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类型及文献综述-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1页
文献综述的类型及文献综述-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2页
文献综述的类型及文献综述-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3页
文献综述的类型及文献综述-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4页
文献综述的类型及文献综述-蛋白质的乳化性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的类型、特点及作用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1.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要表现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建议、对策与构想报告等。按文献综述报道内容的时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动态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和预测性综述。动态性综述主要以描述近期内各类现实动态为主,如政治动态、科研动态、体育动态、经济动态等。新闻综述就是典型的动态综述。这类综述的时效性强,反映最新发展态势。回顾性综述描述过去一定时期内的成果和发展历程,总结性较强,以作为当前的借鉴参考。预测性综述是在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预测。按照综述报道的时空范围划分,可分为纵向综述和横向综述。纵向综述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展开叙述,可揭示综述主题的发展速度;横向综述不分时序,按照主题或地域、国家、产品等展开叙述,有利于在同一水平上对比。按照综述的服务对象划分,可分为决策性综述、研究性综述和普及性综述。决策性综述主要目的是对各级领导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综述的基础上,重在提出建议即决策的依据。研究性综述为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专业性较强,不需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的介绍。普及性综述面向广大读者,目的是让一般读者了解某一主题、学科、事物的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一般包括基本概念、状况、现状、趋势的简单全面的介绍。按照综述文献报道的对象划分,可分为学科综述、文献综述和会议综述、专题综述等。学科综述,综述某一学科的发展态势;文献综述,综述一批文献的研究成果,分析这批文献的内在规律;会议综述,综合报道会议上提出的各种观点、理论,一般作者不加评价;专题综述,综述某一专题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的特点文献综述的内容特征前已述及,文献综述是一种高级情报研究产品,它是对原始文献的再创造。其内容特点如下:内容的综合:这是文献综述最基本的特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献综述首先表现出对大量文献的综合描述。各种类型的综述,其基础都是综合叙述。“必须将每一篇需综述的原始文献置于上下文里,并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另一方面,它综述广泛时空范围内的发展和情况,既有纵向描述,又有横向覆盖。语言的概括:文献综述对原始文献中的各类理论、观点、方法的叙述不是简单地照抄或摘录,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因此文献综述不同于文摘,不是将原文献的中心内容摘录出来;也不同于节录,不必完全按照原文节选下来。而是将文献中有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用最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的描述,提炼出数据,同时舍弃原始文献中的论证、计算、推导过程等细节。信息的浓缩: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定时期内一批文献的内容,浓缩大量信息。一篇综述可以反映几十至上百篇的原始文献,信息密度大。关于一篇综述需要有多少参考文献,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做过不少研究,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评价综述文献的压缩程度可用综述文献正文每页所引用的参考书目平均数或者是被综述的原始文献页数与综述文献页数之比来考察。各学科综述的浓缩度是不同的,要以是否集中足够的原始文献,以全面反映综述主题为依据来确定。评述的客观::综述性文献的客观性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和列举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要客观,必须如实地反映原文献的内容,不得随意歪曲,或是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同时还要避免因理解不同而出现的误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应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进行评论,更不能出于个人的感情有意偏袒或攻击。另外,在做出预测时,要以事实、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的推导方法为手段,力求客观,而不是凭空想象,出于主观愿望盲目提出文献综述的形式特征文献综述除了在内容上与其它信息产品及文献有着较显著的区别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较显著的特征。它的形式特征往往成为判断一篇文献是否是综述性文章的主要依据。参考文献数量多。前已述及,文献综述浓缩原始文献的内容。因此,其最显著的形式特征就是参考文献数量众多。米哈伊诺夫提出参考文献在40-100篇的文章就算综述;而普赖斯认为,凡包含其他著作的引文25处以上的任何论文都是综述性论文;伍德沃德认为可将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40处的任何科学文献算作综述性论文。标题醒目。综述性文章的标题一般直接反映其综述类型,如包含“综述”、“概述”、“述评”、“评述”、“进展”、“动态”,或是“现状、趋势和对策”、“分析与思考”等文字的标题,该文献一般是综述性文章。另外,在综述性文章的标题中经常会反映综述的时间范围,如“近几年”等字样。