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沁园春 长沙》同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同步训练……《沁园春•长沙》

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

1.《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

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

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

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嵯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

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

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

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

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

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

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6.宋玉对秋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对秋是“其色惨淡,烟霏

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而作者为什么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7.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

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

9.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0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10.“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

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

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

"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

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12.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13.请简要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射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噪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是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秋天湘江悲凉壮阔的景色。

15.《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16.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长

沙''是这词的题目。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

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

"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

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课外阅读训练: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久有凌云志”既有怀念往昔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壮阔的革命

理想。

B.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

总结诗篇。

C.全词笔调明丽,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

点石成金。

D.全词采用了现实主义写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实

践精神相结合。

18.“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毛泽东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远及近: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

境界。

B.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

之豪情。

C.词的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语双关,巧妙点明主旨。

D.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20.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

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这首词,并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

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

从正面描写战争。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

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

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2.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3.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

度考虑)

参考答案:

1.B2.“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

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

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着一“翔”

字,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BJ“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凸显江水之清澈,“漫”字描绘了江水的满溢之

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是说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有"搏击”的意思,这里用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

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凸显了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

姿。

“鱼翔浅底'’的意思是鱼在清澈的水里游,诗人用“翔”字来写“游”,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

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侧面突出了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

的情形。

3.D4.①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感慨不尽、思绪万千,表现出关心

国家、民族命运的博大胸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错误,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句把握作者形象的能力。

诗句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了气

壮山河的一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是诗人提出

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诗句看似在问,实则作者胸有成竹:我们这一带要

以强大祖国为己任,让大好河山焕发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

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和伟大抱负。

5.D6.因为作者有着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词人在对大自然中万

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直接地回答”错误。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

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写秋传统,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

写得生机勃勃,是因为作者作为革命青年,时刻关注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博大的

胸襟,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

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

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

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

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所以他的诗词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7.A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蔑视反动派,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英雄

形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错误,前三句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没有

体现,为全词奠定了大气磅礴、沉郁豪迈的感情基调。但仅从这三句不能看出作者“乐观主

义的革命激情“,结合上片最后“谁主沉浮”可知,开头词人独自站立在寒秋中沉思革命形势。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所以应从下片作者回忆少年时的内容中寻

找答案。

下片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包含作者在内的早期革命者正值

青春年少,劲头正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更是凸显了包括作者在内的

革命者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特点。

本题的要点应有三个:I.风华正茂;2.蔑视反动派;3.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

旧中国。

9.D10.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为下文的抒情

酝酿了感情。

【详解】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错误。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

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本题需要从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回答“争”字的作用。

“百舸争流”意思是许多大船争着在江面上行驶。内容上,诗词用"争''字表现了船千帆竞发、

人争先恐后奋勇向前的热烈景象;结构上,为下文写“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懈斗争

的激情做铺垫;效果上,渲染了激昂奋进的气氛。

11.B12.点明了独游的时间、地点、环境。13.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

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

形象地概括了当时进步青年的特征: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

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

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解析】11.本题考核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理解错误。“怅”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

思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故选B。

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其作用:“寒秋”表明时间,“橘子洲头''表明地点,“湘江北去”表明环境,

交待“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铺垫写作的背景画面。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对诗歌结构的把握能力。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

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

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

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

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

景之处。“忆往昔峥昧岁月稠”,以峥蝶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

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竦山峰,给人以巍哦奇丽的崇高美。“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

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

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

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

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上阕通过林、江、船、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

勃勃的山水秋景图,下阕通过回忆写出了当时青年的精神风貌。上阕写景为抒情铺垫、张本、

蓄势,下阕借景抒情,突出并明确、深化情感,更是对上阕问题的回答,上下照应浑然一体

结构严谨。

14.D15.B16.B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没有写出湘江的壮美。后面的“看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表现湘江壮美

的景象。且“悲凉”一词也不对,应当是“美丽壮观'’的景象。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B.“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满溢之状由“漫”字体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错,"怅'’在此处意为失意,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

的心绪。

故选B。

17.D18.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词采用了现实主义写法”错误。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上阕有对往

昔的回忆,下阕有对未来的设想,这都属于虚写,是浪漫主义写法。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意思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诗人放眼远

望,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到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

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是诗人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

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下片笔锋一转,展当年豪情,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

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豪迈之气,充满了对

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19.A20.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由远及近”错误。“秦皇岛外”应该是由近及远。

故选Ao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形象、概括景物特点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意思是: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

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

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雨覆雨,推波助澜,真是声

形并茂气象磅礴,描写了壮阔的海景。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意思是: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

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诗人此时站在一片浩大的水域面前,天气突变大

雨滂沱,诗人看不到渔船所在,这里充分的体现了在恶劣天气中伟人对渔夫安全的担忧之情,

引申为对人民大众的关切。

21.B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