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摘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材料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分别对应了工匠的本分、追求、作风和使命。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三个维度。对照来看,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而这些品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首先是求新。求新即追求创新,即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中所提倡的“尚巧”这一创造精神。中国古代早期的民间手工业者,也称“民匠”“工匠”或“手艺人”,从最早的制作衣食到木质建造,再到炼铜炼金的器械制作,随着生产资料的扩充和材料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匠人们自发的研磨自己的手艺和技巧,以期能制作出更好的产品。这种“尚巧”的风尚也记录在春秋战国《周礼》的《考工计》一篇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以及《礼记·正义》中也指出看工匠所制作出的器物即可判断其技艺巧拙,再如鲁班等中国古代名匠往往被称为“至巧”“巧士”“能工巧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有“工巧饰也”的提法,意在说明工匠都是有技艺的灵巧之人。而这些古代工匠又是在社会各个行业从事“百工”之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制造业对智慧和技巧的追求,这种追求其本质就是不断求新,开拓“工”业,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求生存和更好发展的智慧和创新追求。其次是求精。早自春秋时期开始,《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描绘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打磨产品、精细工作的诗句。宋代朱熹在为《论语·学而》做注时讲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己精,而益求其精也”更是将古代匠人们钻研手艺、打磨产品的这种精神上升到精益求精的品格和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的高度上来,“精益求精”这一影响了中国社会千百年的成语也由此而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从业者始终贯彻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匠传统,这是手艺人和工匠自农耕社会开始求生存、求发展,立足于自己行业的工艺之道,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手艺和产品质量,使得精雕细琢成为一种高尚的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求精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己工作和职业负责任的态度,在当代社会进一步演变成了“敬业”的劳动价值观。最后是求真。既指的是对待工作的诚实守信、专注认真的态度,也包含把握工作客观规律更好掌握工作方法的“求真理”“实事求是”之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求真还体现在对“工匠之道”的形而上意义的追问上,如《庄子》中所提倡的道家思想指出道是掌管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人追求自由理想的最高境界,顶级的工匠追求的不仅是手艺和技巧上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对生产和事物本质意义上的深刻认识,即所谓的技艺融合于道,通技艺即通道;儒家思想所讲的“道”虽然不是指的事物本质规律,但更加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部分,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指的就是真君子不应限于自己已有的技艺,而是要将技艺演变为通晓事理、有道有义的人格境界;随着宋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四大发明、航海技术等的飞跃发展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追求探索更广阔世界、追求开拓人类认识极限的“求真”品格。(摘编自殷妙苗《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继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与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所论如出一辙。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就是精益求精,惟其如此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技艺水平。C.材料二认为,传统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求新、求精、求真上是相同的,这在古代文献有记载印证。D.材料二认为,求真既是工作中的诚实守信、专注认真的态度,也是把握工作规律、掌握工作方法的追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强调工匠精神由来已久,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弘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工匠精神。B.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悠久文化传统。C.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结构,首段总说,然后从求新、求精、求真三个角度横向展开论述。D.两则材料都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意蕴,但论述的角度和思路各有不同。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B.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D.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论语》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请结合材料谈谈各自表达的侧重点有何异同。5.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答案】1.C2.B3.D4.相同点:两处引用都用来表现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强调的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同点:前者通过引用侧重于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角度提出标准和要求,后者侧重于从传统文化中溯源,把握工匠精神传统和现代的联系。5.①体味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鉴古知今,继往开来。②把握工匠精神的意蕴和内涵,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③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劳动实践中继承、弘扬工匠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求新、求精、求真上是相同的”错,原文是“对照来看,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是“相通”而非“相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对比论证”错,原文是“对照来看,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应为类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要在新时代诠释并践行工匠精神。A.只强调“行”,否定了“知”;B.