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30吨红霉素工厂的初步设计_第1页
年产330吨红霉素工厂的初步设计_第2页
年产330吨红霉素工厂的初步设计_第3页
年产330吨红霉素工厂的初步设计_第4页
年产330吨红霉素工厂的初步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水的处理主要是采用的耗氧细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毒的可以排放的物质,其中包括肪酸类、醇类、氨、二氧化碳等和厌氧细菌(主要是产甲烷菌)利用乙酸或氢气和二氧化碳形成ch4。其中产生的ch4可以为居民和工厂提供一定的能源,从而可以节省经济开支,为工厂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发酵工业的废渣主要表现形式为污泥和废菌渣。污泥主要来源于沉砂池、初次沉淀排出的沉渣以及隔油池、气浮池排出的油渣等,均是直接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的。污泥的特性是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较细,相对密度较小。红霉素工厂每天排出的废渣很多,如果在露天环境中放置易腐败、变质发臭,必须及时处理。干燥后的菌丝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残留效价,可用来做各种饲添加剂。红霉素的湿菌丝直接用作饲料或肥料是最经济的处理方法,但由于不好保存和运输量大,一般需要干燥做成商品,才有利用价值。红霉素生产主要是中原料的生产,因此其重要的废气是锅炉产生的烟尘。常用的除尘方法有三种,机械除尘、过滤除尘、洗涤除尘。械除尘是利用机械力(重力、惯性力、离心力)将固体悬浮物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机械除尘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过滤除尘是使含尘气体通过多孔材料,将气体中的尘粒截留来,使气体得到净化。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袋式除尘器。洗涤除尘又称湿式除尘,它是用水(或其他液体)洗涤含尘气体,利用形成的液膜、液滴或气泡捕获气体中的尘粒,尘粒随液体排除,气体得到净化。常用的洗涤除尘设备有填料式洗涤除尘器等。总平面布置说明4.1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原则1)满足生产要求,工艺流程合理工厂总体布局应满足生产要求,符合工艺过程,减少物流量,同时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2)适应工厂内外运输要求,线路短捷顺直工厂总平面布置要与工厂内部运输方式相适应。3)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工业企业建设中,在确保生产和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合理地节约建设用地。4)充分注意防火、防爆、防振与防噪声安全生产是工厂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某些危险部门之间应留出适当的防火、防爆间距。5)利用风象、朝向的自然条件,减小环境污染生产中产生的有害烟雾和粉尘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并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工厂总平面布置前,必须了解当地全年各季节风向的分布和变化转换规律,绘制成风象图,拽出全年占优势的盛行风向及最小风频风向。如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夏季盛行东南风,秋,冬季盛行西北风。散发有害烟雾或粉尘的车间,应分布在两盛行风向间的最小频风向的上风侧。6)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7)考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注意美学效果。8)考虑建筑施工的便利条件。车间布置设计原则1)确定设备布置形式根据车间的生产纲领,分析产品—产量关系,从而确定生产类型是大量生产、成批生产还是单件生产,由此决定车间设备布置形式是采用流水线式,成组单元式还是机群式。2)满足工艺流程要求车间布置应保证工艺流程顺畅,物料搬运方便,减少或避免往返交叉物流现象。3)实行定置管理,工作环境整洁,安全对车间布置时除对主要生产设备安排适当位置外,还需对其它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在制品暂存地,废品废料存放地,检验试验用地、工人工作地,通道及辅助部门如办公室,生活卫生设施等安排出合理的位置,确保工作环境整洁及生产安全。4)选择适当的建筑形式根据工艺流程要求及产品特点,配备适当等级的起重运输设备,进一步确定建筑物高度、跨度、拄距及形状。5)采光、照明、通风,采暖、防尘、防噪声。6)具备适当的柔性,适应生产的变化。5.总结通过物料衡算计算需消耗原料量:混合原料消耗1284吨/年,黄豆饼粉393.88吨/年,葡萄糖708.98吨/年。耗能计算结果:湿热蒸汽消耗量为70.2吨/年,冷却水消耗量为19100吨/年。发酵工段的主要设备计算和设备选型:发酵罐容积为100m3(8个),一级种子罐0.5m3(4个),二级种子罐4m3(4个),三级种子罐32m3(4个)。就我国现阶段红霉素生产工艺来看还是国外一些比较陈旧的工艺,并且实验室和工厂实际生产的发酵效价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发酵工艺还需大量的改进和实验室条件怎么样生产实际化还有待解决。这两个问题能完好的解决的话那么我国红霉素的生产质量和数量上回有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研成果有很大的利、人益。6.参考文献左勇,霍丹群,李杨,任永利.红霉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30):18763-18765.窦海清,陈勇,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张超.