《近十年来我国综述研究概述》是一典型的综述性文章标题。文献综述的作用浓缩信息,集中报道一批相关文献,便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学科、专业、专题发展动态。随着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学科的文献量激增;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其它语种文献日益增多,文献分散程度日益增大。用户所能阅读的百分比越来越小,当文献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用户就会对阅读文献失去兴趣。文献综述浓缩各方面信息,使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大容量信息,且不存在语言障碍。一篇综述覆盖了几十至上百篇原始文献,用户无需阅读大量原始文献,减少了重复阅读。系统报道,便于用户全面、系统地了解某方面的进展或概况。文献综述将所报道的内容经分析综合,使之有序化。报道时既可纵向延伸,又可横向比较,或是纵横交错。从不同角度将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反映问题的全貌。对原始文献提出评价和预测。文献综述要反映一批相关文献,因此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从原始文献的选择、对原始文献内容的概括和介绍都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去粗取精,消除谬误,提供精华;在综述的基础上,合理推理,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使得领导部门制定决策有据可依。科研人员可作为确定新的研究方向的参考,以避免重复开发研究。提供回溯检索途径,扩大用户控制文献量。文献综述文后附参考文献及其有关信息,且因综述一般是按一个或几个专题、问题进行综述的,因此参考文献一般也属于同一类的或具有相关性,读者可从文后的参考文献入手进行回溯检索,直接查找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原始文献,并集中掌握一批相关文献。文献综述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制定决策的用户都喜欢阅读相关的文献综述,一些用户已将文献综述作为一种主要的信息来源,并对文献综述的质量提出很多要求。如何撰写质量较高的综述,是目前信息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很关注的问题。文献综述的编写文献综述的编写步骤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重要成果。信息分析又称为情报研究、情报调研、情报分析与综合等。它是指“情报工作者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要,围绕某一课题,有目的地搜集和占有资料,并通过整理、评价和筛选,运用分析、综合等手段,对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概括的一种科学思维活动和再创造的活动”。在信息分析的过程中,将产生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系列信息品,而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最高级产品。它不同于前面几类产品只对原文献的形式和内容作简单加工,而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活动。米哈伊诺夫认为“编写综述通常界乎于科学情报工作与研究工作本身之间,有时已经处于两者的分界线之外”。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就是信息分析的过程,它是在综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文献综述的研究工作。文献综述的编写流程如下: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文献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分析、评价资料价值,进行筛选;整理资料,使之系统化;撰写综述。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确定选题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有主动选题和被动选题两种方式。主动选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情报人员或情报研究机构通过日常的情报研究、服务活动,发现问题和线索,进行选题;一是情报人员或机构在与情报用户的接触和交流中,了解到用户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从而定题;一是专业研究人员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日积月累大量的系统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主动选题撰写综述。被动选题分为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选题和外单位委托选题。不管是被动选题还是主动选题,都要考虑综述选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根据本单位和自身的人力物力情况,是否有能力完成选题。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编写任务,并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题的原则针对性原则:也有人称为对用户的适用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满足一定用户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上级领导部门选题或委托选题,选题的部门或单位应从本单位、本部门的需要出发,同时结合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考虑选题;如果是情报部门自发选题,则不仅要了解用户的直接需求,还应该了解和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挖掘出用户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或没有意识到的那部分需求。预见性原则:选题的预见性,要求综述的选题要注意当前的热点问题,及时报道。但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热点报道,跟在“热点”后面展开工作,就会产生信息迟滞,不能及时满足读者需求。