主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C.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强调知行并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和目的的能力。相同点。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精益求精”时引用论语的句子,“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强调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材料二在论述“求精”是引用论语的句子,“《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描绘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打磨产品、精细工作的诗句”,同样也是强调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可见两处引用都用来表现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强调的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同点:材料一论述的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论述“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时引用这个句子,进一步说明“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引用侧重于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角度提出标准和要求;材料二是论述新时代工匠精神和传统工匠精神的“相通”之处,侧重于从传统文化中溯源,论述“求精”时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开始”,《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描绘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打磨产品、精细工作的诗句。引用侧重把握工匠精神传统和现代的联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照来看,新时代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二者在求新、求精、求真等存在相通之处”,因此我们要体味工匠精神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鉴古知今,继往开来。②材料二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角度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材料二也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因为我们要把握工匠精神的意蕴和内涵,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③材料一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要在具体劳动中传承古代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弘扬新的工匠精神,我们要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劳动实践中继承、弘扬工匠精神。(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拂晓,迷蒙的浓雾笼罩在北河沿葱郁的洋槐树上,故都的清晨还沉在朦胧的雾霭中。这时,临时睡在北大三院的卢嘉川已经起了床。他在二楼许宁的宿舍里,两个人挤在一个小铁床上,睡了半夜。清早他起来了,许宁还睡得正香。他一边用手梳着蓬乱的头发,一边悄悄推开屋门。门开了,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他踮起脚尖活泼地行着深呼吸。虽然疲乏,虽然眼睛因缺乏睡眠,密布着细细的血丝,但他的脸部却充沛着活力和青春的愉快,正像这清新的早晨。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因此,每一个革命同志都不得不随时提高了警惕。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没看见什么,正想翻身走进房里时,一辆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奔向北大三院的大门口来,接着停在大门口上。不一会儿院子里出现了几个便衣的和西装的形状蹊跷的人……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不行!他们还没有注意你……我不能在这屋里。如果我被捕走,请你快对徐辉去说一下。”说完,不管许宁还伸着胳膊要拉他,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整个北大三院的学生宿舍,像滚开水一样地沸腾起来了。拥上来大群带着盒子枪的宪兵在卢嘉川常住的——吴大刚的屋里一个人也没找到之后,就分头奔向学生们的各个房间乱翻起来。三个宪兵跟着一个便衣特务闯到许宁的屋里,许宁还在蒙头大睡。“妈的,还睡哪,起来!”一个枯瘦的手扼了一下许宁的喉咙。许宁从梦中惊醒,愣愣地望着站在床前的宪兵们。“有个姓卢的——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跑到你屋里来没有?”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宪兵们乱翻一气。床上、床下,小小的屋子哪里能藏什么人,于是屋门砰地一响,他们又一窝蜂似地闯了出去。楼上楼下乱成了一片。大皮靴的橐櫜声和大声叱骂乱扔东西的声音交响在一起,把这宁静严肃的最高学府搅扰得人人惊惶不安。二楼上的拐角处,一个挂着“工役室”牌子的小屋,屋门虚掩着,里面好像寂然无人。一个年轻的宪兵走过去,仔细地望望这小屋墙上的木牌就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屋里的窗户关闭着,里面黑黑的,迎面一股恶浊的空气扑过来,这宪兵后退了一步,用力一下把屋门大打开。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宪兵皱着眉头,用力呸了一口唾沫,像躲避瘟疫似的,又把屋门用脚砰地一踹,转身走开了。从早晨六点,直翻到十点,北大三院的楼上楼下几乎要全部找遍了,宪兵三团和市党部的“剿共”能手们,也没有找到他们可以邀功请赏的卢嘉川。最后还是抓走了几个学生,这才悻悻地走了。二楼工役室的屋门半开着,宪兵们在这儿过来过去地走过好几趟,但卢嘉川在工友老王的铺上却静静地躺了四个钟头。同学们嘁嘁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他猛见一个青年人穿着他的灰大褂戴着他的小帽盔的稀奇样子,不禁一愣。当他看出这是常来这儿的学生卢嘉川时,他立时什么都明白了。小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连声说:“好险!好险!宪兵三团的,今个也要抓您哪吧?”“也许是吧,不多抓点老百姓,他们发得了洋财吗?”卢嘉川一边说着,一边脱去了的衣服,并且替他叠好被子,扫去尘土,打开窗户。老王手里提着一把水壶,叹了口气,说:“我真是喜欢你们,我有好几个朋友——学生,全像您这样,可是他们都被捕啦。……唉,我不叨叨了,您忙着呢。您哪,您先别走,要走,我到外边先给您瞧瞧去,万一留下狗腿子……您哪,等等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革命组织遭到破坏,情况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每一位革命同志都提高了警惕。B.“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说明许宁知道卢嘉川没出事,心下轻松了很多。C.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其实是工友老王,是老王掩护卢嘉川躲过了一劫。D.老王在卢嘉川临走之前留住他并为他探路,表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关心和爱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朦胧寂静的氛围。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卢嘉川等人物形象,生动细腻。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D.小说多次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使得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读来更有趣味性。