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二轮复习路径探究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改理念,并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二轮复习的整体定位与标高二轮复习专题的拟定与实施备考考向把握、调适与应对123二轮复习的整体定位与标高整体定位与标高:立足于高考理论研究、校本教研和学情考情三个方面综合考量。
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引领国家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指导各地各校进行课程改革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具有权威性。高考理论1.精研课标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一核四层四翼是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制定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准绳和量尺,更是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高考理论2.精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理论3.精研《中国高考报告(2024)》金线:核心价值--立德树人---为什么考?银线:能力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考什么?串联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怎样考?校本教研支撑第一章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第二章重要教学理念和方法第三章教学进度安排第四章各阶段教学标高的梯次安排第五章历史学考教学定位第六章训练命题第七章培尖第八章研究与学习第九章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委员会第十章备课组建设与集体备课第十一章《读本(高中)》实施方案1.明晰备考方向2.加强专题复习3.加强对时政热点、学术问题研究4.加强不同题型训练,开展题型专题训练5.夯实做题细节,聚焦提分元素学情考情分析1.一轮复习得失分析基础知识落实尤其阶段特征把握相对较准时空维度能掌握60%至70%答案组织少章法审题能力有缺陷材料信息缺提炼知识迁移无方向不够精准系统情境与具体时空关联能力不强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应试技巧。(比如圈点勾划习惯、错题积累与反思习惯)2.以考情诊断学情示例1:湖北省十一校联考学科分析1、深入研究新课标及近年高考题目,特别注意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时政热点,形成对国家意志和时代声音敏感性。2、平时要强化情境教学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3、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要特别注重唯物史观的学习。4、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渗透和培育历史空间观念。 5、合理规划训练安排。在一轮复习推进的过程中关于通史考试与专题训练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薄弱考点和题型,下一阶段,重点将继续在选择性必修一、二的政治经济史专题和选择题上进行落实强化。同时,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训练、考试的效果。每周历史晚自习标准考滚动训练上周两次考试中错误率较高的试题,改编情境设置、改编设问角度和改编选项相结合引导学生消化易错点,夯实基础。 6、合理规划落实好读书安排,协调好同步读和跨步读。现阶段重点解决选择性必修部分的重要概念和分析性的知识记背。
7、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考试习惯的指导。示例2:日常性训练评讲分析(链接)历史二轮复习计划(链接)每周计划示例:二轮复习专题的拟定与实施
(一)专题拟定的课堂思路
二轮复习课怎样才能高效?一节课哪些环节有效?哪些环节无效?要增强专题课堂设计意识
要增强能力培养的意识
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15+15+10模式为主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在实战考题中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全方位要把握高考各种题型的特点、规律和方法
(二)专题拟定的原则性思考重点性原则:根据课标、学生学情、考情要求确立重点专题。基础性原则:专题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紧扣教材知识,培养关键能力。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为前提,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材料、方法指导、解疑答难。
按照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结合当前学生认知,考虑可操作性,将二轮历史复习分解为11个专题。(三)专题实施示例专题结构组成部分:补充考题或考情分析(不在学生资料中呈现)时空定位专题线索知识整合微型知识点或微型专题补充(不在学生资料中呈现)专题训练(高考真题、各地联考试题、提醒考法指导)示例: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答案】(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
专题导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董仲舒尊崇儒术、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为儒学注入了许多新内涵,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古代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时空定位线索一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后,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学派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技是实用科技的代表,服务于农耕经济的需要,在医学、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世俗艺术是三种主要的类别,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线索四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突出、灿烂辉煌,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整合一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整合二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整合三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整合四古代中外文明交流
整合一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发展的历程时间概况远古时期多元起源,以华夏族为核心,多元一体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天命神权,“敬天保民”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儒学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秦汉时期①思想: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②两汉史学:《史记》《汉书》。③两汉文学:汉赋、乐府诗。④两汉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造纸术儒学改造和独尊: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神学化、官方化、世俗化)魏晋至隋唐①思想:儒、道、佛交汇融通,玄学盛行。②文学:魏晋南北朝的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唐诗。③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已完备。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文人画兴起。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④科技: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唐朝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政府颁发的《唐本草》辽宋夏金元①思想:宋朝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②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③科技:北宋出现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和简仪、元朝王祯的《农书》。④少数民族文字创造: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儒学转型与成熟: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哲学化、官方化、世俗化)明清时期①思想: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②文学艺术: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文学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③科技: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近代科技走向停滞儒学批判与继承: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反传统、反教条、民主色彩)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深化认知