红霉素产生菌S.erythear的基因改造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45(8):567-570.杨莲芳,曹健,张中州,屈凌波.不同种类植物油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科技,2009,45(4):46-48.⑷华承伟,于江傲,谢凤珍.红色链霉菌发酵产红霉素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6):728-736.潘淑勇.均匀设计法优化柔红霉素发酵培养基[J].齐鲁药事,2011,30(10):561-562.李继安,邵雷,景兰,陈代杰,朱宝泉.增加aveB基因拷贝数对于表柔红霉素产生菌发酵单位[J].药物生物科技,2011,17(3):203-206.AndrewR.Reeves,IgorA.Brikun,WilliamH.Cernota,BenjaminI.Leach,MelissaC.Gonzalez,J.MarkWeber.Effectsofmethylmalonyl-CoAmutasegeneknockoutsonerythromycinproductionincarbohydrate-basedandoil-basedfermentationsofSaccharopolysporaerythraea[J].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Biothechnology,2006,33:600-609.YongWang,YiGuangWang,JuChu,YingpingZhuang,LixinZhang,SiliangZhang.ImprovedproductionoferythromycinAbyexpressionofaheterologousgeneencodingS-adenosylmethioninesynthetase[J].ApplMicrobiolBiothechnol,2007,75(4):837-842.李学志,钱江潮,陈云,杭海峰,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重组工业红色糖多孢菌优化红霉素发酵液组分[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3):152-155.狄轶娟,李力雄,费敏锐,陈照章.基于VB的红霉素发酵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J].仪表技术,2009,5:9-11.施敏敏.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控制技术[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9,28(7):18-22.[12]XiangZou,WeiZeng,ChangfaChen,XiachangQi,JiangchaoQian,JuChu,YingpingZhuang,SiliangZhang,andWanjunLi.FermentationOptim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ofRecombinantSaccharopolysporaerythraeaStrainsforImprovedErythromycinAProduction[J].BiotechnologyandBioprocessEngineering,2010,15(6):959-968.[13]陈昌发,齐霞昌,钱江潮,庄英萍,储炬,张嗣良•供氧对红霉素基因工程菌ZL1004发酵液组分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11):659-663.宋小锋,许平辉,周桂香,原增艳,王玉玺,吴坤.红色糖多孢菌变温发酵生产红霉素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34(12):722-725.XianzhongDai,WanchengWang,andYuhanDing.EstimationofSomeCrucialVariablesinErythromycinFermentationProcessBasedonANNLeft-Inversion[J].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6,3973:1085-1090.崔亚放.陶瓷膜集成技术处理红霉素发酵液实验研究[J].科技传播,2010,上:87-88.[17]陈涛,曾庆轩,冯长根,李明愉.阴离子交换纤维在红霉素发酵液脱色中的应用[N].科技导报,2011,29(14):18-21.齐霞昌,陈昌发,钱江潮,储炬,庄英萍,张嗣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红霉素发酵液组分[J]•分析与检测,2009,35(7):151-154.张宇,龚文静,沈以凌,苗秀珍.发酵液中红霉素的含量测定[J].中国酿造,2011,5:137-140.虞军,秦书经.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10-560.沈江涛,戴季煌,虞军.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35-710.陈伟,王刚.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11-433.石荣华.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10-560.刘俊国,赵国群.生物产品分离设备与工艺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3-107.刘俊国,赵国群.生物产品分离设备与工艺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80-311.致谢这次的设计总体上比较成功,这离不开佟明友老师和王战勇老师及高婵娟学姐的帮助。本论文是在我敬爱的佟老师和王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进行设计的选题,参考文献的筛选,外文的翻译,CAD的学习及图纸的绘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