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2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2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2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2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庆市2024年高三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徐国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舒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萧国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许国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胡国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2.东汉光武帝奉行一条更为精巧、成熟的“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其在意识形态上专崇“经术”,实际政务中又不弃“吏化”。这条政治路线()A.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 B.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C.确立了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 D.导致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局面3.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4.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元代文献中,除汉文写本之外,还有西夏文、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婆罗迷字体书写梵语的文献,也多见其他文字与汉文合体的文献。材料表明()A.河西走廊商品贸易的繁盛 B.汉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基础C.多民族政权并立依然存在 D.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气象5.明初服饰朴素简洁:嘉靖年间,庶民服饰由简入奢,僭礼越制现象屡见不鲜;而崇祯时期,服饰重归平淡素净,冷色服饰成为主流。明代服饰的变化()A.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B.深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C.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D.彰显大一统王朝文化自信6.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A.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 B.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C.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7.1926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A.近代主权意识萌发 B.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C.外交自主权的实现 D.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8.“苏维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它转变为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并推动共产国际重新定义了“苏维埃”的内涵。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支部 B.中国革命与国际共运双向互动C.革命形势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 D.工农民主专政成中国革命归宿9.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画家郭钧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幅政治漫画(注:秤的两边为日军与美军)。漫画反映的主题是()A.蝇营狗苟,沆瀣一气 B.蚕食鲸吞,瓜分豆剖C.磨刀霍霍,包藏祸心 D.狼前虎后,接踵而来10.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农村偏向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城市偏向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A.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 B.丰富了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C.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 D.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11.罗马帝国积极逐利、广泛扩张,征服了欧洲众多民族地区;盘剥底层奴隶的同时,在所征服地区建立众多行省,借助持续收取大量赋税和劳役而获得巨额利益,但对各行省的经济发展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导致了()A.不同族群之间融合 B.各行省政治认同的弱化C.奴隶制经济持久繁荣 D.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12.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40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这一转变()A.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速骑士阶层的衰落 D.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13.1577年霍利谢德《编年史》第一版出版,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胁,该书极为关注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学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认为从“每个已知民族的历史”转向排他性的、复杂的国史书写是该书成功的核心原因。据此可知()A.英国社会精英缺乏全球性视野 B.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C出版事业应迎合市场发展规律 D.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14.独立后的拉美地区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00多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74年中发生过60次革命,同时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如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战争等。这主要是因为()A.地缘政治引发区域性冲突 B.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政治权利C.考迪罗军事独裁体制影响 D.拉美社会广泛存在较大差异15.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哥伦比亚女士开始出现于漫画中,逐渐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之一。如图是1865年托马斯·纳斯特的漫画“选举,难道没有此人?”图中哥伦比亚女士发出质疑,认为政府应该保障黑人士兵的选举权。据此可知()A.黑人已经取得和白人对等权利 B.种植园经济发展障碍已经扫除C.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基础已奠定 D.黑人奴隶制度最终走向了瓦解16.以下是某篇论文的参考书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主题可能是()序号参考书目作者1《艾森豪威尔回忆录》艾森豪威尔2《美国与“大中东”》安维华、钱雪梅3《布什战争》鲍勃·伍德沃德4《中东两千年》伯纳德·路易斯5《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问题》陈天社6《美国对约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程皖7《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储永正A.《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 B.《中东国家通史》C.《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研究》 D.《美国对外援助—目标、方法与决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材料三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法两国之间,千年来冲突不断。时而作为侵略对方的仇敌,时而作为残酷的竞争者,又时而是一起作战的盟友。英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国家,跨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但在这两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恩怨,甚至在现代社会,这种恩怨也依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千年来英法的爱恨情仇第一阶段: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法攻英守)第二阶段: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取胜,英国彻底丧失欧陆称霸野心(英攻法守)第三阶段:英法百年战争结束(145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法冲突烈度相对较低,彼此都不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对手)第四阶段: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167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激烈的英法争霸阶段,法国中间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是总体上英国在英法争霸中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得胜利)第五阶段:拿破仑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两国依然有冲突,但以合作为主,英法同盟关系总体越来越紧密)第六阶段:二战后—至今(同属美国西方阵营和美国盟友,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摘编自《爱恨情仇转瞬间——英法两国上千年的恩恩怨怨》请以“英法关系”为线索,从上述材料任选两个阶段,提炼一个共同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无疑是余姚乡贤的代表,其门人弟子更承先师遗愿,积极弘道于百姓以对抗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等社会危机,尽力树立民众中的道德信念、试图教人于心。明朝中后期,阳明后学在建立乡约制度的基础上,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又通过扩大“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传学脉,觉民众”的实践通过不同分支的代表人物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洪紫千赵海辰《重塑乡贤文化的历史必然与时代特色》材料二当前,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价值转化的现实下,乡村共同体重构需要正视不同村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在重构中乡贤文化要寻求法律权威。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的传统因素,在现代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