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月考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裹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已》《药》等小说中,鲁迅进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调敞的多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田的精神枷镇、获将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多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惑。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关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颇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散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典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编;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激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武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完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日、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街,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县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国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还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洞敞,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浪,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批判审视,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脊恋。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D.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是沈从文审美观念的核心,《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B.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C.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3分)A.翠翠对纯粹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二老可能会得到一座陪嫁碾坊的羡慕。C.老船夫死后,杨马兵代替他陪着翠翠守着渡船。D.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4.得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4分)5.“湘西世界”里的许多人物,“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请以《边城》中的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海子山古冰帽阿来①这是一片使我深感震撼的荒坪。②天空低垂、地面粗犷起伏,无尽蔓延。置身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卧满了花岗岩巨石。无以名状,只能形容成一群群史前巨兽。正午时分,蓝空深沉,天光降落,大地无声,岩石中夹杂的石英品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苦,仿佛是石头们在低声交流,用一种神秘语言。石头巨普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③这些石头,上千万年前,还是地下深处炽烈的岩浆,是它们向上奔突的力量使青藏高原隆起。只是它们还来突破地表,便耗尽了能量,冷凝为坚硬的物质。又过了多少万年,才裸露在了地球的表面,阅尽了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今天是公元2023年8月8日12点,我弃了车,离开迷接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公路,进入这片粗砺的荒野,为了感受远超人类史的浩远时间,④才几分钟,公路就从背后消失了,人的世界就消失了。只看见这些裸露于天地之间的古老岩石,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的表面,观察它们表面斑驳的藻类与苔藓。巨石之间,是风、雨和雪刹蚀下来的细砂与泥土。泥砂中生出浅草与滩丛。杜鹏花期已过。浅草地上,星星点点,开着颜色明亮的小花。黄色系,蓝色系,当然还有这个高度上必不可少的红景天。这些花,在百万岁级的石头面前,短暂开放,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一棵抓独的红景天,一茎老枝,顶上攒聚几朵红色小花,根却粗大,深扎在一道岩石缝隙中。它置身在岩缝中,顽强生长起码已经十好几年了。石头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但其经历的时间之长久,会让人将其视为永恒。而一株草从萌发到粘萎,一朵花从绽放到洞零,也就是一年四季,让人深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⑤其实,我来此并不为作这种简单的对比与体认,而荒野就具有如此魔幻的力量,召唤你进入,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⑥我穿行到一片洼地,中央一个安静湖泊,湖泊不断变幻颜色。阳光不强烈时,它是深碧的,如一枚蓝宝石。当它辉映阳光,就变成一救光焰奇目的钻石了。当我走到曲折的岸线上,光学效应消失了,湖水变回了水本身的颜色。我看见湖水中铺展的杉叶藻,蛙泳的蟾蜍,半陷于泥沼的巨石。沿岸线行走,沼地松软,脚下不时微微塌陷。脚陷进去,泥水泛上来,发出咕咕声响。沼地中出现了高大的植物:茎干挺拔,叶片肥大,开着硕大黄色花朵的,高齐我胸部的水黄。更多的花平铺在水边:白色的灯芯草,紫色的柳叶菜,构成一条环湖的沼泽生物带。⑦离开这个湖,穿过一些巨石阵,是又一个注地,又一个湖。大小湖泊如散布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村着湖泊与巨石的是无边草甸。荒凉,寂静,有飞鸟,有走普,却了无人迹。高地西北边缘,透逃着一列山脉。山脊薄如刀刃,峰顶尖利如矛。这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前者叫刃脊,后者叫角峰。旷野上的巨石原来也在高处,只是它们早就在第四纪冰川的重压下破碎,脱离了山体,并被冰川襄捉,四散分离。⑧那些巨石,在水中的、轮廓图涧;不在水中的,也不像在山上时那样校角锋利。它们真是被打磨过了,在水的另一种形态——厚厚的冰川中,在地质史上称为第四纪冰期的数十万年数百万年里,被日复一日地打磨过了。在此之前,它们在造山运动中隆起,身处高峭雄伟的山峰上,或者本身就是山峰。但冰川来了,犀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流淌,襄换着这些岩石一起流动,翻动它们沉重的身躯,打磨它们锋利的枝角。直到一万多年或两万年前,地球变暖回春,冰川化为流水,再也带不动这些庞然大物,便将它们遗留在了这片荒原,成为古代冰川存在过的证据,名刚冰川漂砾。是的,眼前这一切地貌,都是冰川所造就。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也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⑨这片充满久远时间气息的荒好,是四川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就是这片古冰川遗迹,总面淑3287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如此高如此广阔的冰川就不叫冰川了,而叫冰帽。我在十二年间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不是南边的稻城县,就是西北方的理城县,但不管要去哪里,都要先在这里盘极流连。⑩公路边,傍着那些杜鹃丛,坐在草地上,喝水,吃点干粮。接我的朋友说,这里有新去处,你肯定会感兴趣,休息一阵,我们再去参观。