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二语文暑假课第5讲:古代诗歌阅读(一)(教师版)_第1页
2023年新高二语文暑假课第5讲:古代诗歌阅读(一)(教师版)_第2页
2023年新高二语文暑假课第5讲:古代诗歌阅读(一)(教师版)_第3页
2023年新高二语文暑假课第5讲:古代诗歌阅读(一)(教师版)_第4页
2023年新高二语文暑假课第5讲:古代诗歌阅读(一)(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讲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精讲】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

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

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

点)等。

一、标题切入

二、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

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

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

息。

边练边悟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

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

7“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

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

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

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

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

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

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

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⑴“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

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

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

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

⑶“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

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4)“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

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

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

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

寄托诗歌的主旨。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

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

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

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

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

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

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

的意思。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

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

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

统编版

(1)多读全诗。力求在3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

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

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

情基调。

2.抓住重点

(D抓住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

形象。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

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

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

“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

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

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

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福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

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

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

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

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

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

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

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

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再如《兵车行》中的“边庭

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

的根源,概括了本诗的主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

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

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

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

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

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

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

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

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

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

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

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高考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

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题干中“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

夜”已经把该诗前六句所写的内容告诉你了。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听琴

萧强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映朝飞弄,凄断夜啼声纥

统编版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牧犊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

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

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曲。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

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解析】选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点明此两首乐曲高妙,感染力强,听者

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哀怨。此属于直接外露,不属于含蓄。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2分)

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

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2分)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

体。(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琴歌

李顽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深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解析】选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

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

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准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

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

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

效果。(每点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⑵题。(9分)

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日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②虎翼:古战阵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I).“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解析】选C。“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

(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统编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2分)

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的悲

叹。(1分)

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

文职,白首无为。(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

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1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令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解析】选B。“朝廷”“闾里”分别是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

况,也并未表达同情。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磊落刚正,心怀天下。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2分)②

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宠荣之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2分)③勇于自

省,重视传承。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2分)

5.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1)、(2)题。(9分)

临江仙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

B.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

“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C.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

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

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

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解析】选B。B项,“秋月”“春风”是下阕的意象。

(2)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情感:①喜悦与痛快。作者面对滚滚长江,巍巍高山与隐士高人把酒畅谈,纵论古今自有

一番愉悦与畅快。②豪迈与悲凉。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

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的豪迈,也有自己功业未就的悲凉与

失落。③淡泊与洒脱。作者借江渚上白发渔樵惯看秋月春风,笑谈英雄往事,表达了自己淡

泊洒脱的人生态度。(3分)

哲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

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任它惊涛骇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

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3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的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统编版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

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解析】选C。“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

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来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诗歌颈联来看,诗人年事已高,

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③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

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作者时任黄州(今

湖北新洲)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

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

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与上联“惊飞四散”相照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

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

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解析】选A。A项,“借代”错,是双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象征,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②作者借四散惊飞欲归不得的早雁表

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

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

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

的期盼。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利列,I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

C.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

“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

D.尾联诗人触景兴感,萌生遐思,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愫。

【解析】选B。B项,应该是''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

(2)尾联诗人借范蠡辞官而去的典故,意在表达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统编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范蠡因与越王勾践难共安乐,(1分)因此急流勇退,放浪江湖。(1分)作者借此一是揭

露了君主与臣子可共难而不可同乐的社会现象,(1分)二是暗寓自己的归隐实乃失意后的无

奈,(1分)三是含蓄写出自己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表达出淡泊仕途,厌倦名

利的心境。(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雕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馥1(16ngs6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解析】选B。此句写出了太白岭的风景云气的变幻与风景多姿多彩的美丽。表达出了作者

的喜爱与愉悦舒畅之情。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了

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

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

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

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鹃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春停留长沙时所作。②鹃冠:传说为楚隐者鹃冠子所戴

之冠。

(D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案儿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不时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解析】选D。错在“境界小巧别致”,全诗写景所展示的境界阔大。

(2)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之慨。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

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④,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

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⑥,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秋天,作者在接受江西安抚使一职,尚未上任之时,

为原江西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知兴元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

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

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

统编版

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

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

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

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

李蟒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

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D。“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

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

景;“安得车轮四南,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直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

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

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

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固即将师兴元,词人心中对

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

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

厚感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⑴、(2)题。(9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

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

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

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

【解析】选B。B项,无“可恼”之意。

(2)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箴.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

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力,字

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2)题。(9分)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枇日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槌: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

C.七、八句将屈原、楚王的两种典型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语有警意。

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解析】选B。“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错误,“仙人有待乘黄鹤”,即

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自己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

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

统编版

仙”。

(2)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两句诗是李白对于功名富贵的鄙簿,表达的是诗人淡泊清净的人格追求,这是一种

积极的人生态度。②功名富贵在诗中指的是楚王的“台榭”,而诗人推崇的是屈原的积极人

生。③诗人醉心于眼前的游乐,表达的是对现实失望后,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消极

颓废。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田家苦

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支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琰②;

许我曾为五EI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①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②奠酒乞杯段:古代占卜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染力。

【解析】选C。C项,“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实”说法错误,诗歌只是说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并没有说是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

(2)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高中语文暑假班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通读诗歌,根据诗歌中“今年

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

奠酒乞杯琰”“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可以概括出本诗从丰收遭遇贱价,天灾水

旱农民只能祈求神明保护方面揭示田家之苦。第二问:简要分析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诗歌

揭示的内容是为诗歌主旨情感服务的,本诗也不例外,诗歌的标题是田家苦,在正常情况下田

家的苦应该是遭遇天灾水旱,致使歉收,致使田家遭受困苦,可是诗歌中除了揭示天灾水旱,

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外,还揭示了麦子丰收,田家却遭受贱价之苦,这反映出无

论是丰收还是歉收,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

答案:第一问: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

苦。(4分,每点2分)

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命运的现实。

(2分)

【加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根①?乌鹊倦栖,鱼龙惊

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气风露浩然,山河影

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根:也作“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

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根”以动衬静,运用“鸣根”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解析】选C。“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

原的决心”。

(2)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统编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总写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2分)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

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2分)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

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