因此,选题时要善于发现那些从学术和决策角度出发有较大价值,本应引起人们关注,但尚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填补空白,引起人们的关注。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是指具有完成这个选题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可获得资料的途径、多少、经费来源等;人力条件是指参加撰写及搜集资料的人数多少,撰写人员是否具备撰写综述的各方面条件,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技能如何,及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组织能力、外语水平如何。另外还要考虑完成综述撰写的时间限制,在现有人力物力情况下能否按时完成,完成的可能性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担撰写工作。无论是被动选题还是主动选题或是研究者的自发选题,都应仔细论证其可行性,以决定是否定题。在考虑选题的可行性时,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单位和撰写人员自身的优势。独创性原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量的重复阅读,节约时间和精力,因此也要避免重复选题。选题应该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在决定选题前应广泛调查了解前人是否做过同类综述或是正在做。如果不做任何调查就盲目选题,容易造成重复选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并造成读者的重复阅读。如何选题文献综述的选题应坚持针对性、预见性、独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选题。配合国家制定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规划选题。如国家“九五”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选择和确定,需各学科提出综述性的报告,供领导部门选择决策。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重大的规划、政策、决策、重点建设项目选题。如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及建设中,有关人员提交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上百个。选择行政管理中的有关内容选题。如技术引进,制订生产计划,开发新产品,及其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述,使管理人员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便借鉴和学习。有争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有争论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各家之言,或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横向比较鉴别,加以选择。启发读者的思路。针对新学科、新问题、新思潮研究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生长点,科学发展趋势、动向苗头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选题。对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问题应及早从苗头抓起,可配合其发展,不断追踪反映。配合国家经济、政治的形势进行有关基础理论研究选题。如现阶段关于“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等。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搜集资料的步骤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资料的搜集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确查找范围:必须进一步明确本综述课题所涉及的内容主题有几个方面,是哪些方面,从而明确所需资料的大致范围,进而确定资料查找的范围和重点,哪些是与综述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资料源,哪些是撰写综述所需的背景资料源,哪些是参考资料源和工具资料源,划定检索范围。系统检索:明确了查找范围和重点后,开始进行系统的检索,全面、广泛地搜集一切可能的相关资料。“系统检索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学科或主题)或外部标识(如作者、篇名、出版机构),通过检索工具全面系统获得文献信息的一种方法”。在手工检索中,经常利用的检索工具有文摘、索引、题录、目录通报、目录卡片等。在机检中,经常利用的有机读索引、文摘、全文数据库等。就检索途径而言,手工检索途径有分类、主题、著者、书名、参考文献、及各种专用名词术语和专用符号代码途径。机检系统的检索途径较多,除了包括上述手工检索的途径外,在全文检索系统,还可以利用自由词、关键词、时间、地点、文摘词、机构名等检索途径,并可进行模糊检索、蕴含检索和组配检索,能够较全面地检索到相关的资料。检索途径和检索工具的种类繁多,在进行系统检索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综述课题的概念和内容确定查找主题和类目,进而确定合理可行的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选择适用的检索工具,保证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检索过程中,要将检索到的资料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以备获取原始文献。广泛浏览:一般的检索工具的出版在时间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期,大约一年到几个月。因此,还需广泛的阅读浏览近半年的各类文献资料,获取最新信息。文献资料的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会议文献、专利资料、标准文献、报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机构指南、图册、辞典、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手稿、统计资料、产品资料、政府出版物、内部资料等,以及缩微型和机读型文献。并注意浏览新书书目,新书通报等。在检索和浏览时如何利用这些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呢?