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专题复习学习目标1.结合文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不断变革,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2.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史实,认识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危害,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习重难点:结合文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赋役制度不断变革,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商周:井田制(劳役地租)2.春秋战国开始征收土地税(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3.秦汉时期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徭役更卒、正卒和戍卒了解秦汉赋税:田赋:秦朝缴纳田地产量的2/3作为田赋。汉朝降至1/15,甚至1/30。人头税:秦朝人头税极重。汉朝人头税分为口赋(7-14岁)和算赋(17-56岁)。徭役:更卒【每年一个月,在当地郡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运输粮食等】正卒【每人两年,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每人一年,到边塞屯戍】财产税: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隋唐时期(1)隋朝:废除很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1.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均田制内容: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意义: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税收形式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③保障了财政收入。=2.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税收减少内容:①量出为入②简化税目:地税、户税。③定时:夏秋两次作用:①简化了税收名目,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征税对象由向人丁收税转变为向资产收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保证了国家税收。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特别提醒]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北方丁税、地税,南方:夏税、秋粮,在税粮外又有“科差”。5.明清(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①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②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3)清朝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②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特别说明]摊丁入亩的影响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朝代制度名称征税标准赋役形式赋役种类收税时间唐初租庸调制按人丁实物繁杂不定时唐中后期两税法按田亩多少收地税按财产多少收户税以庸代役主要是货币简化税目定时明一条鞭法按田亩多少一概折银赋役合一清摊丁入亩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趋势:①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②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③赋税种类由繁杂到简单④收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制度(1)定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2)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3)演变①国内关税: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②国境关税时期内容近代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2.个人所得税制度(1)起步:起步于民国时期。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但并没有实施。②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2)演变①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说明]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平衡,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专题训练】1.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汉武帝时,“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明朝时规定,“其累试不第、年逾五十、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仍复其身”。这里三段材料聚焦的古代制度是(

)A.选官制度 B.赋役制度 C.教育制度 D.军事制度2.据推算,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10万;608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610年,大运河全线贯通。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C.“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 D.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3.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①番茄由观赏植物变为百姓餐桌的食用蔬菜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概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宋代官营手工业每遇需要,大都“差雇”登记于簿籍的民匠。所谓“差”就是服役并非出自工匠的自愿,而是官府按籍征发;所谓“雇”,就是官府对服役的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并非无偿服役。这说明宋代(

)A.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 B.赋役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C.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5.《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范仲淹的做法(

)A.有利于基层治理 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C.开创救灾新途径 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6.唐朝,“客户”是指离开原住地、迁往他乡的客籍户,依照本籍户的七、八、九等户标准纳税;北宋前期,“客户”专指无常产者,不直接承担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户承担。这一变化(

)A.表明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缩小 B.折射出赋役制度趋于货币化C.削弱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 D.适应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7.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这一变化(

)A.引导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C.将理学提升为官方独尊 D.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8.元代农学家王祯为某生产工具赋诗曰:“欲免力役繁,排治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国工倍常资,农用知省费。”据此判断,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A.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 B.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C.推动了封建赋役制度变革 D.节省了农业灌溉的费用9.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43亿,这是中国历史上全国人口总量第一次超过1亿;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人口的统计数据为2.04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更是达到了3.13亿。这(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赋役制度的改革C.与高产作物的推广密切相关 D.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0.清军入关前,赋役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新编《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同时另立黄册,“岁记户口登耗”;又立鱼鳞图册,“详载上中下田则”。新的赋役制度(

)A.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B.开启了满洲贵族的封建化C.刺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1.有学者指出,两税法的出现是均田制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这说明两税法(

)A.使土地兼并现象受到抑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12.有学者评价某一制度:“是全面实现人丁徭役税从土地税里征收的制度,使得人口税与财产税合4……实质上是政府从分征人口税、财产税转变为征收单一的财产税。”“做到赋役合一”。这一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里甲制度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令诸州守贰以民间产力高下品差(田产)……民间一夫之费为七八十千,雇夫以行者又倍”。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南宋法条规定:“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诸人户税租应付他处输纳、而愿就纳本县者,转运司量地里、定则例,令别纳实费脚钱。”——摘编自柳平生等《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到乾隆四十二年,贵州实行“摊丁入亩”,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力役征调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历史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赋役制度示意图材料二

缩小行政区划是晋察冀边区改造旧行政的重点之一。旧有的行政区划幅员广阔,一个区所辖村庄有多达几百个的,而华北山地民居普遍分散。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普遍实行小区制度。但在区县机构设置上,相较阎锡山治下的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公安和人民武装两科(部),国民党政权体系上层有复杂完备的组织机构,而村级只有一个村长,这样导致政令到县以下即形同虚文。晋察冀边区的做法是各村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摘编自王龙飞《破旧立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役制度实施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破旧立新”的意义。(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中再举一例制度变革,并说明其是如何“破旧立新”的。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唐朝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均田制上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谷物;调即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收。宋朝募役法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政府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材料二