1.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3.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这种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伦理政治为儒家学派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思想奠定了基础。2.宗法分封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补充认识: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从权力的“合法来源”看“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论证;从制约机制的设计看“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对君权进行了约束和规范;从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看“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认识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2.联系(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2)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宋明理学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宋明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规范家庭、宗族礼仪,倡行乡约,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化俗民间的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理学注重道德教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本保证:【理学家们强调士大夫要知廉识耻,守名节忠义,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为当地民众作出道德的表率,推己及人,感化民众。】2.理学注重家礼族规,是乡村治理的基石:(1)良好的家风,成为淳美民风社俗的基础。(2)族规建设。3.理学家重视乡约建设,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1)乡约是乡民以一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由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以邻里乡人相互救助和劝勉为目的,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规则及组织。(2)乡约以社会教化、道德劝善为目的,让乡民在社会舆论的制约之下,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且深入人心,为民众所内化。
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程朱理学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的一种理论。(1)特点(2)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四大特点及表现
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清市民阶层文化的兴起市民阶层: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唐代后期城市中已出现了市民阶层。两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开始觉醒,具有群体特征的市民阶层正式形成。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的拓展,市民阶层得到了壮大。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至秦汉奠基发展: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③《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④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继续发展:①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③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④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⑤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⑥医药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⑦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宋元繁荣外传: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②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③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④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明清总结落伍:①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③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整合三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的科技(一)、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二)、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2.经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最根本的原因。3.教育: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4.文化传承:,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有利条件。5.主观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6.社会基础: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三、导致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1)政治上: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不断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上腐朽黑暗,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也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3)思想文化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政策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文字狱、八股取士等)。(4)对外关系上:明清时期,采取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排斥和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知识,使中国的科技渐渐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5)学术上:中国古代科技不能自觉地应用实验手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只重视应用而轻视对理论的研究。(6)教育上: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的是私塾教育,这既不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也不利于科学间的相互融合,更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挖掘考点讲解深度1.加强对基本线索、历史分期、阶段特征的梳理与再认知。2.注重选必融合及不同叙述的角度。3.教材较少涉及但考试经常出现的基本概念。结构变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级结构、职业结构、进出口结构、饮食结构等经济结构变动:指国民经济中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主体。主体经济发生的变化,包括旧的怎样,新的怎样。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资本主义萌芽被中断;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产生;5、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结构变动: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如原有的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或者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如: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结构的影响是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社会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结构变动: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所在比重的变化。