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试题 语文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

“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

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

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②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

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

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图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

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

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

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

“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③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

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

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

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

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

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

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

信圈层中的变迁。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

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

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

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

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

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

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之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脸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

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

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

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

“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

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

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

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

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

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

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

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

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

障。

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

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

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

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

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

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

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

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

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

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

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编自王弑《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圈层中的原生圈层,是基于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

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B.作为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虽然融合了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

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

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展圈层是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

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

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D.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

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微信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直播或者视频平台更是可以将私人生活完整的展

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甚至是声援。

B.人们通过微信群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如

“王氏一家亲”;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高一(X)班同学群”。

C.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友呼吁打掉陈某志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

伞,政府便迅速成立了跨区域专案组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和处理。

D.抖音、头条、快手等传媒的兴盛,成就了大量的具有海量粉丝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

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微信圈层”下一个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论证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

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

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

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

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曲墙,就是屋顶上

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

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

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泰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

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

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

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

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并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

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

高屋建飙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

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

“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⑬ZL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

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

7,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

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

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裨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

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观透天

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g海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

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鲤•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

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

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

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

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

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嗑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

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㉔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㉑,,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㉒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

的彻悟做了铺垫。

B.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

铺直叙。

C.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

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D.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

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

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过程,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

满。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

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

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

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团长安。天

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幸擢河西尉不丹改

左工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与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

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词,耳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

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

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苦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

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

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

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

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鹫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

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菁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上赋颂,用高自称道因:介词,趁机

B.自七岁属词,耳四十年且:副词,将近

C.有臣如此,陛下基忍弃之?其:代词,他

D.蓍官锦袍坐舟中著:动词,穿

1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先去看望他。后来

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取,滞留在长安。

B.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积

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鹫不

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使其受辱。他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②蹇劣:笨拙。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人们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出门奔走营谋,为后文写自己的幽居生活做铺垫。

B.“独无”两句,写诗人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动,所以能够完成闲居的愿望,过上宁静的生活。

C.“时与”两句说明诗人偶尔与道人为伴,和樵者同行,表现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和清静的生活。

D.最后两句说自己是笨拙愚劣的人,安于幽居生活,否定了别人认为他要追求世俗荣华的说法。

15.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艰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引用《诗经》,将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

贤才的思慕。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百年来,中国的古典诗文①,博大精深,绝妙诗句不胜枚举。如今,一首首古诗词走出典

籍,借助互联网焕发无限生机。一段时间以来,抖音等平台上的诗歌作品,流量与好评齐飞。有学者将诗

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成为音乐爱好者的灵感源泉,新版本②:更有

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绎诗句……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歌舞、

动漫、行吟的转化,使古诗词在传播中再现鲜活意象,在互动中频频“出圈”。

同时应该看到,无论是纸本时代还是“指尖时代”,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是^的真理。在以短

视频、直播等构筑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中,随着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让互联网内容不

是有娱乐气,而是有书卷气,让行业生态内涵更奔、底蕴更足、发展更健康。

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④,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

们期待,通过互联网这条新兴的“传送带”,古典诗词能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变得曲高和“众”、雅俗共

赏,重新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能让互联网内容不是有书卷气,而是有娱乐气

B.随着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互联网内容不是有娱乐气,而是有书卷气

C.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能让互联网内容不仅有娱乐气,而且有书卷气

D.随着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让互联网内容不仅有书卷气,而且有娱乐气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传送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等。

C.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

D.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

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但往往以

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①。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

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

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

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②,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

力。③,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

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

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阵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青年学生,应当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美好未来奠基。

D.我们举办的这次“乡土的呼唤”主题读书会,参与的人员非常广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有很多种:有令人潸然泪下的父母之爱,有让你铭记一生的朋友之爱,有只为付出不求回报的老师

之爱……爱就在身边,也许就在父母的一个眼神里,也许就在老师的一句鼓励里,也许就在伙伴的一次帮

助里……生活中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爱的眼睛。

请以“爱,原来就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思想健康,立意正确,事件具体,内容充实。②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名、校名,如不可避免,可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绵阳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黄娟汶莹莹审题:王瑜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

“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

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

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②微信图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

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

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

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

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

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

“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③微信图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

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

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图

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

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

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

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

信圈层中的变迁。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

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

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

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

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

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

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之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

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

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

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

“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

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

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

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

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

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

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

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

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

障。

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

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

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

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

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

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

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

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

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

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

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编自王弑《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圈层中的原生圈层,是基于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

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B.作为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虽然融合了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

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

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展圈层是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

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

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D.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

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微信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直播或者视频平台更是可以将私人生活完整的展

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甚至是声援。

B.人们通过微信群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如

“王氏一家亲”;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高一(X)班同学群”。

C.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友呼吁打掉陈某志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

伞,政府便迅速成立了跨区域专案组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和处理。

D.抖音、头条、快手等传媒的兴盛,成就了大量的具有海量粉丝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

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微信圈层”下一个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答案】1.A2.D3.B

4.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

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

5.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②对比论证,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

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③例证法,作者以微

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

息权力的力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错误,原文是“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

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C."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错误。这是国家调整与公

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

D.“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错误。原文是“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

具”,说明互联网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误。原文“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

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

‘另类'话语权”,通过“破坏”的方式取得话语权只是个别情况,“只能”的说法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

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微信中的这些微信群还是体现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

中心形成不同关系的圈子。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

来的”概括出属概念是“网络聚合社交空间”;

概念主体“个人或者组织”;前提是“以熟人关系为前提”。

结合“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概括出特点是“以'己‘为中心”;

结合“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概括出目的是“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

最后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述为:微信圈层,是……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注意语言连贯,表述符合逻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为总说,“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接下

来从三个方面阐述。主体采用并列结构,“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

与危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②对比论证,“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降

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

强”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

其原因。

③例证法,“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近

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

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作者以微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

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

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

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

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

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

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

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

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

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

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

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

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并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

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

高屋建银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

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细看,隐隐约约便是

“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⑬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

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

7,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

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

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裨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

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观透天

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反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

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领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

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

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

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嗑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

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

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嗑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

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领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㉑“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㉒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

的彻悟做了铺垫。

B.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

铺直叙。

C.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

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D.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

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

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

满。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

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

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

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D7.B

8.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