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规范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

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

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

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嘀,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

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

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

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

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

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

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

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

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

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

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

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

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

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匐匐

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

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

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

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

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

真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

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

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泄,声音洪亮,精神矍铢——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

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

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

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

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她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

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上矣”,不能只想

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

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

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

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格。

B.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

D.材料三引用《礼记•孔子闲居》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是“无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使用“啼”“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

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也表达出儿子张健全对父

亲的深情与敬意。

C.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

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涵养。

D.材料三引经据典,兼论古今,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标准的观点,分析透

辟,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C.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论述特点。

5.《英雄无言一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

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D3.C

4.①论证思路:文章首先以习近平同志的谈话引出“无我”;然后指出“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

做人境界的标准,重点阐述儒家“无我”思想的内涵;最后以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最

高的人生境界来深化主题②论证手法:文章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使得文章具有说服力;③层进式结构;

④论证语言富有文采

5.①选材典型。选取张富清这一时代英雄人物,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②多角度展现人物风貌。

再现战争真实场面,让读者体会战争的残酷;展现今天朴实生活,尽显其不改初衷的精神品质。③综合运

用多种描写方式。如:细节描写具感染力。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的对党和军队的忠诚,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精当。“英雄无言”是对张富清老人战功显赫,深藏功名高贵品质的高度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错误,由原文”……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

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可知,此处应该是侧面烘托,也以此

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标准的观点”错误。文本重点在论述“无我”的

表现以及倡导共产党人应该做一个具有“'有我'姿态,‘无我'境界”的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不能体现‘'无我",聂荣臻元帅的举动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

神。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思路:第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

的状态”,文章首先以习近平同志的谈话引出“无我”;然后第二段“‘有我‘与

‘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指出“有我"与

“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

准,第三段“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重点阐述儒家“无我”思想的内涵;最后“'我将无

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以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高的人生境界来深化主题。

②中论记证载手…法…:”“正‘我如将《礼无我记,•孔不子负闲人居民》'所,云八…个…字底”文蕴章深主厚要,意使涵用丰了厚引,用值论得证深,使究得”文“章《论具有语说•子服罕力》。

③层进式结构。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

④论证语言富有文采。“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量引用诗文,使语言典雅,富

有文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选题(选材)典型。张富

清,这个伟大的英雄,深藏功名六十年,清于物质,富于精神,处在我们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在建

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颂扬时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

②依据原文“'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

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

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

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多角度展现人物风貌。既有概括性

叙述,精准的评价,更有战争真实场面的真切再现,还有主人公今天朴实生活的显现,尽显其不改初衷

的精神品质,让读者在体会战争的残酷的同时,感佩于主人公在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的深藏功名,真

实可信,真切感人。

③依据原文“部队来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澜/面对军装上的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

手/庄严地行上军礼”,细节描写具感染力。如“行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的对党和军队的忠

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④依据原文“《英雄无言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标题精当。用“英雄无言”高度概括了

张富清这位老人、英雄、人民功臣战功显赫但却深藏功名的高贵品质,极为简练而精当。

(二)现代文阅读H(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足迹

王愿坚

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

就在这时候,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

花,劈头盖脸她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拗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

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

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

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

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

下……你……”

“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英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

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

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

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

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青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

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力、?”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

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硅,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

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婵了婵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

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

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

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

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

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巴?”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

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

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

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曾昭

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

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

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

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一个

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

万不能停下啊!”

