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金科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

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

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

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

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

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

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

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

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

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

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

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

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

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

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

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

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

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

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

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

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可以预见,

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

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

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

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

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

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

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

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

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

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

输入的先例是有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先决条

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从明

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

祭孔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生对抗,最终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

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

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

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

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

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

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

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

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

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

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

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

忽视的中介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

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

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

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

性。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

【答案】I.B2.C3.D

4.①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时代”;把“民族文化

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②此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

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①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

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树立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水平,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

内容。

③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

结合,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④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

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概括不全。由原文“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可知,写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只是材料一很少

的一点内容。

C.概括不全。由原文“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

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

的”可知,材料一还写了民族文化的沿袭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是材料

一的一部分内容。

D.无中生有。由原文“……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和“……并不是不可有文化

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一阐明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特点,即沿

袭性和融合性。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绝对化,由原文“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

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可知,如果传统

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就会失败,但不能说今后就不

发生交流。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错误,由原文“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

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

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

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可知,此处只是阐述对同一件事不同民族文化对此的

不同反映,并未强调例子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论证特点。“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新生

儿一张白纸一样容易受父母的影响”二者有相似性,文中“好像”一词体现出此处是

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

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然后指出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学术性非常专业、难懂的内容,运用比喻论证,

形象而生动地阐释出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

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意图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

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这一提示作答。

由原文“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

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

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学习之前提,要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由材料一“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

和材料二中的“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可知,

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

由材料二“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

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

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

发展;

由原文”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

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

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

场和先决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

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

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

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

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

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

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

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

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

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

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

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

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喙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

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

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

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她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

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

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柠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

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

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

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

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

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

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

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

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

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

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

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

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

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

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

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

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

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

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

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

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

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

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

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

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

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

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

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

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

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

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

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

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

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

路。

【答案】6.B7.D

8.①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刘立林讲自己奋斗考大学时的艰难困苦,祥林嫂讲自己

失去亲人的悲惨遭遇。

②讲故事的心情是相似的。刘立林心情低落,自恋自伤,祥林嫂内心悲伤。

③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反复讲,直到别人厌烦。

9.参考示例:

①主人公刘立林也许是怪异的,他比同学大很多,他贫穷、落后而不在意。他每天早

晨五点起床背单词,他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而不去改变,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怪异的存

在。

②他与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的错位。他祥林嫂似的不断加强这种感觉,仿佛在宣泄,也

仿佛在找认同或同情。陷入了这种怪圈,还真让人可怜。他的错位在于与周围世界的

格格不入。刘立林这个故事,用怪异、错位、不堪回首,也许不算太过分。

③但梦想的执着,也许意味着甘愿承受,正所谓涅槃,你需要浴火。吃苦,很明显不

是个意味美好的词语,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当做苦呢?刘立林告诉了我们答案。吃苦,

终究是有目标的,但这个目标究竟应该怎样设定?很多时候我们是盲目的,也许,这

就是成长吧。成长终究需要执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曲解文意。由原文“刘

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当别人打击他时,他

“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可见他的坚持是有

目标的。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D.“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理解错误。由原文“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

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可

见他并非“无法”,而是执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相似点。

可以从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心情和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效果上分析。

刘立林讲自己考大学的艰难经历,住地下室,吃馒头,边打工养家边复习;祥林嫂讲

自己失去孩子的事情,可见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

刘立林讲故事时内心充满自恋、自伤,“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

起我上大学”“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

虫子”他的内心是沉郁的,心情沉重;祥林嫂反复说着“我真傻”,内心充满痛苦和

后悔,因此,讲故事时两人的心情是相似的。

刘立林讲故事是不断重复,“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

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祥林嫂讲故事也是重复到人们不愿意听时。

可见二人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

文学短评要有观点,有思路。比如甲组,三个词语的顺序要考虑。刘立林这个人物身

上最光彩的部分是执着。当然他也有怪异的行为,与周围环境错位的时候。所以这三

个词要分清主次,建议按逻辑顺序,从表面到本质,由怪异到错位,再挖掘他最光彩

的部分,执着。

如果写乙组“迷失”,就要着重分析人物在现实中不愿意放弃过去,背着重重的过去,

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本质追求。他的执拗、怪异都是他迷失的表现。祥林嫂似得讲故事,

不管不顾地埋头与自己的旧行为、旧观念。

然后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织语言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

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

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

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

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

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

无补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①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②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

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

声不和调。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使丈夫为之,废

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红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

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

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

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慢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

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

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日:“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

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注】①唯毋:同与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②延鼎:倒扣着

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H王者之

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讨伐。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意思不

同。

B.亏,损耗,减少。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中“亏”意思相

同。

C.婴,触犯。与“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中“婴”意思相同。

D.审,推究。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中"审”意思不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非乐,“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墨子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

立场上的;虽然后文对王公大人有所批评,但立场未变。

B.非乐,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百姓不能从音乐活动中获得衣

食之财,国家不能从中得到天下安定的治理局面。

C.荀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音乐影响人很深远,感化人也很迅速,所以先王会谨慎地

修饰它。选择中和平顺的音乐,有助于成就王业。

D.荀子对音乐的主张,与《劝学》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即认为后天因素对身处其中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

(2)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14.材料一的第二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

【答案】10.BDG11.C12.A

13.(1)一定要使用壮年人,用他们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

(2)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

君主获得满足。

14.王公大人们欣赏音乐,就要有人演奏,演奏音乐就要劳民伤财,所以墨子抨击了

王公大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

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光辉于是大”与“名声于是白”结构一致,故“光辉于是大”应单独成句,前后断

开,即BD处;

“是王者之始也”为判断句,主语“是”前断开,即G处。

故在BDG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攻打,讨伐;自夸,炫耀。句意:大家族攻伐小家族。/每一道法令颁布后。

屈平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

B.正确。句意: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

灭亡的原因。

C.错误。触犯;缠绕。句意:敌国就不敢来触犯了。/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

D.正确。推究;深知。句意:审查推究诗歌乐章。/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

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可见墨子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上的”错误,由原文“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可知,墨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的。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必”,一定;“当年”,壮年人;“因”,用。

(2)“处”,住处;“乐”,喜欢;“足”,使满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

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红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

以拊乐如此多也”可知,王公大人们欣赏音乐,就要有人演奏,演奏音乐就要劳民伤

财,所以墨子抨击了王公大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

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

动干戒等兵器,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且不谈这一点。现

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

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

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

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效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

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好

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老人与

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肢不强壮,声音不和谐。一定要使用壮年人,用

他们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

植树的时间;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现在的王公

大人如果从事音乐活动,就会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来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

“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材料二: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

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

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

触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

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

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

恶,那么民众就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

夺。混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么

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的君主满足

T。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弱、遭受侮辱的根源。

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

审查推究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

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杳。

逐客©不妨员外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支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

亦属此列,故称。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

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获罪,语带双关,语言平实而表意丰富。

B.“好竹”句见竹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忙”,具体

形象。

C.“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绕宅生”之

叹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