如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认同概念:华夏认同、民族认同、政权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道路认同等治理概念: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地方治理、边疆治理、基层治理、全球治理等专题三同步训练与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视角: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代表人物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法家思想的特点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主张、儒学的复兴古代中国的科技、医疗与文学艺术视角:湖北随州出土的《石氏星表》史书中对项羽争天下的不同认识唐代中后期的诗歌风格宋代文人刻书蔚然成风的影响宋代的绘画成就古代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与交融视角:中华文化的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对楚国国君的称呼三则史料辨析唐人李元谅的身世宋代的文化教育明代商人对待儒学的态度微专题或深化知识点补充依据1.贴近高考试题类型:试题主流仍是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脉络的考查。避免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点对点的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取向。2.重视教材知识的创新处理:历史知识,主要是历史史实,而不是历史结论。前者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而后者的变化则相当大。角度不同,结论有多种。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过程性梳理是关键。3.突出时空观念:从关注时间点走向关注长时段与大时代,主要是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然后抓出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4.补足学生短板的需要: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速度有限,知识面相对狭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不全面;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知识迁移能力不够的现状。同时也有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缺陷,完善知识体系的需求。1.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几大文化交错分布、互相影响,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但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项;多元一体指中华文化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文化经过接触、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但材料看不出文化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在图示中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B项。“多元”:①起源上具有多源性;②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体”:各个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汇合,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概念解读:多元一体【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表扬(有思考度的题目或选项)1.D10明晰几个问题:1、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早期和晚期)2、早期文化代表(黄河、长江流域)3、晚期文化代表(辽河、黄河、长江流域)4、氏族(母系、父系)、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史论形成】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本土性(原生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形成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创造了中原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示例:课程设计思路分享教材关联考情分析时空定位知识梳理课堂训练专题提升《纲要上》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P14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22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38第8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P49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P73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P78《选必一》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P107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P119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P132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154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P132高考试题设问情境答案呈现2023全国甲卷第31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政策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2023全国新课标卷第29题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2023湖北卷第8题一战期间,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与当时民族工业存在的恶性竞争。反映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2023湖北卷第6题晚清法律体系的改变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2023山东卷第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深化合作共谋发展2023.1浙江卷第7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2023.6浙江卷第7题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体现的边区的民主制度建设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示例:答题方式方法指导(微专题),高考题汇编让学生自主训练,自评自讲1、运用专业术语解答非选择题2、题型方法讲解(比较异同和特点特征类)3、从阶段特征寻找解题的突破口1、运用专业术语解答非选择题2、题型方法讲解(比较异同和特点特征类)3、从阶段特征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运用专业术语解答非选择题在解答非选择题时不会运用专业术语,表述口语化,甚至掺杂方言,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得分情况。提高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可以从如
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强化运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意识:历史表述不同于文学化、艺术化的表述,尽量不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2.加强对教材的阅读和记忆:教材中的表述作为经典内容是最具示范作用的。因此,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把教材中一些特殊范畴的历史专业术语勾画出来并记忆,可以增强专业术语模仿意识。3.加强对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运用专业术语必须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这是正确运用这些专业术语的基础,如经济基础、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4.试写小论文:小论文本来就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形式,经常写作历史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术语的重要途径。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表述任何学科答题表述规范都是基本要求,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非选择题占很大比重,规范的表述显得更加重要。(1)要符合基本的汉语语法。句子结构完整,符号使用规范,每个答案要点后应该打上分号或句号。(2)要规范使用学科概念术语。尽量少用形容词或者表示模糊概念的词语作答,如“很多”等;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表述要准确、客观。(3)要规范表述格式。做到一问一答,答案条理化、段落化和序号化,答案要点排列应该整齐美观。组织答案的基本步骤和原则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是解答试题最重要的环节,需要遵循以下的步骤和原则:(1)注意限制性关键词。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答案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2)注意第一问的解答。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不只包含一个问题,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问便迎刃而解了。(3)解答要完整且有层次。每一个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各问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解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合理分配,注意“问什么答什么”,而不是“会什么答什么”。(4)注意运用史观,坚持论从史出,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分