⑪我晓得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和通透干净的大气层。天文观测站,不就是体量巨大朝向天空的天文型远镜吗?当我们抵达时,眼前所见却完全颜覆了我的想象。⑫进大门,顺铁梯登上瞭望台。天阴了,台上冷风刺骨,远古冰川深摇出的一个巨大注地,冰川漂砾都被搬走了。代之而起的一座座地堡状胺起的土堆,以同样的间距整齐排列,环绕着洼地中央一座四方形的巨大平顶建筑。我问了驻站科学家一个天真的问题;这息么能看见星星?科学家告诉我,这座前沿尖端的宇宙线观测站捕捉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践与粒子,并探测它们的来源。这些地堡样的建筑一共有5216座,每一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另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而中央那座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也是一种阵列探测器,名宇叫作水切伦科夫,所要探测与捕捉的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光”。这个高海拔的观测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制高点。⑬告别,渐行渐远;回望,这数千个地堡状的探测器最终和旷野上满布的冰川漂砾融为一体。(摘自《稻城亚丁行记》,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来在行走中写作,第②段画线句写天空,写大地,给人以辽阔之感,同时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B.作者以游踪为线,记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读者认识世界、深入世界,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C.文章思路宏阔,纵横捭闺,不只“现在”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意识。D.文章具有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从地质学、生物学、文学等多个向度,书写生命的体验,使文章立体可感。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景极具特色,多处绘形绘声绘色,让人在静谧与美丽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B.作者将景物的互古与短暂、粗犷与细腻进行对比描写,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C.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使这篇散文变得精致而广阔。D.文章寓情于理,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提升”。8.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作用。(6分)9.阿来曾说:“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天汉二年秋,贰师将至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句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些兵五千人出居延兆可千余里欲以分的奴兵费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句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两余里,匈奴遮映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二:及武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电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廷,至泼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特戟、盾,后行持弓、弩。陵将战攻之,干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鞭汗山,一日五十万失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坐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失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与韩延年供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酸余军得脱者。(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A击匈奴右贤王B子祁连天山C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D出居延北E可千余里F欲以分匈奴兵G毋令专走贰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B.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C.族,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写道,李陵兵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如敌众陵寡,伤亡惨重;武器皆尽,粮食匠乏;没有救接,战期较长等。B.材料二写道,李陵兵败的原因有深入峡谷,被断归路等。当然,也有其主观原因,如“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C.材料一写道,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写道,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D.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与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了数千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4分)(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国陵军。(4分)14.两则材料都涉及李陵兵败投降,内容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元翁从王壅玉借书黄庭坚为史三年弄文墨,草菜心径失耕锄。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囊鱼。【注]①无双祖;种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B.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C.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D.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16.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水石相击的自然奇景震撼人心,如李白《蜀道难》“①,②”两句捕写蜀道上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2)屈原在《离强》中,用“③,④,”两句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3)很多古诗词中善用“空”字,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英雄的失意,如“⑤,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是风来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风,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住它的横冲直撞,也没有什么能够稍微稀释掉一点它的野性。这场风,如脱缰之马,如暴烈之牛,轻易就跨过了石结,冲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先是鸡飞狗跳,后来便阂然无声了——鸡慌张地飞了半天,终于飞回了鸡含;狗慌张地跳了一会儿,终于窜进了狗窝。然而其他的声音却开始响起来,铁盆在地上滚动,发出尖厉的声响。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箭雨。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黑。