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课件 第9、10章 农村文化、农村卫生_第1页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课件 第9、10章 农村文化、农村卫生_第2页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课件 第9、10章 农村文化、农村卫生_第3页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课件 第9、10章 农村文化、农村卫生_第4页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 课件 第9、10章 农村文化、农村卫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现在正在经受全球化的挑战。农村文化重建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农村文化涉及面很广泛,本章选择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宗教等进行阐述。——农村文化概述——民间信仰——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

第一节

农村文化概述

(二)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乡村工业化速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传统农村文化在城镇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农村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促使传统农村文化发生变革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一)农村文化的概念

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基础上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

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整体。

(二)农村文化的特征

第一,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

第二,农村社区是农村文化的载体

第三,农村社会生产方式是农村文化的底色

(三)大传统和小传统

美国社会学家瑞德菲尔德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大传统是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由思想家的深刻反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

农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文化

在中国农村社会,大小传统的分野一直存在。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

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都从日常生活所需出发,因此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

在大传统的宗教文化中,一般总免不了要分辨儒释道的源流派别,但是在小传统的民间祭典文化中,就只有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了,他们在乎的是哪一些神祇最能保佑平安降赐福祉,以及如何遵奉神祇的教谕以保证福祉的延续。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也并非判然两分,而是相互影响的。(四)民俗

所谓“民俗”,是指民间或在人群中不以文字为媒介、口头传承下的或未加深思被保留下来的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或民间传承资料,包括传统风俗、习惯、舞蹈、歌曲、故事和谚语等。

民俗的类型——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

随着社会现代化,从传统社会存留下来的民俗自然衰微。

在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大量传统民俗因被定性为“四旧”,不断予以铲除,有些完全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农村民俗正得到逐步恢复。

民俗始终在农村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民众的日常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疆土辽阔,农村的民俗也始终保持着文化多样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二、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一)乡土性(二)封闭性(三)相对静态性(四)文化多样性江南农村第一大灶(三)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三)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

(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第二,城乡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民间组织或个人正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第四,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关键因素。

第五,城镇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三、农村文化变迁

(一)农村文化变迁的含义农村文化变迁是指由于生产方式变革、文化交流等原因引起文化发生突变性或者渐进性变化。(二)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乡村工业化速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传统农村文化在城镇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农村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促使传统农村文化发生变革(三)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差异与融合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关系

(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城镇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区域,有其各自的文化。一般来说,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来属于农村文化的,现在可能转变成城镇文化。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会出现城镇文化和农村文化混合的现象,构筑一种新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它既不是城镇文化,也不是农村文化。这种状况足以说明在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与城镇之间,不仅仅是地域上连成一块,而且在文化方面已经趋同。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第二,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第三,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第四,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五,城镇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第二节

民间信仰

一、什么是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形成于地方共同体,是一般民众中逐渐培育起来的、代代相传的、日常性的信仰或民族固有的信仰。

民间信仰往往是规定一个共同体的态度、判断及思维方式的基础,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是历史和文化决定的民族特征的重要文化要素。

二、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

(一)功利性和世俗性(二)多神性和包容性(三)蒙昧性和神秘主义(四)地方性和统一性

祖先崇拜是我国宗教信仰形态最重要的特色,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加以崇奉。祖先崇拜是我国宗教最早的信仰形态之一,早在殷商时代以前就有很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宗崇拜仪式存在。汉族图腾之一藏族图腾之一蒙古族图腾之一壮族图腾之一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宗族文化

一、宗族的概念

家族和宗族

家族通常是指在共同血缘关系基础上由若干家庭单位结成的亲缘集团或社会群体单位。

宗族是基于父系世系群之上由一套特定社会规范体系和特定活动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宗族的主要结构

宗祠

族谱

族产

族规

族长

三、传统宗族的社会功能(一)宗教信仰功能(二)道德规范功能(三)基层自治功能(四)社会保障功能

四、宗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一)宗族文化的形成和确立

制度的形成

宗族文化的庶民化(二)近代以来宗族文化的衰弱和解体

民国政府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三)改革开放后宗族文化的复兴

五、改革开放后宗族文化复兴的原因

国家对意识形态控制的相对减弱。

不再严厉地持续性地批判宗族现象国家开始容忍和允许文化层面宗族活动的开展

中国农村社区中公共服务的缺失

宗族组织的重建有助于弥补这一功能的实现

本章基本概念

农村文化

大传统和小传统

民俗

民间信仰

宗族

学习讨论题

1.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困难。2.近百年来农村地区发生了哪些文化变迁?3.你家乡历史上有哪些和宗族相关的文化现象?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族文化复兴的利与弊?第十章农村卫生