可利用图书、专业辞典、百科全书了解已有的定义、观点;利用报纸、政府出版物了解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及规定,以及课题的一般概况,获得背景材料;利用相关的年鉴、手册获得事实和数据,掌握发展概况;利用综述性文献和会议录掌握最新消息和研究动向;利用专利说明书了解某项技术或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还可利用专利查新,了解某项技术或产品是否已开发过。应该强调的是,要注意对综述性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交流:包括参观考察、参加会议或个别交谈、现场调查、发放调查表等方式,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资料。通过交流获得的信息应准确地记录下来,并要认真核对其来源和可靠性,才能在综述中引用或参考。搜集资料的原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搜集资料的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广泛性原则: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科范围广泛,不仅要搜集本专题的相关文献,还要搜集一定的相关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的文献资料;二是指文献类型广泛,包括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三是搜集的时空范围广。根据综述的内容,搜集的资料在时间上可追溯几十、上百年,在空间上可包括国内、国外的文献资料。代表性原则: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如刊登在本学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献,由学科带头人或知名科学家撰写的文章,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讲话等,可以代表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认识程度。时间性原则:搜集资料应确定搜集的时间范围,回溯查找到哪一段时间为止。因为文献资料都有其时效性,有些专题的文献资料半衰期很短,老化速度快。确定合理的查找时间,可以避免获取一些无用信息,减少资料筛选阶段的工作。资料的搜集并不局限于这一段时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注意学科发展动态,继续查阅、搜集最新资料,尽可能将最新的、最近时期的资料在综述中反映出来。伴随着资料搜集的过程,资料的积累也在同步进行着。这个跟踪积累的过程一直要延续到综述文章定稿为止。资料搜集和积累的方法主要有摘记(摘译)、剪贴和复印、追记,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必须记录下该资料的出处(文献类型,名称,年卷期,页次)和作者,出版单位,文献收藏单位,索取号等。因此,在资料搜集和积累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题录”或“目录”等综述的副产品。分析、评价资料的价值搜集资料时,对资料只是大致浏览,根据资料的标题和文摘、提要、目录编排等判断是否可用。到了这一阶段,就需对所搜集的全部资料进行通读,做主题分析和因素分析,判断是否可用,可用的程度有多大,进而对资料进行筛选,缩小参考资料的范围。鉴别资料的原则评价和鉴定资料必须将综述课题与资料的内容价值结合起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可靠性原则:即资料的真实性,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献资料也存在着良莠难辨的问题,存在着大量的非科学、伪科学的东西,在鉴选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真实性,选择资料要慎重。客观性原则:指鉴定、评价文献资料,决定取舍的态度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主观倾向和先入为主的态度,更不能掺杂个人感情。相关性原则:指搜集的文献内容与综述课题的相关程度如何,有多少内容是与综述课题相关的。相关信息多的文献应优先选择,相关信息少的文献或是虽然相关,但对于综述课题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及内容重复的资料可以剔除。适用性原则:指文献资料对于使用者可资利用的程度。即文献资料的内容虽然和综述课题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文献资料产生的背景,如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能力以及民族、文化、国情的差异,一些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普遍适用,可以完全借鉴的,而是只适用于与产生该文献的背景相似的情况。如对于产品、技术资料的介绍和评价,应考虑是否适于本国的国情,与本国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对于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介绍和评价、筛选则要考虑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文因素等,不能随意引用。情报的适用性原则是一个动态的原则,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撰写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新颖性原则:一方面,要看文献中提出的观点、原理和方法与其他资料相比有没有新的内容、新的发展,其描述的事实从未发表过或者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结论;包含有新史料、新数据或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新技巧、新概念系统、新理论模式等等,是否介绍了新技术、新发明、新的管理经验。综述文献里包含的新内容对于读者最有启发意义,使读者及时了解发展动态。资料内容的新颖性可以从文献的外部特征、文献的内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判断,还可以从推广应用情况、与同类成果的对比、技术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判断。另一方面,要看文献资料中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等是否老化过时,失去了利用价值。特别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资料,时间性极强,随着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旧的技术方法很快就会被淘汰,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因此必须弄清其时效性和先进程度。