析本质并得出结论。(5)答题要简明扼要,论点要明确。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不可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题型特点】比较、分析类设问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给定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该类设问有两类:求异类(不同点);求同类(共性或相似性),其设问的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等。
比较异同类材料题1.审清设问类型(求异类、求同类),明确比较对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明确比较类型。
2.找准比较角度
(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从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方面考虑。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措施、方式、阶段、人物组织、纲领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意义、局限等。
(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一般可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意义、局限等方面考虑。
(3)历史人物的比较,一般可从时代背景、所属阶级或阶层、功绩、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
(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一般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
3.关注基本形式,精炼组织答案。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然后行文上为“前者……后者……”。
【题型特点】特点就是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特别之处或突出之处。该类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特殊之处。该类试题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基本特征、共同特点等。该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特点类材料题1.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分析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2)时间——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等方面。
(3)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
(4)过程——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否发生变化、过程是否顺利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9)影响——影响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等。
2.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政权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角度: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分析。
(3)思想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方面分析。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以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3.重点说明
(1)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从阶段特征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阶段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一般历史阶段特征:政治:(格局、状态、主要矛盾、时代主题等);经济:(是否转型、发展程度);思想文化:(地位、趋势、主流)等……
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
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
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解题重要性:从当今高考对核心素养(特别是时空观念)的要求和高考备考通史复习的角度来看,历史阶段特征复习尤为重要,通过阶段特征的掌握,可以树立大历史观的通史观念,更能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运行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具体事件都能体现时代特征烙印),对具体历史要素有更深层理解。历史阶段特征往往成为解答历史试题的重要突破口。将具体的题目情境放置于一定历史阶段内进行思考,解答客观题可秒杀与时代特征时间和内容不相符的选项,解答主观题可以从阶段特征上引申出题目设问要求回答的历史背景。一般性方法指导(侧重于主观题):1.先材料,后时代特征;句式用主谓宾,多点,但一点句式不要太长。2.破旧立新,由近及远。3.思考要分别答还是总体答。综合性强(概述、分析题)可先总后分。仔细审题!4.背景类题目=材料信息+时代特征+人的因素(由谁来推动、谁很重视)。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④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可分为六个时期: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曲折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0年)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鼎盛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与衰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瓦解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③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或理性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可分为三个时期:1840-1895年: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95-1919年: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1.新中国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政治上:中国成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则,外交政策日成熟。(3)经济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有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文化上: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现代中国:2.共和国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年(1)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建设遭到破坏。(2)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3)经济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但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4)文化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现代中国:3.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转型1978年至今(1)政治外交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思想科教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古代世界: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从相对独立、多元发展到相互影响、扩大交往(上古史)五大文明依托河流或海洋而兴,独立发展,多元并立,古巴比伦的法典,古埃及的官僚系统,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从相对独立到传播与交融,农耕文明具备扩张潜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先后崛起,使各区域文明逐渐连接起来古代世界:2.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中古史)欧洲文明:封君封臣制度与封建领主庄园经济,城市自治兴起亚洲文明: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非洲与美洲文明:文明发展比较缓慢,受西方殖民侵略而中断近代世界:(14、15世纪—1917年)政治史: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新→殖→工→二)思想文化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文学、美术、音乐的成就、电影的产生。现代世界:1.