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课件 夏建中 第1-6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进展_第1页
城市社会学 课件 夏建中 第1-6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进展_第2页
城市社会学 课件 夏建中 第1-6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进展_第3页
城市社会学 课件 夏建中 第1-6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进展_第4页
城市社会学 课件 夏建中 第1-6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会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第一章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第三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一、城市的界定对于早期城市,城市研究的学者认为,城市具有四个特征:(1)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2)非农职业特别是手工业的存在;(3)防御性工事的建筑;(4)集市贸易。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二、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的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三、早期城市的产生过去,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域,但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Sumer),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ofShinar)。一、欧洲早期的城市化

(一)古希腊欧洲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四大文明体系,城市后来首先影响到希腊,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上接近“肥沃新月”地区,后者的商品、人口流动和建城观念影响了该地域城市的产生。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二)古罗马传说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二、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复兴公元476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罗马帝国崩溃。从此,西欧开始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西欧的城市生活也日渐暗淡。

自治城市的出现对欧洲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由“城”到“市”的转变2.城市的社会变化三、工业革命时期(1750—1910年)的城市化城市社会学家戴维斯(KinsleyDavis)认为:18世纪以前的任何城市化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虽然城市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但这只能影响到极少数人。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一)城市群的产生与发展

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在其论文《东北海岸的城市群与城市化》中首先使用城市群(megalopolis)这个概念。当时,他研究的是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城市连绵带。第三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二)郊区化的迅猛发展郊区化可定义为:城市扩展其边缘地带,从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区域扩散到邻近的密度低的区域。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近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角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中的近2/3集中在发达国家。不过自那时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开始大量增长,从1950年的18%左右上升至2000年的40%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低度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第二,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第三,首位城市(primatecity)发展模式。第四,贫民窟现象。三、近现代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倍增。1800年起,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体上是每50年提高一倍。(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呈现不同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普遍达到了70%以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出现逆城市化或者郊区化。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国家具有低度城市化或者过度城市化现象。(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越来越多,居住密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千万人口级的特大城市,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居于支配地位。城市城市化城市革命城市群郊区化低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首位城市四城市指数S形曲线

基本概念1.社会学家的城市定义是什么?其与一般的城市学定义有什么区别?2.决定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有哪些?4.什么是城市化?5.早期欧洲城市化的社会后果有哪些?6.现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7.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哪些?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中国城市化的历史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及其在古代和近代的发展历史第二节当代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一、城市起源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最早起源于夏朝甚至更早的时间,《黄帝内传》、《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古籍都记载有黄帝“筑城”或“鲧作城郭”。第一节城市的起源及其在古代和近代的发展历史二、近现代的发展(1840—1949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失去了在封建社会中的长期领先地位,而且远远落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一、1949年后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恢复与快速上升阶段(1949—1957年)第二,城市化“大跃进”阶段(1958—1960年)第三,城市化停滞和反城市化时期(1961—1976年)第四,逐步增长期(1977—1998年)第五,加快发展期(1999—2008年)第二节当代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二、都市圈的发展大都市圈是城市化进入更高阶段的标志之一,中国的都市圈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主要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后来,到90年代,长三角、京津冀都市群也渐渐形成;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三大都市圈为主的多个城市圈。三、我国市镇设置和城市人口统计标准(一)市镇设置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的是人口规模和职业构成相结合的方法。(二)城市人口统计标准

中国计算城市人口的标准同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1963年以前,界定市镇辖区内的总人口都是城市人口;1964—1981年,改为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人口才是城镇人口;1982年后,又再改为1963年以前的市镇总人口;1990年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改为,市人口是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设区市的市区是指:(1)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千米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2)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千米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3)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的,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1)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2)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的,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镇区是指:(1)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2)镇人民政府驻地和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的,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四、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仍然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评价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合适,一般是对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量化测度,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IU比和NU比的国际标准值,另一种广泛应用的是“钱纳里标准”。(二)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也是城市发展的老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力图扭转这一状况,但是成效并不明显。(三)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制约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为经济发展,第二为相关的制度安排。

里坊城郭市镇常住人口基本概念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市镇设置标准有哪些?3.我国城市人口统计标准有哪些?4.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与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是什么?复习思考题第三章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传统

第一节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第二节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社区的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1.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2.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3.城市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聚集地4.城市住宅问题第一节经典社会学家关于城市的理论观点

二、韦伯的都市理论韦伯主要是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古代与中世纪社会的城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城市》,于1911—1913年写就,首次发表于他去世后的1921年。韦伯的城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城市的定义2.市民阶层3.对古代中国城市的分析三、涂尔干对城市的看法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2.物理密度(materialdensity)与道德密度(moraldensity)一、齐美尔的大都市观齐美尔与韦伯一样,相信只有通过与认识主体的积极互动才能获得人类社会的知识,也即通过具体现实有选择的相关方面的精神活动过程,以及通过分析性的建构对这些相关方面进行分类才能认识世界。第二节齐美尔和滕尼斯关于城市与

