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反思_第1页
《爱莲说》教学反思_第2页
《爱莲说》教学反思_第3页
《爱莲说》教学反思_第4页
《爱莲说》教学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学反思《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一在教授《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和作者入手,然后逐句领读并逐字翻译,直到讲解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所有应该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遗漏,所有应该做的课后练习也一道不落。但结果却是一塌糊涂。当时我更多地责怪学生,而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后来,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采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教与学的本质。我是这样上的那一课。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赏析与"莲"或"荷"相关的诗句,让他们感受古人对这些花草的喜爱。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美丽,他写《爱莲说》的目的也不单纯是赞美它。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而写这篇文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接着是学习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我当场予以纠正。然后我范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学生默读并解决大部分疑问,只有少数问题需要我点拨。翻译完后,我提出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原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他们不仅正确回答,还联系到之前学过的托物言志,让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再接下来是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没有发言,因为他们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我引导他们: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学生自读思考后,逐步说出了《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对于课文中存在的疑问,我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所处的年代距今近一千年,我们的思想观念是否与作者完全一致?这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由于课时有限,我没有让学生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步是迁移能力训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发现为主,所以学生完成这样的作文并不困难。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爱莲说》教学反思篇二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