这一点在引进设备、投产新产品的情报调研方面尤为突出。要避免因资料陈旧,不了解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得出错误结论,盲目引进已过时陈旧的技术和设备。整理资料系统化整理资料的主要任务是对搜集和积累的资料进行分类,以方便利用。整理资料的工作也不是完全局限于本阶段的,在搜集和积累资料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就一直伴随着资料的整理工作。在前两个阶段,资料的整理只是简单的大致归类,将其分为背景材料(政策,发展概况)、主题材料、提供数据的材料等。到了这一阶段,则要解决信息的微分化与系统化的问题,“微分化是使所获得的信息依据分析研究的需要形成分类体系,系统化则是使所获得的资料依据分析研究的需要形成一种多向的动态的信息集合”。将经过筛选的资料,按照某种标准详细分类,如按应用领域、观点、方法、技术、产品等分类,在大类下还可将资料按照地区、年代等进一步分类归纳。具体分多少类,采用哪些分类标准应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确定。在分类归纳的同时,将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和摘录,把原始文献中的重点句、重点节和重点段直接摘抄下来或翻译过来,做出“节录”,对于仅供一般参考的非重点文章,以“提要”、或“文摘”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量大的原始文献,应该用精炼、概括的语句将其主要内容提炼出来,以备撰写综述时可以马上利用。对于各种数据,利用逻辑推导、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是制成表格。使得资料的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如果撰写预测性的文献综述,还要对现有的资料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结论。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观点与方法已经按类总结在一起,并用文字提炼表达出主要内容,文献综述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了。这一阶段是信息分析的主要阶段,它体现了信息分析的研究性及创造性,是使情报资料增值的过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开始撰写综述,将经过系统化的资料有机的组织起来。撰写综述经过上一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已经在综述撰写者的脑子里成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后完成整篇综述的撰写,结束这次信息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文献综述的基本形式文献综述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的,所以它的文体不必像文摘、题录、索引等信息产品对格式有严格的要求,而比较灵活多样,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特别是社科综述,内容组织灵活。形式服务于内容,只要一篇综述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综述的形式虽然没有定式,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标题:不论哪种文章,都必须有标题,表明一定的信息。综述性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应紧扣主题,高度地概括,突出重点,揭示主题内容,使人一看标题就可了解综述的大致内容。如果用一个标题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图,可以用副标题进一步揭示主题内容。另外,综述的标题还可以说明其综述体裁和综述的时间范围,但并不严格要求。最好不要用比喻性的标题。摘要:文章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与重要性、内容、解决的问题、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小摘要(200-300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摘要(600字左右)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的描述,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关键词:4-6个反映文章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词组第一个为本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或二级学科第二个为本文主要成果名称或若干成果类别名称第三个为本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名称,综述或评论性文章应为“综述”或“评论”第四个为本文采用的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名称避免使用分析、特性等普通词组导言:综述文章的导言,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内容。可在导言中说明编写综述的目的,综述问题的来龙去脉,综述的主题内容,其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综述问题的时空范围及其概况,时代背景等等。也可介绍综述主题目前的基本状况,简单回顾其发展历程。如果是研究课题的综述,可以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下达单位,承担单位,研究的时间,研究方法等,与课题有关的事项都应在此部分中说明。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导言则应是对整篇综述的一个简短介绍。正文:正文是综述文章的核心内容。正文将依次综述各个问题,列举出各种观点、理论、方法、数据,并对每一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列举历年来的成果,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构建模型,进行推演和论证。综述正文的撰写灵活多样,为了区分问题,便于读者阅读和利用,在正文中按问题添加各级小标题,分别论述,可使正文的内容一目了然。