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

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

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

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

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

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

“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

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

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

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

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

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

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

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

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

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

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

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

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

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

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

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

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

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

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

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

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

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

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

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

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

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

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

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

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

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

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

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

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

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

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

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

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

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

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材料一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材料二

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

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等。

D.在杜牧的《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

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

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

概括性。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

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

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

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

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阐释概念时采用的论证方法。

5.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

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

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

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

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

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

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

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

已动弹不得了。

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

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

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

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

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

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

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

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

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

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

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

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

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

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

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

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

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

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眸了一口,说道:“我说了

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

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

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

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

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文本二:

宝玉挨打是发生在贾府中的一件大事,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人物被这一事件牵连进来,

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粉墨登场集中在了一个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家庭生活大戏。作者

对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他们出场后的表现做了精心安排和细致描绘,通过一系列语言、行为、

情态的描写,让各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最先到场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的“劝”很有讲究,先劝贾政保重身体,并担忧贾母安康,再劝贾

政念及夫妻之情,又提及亡故的长子贾珠。封建宗法社会母以子贵,母亲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

儿子,儿子一死,母亲在家中就没了地位。所以,宝玉挨打引起了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伤。当

王夫人抱着宝玉哭喊贾珠的时候,一向如槁木死灰般的李纨也禁不住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蒋勋先

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

玉”。

接着,位居于荣国府宝塔之尖的贾母出场,“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

他,岂不干净了!'”无论是语言的锋芒和力度,还是行为本身的震慑力,都显示出家族领袖的

威亚。待贾政赔笑,贾母又厉声谴责自己,表面是自我检讨,实则是责骂贾政,继而使出杀手铜

要回南京去,又规劝儿媳不必疼宝玉。在贾母的强烈攻势下,贾政只好叩头谢罪,一场风暴才终

于平息下去。这段内容以贾母和贾政的对话为主,作者为贾母设计的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女性语言,

也是一种绝对权威的情绪化语言,与贾母的身份、性格高度吻合,且在两人的语言对接上也十分

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叙事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节选自《论〈红楼梦》“宝玉挨打”的叙事艺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夫人连忙抱住哭”“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等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对宝

玉的心疼;从王夫人对贾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心疼宝玉的同时也在心疼自己年老无

依。

B.宝玉挨打时找不到递送消息的人,在着实挨了三四十板后,众门客解劝贾政无果,才派人

递送消息进去,引出了王夫人和贾母。可见,众门客见机行事,对贾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

C.文本二中提到,宝玉挨打一回,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聚集到一起上演了一出家庭生活大戏。

从这一回中读者可以看出封建大家族内分明的等级制度和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矛盾的汇集。

D.宝玉挨打时,王夫人以情相劝,贾母以礼相压,最终贾政屈服。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冲突以

宝玉的胜利而告终,也为贾府后面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是矛盾集中爆发的大场面描写,作者在人物的出场顺序、比重上做了精心安排,

从王夫人,到李纨凤姐迎春姊妹,再到贾母,对各人的表现叙述地有条不紊。同时,重点描

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入场表现,而略掉凤姐的入场表现,符合当时的场景也符合人物身份。

B.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半部分叙事的高潮,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贾政

的情绪也经过了从有端倪到爆发再到平息的过程,本回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功力。

C.作者在描写王夫人进场劝解时是“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描写贾母进场

时是“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王夫人是直入书房,贾母是人未到书房而声音先到。

两种不同的进场方式贴合两人的身份,也使得描写充满变化,不显呆板。

D.从文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叙事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比如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贾政、王夫人、贾母等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8.请结合文本一中对贾政的描写,分析贾政的心理变化过程。

9.文本二中提到,“蒋勋先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

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

情节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

灾。”

日:“可得闻与?”

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图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垂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

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日:“吾情,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因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

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

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

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小图不可以敌大固:本来

B懑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C.然后从而加之开ij:处罚

D.焉有仁人在位,闫民而可为也罔:欺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

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子著有《孟子》。

B.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诱,从“王之所大欲”入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不仅

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招致祸端,引起了齐宣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谈

话目的。

C.孟子在谈话中善于运用论证方法:比如举了邹与楚作战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小不敌

大、寡不敌众的事实,引导齐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敌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运用类

比论证,指出齐宣王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D.文段最后,齐宣王主动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

由此可见,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达到了预期目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今荆州市)、公安等地,

写下了这首诗。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地处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对自我进行了定位,“思归客”写出了诗人晚年漂泊之苦、思归之切;”一腐

儒”是诗人的自嘲,虽满腹经纶,但仍未摆脱穷困。

B.颔联用到了“片云”“孤月”等经典意象,用“共”“同”等词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融

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情、孤单之思。

C.颈联中“落日”为虚写,比喻诗人年老,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怀雄心壮志;“秋风”

为实写,秋风飒飒而至,诗人的病情渐渐好转。

D.尾联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不必取长途”意为不必使用老马走长途,诗人借老马为

喻,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

16.必修下册选入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样写于大历三年,请比较《登岳阳楼》与《江汉》

