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_第1页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_第2页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_第3页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_第4页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研究 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关于高管减持的研究1.1高管增持与减持1.1.1国外研究JensenandMeckling(1976)将代理成本、管理者行为与所有权结构归入企业管理的研究体系。他们认为无论是由管理层直接持有股份,或者是外部股东对管理者施加一定程度的监督,都将导致代理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公司绩效。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管持股的激励效应(IncentiveEffect)。Morck,Shleife和Vishny(1988)认为,管理层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来分配公司的资源,这种行为可能会使外部股东的利益受损。但是,若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就能使其与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趋同。他们的研究表明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5%以下时,托宾的Q值会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介于5%-25%区间时,托宾Q值随高管持股比例上升而下降;当高管持股比例超过25%时,托宾Q值随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Stulz(1988)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比例的关系类似于倒U型。公司业绩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上升而提高,但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管持股比例的上升反而会使公司业绩下降。他们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上升阶段,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高管的个人利益与公司业绩趋于一致,而在随后的下降阶段,高管持股比例的继续上升,将导致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降低,对公司的控制地位提高,因而高管可能会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利用此时的控制地位来侵占公司利益。这种效应被称作管理者股权保护效应(ProtectionEffect)。Morck,Nakamur和Shivdasani(2000)对日本企业的研究发现:在日本,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上升。此现象是基于其背景原因的,即日本公司间相互持股以避免接管问题的出现,这样便消除了高管持股的保护效应,只剩下激励效应。1.1.2国内研究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由于,目前国外的学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完善,因此国内学者们更偏重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找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之间的内在联系。孙永祥和黄祖辉(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的增加,托宾Q值先是上升;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时,托宾Q的值就开始下降。魏刚(2009)认为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上述学者所认为的“区间效应”。吴淑琨(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我国主板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一直很低,而对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特别是创业板,高管持股比例相当高。但是,从创业板开板到目前为止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研究领域对于创业板中高管持股的研究还是个空白。因此,对于创业板中高管持股关系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1.2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与财务绩效陈小悦、徐晓东(2001)通过收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非保护性行业,企业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然而,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明显。张国林、曾令琪(2005)对股权机构与公司业绩、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绩效。其实,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行为并不鲜见,尤其是我国的沪深股市正面临着大股东解禁、限售股减持的困境,高管减持的问题更值得关注。1.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与社会绩效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早期研究主要从企业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Caron(1979)提出了一个公司社会绩效的三维概念模型,分别是社会责任的类别,社会议题和社会响应程度三个方面。Wartick和Cochran(1985)的CSP模型,进一步综合了卡罗尔模型中提出的责任、回应和社会议题的三个维度,用原则、过程和政策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有效回应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模型的层次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摆脱了对社会责任纯粹概念上的讨论,赋之予更实用的管理意义。但企业社会绩效中所包含的“绩效”,即对企业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后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及其如何评估,在这个模型中却被忽略了。Wood(1991)在Wartick和Cochran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原则,企业社会响应过程和企业行为结果三个方面。朱火弟、蒲勇健(2004)在分析国外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基础上,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模式。并提出以下设想:(1)首先确定中国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重要程度。(2)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确定中国企业社会绩效的维度、指标和权重。(3)在研究中测定企业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的相关关系,并将企业的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集成为一个综合评价模型。陈宏辉,窦智(2008)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测评企业社会绩效各维度的权重,将基于专家评分的定性评价转换成定量评价,并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测评广州关亚公司的社会绩效。孟媛、杨扬、陈敬良(2009)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内容做出界定;其次,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企业社会绩效各维度的权重;再次,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了模糊评价;最后,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其应用过程。裘文洁(2009)选取了2008年115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股东利益、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政府利益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社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李邈(2009)通过对国内关于股改限售股上市流通引发股价异动现象的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的解禁和减持改变了股权的流通性,对股价产生向下的压力,“大小非”股东的巨额减持常引发二级市场股价的大幅下跌。高煜、任保平(2011)以“实德投资减持大元股份”事件为例,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股东的寻租行为会对小股东收益、资本市场发展、收入分配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2关于企业财务伦理的研究2.1伦理分析伦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其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多范畴。企业伦理问题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企业伦理的研究也在逐步发展成熟,伦理道德研究的范畴和伦理管理的内容也在随之改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企业员工的“社会人”假设开始为西方企业所普遍接受,并改进了企业管理中不合人性的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等国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公正”、“消费主义”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地球环境的恶化使企业对其“社会责任”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1974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全美管理伦理学讨论会标志着企业管理伦理作为一名学科正式确立。20世纪90年代初期,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而且在实际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企业伦理学家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代表人物克拉克森于1993年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克拉克森伦理研究中心”(CC-SPE:ClarksonCenterforBusinessEthic′s),其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伦理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那些只顾自己赚钱,而不关注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将被归为不道德的,伦理管理也成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思想精华。