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孔孟语录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特点及“以民为本”和社会和谐的论述。二、掌握文章中各语录的含义,领会其现实借鉴意义。三、欣赏孔子、孟子的语言艺术,记诵孔子、孟子的名言。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孔子、孟子语录的含义。难点:体会孔子、孟子的“以民为本”和社会和谐的论述。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孔孟语录1.先秦诸子概况2.孔子:生平、思想、成就与贡献与影响。3.孟子:生平、思想、成就、贡献与影响。4.孔作业:欣赏孔子、孟子的语言,背诵孔子、孟子的为人、治国的名言完成课后烧烤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仰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道家、墨义;尤其是现代的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孔子、孟子提出的“以民为本”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文章,来看看孔子、孟子是如何阐述“以民为本”这一思想的。二、板书课题孔孟语录(一)先秦诸子概况著名学者廖可斌说:“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所以翻开大学语文,我们先来品品茅台。2000年前的先人的思想是我们现在这个中华民族一切文明与文化的源头。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大家都很幸运的生在文化、文明与文学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并有幸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文明与文学的继承者。而这种文明的缔造者就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二)孔子1.孔子生平案例:一山一水一圣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而首上圩顶,因此名丘。孔子生有七露,即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齿、耳露窿,又耳、鼻、眼为双配,故称“七露”。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2.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育人案例: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子所言,真是妙极了。"(3)对待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3、影响:“天不生仲精髓,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仲,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很多国家。儒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格。提问: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明确: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伦理:父父子子;教育:尊师重道,因材施教,私立学校;政治:学而优则仕,官本位之君君臣臣;外交:听其言、观其行;饮食文化:孔夫子餐厅。4、讲授课文所选语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比喻句,众多小星,围绕一颗大星,比喻形象生动。)【翻译】孔说:以德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周围旋转运行。【解读】这则语录牵涉到几个主题:德治、无为、性善与理想。这则语录的主旨就是无为而治。孔子所谓的无为而治应该有修己正身,任官得人,而不需每件大小事都得亲自执行的意思。换句话说,即举用贤才,而且本人必须德行良好,并以之行于自己份内应尽之职事,使周围的部属能效法修德,且各自尽其职事。事成之后还得要能做到不居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排比句)。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地给予民众并能接济他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人!简直是圣人啊!尧和舜对此还深感不足和遗憾呢!对于有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期望有所成就的就让他人同样有所成就,自己期望达到的就让他人也同样达到。从自身开始,做自己所能做的,这可说是走向仁的途径了。"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具有崇高德行又有最高政治地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古圣先王才够“圣”的资格,他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且如影之随形,身之有影一样,“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其易行易做且又普通。它又是一切美德美行的总和,是体大而细微,博大而精深,正因为如此,要完整的达到这一境界却又者也。子贡不能分清“圣”“仁"的区别,故而发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仁”呢?一定是圣人的行为啊!连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做起来,都有困难。题上到底如何去表现呢?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立,则立人。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孔子说:“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反身而诚,由己及人。从自己出发,推及他人,虽然没有办法像圣人那样博施济众,但能做到这些,也就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仁”和“圣”的区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偶句,今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同理。)【翻译】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偶句)【翻译】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却习惯于在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这种"同”反而导致“不和"。“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和指的不是盲目的附和而是找到和他人的相同点,不同指的是有相同点但一定也有不同点,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君子会找到自己和他人相同的观点但对自己认同的真理不会服从别人。小人是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实际上从内心是不认同别人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最宝贵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小事,都按和谐的方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是不行的。“礼”的论述也是这样。这一则语录,是《论语》中第一次出现专题论述“礼”的问题,对于正确把握“礼"的实质,“礼”的运用,“礼”的意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一则语录的论述,可分为三个层次。是崇尚和的精神。“先王”,是一个泛指,指历代有作为的圣贤先君。先王治理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也是以此为最高的境界。处理大小事情都依此为基本的原则。以上是第二层的意思。讲的是历史的启示。既说明这种精神的渊源,也表明这种精神已被历史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隐含的意义是,“礼”的这一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有一种情况是不使用的,那就是为了和而不要原则的去和,没有礼的节制的去和,这时的礼是行不通的。礼的精神是至高无上的,但也不是万能的。