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群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群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群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群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群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是近三年中考考查的一种新形式,古诗文群文阅读代表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对于传统的单篇阅读而言,古诗文群文阅读以“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思考”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组建形式有以下几种。依据同一作者组建的古诗文群文阅读,依据同一意象组建的古诗文群文阅读;依据同一主题组建的古诗文群文阅读(一)作品风格:一.陶渊明1.陶渊明善于以白描及写童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其作品语言质朴自然,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2.其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农村的生活情景,往往寄富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以及对太平杜会的向往。二.刘禹锡1.刘禹锡的山水诗黹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阅景象。

2.他的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刘禹锡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

3.他的辞赋多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之感便成了其重要主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其中。三.范仲淹1.范仲淹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优国忧民的情怀;或记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情,展现白己的人格操守。

2.范仲淹的词风格诚挚真切、婉丽动人。

3.散文创作上,他的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四.苏轼1.豪放风格,他将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理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苏轼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3.婉约风格。苏轼的婉约风词作感情纯正深婉,格调高远。【考点研究】(一)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古诗和文言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古诗和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解题关键:审明题意——分辨事件——辨明情感答题重点:据事求理,结合古诗和文言文分析。①吃透要求,全面概括。②积累用词,抠文提炼。③多点概括,避免重合。(二)探寻事件原因解题关键:厘清因果答题重点:据文究因①理清角度,概括原因。②分清层次,准确转译。③因果验证,调整表述。(三)议论评价型。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释】①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孟。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C)A.首联从远近两个角度描绘匡山的美景:近处,晨光初露,翠峰环簇,山色斑斓,美景如画,不禁心情舒畅;远处,晨风轻拂,摇动藤蔓,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B.颔联是一幅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热闹喧腾之感。C.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D.这首七绝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李诗飘逸豪放的特色。【答案】A.有误,远处,晨光初露,翠峰环簇,山色斑,美景如画,不禁心情舒畅;近处,晨风轻拂,摇动藤蔓,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B.有误,颔联描写的是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D。清新自然的特点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4分)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十岁通诗书,苏颊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天宝初,白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召入,而白已醉,使高力士脱靴,左右以水碛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力士素贵耻之擿①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月夜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得阳。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①擿(tī)∶挑剔,指摘。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李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苏顽担任益州长史时,看见李白觉得非常惊异,说:“这个青年是天资英才特异卓群,如果再稍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了。”然而李白爱好纵横家的术数,学击剑,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到了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道:“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且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美汤,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心中很有感触,想要让李白作演奏的诗歌,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让高力士替他脱鞋,左右待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他提起笔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高力士平时为朝中显贵,把这事当作耻辱,于是就挑剔他诗中内容,用以把杨贵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后来李白恳切请求引退山林,玄宗皇帝就把金银堂赐给他,让他回去。

