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_第1页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_第2页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_第3页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_第4页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1.本文概述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题材内容及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深入解析其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本文将回顾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版画作品到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本文将探讨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包括刻版、套色等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年画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范围。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如何通过各种题材和形象,如门神、戏曲故事、农耕生活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哲学。同时,本文也将探讨木版年画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强调。本文将讨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和跨界合作,使传统木版年画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启迪和审美享受。通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期望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2.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与地域特色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当时以佛经扉页画的形式出现,随后在宋代逐渐发展为民间流行的装饰艺术形式。到了明清时期,木版年画达到了鼎盛,成为民间年节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时期的年画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年画产地,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显著,不同地区的年画在题材、风格、色彩等方面各有千秋,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北方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为代表。其特点是线条遒劲有力,色彩鲜艳夺目,形象夸张而富有张力。题材多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相关,如《门神》、《关公》等,体现了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南方年画: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代表。其风格细腻柔美,色彩较为淡雅,线条流畅。题材多涉及民间生活、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和合二仙》等,反映了南方地区的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西南地区年画:如四川绵竹年画,其特色在于色彩丰富、构图饱满,常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为题材,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体现了西南地区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不仅展现了各地的文化面貌,也反映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人口迁移,不同地区的年画在题材和风格上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年画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与地域特色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对木版年画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融合与发展。3.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与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其技术体系包括画稿、刻版、上色、印刷等多个环节。这些工艺环节不仅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传统工艺的精髓始终得以保留和传承。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题材上看,木版年画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花鸟鱼虫等多种类型,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木版年画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工匠们通常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通过多层次的套色印刷技术,使画面色彩丰富而不杂乱,明快而不失典雅。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不仅体现了工匠的艺术修养,也反映了民间对吉祥、喜庆等情感的表达。木版年画的线条流畅、简练,构图饱满而均衡。线条的刻画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构图的安排则充分考虑了视觉的平衡和节奏感。这种和谐的线条与构图,不仅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承载着人文精神的文化载体。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内涵,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和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4.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民俗特性,反映了中国农耕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木版年画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许多年画描绘了丰收、耕作的场景,如“五谷丰登”、“渔翁得利”等,这些图像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赞美,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中的牛、马等牲畜形象,也反映了农耕社会中家畜的重要地位。不同地区的木版年画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例如,山东杨家埠年画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著称四川绵竹年画则融合了蜀地的山川风物和民间故事。这些地域特色在年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木版年画常常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如“连年有余”、“富贵吉祥”等。这些寓意不仅体现在图像的选择上,也反映在色彩的使用上。红色和金色是年画中常见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财富。通过这些寓意,年画传递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木版年画也深受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许多年画描绘了神话传说、道教神仙和佛教故事,如“八仙过海”、“观音送子”等。这些图像不仅丰富了年画的内容,也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木版年画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年画不仅是家居装饰,也是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如“门神”年画,既起到装饰作用,也承载着驱邪避凶的寓意。年画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节日的仪式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不仅表现在其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上。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这段内容深入探讨了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木版年画中的人文精神木版年画不仅仅是民间艺术的体现,它更是一种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精神象征。这些画作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木版年画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孝道、忠诚、勤劳和节俭。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年画中的故事和形象代代相传,成为中国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例如,许多年画描绘了孝顺子女的形象,强调了家庭和谐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年画中的图案和形象往往具有吉祥的寓意,如鱼(余)象征着年年有余,蝙蝠(福)象征着福气临门。这些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积极祈愿。通过年画,人们表达了对幸福、健康和富足生活的追求。木版年画在传递美的同时,也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许多年画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例如,描绘忠诚、勇敢、智慧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激励后人效仿。年画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和传统生活哲学。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宇宙的理解和态度。