十月革命后(20世纪上半期)主线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并存,调整,借鉴。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0年代中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7年工业产值欧一世二,实现了工业化,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与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并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缓解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二战以后(20世纪下半期)主线是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美国仍保持了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导致和平受到挑战。世界经济呈现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体系与三大区域组织。如何用阶段特征答题(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6分)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圈的创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私学兴办,“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知识分子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融合吸收,从而完成中华文化圈的创制。(6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部分例题1春秋战国阶段特征横线部分适当回题,与题目主题紧扣切记1:用阶段特征回答问题,语言组织上注意适当回题,与题目紧扣
材料一“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6分)背景:大一统局势下,王国问题严重(2分);汉初休养生息,国力增强(2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分);董仲舒改造儒学(2分)。(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题思路:思想上:强调教化-儒学-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经济上:强调教化而不是强调辅刑,说明经济有所发展,联系汉初,得出休养生息;政治上:教化什么-教化立万民正-需要教化稳定秩序-汉武帝-王国问题严重切记2:以切入主题为核心,寻找与主题有关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对应点,切忌盲目答背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部分例题2
材料一
阮籍(210~263),出身世儒之家,自幼研习儒学,有济世之才志。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政治清洗中丧生。阮籍不满现实又恐祸患上身,于是采用“至慎”的态度,“口不臧不物”,又常以醉酒不与世事。日益崇尚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渐成玄学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他任情废礼,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箕踞而坐且放声高歌,又有母丧不哭照常下棋饮酒吃肉等惊世骇俗的举动。迫于压力,先后担任司马氏父子的属官,追求“禄仕而已”,但亦有对时事的忧悲与诸多政事的参与。阮籍在母亲生前“性至孝”,母亲亡故时虽不拘孝子之礼,但接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
——摘编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背景: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政局动荡;道教及道家思想的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道合流趋势的发展;玄学兴起。解题思路:思想上:政治斗争白热化,反映儒学受到冲击;崇尚老庄,渐成玄学名士,反映道教及玄学的流行,结合魏晋背景,得出儒道合流,但不是三教合一,没提到佛教。政治上:儒学受冲击,伦理纲常遭打击,政局动荡。经济上:没有提及。切记3:以材料为依托,紧锁材料涉及的要点,切忌脱离材料自行套用时代背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部分例题3学生自主讲题1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解读题干】大豆特点、作用类题目【分析材料】特点:①“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唐宋”→种植历史悠久(时间)②“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种植范围由中原推广到南方。(空间)③“《齐民要术》总结……实践经验”→农书总结推广④“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影响他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作用:①“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提供中国主要食物和营养来源,保障民生。②“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有利于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发展。③“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有利于朝廷赈灾,稳定社会秩序④“各式各样的豆制品”→丰富人民饮食,形成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⑤“推广到江南及岭南”→推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⑥“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推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学生自主讲题2
(山东卷2020年)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解读题干】(1)试题类型:地图题(2)答题要求:判断图示时期并说明依据(3)作答依据:图例+文字信息(4)结合所学: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规律、政治环境和政策等。——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南移(1)南北人口分布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最高,南方人口密度低,人口相对稀少;(2)东汉永和五年:政治:东汉都城为洛阳,在北方;图例中“州界”,东汉州郡县;
经济: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相对落后。(1)南方人口分布差异明显:长江下游江浙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北方人口相对较少;(2)明洪武二十六年:政治:明初政治中心为南京,在南方,图例中省界,元朝出现,明清沿用;
经济: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相对发达。(1)南北人口分布差异小: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2)唐天宝元年:政治:政治中心位于北方;
经济: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人口密度也有所提升。备考考向把握、调适与应对(一)注重研究新高考的考情(2021、2022、2023)2023年说高考试卷
2023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践行了高考试题评价体系的要求,突出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考察,注重对必备知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试题总体评价(一)新高考的基本形态与变化1.试题结构稳中有变选择题数量分值时段数量备注15共45分中国古代史5道先秦、汉、唐、宋、明中国近代史3道法律近代化、太平天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2道中共的农业政策、改革开放世界古代史2道拜占庭帝国、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转型
世界近现代史3道工业革命、20世纪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冷战与世界贸易的关系材料题42道14分,1道12分。1道15分,共52分中国古代史1道以宋明清的武举和军事人才选拔切入中国近代史1道以敌后区八路军的游击战切入历史地理知识世界现代史1道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浮动汇率考查国际金融秩序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结合1道厚植家国情怀,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如2023年湖北卷题目数量减少一题,选择题数量由16个变为15个,主观题主观题分值变大,对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察要求提高。
2.试题考查方式多样
新高考卷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考察比重上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文本阅读难度有所加大,材料的阅读量在上升。如2023年湖北卷2、3、7、16材料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对文本处理的要求更高。主观题的设问上阐述、分析、说明类的设问增多,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更高。3.试题考查内容广泛