任何事情,走极端是行不通的,也是极其危险的。礼也是这样,不要原则的为了和,失去节制的和,是万万行不通的。“礼”泛,更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礼”在调解人的性情,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等所有方面,都是适用的,也是必需的,不可替代的。但如果是有违礼的精神实质,走向了极端,是有害的。现实生活中,既要注意将其精神发挥到极致,又要注意克服和避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要注意不要出现不和。儒家提出“和为贵”,目的是为了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三)孟子1.孟子生平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靠,《阙里志》和《春秋演孔图》曾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音zhang),但缺乏另外的根据。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独立拉扯,可看见孟子幼年生活的艰难。孟母作为古代著名现代社会有没有孟母三迁?作为子女我们有没有体会父母的这种苦心?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孟母断机”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孟子为何休妻?一次,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时,随便叉开脚蹲坐在地上。这姿势叫"踞",这种姿势要在没有他人时才可用,不然视为无礼。孟子回家了,无声无响进了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转身即出,气“你去人家的‘燕私之处’也不先咳嗽一下,搞点声出来,等人家有个思想准备,是你的不对啊,是你的无礼啊!于是孟子很是自责,不敢休妻了。都说婆媳难处,孟母不但是好母亲而且还是好婆婆啊!若碰上那焦母,不死你也会脱层皮噢!好象古时候是不用穿裤子的。衣—上衣、裳—下衣(象裙子一样的东西),裤子是后来向胡人引进的。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孟子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日益激烈的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统治者施行“仁政”。如此,方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最终被人民所推翻。(2)最早的民主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3)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孟子认为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德的重要原则。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关系问题上孟子认为二者同样重要。当然,就总的方面看,由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动机与效果两个方面他更重视动机。思考:自近代以来,社会风气骤变,重科技而轻人文,重“智”而轻“礼”,重利而轻义。这样的潮流有其形成的原因,但必将因其后劲不足而贻患无穷。对比:中国与印度。3.孟子的主要影响孟子在在世时并不受重视,他的学说从两汉之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唐代韩愈的极力倡导,宋代朱熹的“孟子升格运动”,孟子才成为备受推崇的诸孟子的思想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由于地理与政治的原因,《孟子》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孟子的思想学说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面对西方现代化后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许多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思想学说特别是道德心性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办法。4.讲授课文所选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偶句)《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的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德内容。孝敬老人并不只是家庭问题,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今天建设新型社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偶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己快乐的人,百姓也把他的快乐当作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忧愁的人,百姓也把他的忧愁当作忧愁。把天下百姓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天下百姓的忧愁当作忧愁;这样(做了)以后还不能称王的(使天下归服于他),是从来不曾有过的。【解读】所选之句,是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向他提出关于“欢乐”问题时说的话。原意是说能与百姓同乐同忧的国君,没有不能成就大事业的。后多用于规劝为政者要多关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周长三里的内城,周长七里的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衣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里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是与他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解读】这就充分表明了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点更具体地表现在民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先秦法家很重视富国强兵,而强兵的关键在于强“心”:“用兵者,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道》)如果民众不愿参战,或战而不力,那么败亡坐而可待。荀子还说:“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这表明民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翻译】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解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国君的。(四)总结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早在《尚书》中,已经出听自我民听"等论述,强调统治者需“敬德保民”。孔子、孟子的思想便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孔子以“仁”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张仁民、惠民、宽政,他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德政观,实际上富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以多角度展开和全方位推进,管子、晏子思想中有着法家化的“民本”提法,农家有着“饕飧而治”的政治空想,道家则基于悲天悯人而形成淡化政府权力的深邃思辨,儒家定位于“爱人”、“亲仁”,把现实政治构筑在安民、利民、富民的基础上,呈现法德同构的制度倾向,制约着君主凌驾于民的行为。然而诸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真正要维护的还是君主权威,民本思想只作为统治的策略和手段存在,缺乏具体的现实化制度保证,诸子在言辞中仍然流露着浓重的等级意识。