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知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本期主题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感知城市之感知健康研究第一章概述定义感知健康定义感知健康是以民生健康为主旨,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综合应用电子、信息、通信和生物科技,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卫生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高效、精准、互动地采集与传递,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全程智能,促进健康事业科学发展。感知健康内涵感知健康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五大领域,其内涵是共享化、无线化、感知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共享化:孤立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共享,达到医疗卫生资源虚拟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线化:利用无线技术、遥感技术体验无处不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随时随地享受健康服务。感知化:感知终端实现身份、位置、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根据2010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培育。新一轮产业的政府重点扶持,必将带动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感知健康正逢其时。新医改稳定的政府投入促进感知健康的发展。健康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一个稳定、可持续性、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政策,而政府投入是决定这个行业兴旺发达的第一要素。新医改方案提出,在2009~2011年的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健康事业。在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一般占医疗总收入的2%。按照这个比例,在未来三年新增的8500亿元中应有150~180亿元,也就是每年新增至少50亿元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预计201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投资规模将达到125亿元左右,2015年将突破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未来十年为感知健康发展的黄金十年。社会环境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对发展健康事业提出紧迫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居民健康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据了解,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至70%。除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外,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很严重,同时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国。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仍是以“治病为主”的医疗模式,无疾不求医,大病才光顾医院已成为许多人的定性思维。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使得人们对目前的医疗状况诸多不满,发展健康事业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信息化的有力支撑。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百姓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快速增加。陈竺部长在题为《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演讲中提及到2010年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将超过90%,其中新农合覆盖8.3亿人,城镇职工医保覆盖3.9亿人。然而在城市大医院资源集中,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一些符合大众利益、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往因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医疗卫生资源因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而无法真正有效支撑医保事业。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感知健康迫在眉睫。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有力推动民生事业的提升。物联网是指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物联网无疑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提升,然而我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感知健康的应用模式为无所不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可能。感知健康的实现是通过无线医疗设备、IC卡、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实现把病人身份管理、移动医嘱,诊疗体征录入、移动药物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管理集于一体,通过GIS、移动互联、RFID等技术在移动卫生监督、食品药品可追溯、疾病智能监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物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技术应用为无所不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可能,有效地运用资源,降低成本,代表未来感知健康的发展方向。感知健康研究意义响应感知中国发展目标,强化感知健康建设理念。开展感知健康研究既是对中央倡导“感知中国”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对社会公众感知健康理念强化的绝佳机遇。随着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一轮技术创新形势下,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最先启动感知健康建设的城市也必将在下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中占据先机。检视感知健康建设现状,指导健康事业科学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深刻了解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是开展感知健康规划的基础,是保障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必备条件。通过对感知健康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查清目前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保证健康事业科学、准确、快速发展。
研究感知健康发展趋势,推进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感知健康规划是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感知健康建设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发展“感知中国”在民生健康领域应用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智能应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进行感知健康研究也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益探索,为健康事业全面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提供有力支持。推广感知健康建设经验,保障项目实施统筹有序。感知健康目前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感知健康研究工作除了研究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以外,还将深入发掘国内外感知健康建设特点与亮点,提升先进建设经验的社会带动效应。通过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感知健康建设经验,使各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适度超前,保证其实施规范统一、技术先进。在感知健康建设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完善后续实施方案,保证感知健康按照循环优化的路径高效开展。第二章感知健康发展现状国外感知健康发展情况美国1971年世界第一套临床信息系统在美国加州EICamino医院诞生。2004年美国宣布一项“医疗信息电子化”10年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全面发展健康档案,临床信息系统向网络无线化、应用移动化和条码化方向发展。同年美国FDA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5年美国在四大试点区域分别开发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原型,研究包括健康档案在内的多种医疗应用系统之间互通协作能力和业务模型。目前,美国医院信息系统正经历着小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改造过程,掌上型计算机的个人数字助理器(PDA)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信息的交换,可满足医院各种特定需求。美国卫生信息系统主要为两大组成部分,即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ritInformationSystem)和卫生统计系统(TheHealthstatisticalSystem)。美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到2015年5年间出资500亿美元刺激电子病历的应用,以减少医疗差错,挽救生命,节省开支。欧洲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支持的欧洲信息化行动计划里,医药卫生信息化是被关注的重要项目。医药卫生服务,作为欧洲公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充分提供,让所有欧盟公民都能享有。在瑞典,广泛应用临床医疗会议的视频会议系统,约有40家医院、25个主要健康护理中心使用了远程医疗系统。瑞士和德国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三点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在法国,有32个医疗实验室相互连接并用于专家咨询。西班牙也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意大利INRCA学院的远程医疗项目已在意大利不同地方的中小型医院运行。西班牙的8家医院和470家诊所采用了智慧的医疗系统,从而将病患检查信息实时传递给医生,各类相关分析也可以被应用到医院的工作之中。英国国家卫生署制定了国民卫生服务信息战略项目,目标是保证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护理人员“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拥有正确的信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与服务质量。其他地区加拿大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推动国家以及区域卫生信息网的建设,该机构大力建设全国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药品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通过精确、快速、可靠的信息整合改善了医院内部转诊安排、采用有效的科学和业务导向规则来分析患者信息和病历,并可提供海量的标准化数据来为医疗研究提供便利。