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人们历来赞赏“荆轲刺秦”不同,宋朝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评论荆轲刺秦事件: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听完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回答后,

曾皙问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夫子回答说:",,是故哂之。”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假如当初秦国能善待六国的百姓,则可得江山永固,体现这

一观点的句子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马克思深刻洞察社会

规律,发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了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责任。每

个国家、每个时代所面临的课题是不同的,但前贤们主动选择了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

合的人生道路,他们因此而熠熠生辉,名垂千古。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在,我们正

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将组织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讨

论会,请你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的美本是的,并不依存于其作为汉字符号的文字内容和意义;所以,断碑残简,片楮只字,

仍然可以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不过,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总是趋向,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

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

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总之,似乎在各种艺术的恰当的彼此交叠中,

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愉快。书法何不然?挂在厅室里的条幅一般不会是无意义的汉字组合,而总

兼有一定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的意义。人们不唯观其字,而且赏其文,品其意,而后者交织甚至

渗透在前者之中,使这“有意味的形式”一方面获得了更确定的观念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形

体结构势能动态的美。两者,于是乎玩味流连,。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综合相得益彰乐莫大焉

B.特别总和相得益彰乐莫大焉

C.独立综合相反相成善莫大焉

D.特别综合相反相成善莫大焉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D.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集歌、舞、音乐、文学于

一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B.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集歌、舞、音乐、文学于

一炉;即使手工艺品,也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C.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

炉;即使手工艺品,也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D.小说里有诗词,画面中配诗文,诗情又兼画意,戏曲更是如此:歌、舞、音乐、文学于一

炉;既然手工艺品,就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艺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

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①,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

一样,②,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

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③。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

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

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

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

定—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上天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20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C、C、、

【解析】(1)D.“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错误,由“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

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可知,作者比较的目的并不是证明“木叶”最好,而是为

了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故选D。

(2)C.“一旦……就……”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

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

情绪和情感”,选项绝对化为“一旦……就",改变了文意。

故选C。

(3)C."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错误,由“暗示性仿佛是概

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可知,用“戎马”二字代指

“战争”,不能体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而是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ABD三项都能够正确体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或暗示性。

故选C。

(4)材料一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结合“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

'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

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可知,作者举了大量的诗句如“午阴嘉树清圆”“柔条纷再

冉,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例子,来论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同时作者又

对包含“木叶”“落木”“落叶”等词语的诗句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词语的暗示意义。

材料二也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结合“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

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可知,

作者通过举杜牧《江南春》的例子,指出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结合“比如,小草、野花、蝴蝶、

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

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

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

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

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

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可知,同时将诗歌与散文进行对

比,论证了诗歌语言富于概括性的特点。

(5)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

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

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

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

故”可知I,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

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

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

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

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可知,材料二主要

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答案:

(1)D

(2)C

(3)C

(4)①材料一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举了大量的诗句如“午阴嘉树清圆”“柔条纷

冉冉,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例子,来论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同时作者

又对包含“木叶”“落木”“落叶”等词语的诗句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词语的暗示意义。

②材料二也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通过举杜牧《江南春》的例子,指出了诗歌语言

的概括性;同时将诗歌与散文进行对比,论证了诗歌语言富于概括性的特点。

(5)①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

言的暗示性。

②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

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

断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

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

等。

6~9.【答案】B、D、、

【解析】(1)B.“众门客……对贾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法错误,众门客不过是一群“帮

闲”,对贾府并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选Bo

(2)D.“心理描写”说法错误,文本中描写人物以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为主,并没有使用心理

描写。

故选D。

(3)①贾政的心理经历了从生气暴怒到急痛伤心再到羞愧难受的复杂变化过程。

②“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

了三四十下”“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从贾

政“眼都红紫了”“犹嫌打轻了”“更如火上浇油一般”等描写中,可看出贾政生气暴怒;

王夫人“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

个依靠”“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从王夫人解劝后,贾政“长

叹一声,泪如雨下”“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等描写中,可看出贾政急痛伤心;

“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从贾母到来后,贾

政“又急又痛”“躬身赔笑”可看出贾政面对母亲羞愧难受。

(4)如果同意:

宝玉挨打,王夫人流过泪,李纨流过泪,乃至袭人、宝钗等人都因为心疼宝玉流过泪,可是细数

下来,这么多眼泪竟然只有林黛玉一人的眼泪是为宝玉而流。

王夫人身为宝玉的亲生母亲,她看到儿子被打,心中自然心疼,她的眼泪固然有舐犊情深的成分,

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未来问题的担忧。王夫人还哭喊着已经故去的大儿子贾珠的名字“若有你(贾

珠)活着,便死一百个宝玉,我也不管了。”