风雪更紧了。

曾昭良紧握着命令,深情地望着长征部队走去的方向。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迷

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着……

在他的身后,在这千年积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文本二:

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既降,脚下的路冻

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

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象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

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

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

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

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突然”“急速”“劈头盖脸”等急骤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旨在暗示社会环境

的残酷性。

B“揪”“紧”“疼”三个动词笔墨集中,既体现了曾昭良对恶劣环境的敏感性,更生动形象表现了同

呼吸、共命运的战友情。

C.文中各种各样的关口,指的是革命道路上众多的关键之处,尤其是小说中故事发生地一一大雪山顶的

雪坪。

D.从思索”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的意思到完全明白自己的任务,曾昭良的共产党员形象愈发鲜明清晰

起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便周副主席的形

象更加丰满。

B.病号“仰起脸,乞求”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再现了战士们极度衰弱、生命垂危的情形,更是自我牺

牲精神的写照。

C.小说通过描写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现出周副主席睿智又平易近人的形

象特点。

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担心曾昭良无法完成

艰巨的任务。

8.“不要停下”这句话在文本一中多次出现,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相应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差异。请分析两篇文本的文体及其艺

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6.A7.D

8.①“不能停下”既是指在过雪山山顶时不能停止,更是指革命道路上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

②‘'不要停下”反复出现,凸显了周副主席在过雪山的长征途中,率领并激励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奋勇前

进的光辉形象。

③周副主席在那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号召人们“不要停下,继续前进”,给人以无穷的前进力量,周副

主席的行动和语言,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9.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周副主席、曾昭良这样的

艺术形象;文本二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杨成武等红军战士爬雪山的真实经历。

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旨在暗示社会环境的残酷性”错。此处并不涉及社会环境,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旨在表现战士的坚

强不屈。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也暗示出周副主席担心曾昭良无法完成艰巨的任务”错误。此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慈祥、与战

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并非对他担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本二“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

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文本一“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

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据此看出,“不要停下”既是指在过雪山山顶时不能停止,更是指

革命道路上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

②文本一“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

进!“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据此看出,

“不要停下”反复出现,凸显了周副主席在过雪山的长征途中,率领并激励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奋勇前进

的光辉形象。

③文本一“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走

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曾昭良紧握着命令,深

情地望着长征部队走去的方向。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迷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

着……在他的身后,在这千年积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据此看出,周副主席在那极

度艰难的环境中,号召人们“不要停下,继续前进”,给人以无穷的前进力量,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

言,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文本一“就在这时候,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吹起的积雪,夹着

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

了”“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

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通过想象对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和代入式心理描写等;文本

二“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

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介绍

了当时行军的时间、地点的转换、强调当时爬雪山的实际状况。据此看出,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

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②文本一场景描写,如“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

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刻画周副主席时运

用了细节描写,如“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磴,堆着

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语

言描写,如“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

上!”动作描写,如“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迷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着”据此

看出,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周副主席、曾昭良这

样的艺术形象;文本二“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

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越往上

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据此看出,文本二以回忆录的

形式记录了杨成武等红军战士爬雪山的真实经历。

③文本一“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

头盖脸地打下来”“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

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由此看来,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的描写,都运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据此看出,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

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

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

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据此看出,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目:“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

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①,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

渝不争脸为M利冬夏丕争阴阳之杷②零其死以有待也养甚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李之以货

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③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

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④;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自《礼记》)

注:①齐难(zhOin&i):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日:“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

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釜耳费般斗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

肯,目:“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菁耳贵居外,不得

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菁质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贯

臆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日:“出公去矣,

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

开,子路随而入。造菁赖,菁耳责与孔悝登台。子路目:“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菁喘弗听。于是

子路欲燔台,菁质惧,乃下石乞、壶磨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名。”遂结缨

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选自《史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道涂不争A险易之利B冬夏不争C阴阳之和D爱其死E以有待也F养其身G以有为也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擘其死以有待也爱:吝惜

B.儒有等之以货财委:推托

C灵公太子黄腕得过南子得过:能够拜访

D.君子死而冠不免不免:不可避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特别设置宴会,招待孔子,并向孔子询问一个真正的儒者应该具有的品德,表现了鲁哀公以儒

学治国的态度。

B.孔子教导子路,恭谨谦敬,才能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能令百姓亲近;恭谨清正才能社会清

