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_第1页
杜秀: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_第2页
杜秀: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_第3页
杜秀: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_第4页
杜秀: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谈网络议程设置作者:杜秀电子邮箱:移动电话: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邮政编码:3610052008年3月

摘要2007年中国网络舆论异常活跃,涉及内容广泛,讨论程度深入。本文将从2007年中国网络热点话题入手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并就网络议程设置进行简单讨论。笔者认为网络以其自身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的特点,对传统的议程设置构成了有力挑战,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应该理性看待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关键字:网络;舆论;议程设置

AbstractIn2007,networkpublicopinionsareveryactiveinChina,withextensivecontentsanddeepdiscussions.Thispaperwill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publicopinionsandwilldiscussthechangesofagendasettingaccordingto“2007NetworkHotTopics”.Thewriterbelievesthatthenetworkhasremarkablychallengedthetraditionalagendasettingwithitsopenness,interactionandpromptness,andhasbeenforminganumberofnewfeatures.Weshouldtreatimpactsofthisnewmediaagendasettingrationally.Keywords:network;publicopinion;agendasetting

目录TOC\o"1-2"\h\z\u摘要 2Abstract 3一、2007年网络舆论特点 5网络论坛异常活跃,舆论平台相当发达 5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年龄结构日趋年轻 6网络舆论影响重大,政府积极关注舆情 6二、媒介议程设置的变化 7主体泛化,突出个体力量 7客体多样,衍生范围广泛 7过程灵活,加快议程建设 8三、理性思考新媒介影响 9参考文献 10【作者简介】 10

一、2007年网络舆论特点2007年被称为“网络公共元年”。这一年,中国网络舆论异常活跃,网民们关注的事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正在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并且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新的重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列举了部分网络媒体细心梳理的网络焦点——2007年最受网民关注的十大事件。另外有热心网民对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话题进行了总结,据凯迪网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牵动网民心绪并引起热议的话题有42件,涉及内容相当广泛。除了煤矿安全事故,2007年中国网民忧国忧民的视线,锁定了诸多事关重大公共决策的事件,诸如陕西华南虎虎照的真伪之辩、山西“黑砖窑”的曝光、厦门PX项目的迁址、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以及关于《物权法》的大讨论等。图为2007年最受网民关注的十大事件,以及3家具有代表性的BBS论坛对这些事件的发帖量统计。数据来源:2008年社会蓝皮书张铁制图2007年中国网络舆论显示出了比以往更强的活力、比任何一种媒介都更大的影响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论坛异常活跃,舆论平台相当发达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汝信,陆学世,李培林.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为网友设置了论坛和社区,如新浪论坛、搜狐社区等;高校和社会团体也都设有BBS讨论区,如厦门大学鼓浪听涛BBS、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等;集合了各种讨论区的综合性社区论坛网站,如天涯虚拟社区、西祠胡同等;以及专业性质的社区平台,如知识宝库考研社区、极品音乐论坛等,还有一些在地方具有很高人气的虚拟社区,如北京的北京人论坛、厦门的小鱼社区等。这些论坛都有预先分类的讨论区,论坛数量有限,而在“百度”贴吧,任何一个网民都拥有随时设立论坛的自由,据统计,百度上平均每天发布新帖200多万条,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可见网民在论坛中的活跃程度。另外,网名还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博客、手机短信等平台发表意见,传递观点。在即时通讯方面,很多网民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到3000万人腾讯科技.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3000万成我国最普及网络应用.2007年8月20日./a/20070820/000192.htm;手机短信和博客虽然是小众的网络媒介,也发挥着重要的舆情传播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为“记述自己的心情”转变为就某些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写博客了,据CNNIC调查,截止2007年11月,我国活跃的博客作者数已达1691.3万人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汝信,陆学世,李培林.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腾讯科技.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3000万成我国最普及网络应用.2007年8月20日./a/20070820/000192.htm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7年12月.第10页CNNIC.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6年10月.第9页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年龄结构日趋年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9页。这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者。与发达国家的网民相比,中国的网民更年轻,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2%,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70.6%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9页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3页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7页网络舆论影响重大,政府积极关注舆情细数2007年网民热议的社会话题,大量议题都是从老百姓的小事引发的涉及国家公共决策的事件,成为了政府必须积极正面回应并且改进措施的强大驱动力,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网络舆论的巨大威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不讳言乐于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两会及十七大都为网民提供了与中南海互动的良机,如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问中,也以网友提问作为开场白,足以说明网络舆论已经是政府不得不重视的新兴力量。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引发的各种新问题,政府也在做积极的调查和实践,如联合专家学者进行“网络暴力”的深入研究,制定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等对网络传播行为进行规范等,一方面及时回应网友关注的话题,另一方面对部分极端思想进行疏导。