首先,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重都是2:1,中国史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中国史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次,对选择性必修的考查比重在上升。如2023年湖北卷选择题1考查选必二中的生产工具、选择题4概念出自选必1户籍管理制度、主观题19考查文明的交流,都是在考查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最后,试题的综合性进一步提升。如2023年湖北卷主观题方面16题时间跨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古今贯通。19题文明的涵化考查世界文化的交流则是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相结合。
4.试题难度有加大趋势
自2021年湖北卷历史高考试题分省命题以来,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题体现出了稳健的风格,在难度系数方面稳中有升,可以看出今年的湖北卷高考历史的试题水平非常高,让历史学科真正回到了历史,历史试题具有历史味,更好的服务高校选材,也对中学历史教学具备良好的导向作用。难度系数有了较大的提高。2022年难度系数大概在0.50—0.55,2023年难度系数增加到0.45。材料题出现较大变化,分值由52分升至55分,材料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增加也是2023年难度系数提高的关键性所在。二、试题特点解析(一)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高考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种关键核心能力,彰显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湖北卷第16题,考察宋明时期武举考试的共同点与变化,彰显出了体育强国的时代主题。
重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史学形和开放性。
例如湖北卷第17题,以地图题考察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和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原因和作用。
(二)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和问题探究能力。
例如湖北卷第18题,考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浮动汇率制为什么没有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以及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措施。这一题需要学生结合经济学原理来探究历史现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人类文明多样性家国情怀是历史考试的核心要义,新高考卷尤其重视家国情怀和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例如2023年湖北卷第19题小论文考察“文化涵化”现象。文化涵化是人类学中的重要概念,又叫“文化摄取”、“文化本土化”、“文化本色化”,指的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相对新的生存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传递与交流。文化涵化有多种类型,如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完全取代的整体涵化,两种文化部分之间发生的局部涵化等。文化涵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所改变同化,或者是双方的文化朝着一种新的文化转变。
(一)落实“必备知识”,实现主干知识网络有效建构
特点: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概念的形式出现、与现实密切联系
途径:历史概念理解、阶段特征把握、主干知识整理
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可以尝试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三、应对策略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
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论题:立足国情不断探索是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原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经济建设历程,证明了只有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是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看,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我当于1950年颁布了《土地法》,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52年就实现了经济的恢复。面对重工业嫉妒薄弱的现状和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我国果断采取了“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短短五六时间,就初步建成了工业化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56年我国顺利的进入到社会主义,建立了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体系。尽管在以后的探索中有一些失误,但是我国依旧取得了航天、农业、武器等反面的重大成就。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看,由于之前的一些探索问题,此时我国经济陷入了窘境,但是我国于1978年在综合国际局势后,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并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使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没有我当立足国情的探索,就不能取得如此成就。综上: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是我党取得革命成功的“法宝”,也将是我国不断富强、民主的持久利器。借用核心概念梳理重点问题●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探究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二)发展“关键能力”,实现学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读:朗读、阅读写:主观题(特别是论述题)思和问:多问1.选择题:⑴时空错位:以对应(或不对应)时空的其它历史事物设置选项。⑵概念混淆:用领域属性相似的概念,取代正确概念,设置干扰选项。⑶程度修饰:在选项中添加排他性、绝对化的修饰词,形成干扰选项。⑷对应问题:选项与题干信息设置有:不对应、部分对应、全面对应、本质对应等多种设置,通过对比,从中选取最佳选项。2.主观题:⑴设问方向:概括内容、比较异同、分析原因、特点变化、影响评价等。⑵开放性试题:提炼主题、自拟论题等。——多“研读”、多打磨、主动打磨(三)做高考题,进行题型总结与思考,提升应考能力2021-2023年高考反思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14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4分)①审题不细,如没有区分共同特点和不同点,没有区分武举和武学。②阅读材料不细致;直接抄材料,尤其大段大段的抄材料,没有注意表述的完整性或提炼共同点。③对于一些名词,画蛇添足,主观臆断。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14分)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0分)
①格式错误,将培养和选任分开回答,或者逐条分析变化的原因。②提取信息不全面,没有找到关键词。③要点表述过于冗长(一般一个要点最好控制在20字以内)。④直接抄材料,不能结合所学进行分析。⑤历史术语不严谨或出现错误。18.[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15分)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6分)①忽略选择性必修的主干知识,不知如何回答。②对于“含义”类问题不明所以,乱答一气。
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分)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版电工工具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餐饮加盟合同:加盟商培训与技术支持规定
- 2024年度电商合作标的为农产品直销平台的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常州住宅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合同
- 代理招标合同范本完整版
- 抵押房产证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车间设备更新与淘汰策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设计合同:关于某公司设计并施工办公楼项目
- 二零二四年租赁期限内的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实验室厂房设计与施工合同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脱式计算400题及答案
- 公司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Unit1课件
- 2024年抖音旅游运营规划方案
- 代理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 上海2022届高三数学·一模试卷 填空选择 汇编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及答案
- 《学术型英语写作》课件
-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 校园垃圾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