结语:对前面论述的内容作一个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取舍褒贬,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的条件;或是提出预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可提出展望和希望。结语的作用是突出重点,结束整篇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文章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可通过阅读文后的参考文献了解本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回溯查找。参考文献的说明必不可少,必须在文后一一列出综述中引用或参考的文献的有关信息,如篇名、作者、出处、出版时间、出版单位等。参考文献的说明应根据综述文章发表的载体加以统一。如发表于连续出版物上的综述文章,其后的参考文献说明应遵照国家连续出版物的出版标准对参考文献的要求进行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引用的文献直接在引用的那一页下做脚注,将参考的文献列于文末;一种是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全部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著录的次序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参考的程度大小排列,参考得多的列在前面,参考得少的列在后面;另一种是按在文中引用和参考的先后次序排列,先引用、参考的序号在前,反之在后。以上五个部分是文献综述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在此内容的基础上,撰写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文章的需要增添别的内容。如附录,在正文中图表太多、太大,插入文中不便排版,同时将正文内容割裂得太零散时,可将图表集中统一编号,放在文后作为附录,在正文中加以说明。附录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对于想要详细了解情况的专业人员来说,可以参阅文后的附录,对照正文,获取事实、数据;对于只需要一般了解的读者来说,只需阅读正文中的内容和结论,就可了解大概,不需再看附录了。附录不是综述的必需内容,撰写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一些大型综述文章是一个情报研究课题小组的成果,如专题研究报告,还可以在附录中说明课题小组成员。写作步骤框架的设计:设计文章的框架结构是写一篇文章的首要工作。综述框架的构建实际上在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和不断跟踪积累资料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在撰写者的脑子里逐步形成了,到了这一设计阶段就可将作者的初步想法具体化。具体说来,就是在全面阅读、分析、研究有关文献,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将已经系统化的资料如何有机地组织起来,各种观点、理论、方法在文章中如何安排,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多层次的论述文献、综述内容的过程。哪些是中心内容,哪些是辅助内容,哪些是背景内容,文章的框架设计出来后,撰写者应对此篇综述的基本全貌已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提纲的拟定“所谓提纲,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级展开的,由序号和文字组成的有层次的大小标题”。综述的框架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构架,表明文章的基本结构,提纲则是将框架的各部分内容具体化。明确观点,指明各部分的详简程度和逻辑关系,提出结论,理清脉络层次。拟定提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拟定大纲。拟定大纲就是设计综述文章的一级标题,列举要论述的各个综述主题,即将综述文章按照所综述的主题或问题,如理论、观点和方法或是按综述问题的几个方面,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给一个标题,表明所论述的问题和内容是什么。细化大纲,确定综述的二、三级标题或内容。列出各个一级标题的分论点,以及对每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的每一个小论点。综述的每个问题或方面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详简程度和深浅程度都不同,要根据各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列出二级、三级标题或是论据资料。经过对大纲的细化完全明确了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及各部分要阐述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与深入。提纲的粗细与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成正比。考虑问题越深,对所要综述的问题了解得越透彻、全面,则提纲就越细。如果提纲能够细到列出四、五级标题且能说明这些标题下的内容,则具体写作只需将每个标题的内容细化,丰满;如果提纲设计较粗,具体写作时还需随时考虑具体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实际写作时间较长,且不容易照顾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完成全文写作后,再加工的时间花费也较长。因此,要提倡细化提纲。初稿的撰写:撰写初稿是根据提纲的逻辑顺序,逐个问题、逐个层次的加以论述,准确表达原文的观点与内容,传递原始文献中最重要的信息;说明问题;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表明观点,得出结论。大体完成综述文章的撰写工作。修改与定稿:初稿完成后,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读全文,对文章进行修改,包括对结构、内容和形式三方面的修改。结构修改:是看全文的布局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有没有缺少或是多余的内容。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条理是否清晰。内容修改:论点、论据是否清楚、明确,没有歧义;数据引用、运算和推导是否正确,没有错误;论证是否严密,逻辑是否清晰;综述、分析是否客观、全面;评价是否恰当,预测是否科学。