农村卫生是中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障农村卫生安全、促进民众身体健康、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健康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资料:《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的定位是翔实调研、取得大量数据后的一本真实的、客观的农村卫生报告书。面对21世纪新形式的需要,探索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阐述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第一节农村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健康(一)健康的含义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传统医学和世俗观念一般把健康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三维概念:“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从四维角度界定健康含义:“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二)人口健康人口健康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将健康概念由个体健康拓展到以人口为基础的健康(populationbased

health),它是将健康置于一个群体层面的研究,而不是只研究病人。(三)影响健康的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2)生活方式及个人行为(3)卫生医疗服务(4)生物因素(5)早期儿童营养状况

二、威胁农民健康的疾病类别

(一)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长期存在、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有霍乱、鼠疫、天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生传染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相继在世界各地传播、流行,危害一个比一个严重。

(二)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某些特定区域内经常发生的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麻风病等,重病区大多集中在东北和西部的偏远、贫困地区。

(三)高发病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胃癌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患病人数在农村不断增加,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资料:血吸虫病(Schisosomiasis)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左右。人类血吸虫分为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与间插血吸虫(S·intetcalatum)四种。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等亚洲地区和国家;曼氏血吸虫病分布于亚洲、中东、印度等地区;间插血吸虫分布于中非西部、扎伊尔、喀麦隆等国家。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人照片中国血吸虫病分布图

资料:

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曾是血吸虫疫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24年前,刘建兵十分钟就能捡300只,如今,半小时也就捡个两三只。图为全国十大“健康卫士”——湖北省疾控中心血防所副所长、坚守24年的“血防老兵”刘建兵。(汉网-武汉晚报,2014–06–05)

三、儿童健康

(一)计划免疫1、什么是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就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规律,按不同的年龄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和儿童。2、中国的计划免疫工作1950年1月,卫生部决定在城镇免费推广卡介苗接种,揭开了我国免疫预防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把实施儿童免疫工作纳入国家卫生工作计划。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自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麻疹、流脑、乙脑、甲肝等发病率到2010年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病种最多的国家之一。第二节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农村卫(一)什么是农村卫生农村卫生是指农村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符合生理、心理要求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农民的用水卫生、饮食卫生、居室卫生、环境卫生、预防免疫和卫生保健,以及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民国初年孙中山确立了公医制度目标,希望能够建成一个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在“复兴农村”的口号下,中国的农村卫生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代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走向现代化。(二)农村卫生状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在中国的城乡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民国时期农村卫生状况落后,广大农民体弱多病,婴儿死亡率和患病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均预期寿命短暂。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落后、贫穷,饥饿困扰;二是卫生资源匮乏,农村缺少医院,农民难以求医;三是农民缺乏科学卫生常识,往往轻视疾病;四是农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患了病听天由命。

资料:

孙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中卫生问题的重要,至少与经济、教育等问题处于同等之地位。在《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3)根据农村卫生性质,将农村卫生分为:(1)环境卫生;(2)传染病预防;(3)生命统计;(4)卫生教育。(三)农村卫生组织民国初年孙中山确立了公医制度目标,希望能够建成一个全民健康保障体系。1928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向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寻求援助以改善中国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在“复兴农村”的口号下,中国的农村卫生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代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在“复兴农村”的口号下,中国的农村卫生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代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走向现代化。二、农村卫生教育的实验(一)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二)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个。许多实验区仿效定县、邹平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农民卫生教育实验的有益尝试。三、农村传染病的防治

1949年10月27日,政务院决定设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卫生总队,并在各大行政区成立防疫大队。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由公共卫生局负责全国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过全国人民6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制度创新,中国农村传染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过去肆虐的几十种传染病都已得到明显的控制或消灭。中国农村人均期望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2岁。

资料:

中国血气吸虫病的防治血吸虫病传染途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立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1938年和1939年创办的“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互助合作提供医药服务为原则,具有公益事业和经济组织双重属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县和区一级逐步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卫生院和卫生所,在乡一级兴办了集体所有制的联合诊所。资料:

1966年8月10日,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成立卫生室,这是中国农民首创的规范合作医疗机构。创办人是从中医进修班学习归来的乐园公社卫生所医生覃祥官,他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乐园公社卫生所医生覃祥官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称为“中国合作医疗发祥地”。

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合作医疗”列为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需要逐步发展的事业,写进宪法,。合作医疗制度、合作社(公社)的保健站(网络)和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被称为解决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三大法宝”。使农村人口在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得以用较低的花费获得卫生防疫和流行病防治方面的服务,有效地减少了农村人口因小病不治而丧失健康和劳动能力的风险,对提高农民群众的卫生安全、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中国的合作医疗体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第三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与意义

2006年8月,卫生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指出,中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指农村卫生机构、卫生队伍和县、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组成的有机结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

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

二、卫生下乡卫生下乡是职能部门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下农村,为农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举措,是城镇反哺农村的一种形式。包括:(1)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2)减免农村贫困患者医疗费用;(3)在农村社区、学校、家庭等开展健康教育;(4)扶持乡村卫生组织,为农村培训、培养医务卫生人员;(5)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2012年,进一步制定卫生政策,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和医学毕业生下乡支援基层,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当地水平。第四节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一、什么是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受到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卫生服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