8.第三人称通常被称为“全能视角”“上帝视角”,请你简析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9.复兴中学高一年级部召开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本文,谈谈该怎样实现青春的价值。【答案】6.C7.C8.①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日本侵华,有助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②客观展现了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畏艰险、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卢嘉川等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9.①青春的价值在于团结奋进。小说中当卢嘉川遇到危险时,许宁再三拦住他,想为他分担;老王也为他把风;②青春价值在于勇于担当。当白色恐怖笼罩之时,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仍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勇于承担革命的重任;③青春的价值在与机智勇敢。当日本宪兵和走狗追捕卢嘉川时,卢嘉川乔装打扮,成功在敌人眼皮底下避过检查,可谓智勇双全;④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信仰,坚定执着。在革命机关被破坏、革命同志被捕,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毅然决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信仰卓绝。【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看到的其实是工友老王”错误。结合“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可知,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是卢嘉川伪装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错误。《百合花》淡化小说情节,体现诗化小说的特质,与选文不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分析鉴赏的能力。由小说“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可知,全知视角,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通过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故事产生的背景——日本侵华,有助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和理清人物关系;由小说“他一边用手梳着蓬乱的头发,一边悄悄推开屋门”“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通过卢嘉川的“推开、炯炯地、默然地观察、一跃而起”等一系列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客观展现了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畏艰险、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性格特征;由小说“虽然疲乏,虽然眼睛因缺乏睡眠,密布着细细的血丝,但他的脸部却充沛着活力和青春的愉快”“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等内容可知,通过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揭示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卢嘉川等青年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描写表现了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小说“‘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他心里高兴着”可知,革命者之间团结一致,故青春的价值在于团结奋进。小说中当卢嘉川遇到危险时,许宁再三拦住他,想为他分担;老王也为他把风;由小说“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我不能在这屋里。如果我被捕走,请你快对徐辉去说一下”“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可知,青春的价值在于勇于担当。当白色恐怖笼罩之时,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青年同志仍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勇于承担革命的重任;由小说“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宪兵皱着眉头,用力呸了一口唾沫,像躲避瘟疫似的,又把屋门用脚砰的一踹,转身走开了”可知,青春的价值在与机智勇敢。当日本宪兵和走狗追捕卢嘉川时,卢嘉川乔装打扮,成功在敌人眼皮底下避过检查,可谓智勇双全;由小说“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但卢嘉川在工友老王的铺上却静静地躺了四个钟头”“卢嘉川一边说着,一边脱去了的衣服,并且替他叠好被子,扫去尘土,打开窗户”等内容可知,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信仰,坚定执着。在革命机关被破坏、革命同志被捕,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卢嘉川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毅然决然地坚持革命的道路,信仰卓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师说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经师授受,章句训诂①;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辗②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材料二: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注】①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②輾(chǎn):笑。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亦至道A所寓B必从C其人D而后受E不从其人F无G所受也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妨去而就乙”与“别君去兮何时还”两句中,“去”字的意义用法不同。B.“梦寐必将有警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句中,“焉”字意义用法不同。C.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D.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12.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生而老师教;经师讲授学业,分章析句解释词义;史学渊源,笔削义例;这些都是道家思想所包括的。B.人们对于竹简帛书所载之外的心得传授、口耳相传的知识,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C.韩愈用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轻视师道的现象。D.两则材料都针对了当时师道失传久的现象,又各有侧重;同时都借助语气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以为生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14.在作者看来,从师于“不可易之师”有何作用?【答案】10.BEF11.A12.A13.(1)人失掉了尊师之道,则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根本、凭借),犹如没有了身体,则无法生存(或没有了用来谋生的职业或办法手段)。