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2 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 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检测(二)(从民族危机到民族复兴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及战后世界格局)(测试范围:第三、四、五单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56分)1.(2015·江西南昌高三调研)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解析]当时中国的“天下观”认为,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君临天下,体现了妄自尊大的心态,对比四个选项可知,夷匪犯境与此观念最为吻合,答案为D。[答案]D2.(2015·江苏第一次模拟)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的宗教问题,因而不能表明太平天国具有宗教迷信色彩,故选D项。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体现了其近代性,“贫民失望”又说明其并未完全满足农民的要求,而“特权的森严”则体现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故A、B、C三项均排除。[答案]D3.(2015·甘肃兰州诊断考试)某一历史时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近代的剪辫风潮。辛亥革命后,革命党颁布强制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由此可知,C项正确。[答案]C4.(2015·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解析]材料中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说明了正面战场对敌后抗战的促进作用,故选A项。[答案]A5.(2015·陕西八校联考)《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解析]材料中“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等关键信息体现了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特点。而世界无产阶级更新国家机器的革命活动开始于巴黎公社,故答案为A。[答案]A6.(2015·福建福州高三质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间1957年1965年1972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8年1980年接受国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联邦德国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西方国家。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C项。[答案]C7.(2015·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毛泽东解释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外交方针,其强调了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他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愿望。答案为B。[答案]B8.(2015·河北邢台高三摸底)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时代》封面,其中与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对应的是()[解析]根据题中“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和各个选项中图片反映的内容可知,江青等人参与的“文化大革命”与题意相符,答案为B。[答案]B9.(2015·河北廊坊质监)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不能为俄国人提供足够的食物,拒绝进行土地改革。在这种形势下,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实行土地制度改革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 D.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解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临时政府并不能保障俄国人民的基本权益,因此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夺取政权,满足人民的要求。答案为D。[答案]D10.(2015·湖北襄阳四校期中联考)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影响。从题干中“(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1.(2015·辽宁省5所学校期末考试)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A.苏维埃政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B.村社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解析]1917年俄国的“政治文化”应该指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在该学者看来,苏维埃政权植根于俄国古老的村社制度,故选A项。[答案]A12.(2015·广东惠州一模)“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这里的“消极的和平”是指()A.美苏核军备竞赛 B.越南战争C.冷战 D.不结盟运动[解析]从时间上看,A、B、C、D四项都是二战后,无法排除;从“消极的和平”的含义来看,A项是战争爆发的因素,B项属于战争,D项是冷战时期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的开端,都不符合题意,而冷战是指除武力外的一切形式的对抗,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2015·重庆模拟)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恐怖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和立场的了解;A项说法有误;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致反对的极端主义势力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时间应该是21世纪。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C14.(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四))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反映了()A.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B.和平与发展的主题C.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二战后仅25年”即20世纪70年代。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体现在西欧国家联合力量的增强;美、西欧和日本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迅速崛起等,这些因素使世界日益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只是“一股股新的力量”中的组成部分,排除D。故答案是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44分,其中15题22分;16题22分)15.(2015·哈师大附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此次征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有16篇文章获奖,从文章获奖情况来看,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两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文章有3篇。——摘编自程凯华《辛亥革命期间的<大公报>》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1910年,各省宪政团体代表齐集北京,请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遭清政府压制。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期为9年;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组成新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清政府镇压以立宪派为主体的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廷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清帝逊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1)你如何看待辛亥革命期间《大公报》举行的“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10分)(2)历史表明,在清末立宪与革命的赛跑中,前者输给了后者。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解析]第(1)问关键是选好几个角度,如大众传媒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清政府的角度等。第(2)问,首先利用好材料信息,如压制请愿代表、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失去立宪派支持;《钦定宪法大纲》中对皇权的规定、“皇族内阁”——人民对清政府失望,革命党人有理由争取民众进行革命;然后根据教材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活动回答。[答案](1)认识:《大公报》试图通过对征文奖项的评定,达到传播自己理念和引导舆论倾向的目的(《大公报》评选的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办报者也是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征文活动表明清末统治者对整个社会渐趋失控,舆论氛围渐趋宽松;这一活动说明清末统治者对民间言论有一定包容。(2)原因:清政府对立宪派的压制和镇压,削弱了实行立宪的社会基础;满洲贵族不愿放弃专制权力,使革命党人有理由争取民众进行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6.(2015·超级中学名师名题测试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摘编自《“冷战”风云》材料二“冷战”……到1953年开始减弱……他(斯大林)的较年轻的继承者准备缓和国外的“冷战”和国内的独裁统治。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能在朝鲜缔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到19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虽然两极化状态的消逝现已不言而喻……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由战时同盟到战后对峙的主要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开始减弱的具体原因。(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政治力量推动了“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6分)(4)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而在亚洲……”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2)问,由“他(斯大林)的较年轻的继承者准备缓和国外的‘冷战’和国内的独裁统治”“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