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印度历史综述第1页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域。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名称引申而来。古代印度版图包含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因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故又称“五印度”、“五天竺”。“印度”,美好明亮之意。第2页本章主要内容哈拉巴文化雅利安人吠陀时代孔雀王朝阿育王种姓制度。宗教:吠陀、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第3页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发源地。考古发觉,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已经有了相当发达农业和手工业,有初具规模城市居民点,还有文字符号和图画。这是印度河流域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a)创造古老文化(公元前2500—前1750)。因这一文明最早被发觉于哈拉巴,所以又称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18世纪,伴随雅利安人入侵,哈拉巴文化文化消失。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恒河圣河“恒河母亲”第9页印度雅利安人约BC雅利安人(伏尔加河流域)希腊人、拉丁人祖先波罗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祖先进入波斯(伊朗)进入巴比伦进入印度(前1750左右)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同种族,同一文化渊源,在语言、宗教、神话等方面关系亲密。第10页吠陀时代哈拉巴文化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传说材料,搜集在被称为“吠陀”文件中。“吠陀”意思是知识,指神圣或宗教知识。吠陀是包含大量各种知识宗教文件。吠陀文件分为四部,即反应“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900年)《梨俱吠陀》和反应“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另外,反应后期吠陀时代还有解释吠陀文件《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第11页早期吠陀时代,军事首领“罗阇”、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组员会议“萨米提”共同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三个要索。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件中对印度一个等级制度泛称,它包含瓦尔那制度和以后产生阇提制度。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喀斯特制度。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式形成。第12页列国时代公元前6至4世纪是印度次大陆列国时代。依据佛教文件记载,当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又因为佛教产生于此时,故在史学上亦称为“早期佛教时代”。第13页孔雀帝国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乔低利耶辅佐下,领导印度河流域人民推翻了希腊侵略者统治,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并东进推翻了统治恒河流域难陀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公元前305年,塞琉古入侵印度河流域,遭失败,与旃陀罗笈多联姻。第14页阿育王(约前273—前232)

孔雀王朝最伟大人物,被史学家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出色当政者之一。电影《阿育王》海报第15页印度宗教吠陀时期:多神崇敬,神明众多。主神为天帝因陀罗(雷神、战神)婆罗门时期:雅利安人建立婆罗门教、建立四种姓制度。公元前5、6世纪,佛教崛起,提倡四种姓平等,婆罗门教衰落。第16页公元4世纪,印度教(新婆罗门教)重新崛起,佛教衰落。印度教以创造神梵天,守护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三神为主神。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入侵,986-1857伊斯兰教徒统治印度。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相互抗争,彼此渗透,促成锡克教产生。公元13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第17页梵天Brahma妻子为文艺女神辩才天,辩才天是从梵天拇指上生出来。第18页毗湿奴Visnu遍入天妻子为财富女神吉祥天女第19页湿婆Siva大自在天妻子为雪山女神第20页天神与阿修罗战斗第21页印度哲学婆罗门教哲学顺世论哲学佛教哲学耆那教哲学印度教哲学第22页婆罗门教哲学奥义书之后婆罗门教六大派正统哲学,尤其是数论、瑜伽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俱卢之野”就是人内心世界象征,发生在神圣“俱卢之野”婆罗多大战就是人内部精神冲突——最高自我与经验自我(肉身自我)在普遍历史背景上投射。罗摩精通阿提茫(音译,意思是“神我”,普通含义为“最高真理”,有时与“梵”等同);《罗摩衍那》描写了罗摩怎样以最高自我战胜卑下自我。

第23页黑天、阿周那、毗湿摩第24页印度教哲学

《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关键,这部宗教哲学诗中心内容是薄伽梵(黑天尊称)向阿周那说明到达人生最高理想——解脱三条道路:业(行动)瑜伽、智(知识)瑜伽、信(虔信)瑜伽。“瑜伽”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友好”。是一个经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运动体系。

第25页这三种瑜伽是相辅相成。业瑜伽是指以一个超然态度推行个人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个人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成败得失。行动是人类本质;停顿行动,世界就走向毁灭。行动本身不组成束缚,执着于行动结果才组成束缚。所以,只要以超然态度从事行动,也能取得解脱。但这种超然态度毕竟易造成行动中消极态度,因而,它必须与智瑜伽和信瑜伽结合。智瑜伽是指透过一切现象,认识宇宙最高存在——梵(绝对精神),到达个人灵魂与梵同一。信瑜伽是指虔信黑天,就能摆脱善恶之果,取得解脱。第26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