净,从而报效君主。

C.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料定子路必死,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这说明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

D.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子路本来已经躲过一劫,其时子羔还告诫子路“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但子

路还是挺身而出,最后舍生取义,忠勇可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2)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14.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对材料(二)中子路之死的评价。

【答案】10.BDF

11.A12.A

13.(1)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坚守的道义。

(2)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在我耳中就再也听不到了。

(3)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14.[示例一]对子路之死表示赞扬。根据材料(-),子路实际上是死于国家内乱,本来子路有机会逃

生,但子路拒绝逃生,甘愿为国家而死。这体现了子路为国尽忠的大无畏精神。子路之死,说明子路把

忠信当作高于生命的品质,把礼义当作高于生命的德行,在死亡面前,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子路可谓

真儒者!

[示例二]不赞扬子路之死。国家发生内乱,子路没有逃走,确实体现了为国尽忠的大无畏精神。但是,子

路有勇无谋,逞一时的英雄,无谓地牺牲自己的生命,违反了儒者吝惜死亡、保养身体以求有所作为的德

行,于公于私也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益处。所以,子路之死没有任何价值,完全就是逞一时之气的鲁莽行

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

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与“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结构一致,分别断开,即BD处;

“也”句尾语气助词,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委:委托。句意: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

C.得过:曾经得罪过。灵公的太子费月贵曾得罪过南子。

D.不免:不脱掉(帽子)。句意: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鲁哀公以儒学治国的态度”错误,鲁哀公特别设置宴会,招待孔子,并向孔子询问一个真正

的儒者应该具有的品德,表现鲁哀公对真正的儒者的尊重。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更”,改变。

(2)“得”,有,得到;“于”,在。

(3)“从事”,做事;“几”,接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子路实际上是死于卫国国家内乱。在内乱中,子路本来有机会逃走,但子路毅然决然

为国家而死,舍生取义,忠勇可嘉。根据材料一孔子对儒者德行的总结,儒者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

作为盾牌,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子路之死正是体现了儒者的忠诚和道义,更是体现了儒者

在死亡面前,不改操守的品行。

但是,材料一中孔子又告诉我们儒者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材料二

中子路为了国家大义,不做深入思考,无谓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于公于私没有一点益处,又违反了儒者

吝惜死亡、保养身体以求有所作为的德行。

所以,对于子路之死,考生可以表示赞扬,也可以表示反对,只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言之成理

即可。

参考译文:

(-)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

“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

荐,努力去做事来等待被启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

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

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

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

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

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坚守

的道义。”

(二)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

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萧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

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

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贡质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

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

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董耳贵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

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菁耳贲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

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菁媵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

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

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

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菁耳责,菁耳贲和孔悝都

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贯耳责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

要放火烧台,贯臆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磨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

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

说:“自从我有了仲由,恶言恶语在我耳中就再也听不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在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气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

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袁宏自己的咏史诗,音辞都

很好,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点明地点、时间,寥廓的天宇在夜色中与西江融为一体,显得空阔渺远。

B.诗人登舟望月,由实入虚,回忆古人,用“空”字抒发了怀古之幽情。

C.诗人认为自己和袁宏一样有高超的文学才华,但是遗憾谢将军再也听不到了。

D.本诗明朗单纯,却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

16.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用典。诗人泛舟赏月想到了谢将军,忆起谢将军能不顾及身份同孤贫的袁宏彻夜

长谈,表达了对谢将军这种没有尊卑之分,以才结友,赏识人才做法的赞美之情;

②对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将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和袁宏能被谢将军这样的伯乐赏识

进行对比,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哀伤、无奈;

③想象(虚写).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

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抒发了难遇知音的孤独、落寞之情。

④以景结情。枫叶纷纷飘落,结句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

寂寞凄清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但是遗憾谢将军再也听不到了”错误,诗人是渴望有像谢将军那样识才的人发现自己。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典故。“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写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结合

