让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负:使动

用法,使……背负。

②句意:于是让他的随从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衣:名词作动词,穿。

③句意:于是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排在广成宾馆住宿。舍:名词作动词,安排住

宿。

④句意:大将军邓鹭认为他的才华与众不同。奇: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⑤句意:所以派人拿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⑥句意:当时天下太平的时间很久了。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⑦句意:相如看秦王没有偿还赵国城池的想法,于是走上前说。前:名词作动词,走上

前。

⑧句意:礼仪结束之后让他回去。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⑨句意: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⑩句意: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先、后:意动用法,把……

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

①⑧使动用法/②③⑦名词作动词/④⑩意动用法/⑤⑥⑨名词作状语。

故选:D。

8.(2分)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何为其然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

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

【解答】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句意:自从有史书典籍的记载以来,

还没有像这样灵验的。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君以何知燕王”。句意: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赤壁之下游”。句意: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故选:D。

9.(2分)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

的明智之处。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

觉得是近乎谄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解答】C.庸:难道、哪里。先后:早或晚。句意: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故选:Co

10.(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中的“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思相同。

B.古代表示修宫的常用词有:贬、窜、谪、黜、细、免、夺、左迁、左除、左降、左转

等等。

C.“衡少善履文”中的“属”与《岳阳楼记》中的“展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意思

相同。

D.亦苟飨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

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技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

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A.正确。都是“劝谏”。句意:皇帝让他陪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说齐王纳谏。

B.正确。

C.错误。撰写;通“嘱”,嘱托。句意: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

记录这件事。

D.正确。

故选:Co

11.(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

人生的思考。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

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

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

选项比对判断。

【解答】B.“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选段“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强调的是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未提到注重积累。

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土不起。简子投袍日:“乌

乎!吾之士数弊也。"彳『人烛过免胄而对日:“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土耳,土无弊者。昔者

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

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

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土耳,土无弊也。”简子

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土乘之战大胜。简子日:“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

言也。”

或日: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

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

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

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长行徇上④,数百不

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

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日:“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日:“不知其不

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日:“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

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日:“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日:“今

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日:“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

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日:“以御

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俱哉?”孔子日:“吾闻古之善

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

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

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土G乘之H战大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

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

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

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

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

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②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

(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

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

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

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

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

“盾橹”作“去”的宾语,宾语“盾橹”断开,即C处;

“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状语,“立”前省略主语“简子”,整句话结构完整,在

“之所及”后断开,即F处;

“之”是“乘”的宾语,“战”是“大胜”的主语,在“之”和“战”中间断开,即H处。

故在CFH三处断句。

(2)A.正确。掌管礼仪的官职;行路之人。句意: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水中有多

少行路之人的眼泪。

B.错误。都为困乏、疲敝。句意: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

服他们。

C.正确。快,迅速;招致。句意:不更快吗?/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还会

惧怕什么呢?/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犹疑什么呢?

故选B。

(3)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错误,由原文“惠公即位,淫衍

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无度,残暴

昏乱,被秦人肆意入侵,没有使国家领土增加。

故选B。

(4)①“与……不如",与其……不如;"革车千乘”,定语后置,一千辆兵车;“闻”,

听,听到。译文: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

②“御”,驾驭,驾马;“组”,丝带,拿着丝带;“策。鞭子。译文:我听说古代善于驾

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5)由原文“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

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

由原文“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孔

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答案:

(1)CFH

(2)B

⑶B

(4)①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②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

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5)①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②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

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

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

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

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贪恋美女,于是秦人肆意入侵,

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

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

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

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

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番话啊。”

有人说:外交官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

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

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不怕冒着箭和滚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

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

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对于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去拼命,这是外交官烛

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

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

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

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外交官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

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齐国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

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齐国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

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

骑马时用上细绳,用刑法来整治齐国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

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

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

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

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

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13.(9分)阅读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孥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2)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

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主旨的把握。要审清题干,分别从“深情”和“哲理”

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答】(1)B.“均有美人迟暮之意”分析有误,李诗写单调而凄清的雨打枯荷的声音

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苏诗以荷的枯萎描绘出秋末冬初的

萧瑟景象,是用荷叶败尽与菊花虽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

勃勃形成对比。

故选:B»

(2)李诗主旨是表达对友人深刻的思念之情,诗中写到了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

象,借此来营造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描写了一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诗人的思友之情

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这样将这种思念之情传达得较为委婉含蓄。

苏诗写荷叶衰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己无”与“犹有”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诗人后两句写到“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这里包含深刻的哲理。秋冬季节景

物有衰败的一面,其实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诗人借此来劝慰友

人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答案:

(1)B

(2)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

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

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

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

李诗译文: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

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

声。

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

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

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

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

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