袭人和宝钗等人在看过宝玉的伤势之后,也都流下了眼泪,袭人含泪说:“你但凡听我一句,也

不得到这步田地,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宝钗前来探望,说的

话跟袭人别无二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

里也疼。"他们不懂宝玉,所以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宝玉被打的事实。

我们再看看林黛玉看望贾宝玉时的反应: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

听得有人悲戚之声,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

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林黛玉这一句话的分量压过了所有人的眼

泪总和,她表现出对宝玉的充分理解。

如果不同意,王夫人、贾政身为宝玉的父母,从他们的言行中体味为人父母的伤心难过,再结合

林黛玉的表现分析其真情即可。如“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

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

起来,'苦命的儿吓!'”可知作为母亲,她是真的心疼宝玉,为宝玉哭。贾政“贾政听了此话,

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贾政虽然生气暴怒,但听到王夫人的话后也是泪如雨

下,他一方面怒宝玉不争,一方面又悔自己打急了,他也是真的心疼宝玉。至于林黛玉“两个眼

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不多却

发自肺腑,神情上可看出对宝玉真正的心疼。

答案:

(1)B

(2)D

(3)①贾政的心理经历了从生气暴怒到急痛伤心再到羞愧难受的复杂变化过程。②从贾政“眼都

红紫了”“犹嫌打轻了”“更如火上浇油一般”等描写中,可看出贾政生气暴怒;从王夫人解劝

后,贾政“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等描写中,可看出贾政急痛伤

心;从贾母到来后,贾政“又急又痛”“躬身赔笑”可看出贾政面对母亲羞愧难受。

(4)示例一:我同意蒋勋的说法。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人在哭自己年老无依,李纨在哭

自己年轻守寡,贾政在哭自己教子无方、后继无人,贾母心疼宝玉,但始终没有哭,只是在教训

贾政。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哭的眼睛肿得像桃儿一样,只说让宝玉从此后可都改了罢,林黛玉是

真心站在宝玉的立场上,为宝玉哭。

示例二:我不同意蒋勋的说法。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人虽然哭自己年近五十,只有这一

个孽障,但她看到宝玉被打的惨状,一口一个“苦命的儿”,由此可知作为母亲,她是真的心疼

宝玉,为宝玉哭。贾政虽然生气暴怒,但听到王夫人的话后也是泪如雨下,他一方面怒宝玉不争,

一方面又悔自己打急了,他也是真的心疼宝玉。至于林黛玉,她与宝玉惺惺相惜,心意相通,当

然也是心疼宝玉,为宝玉哭。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

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看法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熟悉小说的内容,明确观点,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B、D、C、、

【解析】(1)句意: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

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

求礼义呢?

“而”字表示转折,“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句意为“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句意完整而连

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奚暇”,意为“何暇,哪里顾得上",“奚”用于句首表示疑问,不能在它后面断开,排除C。

故选Bo

(2)D.“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

害百姓的事呢?

故选D。

(3)C.“类比论证”错,孟子运用的是比喻论证,而非类比论证。

故选C。

(4)①“若”,至于;“恒”,固定的;“苟”,如果;“放辟邪侈”,不遵守礼义法度。译文:

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

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②“谨”,慎重办理;“申”,反复地告诫;“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不负戴于道路”,

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译文: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

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5)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知,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

活,使老百姓能够侍奉父母、养活妻子;

②由“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知,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让老百姓能够知礼义,懂孝悌。

答案:

(1)B

(2)D

(3)C

(4)①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

(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②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5)①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使老百姓能够侍奉父母、养活妻子;②慎重办理学校教育,让老

百姓能够知礼义,懂孝悌。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

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上树

去找鱼。”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假使用这

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会胜利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利。”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

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

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

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

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

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

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

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

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

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

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

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丰衣足食,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

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君主走。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

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

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就要回到根本上来:(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

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一些鸡、狗、猪,不要失去(喂养繁

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

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

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

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

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

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

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

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

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

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15~16.【答案】D、

【解析】(1)D.“不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郁闷之情”说法错误。“不必”为“不一定”;

此句意为自古留养老马并不是为了取其体力,而是因为其智可用,诗人表达的是自己虽然已经年

老,但壮心不已,仍可为国效力的情感。

故选:D。

(2)本诗的首联和颔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意思是说诗

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天上飘着云彩,长夜中的月亮更让诗人感到孤独。

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

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思归客”“天共远”“月同孤”等表达了作者的思乡和

孤独之情。诗的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是写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壮心不己,秋

风吹来,感觉自己的病体都将要痊愈。此句表明作者虽然年老多病,当仍壮心不已的心情。最后,

在诗的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中,诗人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

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己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表现了

诗人老当益壮,为国家做贡献的拳拳报国心。

《登岳阳楼》,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

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

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

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诉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

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

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

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

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

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

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登

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

忧思;《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异:

《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

荡的忧思;

《江汉》却流露出了诗人虽己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译文:

我是一个飘泊在江湖之上思念家乡的旅客,堪称天地之间一个迂腐无用的读书人。我像天上的孤

云一样远在天涯,又像漫漫长夜的月亮一样顾影自怜。我虽年届暮齿,心怀却仍然豪迈壮烈;我

病体在秋天沉沉,却对康复充满着信心。自古以来人们就存养着识途的老马,它被人看重的是它

的智慧而不在于它能长途驰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

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

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

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

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1.看标题,明意思。

2.看注释,明缘由。

3.看意象,明意境。

4.看诗眼,明情感。

17.【答案】【小题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小题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故答案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重点字:卿)

(2)为国以礼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