例如,一些年画展现了农耕文化,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激,体现了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木版年画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各异,但都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木版年画得以广泛流传和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木版年画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它们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哲学和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木版年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社会,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保护和弘扬其传统技艺,也需要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承是基础。为了让木版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延续,需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这包括对年画制作技艺的系统记录、对老艺人的技艺传承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培养。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举办工作坊和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创新是关键。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木版年画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作品。例如,将传统年画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开发出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如服装、家居用品等,让传统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推广和交流也非常重要。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木版年画的宣传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同时,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木版年画走向世界,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建立也是推动木版年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来。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让优秀的木版年画作品得到合理的价值认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市场活力。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广与交流并重,以及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我们有信心让这一具有深厚民俗特性和人文精神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7.结论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体现在其与民间生活的紧密联系上。年画中的图案和题材多源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这些内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教育,还起到了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作用。同时,年画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反映了中国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审美偏好。再者,木版年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其价值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年画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往往传递着忠诚、孝顺、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年画技艺的保护,鼓励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同时,通过教育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木版年画,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参考资料: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等11个地市的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滑县木版年画等4家木版年画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而汴梁(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之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刻印年画取代了手绘门神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多达三百余家。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的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所谓“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木版年画有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题材无所不包,根据王树村先生统计,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有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世俗生活类、风景名胜类、实事新闻类、讽喻劝戒类、仕女娃娃类、花鸟虫鱼类、吉祥喜庆类等等。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歌颂明君贤臣的,有鞭挞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扬因果报应的,有贤母教子、孝子事亲,英雄救难、报仇雪恨的,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民俗风情、戏曲时事、仕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喜画,新婚人家贴用的喜庆画,如“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子孙万代”等。(2)祝福庆寿画,是庆祝开业和福寿吉日的年画如“利市仙官”、“百寿图”等。(3)行业祖师像,是各个行业祭奠创业祖师或收徒传艺等仪式上贴用的纸祃(神像)类画,如“药王孙思邈”、“吴道子”等。(4)扇面画,是夏季年画淡季时补充性的木版印画制品,山东潍坊年画作坊有“刻版坐案子,捎带糊扇子”的民谣。(5)西湖景和丈画,西湖景就是俗称的“拉洋片”中的洋片,或西洋镜,以风景为主,兼有时事题材。丈画是贴在茶圆、酒楼和大型横披画,多以文武戏处故事为主要题材。(6)灯屏画,也叫灯方画,粘贴在灯笼四面,内容多取材历史故事和戏曲,常与迷语结合,称为“灯迷”。(8)其他杂画,各种岁时节日用的装饰画如冬至用的“九九消寒图”、端午节用的“钟魁打鬼图”、中秋节用的“月光祃”等。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造型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充满生活气息的梁平年画;有以细腻工整的桃花坞年画;有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镇年画,它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年画;还有大写意风韵的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画和广东佛山年画,它们多以红黑色打底,神佛类画丰富多样。这些年画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环境和社会因素,比如,影响最大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一例。“杨柳青年画兴盛于明清时期,清代末年达到鼎盛阶段。由于临近北京,多有恭品进京供大户人家贴用,故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色彩柔和,以迎合宫廷和市民品位。制作精美的“绿地流云门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题材的吉利年画更是一绝。时传“北宗画传杨柳青”就是指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宫廷画院技法,尤其是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当时的大画店“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经常邀请著名画师出画稿,以提高年画的创作水平。杨柳青年画至今保持着以手绘方法画人物手和脸的工艺,称为“开手脸”。它的影响远至新疆和国外,“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这是形容当年杨柳青年画景象的话,可见当时年画在当地的繁荣景象。中国的祖先正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生活的情境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截至2019年10月,全国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认定了19个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和2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其中12名传承人开展了系统的非遗记录工作。10多年来,中央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木版年画的保护传承。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仅能够在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地仅存的年画作坊看到这些尚存的年画。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也和许多其他濒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抢救和保护对象。