注释②可知典故内容,袁宏得到了谢尚的赏识,而自己虽像袁宏那样有文学才华,可惜没有谢尚那样的

知音,所以只能“空忆”。谢将军能不顾及身份同孤贫的袁宏彻夜长谈,表达了对谢将军这种没有尊卑

之分,以才结友,赏识人才做法的赞美之情。

对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写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将

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和袁宏能被谢将军这样的伯乐赏识进行对比,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

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

感喟,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哀伤、无奈。

想象。“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诗人

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

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抒发了难遇知音的

孤独、落寞之情。

以景结情。“枫叶落纷纷”描绘了满天枫叶飘落纷纷的景象,以景结情,有声有形,借“纷纷落叶”营

造了秋日冷寂凄清的意境,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两句。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写夫妻二人

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泪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3)李白《将进酒》中“,”两句,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

作“欢”“乐”,行乐不可无酒,于是入题。

(4)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

单之情油然而生,他在《春江花月夜》中“”一句描写的月亮也是孤单的,正所谓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

【答案】①.与子同袍②.与子同泽③.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⑤.人生得意须尽

欢⑥.莫使金樽空对月⑦.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惟、须、樽、皎。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语言文字运用I(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爆火的ChatGPT对人们的思维冲击较大。面对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一方面需要积极去拥

抱和应对,不断调整教育观念、内容与方式,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在思考“变

化”的同时更需要思考“不变”。

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是逐渐的,而非瞬息万变的,稳定是大于变化的。①学校在教育改革

中,②我们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③抓牢一些稳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不能丢,④以确定性来应对

不确定性。

未来已来,在探讨未来教育时,各种概念」—,很多都是靠推理和想象出来的,其中不乏积极合理的

成分,但也有风险。在思考变化的时候,可能更多的需要思考到底什么是不变的,只有抓住了不变,抓

住了那些确定性的事物,()。

同样,面对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思考“互联网+教育”该如何推进。但是,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

谁是目的,谁是手段,不能2。(),而不是总让教育跟着技术跑。教育最终要解决人

的问题,而技术是帮助教育更好的去服务人。要抓住“道”,而不能仅仅是在“器”上做文章。

学校以育人为核心,首先要让人成为人。数字技术越是发展,智能时代越是到来,

(),把人最本质的属性培育好,凸显出来,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①层出不穷/屡见不鲜②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19.①删掉“学校”或者删掉“我们”;②去掉“抓牢”或者去掉“不能丢”

20.①才能应对那些不确定性的事物②要更多地思考教育如何去运用技术③教育就越需要加强人性

的培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说关于未来教育的概念不断出现,可填“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

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②此处说不能把“目的”和“手段”颠倒,可填“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

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舍本逐末: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

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语病有:

①“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中途易辙,删掉“学校”或“我们”;

②“抓牢一些稳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不能丢”句式杂糅,去掉“抓牢”或“不能丢”;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确定性的事物”对应“不确定性的事物”,结合上文“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可推知,应

填”才能应对那些不确定性的事物”。

②此处谈教育和技术的关系,和“而不是总让教育跟着技术跑”为转折关系,可知应是运用技术,应填

“要更多地思考教育如何去运用技术”。

③此处顺应教育话题,谈教育的职责,结合后文“把人最本质的属性培育好”,再对应“越是”的句

式,应填“教育就越需要加强人性的培养”。

(二)语言文字运用H(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十年来,我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客、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

南的普洱、洞庭L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

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

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且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上_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

足续国碇,―粗糙时用,.当然和塞发丕熊比,.和江西陵丕熊比,..和洋富也丕熊匕匕,三建有一股朴实敦厚的

风貌,我很怀念。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

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炀。如今盖碗很少见了,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一

j“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

的旧居,带来了我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

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之浓即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

芳烈。数巡之后,又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d功夫茶,要有e工夫,细

呷细品,如今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细呷细品的心境哪里去找?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