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与阶段特征】课标要求阶段特征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统一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了皇权;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开发初见成效;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北魏首创均田制;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思想】体现了分裂割据和民族大融合的特色。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五族内迁及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大融合。【2023·浙江真题】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表明西汉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经历了人口明显减少的时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减少或增长缓慢,B项正确;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人口因战乱南迁而非外迁,排除C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衰退”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B【2023·江苏真题】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故选B项。B【2023·湖南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B【2022·海南真题】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根据“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得出汉族的习惯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动,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除BD项。故选C项。C【2020·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

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

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

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D考什么

?【2023·浙江真题】汉朝社会发展【2022·海南真题】民族交融【2022·广东真题】孝文帝改革【2021·全国甲卷】北魏孝文帝改革【2021·全国乙卷】江南开发【2020·全国Ⅲ卷】曹魏屯田【2019·全国Ⅰ卷】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学什么?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概况、评价。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4.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5.理解这一阶段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及重要表现【核心概念】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士族专权、江南开发

区域经济、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庄园经济【备考分析】考查内容:本课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为中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是高考基本考查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

考查趋势:(1)重点关注士族专权对政权的重要影响,北民南迁对区域开发的推动作用,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2)注意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及思想文化现象的特点、影响及出现的原因等。(3)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知识。重点关注:民族关系、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九品中正制

佛道儒三教融合、门阀政治、江南开发、律令儒家化东汉三国(220-280)魏吴蜀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总览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内容,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

③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

④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2021·福建高考)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总览三国时期,曹魏以汉献帝禅让获取帝位,昭示权力的合法性,而蜀汉政权以接续汉政权自居正统。相较于曹魏与蜀汉,孙吴政权缺乏合理依据,材料中这些符瑞年号体现了孙吴政权乃天命所归,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阅读材料,完成“▲”填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4分)西晋①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条件(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②长期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南北差距缩小。必备知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3)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农耕民族(汉人)游牧民族(胡人)中原鲜卑匈奴羯羌氐【概念阐释】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羯(jié)、氐(dī)、羌(qiānɡ)和鲜卑五族二、少数民族内迁1、内迁过程(1)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2)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3)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二、少数民族内迁2、内迁原因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材料2: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①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②北方各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补充劳力和兵源。③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④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无。①促进江南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③促进民族融合;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2)内迁影响:(1)原因:政治史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意义:①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②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③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三、士族门阀

——特权阶层操纵政治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门阀士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文献通考·选举考七》1.形成原因:3.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三、士族门阀

——特权阶层操纵政治政治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中央集权削弱,统治者对士族的依赖。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④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兴起。(即不谈国事、不谈民生、空谈玄理)④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它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隋唐消亡。【知识补充】南朝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衰落原因政治:①隋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②自身腐朽。大多是玄学清谈出身,才能一般,且东晋士族多鄙薄武事,渐渐丧失军事指挥权。

③皇帝加强皇权,任用寒门,限制和削弱门阀。

④地方豪族势力崛起,冲击门阀。经济:商品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动摇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文化:文化发展普及缩小士庶差距。①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②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士族庄园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评价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A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B(1)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创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评价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面。四、其他重要制度(选必1)3.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1)黄籍与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2)“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人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4.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纲要上P29-30选必一P22-23)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背景①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②北方民族融合加强;③统治危机: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④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内容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汉化政策迁都洛阳;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民族汉化)“封建化”,即经济形态上: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文化上: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上层建筑。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合作探究一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局限性: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材料1: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材料2:(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材料3: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1、结合材料,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①江南自然经济优越,适合发展农业。②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③江南统治者轻徭薄赋,注重经济发展。④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政治中心南移,统治者重视等。江南开发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明显进步2.成果3.影响①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础。②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人口的进一步南迁,促进民族交融④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北方经济南方经济繁荣反超差距缩小落后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1)形成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思考:寺院经济产生的原因?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2)不同:①寺院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

②寺院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寺院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知识拓展】寺院经济(3)影响:①寺院经济过渡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

②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③加重农民的负担。

④寺院经济的发展,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1.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基。拓展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2021全国乙卷)表1西汉末、东汉中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A

(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014·重庆高考·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

B

(1)民族融合的表现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汉代跪俑北齐校书图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三、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三国两晋南北朝)1.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归纳总结】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③方式具有多样性;

④肯定以往成果。

北方胡汉交融少数民族内迁;游牧转向农耕;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蛮汉交融北民南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江南地区开发。

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等等,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2、找出教材关于民族交融的叙述,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及影响。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中外历史纲要》第5课P2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中外历史纲要》第5课P27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第5课P28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中外历史纲要》第5课P29(孝文帝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

——《中外历史纲要》第5课P30方式:国家统一、人口迁移、经济交流、民族间的战争、统治者的改革等.影响:①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缩小了民族差异,强化了华夏认同,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合作探究二历史的“另一面”孝文帝逝世后仅30年的时间,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分崩离析。在随后建立的王朝中,出现了“汉化的反动”和转向“胡化”的趋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转。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长远看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终究是暂时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势。历史发展也具有曲折性。很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曲折。思考:如何看待上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结合选必3)

文化思想佛教在中国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