关于“贵民”说和民本思想(选自《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贵民说主张民惟邦本、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君主更为重要的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源儒家的贵民说渊源于周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周人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命,但是天神并不是盲目任意地把统治疆土臣民的权力赐予君主的,而是根据君主是否适合敬德保民的条件,经过审慎的选择而后决定的。《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这是说天神时刻都在寻求适合于做人民君主的人。由于夏人“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所以天命抛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用了五年的时间等待成汤子孙的悔悟,使他们继续做民之主。但是殷纣“罔可念听”,不顺从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天意,所以天神“简畀殷命”,使周人取代殷王做民之主。周人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意即民意,顺从民意也就是顺从天意。君主虽然因顺从民意而从天神那里取得统治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并不巩固,随时都有可能因违反民意而被天神所取消。因此,君主必须戒惧警惕,忠于职守,力求通过做好敬德保民的工作言,天命固然居于至高无的支配地位,但是由于天命是以民意为根据的,所以就君权与民意二者的关系而言,君权实际上受民意所支配,君权可以变置,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春秋时期,随着人文理性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国语·周语下》)。卫人赶走他们的国君,师旷认为这件事做得很对,评论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左传》襄公十四年)鲁昭公被季氏放逐,死于乾侯。史墨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齐国的政权由国君转移到陈氏手里,晏婴认为,由于陈氏“厚施”,而齐景公“厚敛”,所以民众都归向陈氏。这种思想强调君权是否巩固以民心的向背为转移,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儒家贵民说的滥觞。形成与演变儒家继承了自西周以来源远流长的民惟邦本的思想,发展而为贵民说。孔子认为,国家政治应该建立在诚信的伦理基础之民无信不立。”为了取信于民,争取民心,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不可奢侈无度,滥兴徭役,妨害农务,影响人民的生活,动摇国家的根本。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此,孔子主张实行惠民政策,“国民之所利而利之”,把人民的切身利益看做施政的头等大事,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只有使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富足,如果本末倒置,依靠横征暴敛片面地追求国家的富足而使人民陷入普遍贫穷的困境,则这个国家社会就难以维持了。战国时期,孟子针对一些诸侯残民以逞的暴政进行严厉的谴责,全面地论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为儒家的贵民说奠定了理论基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他还警告邹穆公说,如果不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使得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是会铤而走险,对统治者实行报复的。孟子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争取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巩固具有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根据这种认识,对儒家的贵民说做了经典性的表述。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梁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就人民、社稷、君主三者的地位进行比较,人民的地位最重要,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而君主的地位又次于社稷。不仅君主危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可以改立更换,而且社稷神不符合人民的心愿,做不到风调雨顺,也可以改立更换。就君主与人民的关系而言,不是人民依赖君主,而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是君主依赖人民,君主不可滥用权力,推行暴政,失去民心,变成众叛亲离的独夫民贼,自取灭亡。这就是贵民说的本质涵义。由于中国自秦以后的二千多年中一直是奉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专制君主往往因迷信权力的绝对性而胡作非为,动摇国家的根基,轻则造成政治的危机,重则导致王朝的覆灭,所以儒家在阐述民贵君轻的思想时,大都是扣紧时代的脉搏,结合具体的事例,针砭时弊,发而为政论,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拨乱反正的调整功能。如汉初的贾谊分析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秦论》)东汉末年,王符针对着当时严重的政治危机,要求君主从指导思想上认真做一番检查。他说:“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愿察开辟以来,民危而国安者谁也?下贫而上富者谁也?故曰:夫君国将民之以(与),民实瘠,而君安得肥?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窃愿圣主深惟国基之伤病,远虑祸福之所生。"(《潜夫论边议》)王符还指出,君主的权力并不是君主个人的私产,君主不能把权力用于个人的荀悦也阐述了同样的思想,他说:“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申鉴杂言上》)明清之际,黄宗羲站在民本主义的立场,对君主专制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把儒家贵民说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由于专制君主以天下为一人之私产,为了夺取天下,不惜屠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使得君贵而民轻,就造成了天下之大害。黄宗羲认为,应该把这种颠倒了的君主应尽的职分是兴公利,除公害。“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十)写作特色语言艺术《论语》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当时言简意赅之效,许多语句因为富于哲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餐饮酒店人力资源服务合同
- 2024年重型铲车租赁协议样本版B版
- 写作文的书知乎
- 2025年度环境保护补偿贸易融资协议3篇
- 2025年度医疗设备采购合同范本及售后服务条款3篇
-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诊断治疗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儿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饲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病原微生物免疫与健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坑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表
- 监理日志表(标准模版)
- 视频监控系统PPT幻灯片课件(PPT 168页)
- 线缆包覆挤塑模设计和原理
- GM∕T 0045-2016 金融数据密码机技术规范
- 人力资源部年度工作计划表(超级详细版)
- 《轮机英语》试题(二三管轮)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
-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教学反思
- 200m3╱h净化水处理站设计方案
- 空调系统维保记录表格模板
- 《数学广角——数与形》评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