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春季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红楼梦》诗歌赏析(第四课时)——咏菊诗4-6首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诗歌的大意,学习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荏苒”“俦”“淹留”“素怨”等词语。2.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3.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史湘云、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咏菊赋事的内容。2.把握小说中咏菊诗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赋之事与史湘云、林黛玉性格特点的关系。教学过程1.情节提要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要求咏物兼赋事,限定七律,不限韵脚,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2.理解诗歌任务一:朗读三首诗。对菊枕霞旧友(湘云)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注释: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4.荏苒——时光渐渐过去。供菊枕霞旧友(湘云)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拋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注释: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3.“几案”句——即“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5.霜清——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6.“圃冷”句——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久留忘返。咏菊潇湘妃子(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2.欹——通“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霜,指代菊。写,描绘,这里说吟咏。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6.一从——自从。评章——鉴赏,议论。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任务二:菊花诗的写作要求是咏物兼具赋事,请同学结合诗歌题目和正文来说说,这三首诗围绕菊花写了哪些事情?参考:第一首诗,写了菊花从其他园圃移来,对诗人来说贵比黄金,有着深浅不同的颜色的美;诗人喜爱得忘带帽子、靠着光秃的篱笆,坐在菊花边,抱着膝盖吟诗;想来想去没有比菊花更清高傲世的,看来看去没有比诗人更理解这种情怀和脾气的,所以只有诗人才是菊花的知音啊!不要辜负这慢慢流逝的秋日时光,要珍惜彼此相对的每一分一秒。第二首写了诗人把菊花摘下来插在花瓶里摆进房间里,这样无论弹琴还是饮酒,都能和菊花作伴,菊花供在案头使整个房间显得幽静雅致;诗人隔着座位都能闻到幽香,于是抛开书卷,凝视菊花;菊花的清雅,给睡在纸帐中的诗人带来了新奇的梦境,恍若回到过去夕阳西下时在园圃中和菊对视的时刻;诗人欣赏菊花的清高傲世,是因为有着一样的脾气,所以面对春风桃李般的世俗荣华也不会留恋。第三首写的是,诗人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像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低吟;诗人用蕴藏灵秀的笔,写赞美菊花的诗,还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吟诵;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孤傲的情怀,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传颂,直到今天。任务三:试结合这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1)菊花诗的评比:……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2)这三首诗众人的评价分别是: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向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湘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计。”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总结鉴赏:咏白海棠时,湘云压倒群芳,可见湘云的诗才非同一般。菊花诗,湘云虽未拔得头筹,但是两首诗写得都很不错,为此两首诗都题名上榜。黛玉评价湘云《供菊》的“圃冷斜阳忆旧游”是所有诗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所谓“背面傅粉”(又称背面铺粉,本是绘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处理方法,就是在作画的绢面上涂一层铅粉,然后再作画,从而把画面衬托得更加清晰、鲜明。这种绘画手法被借用于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写作技巧,通常指作者要表现的是甲,却不写甲,而借助于对乙的描写,通过乙突出甲),在这里就是用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可谓构思新奇。李纨认为林黛玉《咏菊》的“口齿噙香”超过了湘云,应该是黛玉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借代手法,既是以香代菊,又以香比喻丽词佳句,写法很是巧妙。纵观整首《咏菊》,拔得头筹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紧紧围绕“咏物兼赋事”的命题要求,艺术地处理为“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咏花的同时更在诉说自己无人理解的孤高。“秋心”即感秋而生的情怀,可以感染每一位她的读者。3.诗中窥人任务四:说说你从人物所写的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史湘云和林黛玉形象?明确:史湘云在她的两首菊花诗里,都赋予菊花“傲世”的特点,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与菊花的关系——“看来惟有我知音”“傲世也因同气味”,那也就让读者自然地理解了诗中所赋之事——整日不拘礼法地与菊花相对、抛却书本也要欣赏供在瓶中的菊花。自从陶渊明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史湘云既有才思敏捷的女孩性情,又有傲视才高、洒脱风流的名仕风度。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小说情节中,既有同床共眠的安稳和睦,也有玩笑时的打打闹闹,但是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出众的才学,让她们既敏感又坦荡,既自尊又自卑,因此对于菊花,她们有共同的认识,对于菊花诗,她们表现出互相赏识,正是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的复杂性格的外露。4.拓展阅读任务五:阅读唐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试结合人物生平分析“菊花”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释:1.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五岁便可对诗,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2.不第:
科举落第。3.九月八: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4.杀:
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5.黄金甲:
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6.飒飒:
形容风声。7.青帝:
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8.报:
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明确: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的记载,《不第后赋菊》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题菊花》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