形式修改: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精炼,标点、符号、单位是否正确、统一;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图、表安排是否美观,易于阅读;有无错别字。从以上的三方面对全文进行全面审查、校核和修改。经过以上四个步骤,综述的具体写作就基本完成了。从这时到综述发表这一段时间,还要根据出版要求和参考别人的意见不断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列出参考文献:按照规定(国家标准)的格式在文章后列出文中引用和参考过的相关文献的有关信息。列参考文献要杜绝虚假参考文献。这类虚假参考文献会将那些想参考原文的读者引入歧途,浪费大量时间;也要杜绝故意遗漏现象,将参考过的内容直接利用,而不说明为参考资料,有剽窃别人成果之嫌。文献综述蛋白乳化性质的研究摘要:乳化性质是蛋白质的一项重要功能性质,包括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本文主要通过对蛋白乳化性质的介绍,综述了其测定方法、不同的处理方式和不同的物化因素对乳化性的影响。关键词:蛋白质乳化性测定方法影响因素1前言乳化性质(Emulsibility)是蛋白质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性质,是指油品和水形成乳状液的能力,包括乳化活性(EmulsifyingProperties)和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stability)两个方面。乳化活性是指蛋白质在促进油水混合时,单位质量的蛋白质(g)能够稳定的油水界面的面积(m2);乳化稳定性是指蛋白质维持油水混合不分离的乳化特性对外界条件的抗应变能力。蛋白质乳化性是指蛋白质能使油与水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而起乳化剂的作用[1]。2乳化性质的测定方法2.1乳化活性的测定方法2.1.1分光光度法阮诗丰[2]等人采用722S型分光光度计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进行了测定。课题中具体的试验方法如下:用微量取样器取出底部的乳状液50μL,用0.1%(W/V)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稀释到一定倍数后放入比色皿中,以相同的SDS溶液作参比液,立即测定其在500nm处的吸光度A。根据赵国华等[3]的方法进行简化,乳化活性EA用零时刻的吸光度来表征:EA=A0或用乳化活性指数,即每克蛋白质的乳化面积来表示[4]:式中:C:溶液中样品蛋白质浓度;Φ:油相体积分数;N:稀释倍数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多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每种测定均重复多次,计算结果的标准方差(SD:Standarddeviation)和变异系数(CV:coefficientofvariation)来反映此测定方法重复性。邓塔[5]等人在研究大豆蛋白乳化性质的课题中,以脱脂大豆粉为实验对象,取一定体积质量分数为2.0%的蛋白质溶液,加入同体积的大豆色拉油,以6400r/min的速度高速搅拌2min,之后在0min取样100,以0.1%(w/v)SDS(十二烷基磺酸钠,pH=7.0)稀释50倍,以SDS溶液为空白,测定500nm处的吸光度值,以0min的吸光度值表示乳化性(EA)。2.1.2电导法称取一定量的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后使蛋白质溶液浓度在0.3%~0.5%(w/v),10000r/min高速搅拌,同时用蠕动泵以4.0mL/min的速度匀速向其中滴加大豆色拉油,用雷磁数据采集软件采集电导值数据,当电导值发生突变时,停止加油,记录耗油量Vk。测定不同质量的蛋白质乳化油脂的量,通过多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蛋白质的乳化能力EC[6]:Y=aX+b其中Y:总耗油量Vk(mL)X:蛋白质量M(g)A:该种蛋白质的EC(mL/g)2.2乳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2.2.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原理是乳化性越好,颗粒越小,吸光度越小;乳化稳定性越好,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越小,也即是粒径变化不大。高丽[7]等人对大豆蛋白乳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课题中以优质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具体方法如下:将豆乳用蒸馏水稀释28倍,用离心机以4000r/min离心5min,于785nm波长下测定离心前后的吸光度A。用下式计算豆奶的稳定性R=A2/A1式中,R为稳定性系数;A2为离心后的吸光度;A1为离心前的吸光度。R≤1,R值越大,说明豆乳的稳定性越好。管军军[8]等人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吸光值比K可较好地表示乳化稳定性。取9mL0.1%(W/V)待测样品蛋白液(样品蛋白溶于0.2mol/L、pH7.0磷酸缓冲液中),加入3mL大豆色拉油,在10000r/min,25℃下搅拌1min,分别在搅拌后0min、5min取样。以0.1%(W/V)SDS(pH7.0)稀释50倍,测定在500nm处的吸光值,以SDS溶液为空白,以0时刻的吸光值表示乳化性(EA)。乳化稳定性(ES)用乳化稳定指数(ESI)表示:式中:A0———0时刻的吸光值;ΔT———时间差,min;ΔA———ΔT内的吸光值差上式可写成:式中:At———t时刻的吸光值。令K=At/A0,则当ΔT一定时,K与ESI成正比关系。为了避免计算时出现ΔA为0及负值,我们引进吸光值比K来描述乳化稳定性,这里K=A5/A0(A5为t=5min时的吸光值)。顾楠[9]等人在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实验课题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乳化稳定和乳化活性。具体方法如下:取一定量的鹰嘴豆分离蛋白溶于100mL的蒸馏水(或一定离子强度的盐溶液)中,调节所需的pH,量取一定体积的大豆色拉油于蛋白溶液,以10000r/min的速度高速搅拌2min,制成白色乳状液。分别在0min和15min时取0.5ml乳状液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0.1%(w/v)SDS(pH7.0)溶液定容并摇匀,以0.1%SDS溶液作空白,在5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A,其中0min时吸光度A0表示为乳化活性EA,乳化稳定性用ES表示:式中:A0:乳化液在0min时的吸光值;;A15:乳化液在静置15min后的吸光值。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EA(乳化活性)和ESI(乳化稳定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光度测定值范围,一般应在0.200~0.800之间。