社区的理论齐美尔关于大城市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城市是强刺激的环境,人与物的集中使刺激达到顶点2.理性计算的最佳方法是货币经济的应用3.大城市与乡村的比较4.城市人的人格结构5.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的影响二、滕尼斯的社区研究滕尼斯的思想深受英国思想家如霍布斯(ThomasHobbs)、梅因以及斯宾塞(HerbertSpencer)等人的影响,马克思也对其思想有较大影响。意志的概念是其理论的核心。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共同体自治市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物理密度道德密度城市人的人格结构社区基本概念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分析城市的?2.韦伯的“城市共同体”的特征是什么?3.韦伯如何看待古代中国城市?4.涂尔干关于物理密度和道德密度的观点是什么?5.齐美尔怎样看待城市对人的影响?6.滕尼斯关于社区与社会的思想是什么?复习思考题第四章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第二节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一、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帕克被人们誉为芝加哥学派的旗手或开山祖师,因为正是他的研究工作,才使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得了芝加哥学派的美称。他同时也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第一节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1.对城市的看法帕克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习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存在于该传统,并且是这种传统发散出的组织化的态度和情感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不仅仅是物质的装置和人工构造物,它与构成城市的居民生机勃勃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本性的产物”。2.人类生态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生态学(ecology)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estHaeckel)于1866年第一次提出的,他将该概念定义为:对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复杂的关系的研究,环境既包括无生命的也包括有生命的构成成分。3.有关移民和同化的理论作为当时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涌入了大量的移民,帕克与其同事和学生极为关注移民与同化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和具深远影响力的理论。二、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按照伯吉斯的观点,城市最终会形成以中心区高度聚集的形式,该中心成为城市的控制中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方,围绕中心区会形成数个同心圆。这就是著名的“同心圆假说”,以当时的芝加哥市为模本,他第一个应用人类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城市生态地图。三、麦肯齐的城市生态过程研究麦肯齐是帕克与伯吉斯的学生,始终致力于将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城市区域的研究。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交通工具和沟通技术进步的结果。四、城市发展的其他模式围绕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城市发展并非都是同心圆模式,而是存在其他不同的模式,最有影响的是扇形模式和多中心模式。(一)霍依特的扇形模式通过对142个城市1900年、1915年、1936年三年居住模式变化的考察,霍依特(HomerHoyt)发现,从中心向边缘分散的居住变化,表现出来的是楔形散开的模式,而不是同心圆式的散开。(二)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中心模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即向中心集中化的趋势逐步被相反的趋势——分散化取代。哈里斯(ChauncyHarris)和厄尔曼(EdwardUllman)注意到这种新的现象,1945年,他们在《城市的本质》一文中提出了“多中心模式”。一、新正统生态学(一)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的再生1.相互依赖原则2.关键功能原则3.功能分化原则4.支配原则第二节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二)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邓肯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定量研究社会学家,1949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邓肯一生最出名的著作,是他和彼得·布劳(PeterBlau)于1967年合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该著作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索罗金奖。二、社会文化生态学与新正统生态学有所区别,社会文化生态学不同意古典人类生态学认为的经济因素是决定人类居住行为的主要变量,而是认为,文化在决定人类居住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费雷对波士顿土地利用的分析沃尔特·费雷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学系,1945年,他发表了《作为生态学变量的情感和象征》,此文是他博士论文的核心内容。(二)希曼对盐湖地区摩门教社区的研究

1938年,希曼发表了《盐湖盆地的社区》一文,也对经济因素是决定人类居住行为的主要变量提出质疑。人类生态学边缘人同心圆模式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与接替扇形模式多中心模式基本概念1.什么是人类生态学?2.请分析帕克有关移民的研究。3.城市生态学过程有几种类型?4.人类生态学关于城市空间分布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什么?5.人类生态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6.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的四原则是什么?7.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是什么?8.社会文化生态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复习思考题第五章城市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类型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第四节社会区域分析与社区发展的理论一、社区的概念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词,同时,也是概念上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这可以从该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看出来。学者们普遍承认,社区这个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贡献,他因此被誉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类型社区概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共同性;(2)非正式组织性;(3)社区内居民相互之间互动较多,对社区内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4)具有一些基本社会功能和一定规模;(5)地域性二、社区的类型或者范围根据社区社会学的有关研究,社区的规模越小,居民对社区认同的程度越高。一、社区的功能社区也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社区成员履行着各种社会功能。但是,社区作为社会系统与正式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不一样,它不是被一个中央权威理性组织起来的,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一)生产/服务—分配—消费功能生产/服务—分配—消费是组织个人和其他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系统,这是社区经济的功能,也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二)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学习和获得其社会的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学习适合于社会提供的多种社会角色的行为。(三)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控制是这样一个过程,社区通过社会控制过程获得其成员对规定和禁止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行为的遵守。社会控制内在于社会或者社区中,这些规范和行为模式进入到组织成员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四)社会参与功能社会参与是社区的根本功能,如果社区成员和社区本身是个健康的社会且有权能(competence),那么就允许和要求其成员参与社区的生活和治理。(五)相互支持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和社会福利的功能是在社区在其成员和家庭遇到困难,且不能提供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关系以获得帮助时发挥作用的。二、社区比较研究的维度和要素城市社会学家沃伦夫妇(RachelleWarren&DonaldWarren)根据对底特律数个社区的研究归纳出以下三个比较维度:一是互动性。二是认同感。三是连接性。六种不同类型的社区:第一,整合型社区第二,教区型社区第三,散漫型社区第四,躁动型社区第五,暂时型社区第六,紊乱型社区一、社区失落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人物沃思,沃思是人类生态学的领军人物帕克的学生,而后者是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的学生。第三节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沃思对自己的命题总结如下:1.人口规模命题2.密度命题3.异质性命题二、社区继存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有人开始对沃思的观点提出质疑,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卡·刘罗斯(OscarLewis)和赫伯特·甘斯(HerbertGans)。五种不同的居民:

第一,“四海为家者”(cosmopolitan)。第二,“单身者或无子女家庭”(unmarriedorchildless)。第三,“少数民族村民”(ethnicvillagers)。第四,“受剥夺者”(deprived)。第五,“被困或社会地位下降者”(trappedanddownwardly)。三、社区解放论社区解放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费舍尔(ClaudeFischer)、韦尔曼(B.Wellman)和雷顿(B.Leighton)提出来的。他的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第一,一个地方越具有城市特征,亚文化类别就越多,即人口聚居易于产生亚文化。第二,一个地方越具有城市特征,亚文化的强度就越大。第三,一个地方越具有城市特征,非规范行为的发生率就越高。一、社会区域分析和因素生态学虽然社会区域分析和因素生态学仍然认为自己是属于生态学的研究,但是,一些学者如丹尼斯·波普林(D.Poplin)和威廉·施瓦布(W.Schwab)都质疑其归类。第四节社会区域分析与社区发展的理论

二、社区发展(一)社区发展的起源社区发展源于1947年美国印第安纳厄尔翰学院威廉·毕都(WilliamBid-dle)教授的“社区动力学”(communitydynamics)项目。(二)社区发展的定义对于社区发展的定义,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工作方法,即为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还有的学者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其目的是唤起居民的自觉与自助;再有,一些学者强调,社区发展是一种工作过程,即一种组织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社区的社会变迁。(三)社区发展的目标和原则社区发展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协助社区认识他们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各种技术援助;协助社区动员他们的社区资源;协助社区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目标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四)社区发展的推行方式1.直接方式(1)主旨(2)做法2.间接方式(1)主旨(2)做法社区城市性社区发展基本概念1.社区的主要属性是什么?2.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西方社会学家如何划分社区类型或规模?这种划分有何意义?4.社区比较研究有哪些维度?复习思考题5.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的观点是什么?6.社区解放论关于亚文化和网络社区的观点是什么?7.社会区域分析的方法是什么?8.社区发展的定义和目标是什么?9.社区发展的推行方式包括哪两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复习思考题第六章城市社区研究的最新理论进展

第一节社区主义第二节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

社区主义的英文为“communitarianism”,我国大陆学界译为“社群主义”,我国台湾地区译为“社区主义”,由于大陆的社群主义多叙述的是哲学方面的理论,为有所区别,这里使用台湾学界的译法:社区主义。第一节社区主义一、社区主义的历史“社区主义”这个术语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41年,一个叫古德温·邦比(GoodwynBarmby)的人建立了名为“世界社区主义联盟”的组织,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

二、当代各种社区主义派别(一)威权主义者的社区主义该派别的人物和思想多出自亚洲特别是东亚,而且这些人多是政治家。他们主张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而对个人权利和政治自由主义必须加以限制,他们中的一些人相信国家的强力统治;另一些人则强调社会联系和道德文化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二)政治哲学家的社区主义在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社区主义的思想首先在政治哲学界开始出现,尤其与以下三位学者联系密切:泰勒(CharlesTaylor)、桑德尔(MichaelSandel)和沃尔泽(MichaelWalzer)。(三)社会学社区主义或回应性社区主义到20世纪90年代,社区主义学派出现。他们亦称自己为社会学的社区主义或者新社区主义学派,以区别于历史和现实中其他的社区主义者。三、社会学社区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1.建立一个好社会这可以说是社区主义的社会建设的目标。他们主张,“好的社会”是建立在自由与社会秩序、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特殊的(如种族、民族和社团或社区)的价值观与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之间的精心构建的平衡基础上的。2.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有些人认为,社区主义在关注对社区、对更大个人责任的需要方面和在对权力导向社会的批判方面,类似于保守主义。3.培养好社会的手段与基础埃兹奥尼认为,要使社会成为“好社会”,很多的社会管理必须通过依赖道德的声音而非法律来加以规范,法律自身的作用范围也必须受限于道德的声音所支持的范围。4.社区的意义埃兹奥尼认为,社区存在着道德的声音、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和具有情感性质的社会关系。5.颠倒的共生关系埃兹奥尼将社区主义主张建立的权利与责任、自由与秩序的新型关系称为颠倒的共生关系。因此,他特别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