不知是不是幻觉,某一刻,我竟同时听见至少三片灰瓦坠地的破碎声。而在此之前,在风的张力尚来拉满之时,因为父亲的缺席,我曾恐惧万分——无论我愿不愿意,只要风使动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选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18.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A.妄图征服大自然的人,最后逃不过大自然的惩罚。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C.报告文学《包身工》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D.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天空中的麦秸秆,嗖嗖穿过天空,落进院子里”,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如果”“但”“又”其中任意两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洁白硕大的花球,却有着腥臭难阴的味道,石摘花可谓是花界色香“表里不一”的典范。一时间,一言“楠”尽等评论冲上热搜,有人为它制作了一套表情包。石楠花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专家指出,石摘花散发的因精酸氨化导致的气味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喜欢“臭味”的蝇类和甲虫类来帮助它们传花授粉。完成这一过程后,石榆便可以结成果实进而繁育下一代。虽然石楠花刺葬难闻,①,对人们无害。石楠树的花期并不长,半个月左右就会洞谢,花谢后就不会有这种刺葬的味道了。尽管石稀花被人们嫌弈,但是石楠的用途可不少。首先,石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上会将石楠花当作排毒的药材。其次,石杨树抗病虫害较强,将它们和其他树木混种在一起,能够有效阻挡病虫害的传播,②。最重要的是,石榆是典型的抗污染植物,③,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采。21.“表情包”是一种用来表达感情方式的图片。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为下面三个表情各写一个带“楠”的四字词语。(3分)(图中为石楠花朵)2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两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效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年青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月考高二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C(目的表述不全。材料二原文是说“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2.(3分)A(B“解决了”错误;C“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D“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强加因果。)3.(3分)B(碾坊代表一种实用、功利、以金钱为标准的婚恋观,反映了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4.(4分)①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②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5.(4分)①老船夫虽然生活清贫,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不肯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②二老傩送面对碾坊的诱惑,却甘愿为爱情放弃碾坊选择渡船,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C(“而是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错误。)7.(3分)A(“多处绘形绘声绘色”错误。本文并没有大笔墨绘声。)8.(6分)①内容上,概括了作者的感受;②结构上,总括全文,引起下文;③情感上,奠定基调,表达作者的敬畏之心;④效果上,吸引读者,激发兴趣。(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9.(6分)①“感谢康巴大地,赐我力量与美感”:景物给予我心灵上的震撼。②“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科学家们对宇宙和自然不懈的探索。③“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大自然对作者情感的启发和心灵的洗礼,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FG11.(3分)D(通“阵”,指阵列,队列/陈列、拿着。)12.(3分)C“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曲解文意,原文有“‘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李陵耻于做别人下属,拒绝了押运辎重的任务。故选C。13.(8分)(1)(4分)(单于)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时又发现他很勇敢,(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素”,平素,向来;“妻”,嫁给;“贵”,使……显贵)(2)(4分)(李陵)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了李陵部队。(“止营”,停下扎营;“值”,遇到;“可”,大约。)14.(3分)①汉武帝态度不同:材料一,汉武帝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汉武帝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②叙述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客观陈述李陵被围及投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李陵英勇作战及投降的无奈。(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错,于文无据。)16.(6分)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读书的渴望。赞美对方虽隐于山中,但因书多而为富有公子,自己身在仕途,是腹内空虚的小儒。两者对比,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②用谦虚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委婉表达借书的渴望。诗人说可以为对方掌管藏书楼的钥匙,整理签题、清扫蠹虫,谦虚幽默,表达委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⑴①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转石万壑雷⑵=3\*GB3③汩余若将不及兮=4\*GB3④恐年岁之不吾与⑶=5\*GB3⑤映阶碧草自春色=6\*GB3⑥隔叶黄鹂空好音(=5\*GB3⑤空山新雨后=6\*GB3⑥天气晚来秋=5\*GB3⑤山回路转不见君=6\*GB3⑥雪上空留马行处=5\*GB3⑤人生得意须尽欢=6\*GB3⑥莫使金樽空对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A(例句中“修理”是比喻义,A.“征服”用的是基本义。即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B.“破产”用的是比喻义。比喻事情失败(多含贬义)。C.“压榨”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剥削或搜刮。D.“折射”用的是比喻义。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19.(4分)①原句运用比喻,将麦秸秆比喻成乱糟糟的箭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秸秆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状态,表现了风力之大。②“钉”字更能表现狂风下的麦秸秆尖锐有力,与“箭雨”相呼应。20.(4分)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