(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14.①可以学到古人的心传,弄明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的东西②可以得到学问,意会到文章的治国救世中快慢甘苦的体验;③可以学习技术上的精深与对隐秘精微之处的独到的见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也是至道所在之处,一定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己便一无所得。“此亦至道所寓”是主谓句,其后B处断开;“必从其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从”和“受”是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受”后E处断开;“不从其人”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为动词,离开。句意:不妨离开他再拜某乙为师。/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B.正确。助词,无义;兼词,从这里。句意:睡梦中一定会有所警示的。/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道家思想”错误,原文“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皆为道体所该”指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尊师之道;“所以”,……的凭借;“无以”,没有用来……的。(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学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结合“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可知,可以学到古人的心传,弄明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的东西;②结合“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可知,可以得到学问,意会到文章的治国救世中快慢甘苦的体验;③结合“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可知,可以学习技术上的精深与对隐秘精微之处的独到的见解。参考译文:材料一:师说人失掉了尊师之道,则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犹如没有了身体,则无法生存。所以父母生而老师教,这个道理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这就是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与他一起死,可以与他一块活,不管东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缘故。经师讲授学业,分章析句解释词义;史学渊源,笔削义例;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古人在“书中不能详尽地表达自己的语言,而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心得传授,口耳相传,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这是说必定要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如果不是那个人,那么自己就无法得到古人的心传,这就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学问上的专家,文章的治国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至道所在之处,一定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己便一无所得,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至于讲解经传,没有别出心裁的旨意;纠正文辞,看不见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别人都知道、都能做到,只是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我的老师;不能自始至终师从某甲,不妨离开他再拜某乙为师;某甲不告诉我,某乙也可请教,这与儒家大道没有什么关涉,这就是那种可以改换的老师。巫医与各种工匠的老师,固然不能与儒家所说的老师相比,但是技术上的精深,古代专门从事某种事业的那些专家,对隐秘精微之处也有独到的见解,师从那个人便能得到他的传授,不是那个人便得不到这种传授,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唉!师道失传已经很久了。有志之士,找遍天下,也没见到那种不可改换的老师;但考察古代人物,有使人怦然心动的,不禁粲然而笑,热泪潸潸而不知从何而来,这也是我的老师。没看见那个人,而对我在暗中传授,如同孤儿从像片图画上见到去世的父亲,虽然无人告诉他,睡梦中一定会有所警示的。材料二:师说人们关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登楼①唐·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B.颔联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C.颈联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D.尾联中诗人喟叹刘禅亡国而世人无力回天,人们在高楼落日下聊天时提起诸葛亮,遗憾满怀,表达了无可奈何的伤感。16.有人评论《登楼》“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也有人评论《登高》“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二诗各有千秋。请比较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的异同。【答案】15.D16.(1)相同点:①寓情于景。《登楼》中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登高》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②直抒胸臆,《登楼》首联写在万方多难时,登上此楼,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黯然心伤;《登高》后两联“悲秋”“潦倒”写得沉痛,直接抒发离乡万里、暮年悲秋、苦病潦倒、国难家愁的情思。(2)不同点:①《登楼》以乐景衬哀情:首联写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登高》以哀景衬哀情,以萧萧“落木”之哀景衬托诗人晚年独自登上高台的孤独苦闷之情;②《登楼》主要通过用典抒情(用典明志):尾联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无奈。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而《登高》没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喟叹刘禅亡国而世人无力回天”错误。“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此联借古讽今,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抒情手法上的异同的能力。(1)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登楼》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两首诗歌都是直抒胸臆。《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上高楼满怀伤感看繁花,万方多艰难令人触目惊心。首联写在万方多难时,登上此楼,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黯然心伤;《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后两联“悲秋”“潦倒”写得沉痛,直接抒发离乡万里、暮年悲秋、苦病潦倒、国难家愁的情思。(2)不同点:《登楼》首联提挈全篇,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登高》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以哀景衬哀情,以萧萧“落木”之哀景衬托诗人晚年独自登上高台的孤独苦闷之情。