11—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方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汉朝和明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三段材料中“复其身”的内容,即“免除徭役”,因此材料聚焦的是古代赋役制度,B项正确;材料中商鞅变法涉及奖励耕织的内容,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商鞅变法涉及奖励耕织的内容,与教育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军事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10万;608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可知,隋朝能够调动大量民工参与修建大运河,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B项正确;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虽然对大运河的修建有影响,但不属于重要条件,且民众是被征发劳役,没有热情,排除A项;“赋役折银”制度推行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是主观动因,不属于重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①错误;改土归流是在清朝时期大规模推行的,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这对中国的赋役制度产生影响,③正确;明末,《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能交流其中的数学概念,④正确;③④正确;D项正确;①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营手工业雇佣民间工匠服役,并对服役的工匠支付一定的雇值和食钱,说明宋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民营手工业比较,不能得出“官营手工业居于垄断地位”的结论,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明宋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与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无关,且宋朝的赋役制度也没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的服役并非出自工匠的自愿,不能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数万人不再流徙有利于社会稳定,从而利于基层治理,A项正确;范仲淹主张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B项;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没有体现开创救灾新途径,排除CD项。故选A项。6.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客户”是指离开原住地、迁往他乡的客籍户,依照本籍户的七、八、九等户标准纳税,而北宋前期“客户”专指无常产者,不直接承担差役和力役,而代由主户承担,这一变化说明宋代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赋税,这适应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时期客户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唐宋时期客户的变化情况,材料不涉及赋役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时期客户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据材料“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可知,元代只有部分儒士有世袭的差役优免待遇,使优免权受到血缘影响,而明代的做法则使得享受优免待遇的范围扩大了,有利于更多人习儒,引导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元明两朝统治者对儒学基本态度基本相同,排除B项;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独尊,排除C项;这一变化仅是微小调整,并没有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的诗句描绘的生产工具是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冶铁业的生产效率,A项正确;水排利用水力工作,尚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B项;水排的使用与封建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人口的统计数据为2.04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更是达到了3.13亿”可知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得到极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使得玉米和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且得到推广种植,粮食亩产量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特点是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赋役制度的改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社会的转型”在近现代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同时另立黄册,‘岁记户口登耗’;又立鱼鳞图册,‘详载上中下田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军入关建立起了系统而完善的赋役制度,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白银货币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系,排除A项;满洲贵族的封建化开启于清军入关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说明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丁身改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扩大了税源,B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之后,土地兼并仍然存在,排除A项;两税法出现之前,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度,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至于社会成员身份是否趋于平等,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是全面实现人丁徭役税从土地税里征收的制度,使得人口税与财产税合一……实质上是政府从分征人口税、财产税转变为征收单一的财产税。”“做到赋役合一”,可知是雍正帝时,把丁税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D项正确;材料强调“做到赋役合一”,唐朝的租庸调制不符合,排除A项;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排除B项;明朝时,一条鞭法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不是征收单一的财产税,排除C项。故选D项。13.(1)特点:以运送军粮为主;划分了等级;力役负担沉重;可以出钱雇人代力役。(2)历史原因:采取了先试行,再逐步推进的策略;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配合了“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赋役全书》的重修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关系逐渐松弛。【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1160年,四川总领所调利州路民夫3万余人转运军粮”得出:以运送军粮为主;根据材料一“孝宗时在四川‘巴、蓬、剑、阆,上自三等,每户有出一夫者,出两三夫者’。”得出:划分了等级;根据材料一“淮南地区,据黄翰所言,‘起夫一事,官司敷之税户,税户抑勒佃户。……佃户以为投之死地,父子夫妻相顾号泣而后行’”得出:力役负担沉重;根据材料一“南宋法条规定:‘其支移(民户将税粮送往指定地点)非急切及军期,而人户愿纳支移物价、脚钱者,听。’”得出:可以出钱雇人代力役。(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摊丁入亩’制度自康熙末年首先在广东、四川试行,雍正二年起在直隶正式实行,之后相继在各省推行。”得出:采取了先试行,再逐步推进的策略;根据材料二“同时,各地在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得出:清理土地和统计人口的工作配合了“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根据材料二“并在雍正十二年重修了《赋役全书》,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得出:《赋役全书》的重修使清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情况;根据材料二“从推行后的税率看,一般地多丁少的省份摊丁银税率低;丁多地少、人口密集地区摊丁银税率高,所以原则上是‘原税重者加税轻,原税轻者加税重’,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得出:各省整体税负相对均衡;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关系逐渐松弛。14.(1)背景: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2)措施:实行小区制度,缩小行政区划;县级增设政府机构;基层建立行政部门。任答两点即可)意义:加强了基层治理,使政令易于贯彻落实;有利于吸收基层各阶层积极分子参加工作,培养了大量干部人才;助推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其他根据地制度建设提供借鉴。(3)例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筹建新中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原来的政治协商会议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