2.2.2离心法配制1%(w/v)的蛋白质溶液,用0.1mol/L的氢氧化钠调至pH7.0,取一定体积的蛋白质溶液和同体积的大豆色拉油混合,以10000r/min的速度高速搅拌1min,所得乳状液移3支10mL的离心管中,在70℃的水浴中恒温25min,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然后在2000r/min的速度下离心10min,根据乳化层体积计算乳化稳定性[6]。2.2.3混浊度法张根生[10]等人在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中采用混浊度法对蛋白乳化性进行测定。在0.2mol/L、pH7.0磷酸钠缓冲液中配制1%大豆分离蛋白溶液(W/V),加入大豆色拉油0.025L/L,均质后形成均匀的乳化液。分别在0min和10min取1ml新制备的乳化液,加99ml蒸馏水稀释100倍,然后取1ml被稀释的乳化液加入到39ml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1g/kg)稀释40倍,最终稀释度为4000倍。将最后溶液在500nm下测定吸光值(测定9次取平均值)。EAI和ESI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ESI—乳化稳定性(min):A0—均质后迅速被稀释的乳化液的吸光值;A10—乳化液在静止10min后的吸光值;t—时间(本实验是10min)式中,EAI—乳化活性(ml/g);T=2.303;C—乳化液形成前蛋白质水溶液中蛋白浓度(g/ml);Φ—乳化液中油的体积分数(本实验是0.025);稀释倍数是40003不同物化因素对乳化性质的影响3.1pH值顾楠[9]等人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时,采用不同pH值梯度对其进行测定。pH值范围选定为3、5、7、9、11,分别测量在不同pH处理过后的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如下:图1pH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在图中很明显的看出pH为5时,蛋白溶解度最小,即鹰嘴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此时蛋白溶解度最差,表面电荷为零,亲水能力下降,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蛋白含量减少,故乳化活性降低;在静置的过程中,由于不存在静电排斥作用,蛋白质进一步在油-水界面重排乳化,同时在油-水界面堆积促进了高弹性膜的形成,阻止油滴聚集上浮从而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pH从等电点向两侧变化,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蛋白质向油-水界面扩张能力增强,界面面积增大,乳化活力又开始增强,乳化稳定性又逐渐下降。邓塔[5]等人在研究大豆乳化性质的课题中,采用不同梯度的pH值对大豆蛋白粉进行处理,加热温度为60℃下,采用1mol/L的盐酸调节大豆蛋白溶液的pH,范围为2.0-6.0,处理30min,测定其乳化性。结果如图:在此反应温度下,随着酸处理pH降低,大豆蛋白的溶解性降低,经酸处理时11S和7S发生变性,其中11S基本是全部变性,而7S是部分变性。变性蛋白在高温下运动加剧而发生聚集,使蛋白质分子疏水性/亲水性比值降低,减少油表面结合,影响蛋白质乳化性。同时蛋白质分子柔韧性降低,在界面不能迅速展开,影响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在一定浓度下的大豆蛋白溶液随pH升高,发生羧基去质子化,电荷排布改变,有利于乳化性的提高。图1pH值对乳化性的影响3.2含油量顾楠[9]等人在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时,设置不同梯度的含油量,分别为10、15、20、25、30mL,测定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如下:图2加油量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因为蛋白质是油和水的两亲物质,可自发地迁移至油-水界面,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稳定的乳状液,随着加油量的增加,所形成的界面面积增大,因而乳化活力增大;而且随着加油量的增加,乳化稳定性呈现减小的趋势,因为当油含量增高时,乳状液油滴形成的保护膜较薄,导致蛋白质相互聚集下沉或油滴相互聚集上浮,从而使乳状液失去稳定性,故乳状液的稳定性随油量的增加而降低。3.3离子浓度顾楠[9]等人在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质时,选用不同梯度的离子浓度,分别为0.1、0.2、0.4、0.6、0.8mol/L的NaCl溶液,测定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结果如下:盐浓度可以对蛋白表面疏水性和结构产生影响。在低盐浓度时,溶液中的Na+通过离子键吸附在蛋白质表面,中和蛋白质表面的负电荷,使蛋白质的亲水性降低,疏水性增强,造成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形成更加刚性的结构,使蛋白质的溶解性降低,从而使扩散到油-水体系中的蛋白质减少,界面面积减少,乳化活力下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更多的Na+吸附至蛋白质表面,使蛋白质的亲水性增加,蛋白质分子溶剂化,使蛋白质的溶解性增大,从而使扩散到油-水体系中的蛋白质增多,界面面积增大,乳化活力上升。图3NaCl浓度对鹰嘴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邓塔[5]等人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改性后(加热温度为50℃、pH=6.0、加热时间为60min)的大豆蛋白,分别向5份40mL2.0%的大豆蛋白溶液中添加不同剂量的NaCl,形成0.5%、1.0%、1.5%、2.0%、3.0%系列浓度。不同浓度的Na+对改性大豆蛋白乳化性影响见图4:适当浓度的Na+形成水合盐与蛋白质分子上带电基团微结合,提高了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促进大豆蛋白溶解度增加和改善分子柔韧性,使其表面活性得到充分展示。图4Na+对改性蛋白乳化性的影响4不同的处理方式对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4.1微波处理对蛋白质乳化性质的影响顾楠[9]等人对鹰嘴豆分离蛋白应用不同处理方式,并研究了这些处理方式对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课题中取100ml浓度为0.5%(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