二、媒介议程设置的变化2007年的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新兴的媒介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方式之下,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受到了极大冲击。在此至少可以为网络中的议程设置总结出三个特点。主体泛化,突出个体力量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人们所讨论的议题都是由传统媒体进行设置。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报道的频率和强度来影响人们对这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几乎都由媒体所设置,正如仙托·艾英戈和唐纳德·金德的议程设置假说所描述的:国家新闻媒介极为关注的问题变成了被受众认为是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斯坦利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08页而当人们逐渐认识网络,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沟通之后,人们开始自己设置议题。由于信息能够通过网络快速地传播与繁殖,人们可以轻易地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变成大众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在互动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之下,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门槛降低,网民可以直接参与议题的设置。网民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公民记者,创造着大量丰富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有时也称公共新闻。斯坦利公民新闻: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有时也称公共新闻。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17页网民们通常通过建立博客、个人主页,登陆论坛发帖等方式传播信息。例如,2007年3月末,网络上流传一篇《重庆最牛钉子户》的帖,帖中附图上是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里的孤岛。这本来只是成千上万起拆迁中的一起普通纷争,但由于当时正值物权法实施之际,引起了网民们的高度关注,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之下,这起纷争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并卷入巨大的社会能量。事件最终得到妥善的解决,并被上升到了物权法、公民社会胜利的高度。在这场事件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草根阶层与经营阶层、政府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堪称经典。客体多样,衍生范围广泛传统媒介通过安排议题的优先次序来进行议程设置,必然受到本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限制,局限性非常明显。在网络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各种思想碰撞,相对自由的信息流动方式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只要能够激发网民的兴趣,就有可能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大众议题。网络传播不再遵循传统媒体那样严格地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网民特征的多样性很容易使议题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议题。如2007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的“华南虎事件”。从10月初公布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周正龙拍到的华南虎开始,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纷纷卷入此事件,并形成整个中国网络旷日持久的追查事件真相的热潮。网民们就此事从各个逻辑层面和技术层面,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探讨,去伪存真,试图引导事件走向真相。遗憾的是,涉及此事件的各级政府表现出的不作为和诚信危机,并且没有落幕的迹象,使事件渐渐不了了之。华南虎事件表现出了网民的理性和力量,并不一味相信媒体或政府的说辞,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找出真相,在科学技术层面和社会人文方面都进行了深刻思考,表现出了中国媒体在这场事件中的巨大进步。过程灵活,加快议程建设媒介议程设置最初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影响人们想什么,但随着人们社会参与程度的深入,议程设置逐渐发展为宏观层面的议程建设——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媒介、政府和公民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斯坦利·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09页网络传播环境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织,传者与受者,报道对象与传受双方可以建立最直接的联系,得到最大限度的互动交流,传播与反馈更加及时迅速,过程也更加灵活便捷,使得人们可以就更多的问题作更加深入地探讨,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引起网民热议的十大事件,几乎都是由某一件具体事件进而引发了舆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大讨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如贯穿全年的厦门PX事件。事件源于可能危及两百多万市民的健康和生命的PX化工项目,绕过了科学家的论证和民意就仓促上马,厦门市民在6月初通过转发短信自发行动起来,用“万人集体大散步”的形式进行抗争和维权。在媒体,特别是网络的积极推动下,政府与民众积极沟通,此事件在年底终于取得了相对圆满的结果,PX化工项目改迁他地。在这一事件中,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网络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地传统媒体舆论一致的情况下,新的传播手段突破传统框框,把民众的话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在做出缓建项目的决定之后,也利用短信和网络等传播方式向市民释疑,这说明无论是民众和政府都看到了新兴传播手段的巨大力量。从PX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民对议程建设的贡献,网络传播快速、互动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政策的积极作用,推进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与共赢。

三、理性思考新媒介影响通过分析2007年网络舆论热点问题和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及变化,我们发现新兴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者大众的视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网络受众的注意力不再受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他们有更强的自主性,开始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设置议程,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利用网络陈述事实、发布评论,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进而反过来“设置”媒体的议程。由网络受众自主设置的议程,能够表达更多受众的意愿,代表更多受众的需求,发出来自网络大众的声音,受众表达自身意见的渠道大大拓宽,力量大大加强,比传统媒介设置的议程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受众自行发布的议题信息来源广泛,比传统媒介更具有灵活性,呈现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展开许多相关话题,使得议程在网络受众的互动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衍生能力。虽然网络的快速、互动等特点冲击了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带来了民主、法制、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革新和发展,但网络的松散、复杂的系统结构,也带来了诸如“把关人”角色的缺失,信息传播无序等一系列问题。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导致部分网民自律性差,常常发布虚假和错误信息,轻则夸大其词,重则颠倒是非,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带来不良的社会效应。由于网络信息的监管相对困难,网络受众的自主议程设置大多缺乏系统、正确的引导,而使网络议程流于庸俗,过分娱乐化,造成网络文化的低俗化。另外,网络信息的内容分散,受众个体差异大,从某种程度也限制了议程的大范围传播。而在网络用户中处于多数群体的网民在议程设置中又占有优势地位,在影响议程的同时也会变相剥夺少数群体的话语权,形成了某种意义的媒介歧视。所以,针对新兴媒介的发展趋势,以及网络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