《登楼》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全诗写景抒情,并无用典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傲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在《武陵春·春晚》中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遗憾。李煜的《虞美人》中类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雨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文人的宠儿,诗人们常用它来表情达意,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使我不得开心颜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夜来风雨声⑥.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摧、事、雕栏、砌、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造太阳”被认为能克服人类能源和碳排放问题,因此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进展尤其备受市场关注。它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氘,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或聚变反应,是将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相互碰撞形成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①。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能量释放的过程并没有遵循物质守恒原理,聚变的原子核部分物质被转化为光子。利用核聚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核聚变点火。那么,②?核聚变点火是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等于或大于输入能量的时刻。在聚变反应堆中,当核聚变点火成功,聚变反应就会③。这些粒子会加热等离子体,释放出更多的α粒子,最终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反应。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释放出大量的能量②什么是核聚变点火呢③释放出一些α粒子19.“人造太阳”被认为能解决人类能源和碳排放的问题,因此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进展备受市场关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上文最后说“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下文也说到“这个能量释放的过程”,这表明核聚变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应填:释放出大量的能量。②此处是一个问句,下句“核聚变点火是指……”回答了问题,应填:什么是核聚变点火呢。③下句“这些粒子”“释放出更多的α粒子”表明聚变反应会释放α粒子,应填:释放出一些α粒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克服……问题”动宾不搭配,改为“解决……问题”。成分赘余,“尤其”和“备”语义重复,应删掉“尤其”。(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可谓①,但他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死磕”9年,直到1973年,袁隆平团队才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出发,向两系法进军。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喜讯②,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经过数十年多年努力,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到了2020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冲击目标:研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有生之年,我要实现20吨/公顷(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袁隆平说。一粒好种子足以改变世界。如今,袁隆平生前被人嘲笑是③的“禾下乘凉梦”,正通过一代代人努力实现。20.在文章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1.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加点词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交第一代。B.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22.以上是一篇通讯中的一段,该通讯因其语言生动形象而被推荐参加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你认为该语段是如何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答案】20.①举步维艰;②接踵而至/纷至沓来;③异想天开21.B22.观点:语言上生动形象。理由:①用“硬骨头”比喻杂交水稻研究这一难题,突出了杂交水稻作为世界性科技研究之难;②“死磕”“三连跳”用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袁隆平工作的坚持与成效;③引用袁隆平自己的话语,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④融叙述、说明为一体,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叙述的方式写袁隆平不断研究并挑战超级杂交水稻的目标,通过列举数字形象具体地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推断研究条件差,故可填写“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抬脚行走十分困难。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多用于表示处境艰难。第二空:依据“三系法研究成功了”“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喜讯”推断成功的喜讯不断传来,故可填写“接踵而至”或“纷至沓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第三空:依据“禾下乘凉梦”“被人嘲笑”推断之前人们认为袁隆平的梦想不切合实际,故可填写“异想天开”。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硬骨头”是特殊含义。A.特定称谓。B.特殊含义C.反语。D.引用。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原文“他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使用了比喻修辞,将研究杂交水稻比喻为啃“硬骨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了杂交水稻作为世界性科技研究之难。“‘死磕’9年”“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将流行语引入文中,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形象地突出了袁隆平工作的坚持与成效。“有生之年,我要实现20吨/公顷(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引用通讯人物自己的话语,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主人公更有亲和力,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融叙述、说明为一体,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叙述的方式写袁隆平不断研究并挑战超级杂交水稻的目标,“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