日本独具特色的“全自动检验预处理系统”使医生在计算机上为病人开出检验医嘱后,机器打印检验条形码,自动为试管贴条形码;医护人员抽血后,机器识别试管条形码,自动判断检查项目,并将检验结果存入患者病历中供医生查阅,检验的整个过程全部自动化,基本不用手工干预。韩国也非常重视医疗信息化建设,其在全国主要医院建成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简称O.C.S(orderingcomputersystem),和我国HIS不同,O.C.S系统是以大夫对病人的诊治为中心的系统,提高治疗效率,减少病人的麻烦。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阶段分析与发展现状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局部应用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智能感知应用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80年代,随着AT286的出现和国产化,以及UNIX网络操作系统的出现,一些医院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网络,并开发出基于部门管理的小型网络管理系统,如住院管理、药房管理、门诊计价及收费发药系统等。到90年代初,随着快速以太网和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日益盛行,完整的医院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已经成为可能,一些大医院开始建设具有HIS概念的信息系统,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初步应用。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到21世纪初90年代中期,卫生部主导建立一套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国家卫生信息系统,使用亚洲卫星二号建立了KU频段卫星通信专用网,几乎覆盖全国的百家医院,形成远程诊疗网络。这一阶段,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已达到90年代国际水平,使我国的住院病人管理、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病案管理、门诊挂号、门诊收费、药品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医疗统计分析、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人事工资、后勤物资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2003年初,“非典”在部分地区爆发,危机过后卫生部在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的网络直报系统,加强了国家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置能力。同一时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也全面启动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HIS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如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PACS)以及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等为主要应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第四个阶段:2009年到现在2009年5月,卫生部发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同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部分先进地区开始试点建设区域健康档案、医药物联网等。在医院,无线查房、临床路径智能管理、电子病历建设开始深入人心。一些大医疗机构开始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进而实现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等。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发展现状信息化组织建设刚刚起步。根据国家卫生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末,全国注册医疗机构90.7万个,其中医院2029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个。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三级医院信息部门的全职职工规模在3-20人区间,而三级以下医院则在1-10人之间。从中央卫生部到省级卫生厅均成立了专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信息中心,在地市级卫生局及以下层面信息化组织建设还刚刚起步。信息化标准制定全面启动。卫生部成立了“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研究委员会”和“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先后开发出《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基本数据集标准》和《社区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2009年卫生部以征求意见稿或试行稿的方式发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信息化建设深入人心。在公共卫生领域,全国县级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疫情网上直报,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新农合等方面建设了国家和省两级信息平台,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血液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市级机构得以开展;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90%以上的县及以上医院建立了以挂号收费、药品器材、医疗管理为主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物联网应用初见成效。2010年是IC卡及RFID持续深入发展的一年,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卫生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新兴的热点。目前IC卡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专用卡包括单病种就诊卡,比如我们有糖尿病病人卡、儿童计划免疫卡、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卡,还有体检卡,门诊就诊卡,医保卡等,但离真正实现智能“一卡通”还比较遥远。RFID应用目前集中在对医院的病人、医护人员、药品、医疗设备的实施跟踪,在公共卫生领域还处在初步建设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众多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缺乏整体规划,标准规范不统一。缺乏长远战略和完善的整体规划,缺乏完备的标准制度,信息化项目建设是基于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基于整体规划。规划建设不统一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独自建设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不能交换和共享,相互封闭、信息分散,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因业务复杂,而对标准规范提出更高要求。仅以医院的收费系统为例,就涉及到几千个专业的检查项目、几十万个药品名称;卫生信息系统涉及纷繁复杂的规范以及标准,仅各种医学术语就多达200多万条。信息标准建设由于研究起步较晚,远远滞后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信息孤岛严重,数据可用性不高。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同时各系统虽然采集了不少的数据,但这些系统多是为解决本部门单一问题而独立开发的,各应用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既不能相互利用,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无法产生可以为市民、卫生技术人员、医药卫生机构和各级政府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网络不通畅,基层信息化滞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目前没有覆盖全业务的卫生专网,尤其是地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还未完全实现互连,网络通畅能力较差。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已实现局域网络建设,但网络带宽不足,医院之间,医疗与卫生管理部门也没有实现互通。医学影像资料具有容量巨大的特殊性,对网络质量要求极高,要想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实现物联网的感知应用,网络基础建设也必须跟上。现阶段农村卫生所基本无任何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化管理依赖的信息平台尚未建设,仅有部分独立、无关联的系统应用,无法与新型管理模式匹配和融合。社区网络和信息系统对下属部门的建设相对空白,卫生服务站无法实现及时传递信息给中心,管理由于信息传达的不通畅而被屏蔽。信息化重视不够,组织建设落后。有关政府及各级领导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与产出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深层认识。对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应用教育普及率尚低,有关业务人员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技能偏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应用刚刚起步,这些问题制约了健康事业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地市卫生部门未组建信息化建设执行机构,或者信息化编制人员分担大量非本职工作。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很难统筹协调、统一规划或规划与实施相脱节,从而影响建设的统一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缺少协调、分工与合作机制,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教训无法共享,无法进行必要的集中管理。信息化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我国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已超过5%,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仍明显不足,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9%的医院年均信息化投入不足医院毛收入的0.5%,有26.1%的医院不足1%。技术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系统试运行方案计划
- 供货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制度及决策流程
- 标杆房企全套管理制度及流程
- 学困生帮扶工作方案与措施
- 道路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调研方案范文
- 医院客服管理制度及流程
- 1、各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高层建筑水泥土换填技术方案
- 厨房排油烟不锈钢风管施工方案
- 南京大学在校学生校史知识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建议课件
- 财产保险退保申请范文推荐6篇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 YYT 0325-2022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
- 羊膜在眼科临床中应用课件
- (71)第十五章15.2.3整数指数幂1-负整数指数幂-导学案
- 初步设计方案询价表
- 2022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汽车焊接技术》试卷期末理论考试含参考答案一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