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说:“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已经消亡,人们已经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已经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同时,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木版年画不能应世而变,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就会逐渐萎缩、弱化甚至消亡,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木版年画有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肆意改变的,否则就会丧失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面临着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拒绝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很可能会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夏挽群认为,新年画内容的创新要确保在传统年画固有艺术风范、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做自然延伸,更重要的是外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还应该是传统的,所谓“新瓶装旧酒”。正因为年画在形式上的创新还不够,所以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2015年10月4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的“年画与年文化”--第二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获悉,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国内审核已顺利通过,并纳入国家申报计划。为了让申报更有把握,2002年以来,中国民协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木版年画作为该工程的龙头项目,在全方位、大规模的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了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并建成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等等。中国年画网也已正式开通。文化部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国家一旦正式提出木版年画申遗,中国民协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提供学术方面的支撑。“一旦中国木版年画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将有利于中国文化资源的根本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闽南木版年画是一种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过去的年代里,闽南木版年画不仅是人们祈求新年好运、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媒介。闽南木版年画通常以红黑两色为主,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和粗犷的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神祇、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等。每逢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便会在家中墙壁上张贴年画,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在闽南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中,版画艺人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力。他们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语境也在不断变化。闽南木版年画依然在传承这一传统习俗。它既展现了闽南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闽南木版年画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与保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闽南木版年画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闽南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闽南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并成为传承这一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木版年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朴素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敬畏。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俗特性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木版年画具有明显的民俗特性。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木版年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通常以家庭、村庄或社区为单位制作,用于装饰房间、迎接新年或庆祝节日。木版年画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和文化传承。例如,门神、灶王像、福字、生肖等都是常见的木版年画主题。这些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木版年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形象,以及色彩和图案的运用,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木版年画中的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如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代表着吉祥和力量,牡丹、荷花等植物象征着富贵和清雅。这些象征意义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和感恩。木版年画还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承载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才能掌握。木版年画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民俗特性和人文精神。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等11个地市的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滑县木版年画等4家木版年画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而汴梁(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之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刻印年画取代了手绘门神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多达三百余家。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的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所谓“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木版年画有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题材无所不包,根据王树村先生统计,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有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世俗生活类、风景名胜类、实事新闻类、讽喻劝戒类、仕女娃娃类、花鸟虫鱼类、吉祥喜庆类等等。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歌颂明君贤臣的,有鞭挞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扬因果报应的,有贤母教子、孝子事亲,英雄救难、报仇雪恨的,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民俗风情、戏曲时事、仕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喜画,新婚人家贴用的喜庆画,如“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子孙万代”等。(2)祝福庆寿画,是庆祝开业和福寿吉日的年画如“利市仙官”、“百寿图”等。(3)行业祖师像,是各个行业祭奠创业祖师或收徒传艺等仪式上贴用的纸祃(神像)类画,如“药王孙思邈”、“吴道子”等。(4)扇面画,是夏季年画淡季时补充性的木版印画制品,山东潍坊年画作坊有“刻版坐案子,捎带糊扇子”的民谣。(5)西湖景和丈画,西湖景就是俗称的“拉洋片”中的洋片,或西洋镜,以风景为主,兼有时事题材。丈画是贴在茶圆、酒楼和大型横披画,多以文武戏处故事为主要题材。(6)灯屏画,也叫灯方画,粘贴在灯笼四面,内容多取材历史故事和戏曲,常与迷语结合,称为“灯迷”。(8)其他杂画,各种岁时节日用的装饰画如冬至用的“九九消寒图”、端午节用的“钟魁打鬼图”、中秋节用的“月光祃”等。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造型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充满生活气息的梁平年画;有以细腻工整的桃花坞年画;有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镇年画,它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年画;还有大写意风韵的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画和广东佛山年画,它们多以红黑色打底,神佛类画丰富多样。这些年画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环境和社会因素,比如,影响最大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一例。“杨柳青年画兴盛于明清时期,清代末年达到鼎盛阶段。由于临近北京,多有恭品进京供大户人家贴用,故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色彩柔和,以迎合宫廷和市民品位。制作精美的“绿地流云门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题材的吉利年画更是一绝。时传“北宗画传杨柳青”就是指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宫廷画院技法,尤其是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当时的大画店“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经常邀请著名画师出画稿,以提高年画的创作水平。杨柳青年画至今保持着以手绘方法画人物手和脸的工艺,称为“开手脸”。它的影响远至新疆和国外,“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这是形容当年杨柳青年画景象的话,可见当时年画在当地的繁荣景象。中国的祖先正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生活的情境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截至2019年10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