当前,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开展企业伦理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伦理管理研究的主流。2.2高管减持与企业财务伦理2.2.1国外研究阿奇·卡罗尔(2004)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企业财务伦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财务伦理属于企业职业伦理学研究的范畴,职业伦理学是研究各种具体职业道德的科学。企业财务伦理学是集中研究企业财务职业道德现象的科学,它强调对企业财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规模的急剧扩大,产生了大量人与社会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处理大量财务事务过程中,也要解决好人与社会的问题。这一观点是企业财务伦理存在的基本理由,也是研究企业财务的原因。Fama和Jensen(1993)认为,企业进行财务伦理决策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决策后被影响的对象:是股东,还是债权人,还是员工、政府、顾客。(2)决策后产生的效益:包括成本、利润及多数人的利益。(3)决策时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如是否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4)决策时依据何种准则办事。他们认为,企业财务伦理决策应该满足的标准:第一,应当避免伤害多数人;第二,万不得已要伤害别人,也要选择伤害人最少的方案;第三,重视舆论对决策的判断,适当地调整决策方案;第四,道德标准应当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第五,重视最先遭受决策影响的人的权益。2.2.1国内研究颜毓洁、华艺(2008)主张将伦理与管理相结合,对企业实施的伦理管理,并称其将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基于目前中国企业的现状来说,部分企业陷入了伦理道德困境,企业管理受到了义利对立观念的影响,产生了大量不道德的经营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的问题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企业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王素莲、柯大钢(2006)认为公正是伦理学的中心范畴。公正是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维系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尺度。公正从其针对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社会公正和个体公正。从企业角度考察,伦理道德侧重于个体公正,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的公正。个体公正要求管理者在从事融资、投资、分配以及履行各种契约的行为中,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在对待利益相关者时按照诚信、平等、透明等伦理准则办事;同时也要求被管理者具有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诚实正直、真诚合作的道德品性,给企业提供有形和无形的财务支持,组成“战略联盟”以获得“合作剩余”。郜恺、周瑀、李媛(2010)认为企业伦理主要有三个原则:责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互利性原则。责任性原则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承担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依法、真实地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仅要对自身负责,更要对其投资者、债权者、社会的利益负责。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是良好的财务管理的基础,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对方的平等主体性,贯彻互惠互利的交易原则,才能保证“游戏规则”的正常实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对我的启发通过阅读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理论方面相关的书籍、报刊、文献等知识,加强了我对本课题的认识,进一步把握研究本课题的主要脉络。就中国企业目前现状来看,义利对立的观念影响并制约了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从本课题出发,大量的现实数据表明,在创业板高管大量减持的同时,带来的是中小投资者所遭受的无尽损失。而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本意是用来推动公司发展和保护员工利益的一种激励措施,高管的这种减持行为往往会向中小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信号,进而影响公司股价波动并影响广大职工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创业板高管的减持行为进行深入的伦理分析,无论是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思路首先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减持的现象进行探讨。然后,进一步针对高管减持股份数占其自身所直接和间接总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来研究高管减持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其次在理论层面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伦理问题。最后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高管减持这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离职高管减持的根本原因。根据文中分析的原因及减持的社会影响,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观念欠缺的问题,得出加强建设我国企业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大意义。研究方法本文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伦理的视角下如何看待高管减持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实证分析法。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伦理分析中,本文采集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已验证相关理论,并总结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实际效应。本文还对支持论点展开案例分析,做到点面结合。文献分析法。通过专著、期刊和网络,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本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高管减持的案例分析,对文章中的论点进行论证,使结果更加鲜明生动。统计分析法。在经济研究中,采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使得预期结论更具说服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内容1引言2伦理分析工具2.1社会契约论2.2利益相关者理论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现状与问题3.1国内宏观经济背景介绍3.2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与问题3.2.1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初期的经营现状3.2.2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现状3.3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现状3.4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的企业伦理问题3.4.1中小型上市公司的伦理缺失问题3.4.2企业经营重视伦理问题的必要性4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伦理理论分析4.1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与财务绩效的关系4.1.1高管减持与经营业绩的相关关系4.1.2高管减持与相关财务指标的关系4.2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与社会绩效的关系4.2.1高管减持对企业纳税的影响4.2.2高管减持对股东的影响4.2.3高管减持对消费者的影响5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伦理实证分析5.1高管减持后企业绩效的统计结果与分析5.2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高管减持的案例分析6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1刘国亮,王家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4):75~76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0(6):95~973王擎,苏泓.

论财务伦理的特征.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63~684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1):237~2385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2):163~1636刘剑,谈传生.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深圳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2005(3):148~1677崔利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相关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阿奇·卡罗尔.《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胡珍全,唐军.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南方金融.2007(2):64~6510黄娟,刘岩.司马迁财务伦理思想研究.2010(2):112~12611赵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郜恺、周瑀、李媛.试论企业财务伦理理论框架构建.2010(3):76~8213吴翠凤,曾繁英.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4):88~9214李昕.国有企业财务伦理与内部财务控制相关性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3):161~16315陈启浩.企业财务伦理探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1):37~3816罗建华.试论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企业经济,2011(1):100~10117王素莲、柯大钢.关于财务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