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国庐之间。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他即逃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来说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曾游并州,见到郭子仪,郭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曾犯法,李白救了他,让他免受处罚。以至这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恰逢遇上大赦,又回浔阳。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李白已经死了,终年六十多岁。10.下面对文字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2分)(D)A.“会赦”中的“会”有“相遇”之意,此处引申为“恰逢”。B.“尝”有“吃”、“试验”、“经历”、“曾经”等义项,“尝月夜乘舟”中的“尝”应为“曾经”之意。C.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D.“召入,而白已醉”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而”含义相同。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A.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B.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C.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D.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3分)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答案】李白自己明白(他自己)不能被(皇帝的)亲信和(皇帝常常)接近的人所容纳,所以(他)更加的桀骜放纵不注意个人的行为修养。13.请结合本文及前面李白写的诗《别匡山》,分析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答案】有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气慨,轻财重施,桀骜放纵不注意个人的行为修养。古诗文群文阅读夜泊水村①〔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②犹堪绝大漠③,诸君何至泣新亭④。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释】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②老子:陆游自称,犹言老夫。③绝大漠:横渡大沙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④泣新亭:西晋亡后,士族大臣常到新亭饮酒,因河山沦陷而落泪,只有丞相王导怒斥其应收复神州,不能像亡国奴那样哭泣。【参考译文】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B.“双鬓向人无再青”,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白发无法再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C.尾联点破诗歌题面,想象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痛苦之情。D.全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8.C“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痛苦之情”有误,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9.请结合诗歌内容完成表格。(4分)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诗句典故作用我发现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有:②太息燕然未勒铭燕然勒功①诸君何至泣新亭泣新亭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9.①一方面表现金人未灭、国土沦丧的沉痛;另一方面表现诗人被弃置、不能像窦宪一样大显身手、为国立功的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②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简洁精练,内涵丰富。(以上典故的作用中任答2点得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时龙大渊、曾觌①用事,游为枢臣②张焘言:“觌与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③,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④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⑤。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宋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四》节选)【注释】①觌(dí)。②枢臣:宰辅重臣。③颓放:志气消沉,行为放纵。④檄(xí):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⑤祠:祠禄的简称,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参考译文】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仁郎。当时龙大渊和曾觌二人在朝中执掌大权,陆游对宰辅重臣张焘说:“曾觌、龙大渊招揽大权,私植党羽,惑乱皇上的圣德,您在今天不指出,以后将把他们去除不了了。”张焘立即报告给皇上,皇上问这话是谁说的,张焘说是陆游说的。皇上大怒,把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范成大担任四川统帅,陆游担任参议官,用文字(与范成大)交往,不受礼法的拘束。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再召入见,皇上说“你笔下的功夫很是了得,能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不是他人所能达到的。”让他做了军器少监。嘉定二年,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10.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C)(2分)A.“遽”有“报信的快马”“突然”“惊惧”“立刻”等义项,“焘遽以闻”中的“遽”应为“立刻”之意。B.“拨义仓振济”与“扶危济困”中的“济”含义相同。C.“范成大帅蜀”与“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中的“帅”字意义相同,都是“将领”的意思。D.“卿笔力回斡甚善”中的“卿”,是古代君王对臣的爱称。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2分)A.觌与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B.觌与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C.觌与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D.觌与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3分)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12.陆游担任参议官,用文字(与范成大)交往,不受礼法的拘束。(得分点为:“为”1分;补充省略的部分1分;译出“不拘礼法”的被动句式1分)13.选文中有人用“颓放”二字来评价陆游,你赞同吗?请结合本文及前面陆游写的诗歌《夜泊水村》说明理由。(5分)13.不赞同,陆游并非志气消沉,行为放纵。(“不赞同”给1分,只表态无分析不给分)从“老子犹堪绝大漠”“一身报国有万死”中,可见陆游人至暮年仍有拳拳爱国之心和殷殷报国之志;(结合诗歌分析,2分);权臣私植党羽,陆游直言敢谏,刚正不阿;江西水灾,上奏朝廷,开仓赈济灾民,体恤百姓,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与范成大以文字交友,不拘礼节,才气超逸,豪放旷达。(以上三点,任答一点2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②随流俗作重阳。政③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骚人: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况:何况,更不肯。③政:同“正”。缘:因为。④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8.下列各选项对诗歌的赏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B)A.诗歌首联写出野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语气紧连,有更进一层的意思。B.颔联写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花香清馨,但面对野菊无人问津的处境,作者也表达出内心的隐忧。C.颈联两中“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D.整首诗写得脱俗、婉转,在对野菊的吟咏中,倾注诗人赞赏之情,也可看作是诗人的言志之作。B.有误,颔联意为: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肯为无人减妙香?”写出野菊不为他人欣赏,独自飘香的高洁傲岸情操。由此可知,面对野菊无人问津的处境,作者表现出钦佩赞许之情,并非“内心的隐忧”;9.品读诗歌,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诗句手法内容野菊的形象首联欲扬先抑无需文人吟咏,世人赏识①____颈联对比虽然半山碧绿更美,但是诗人②____尾联③____冷笑家养菊向他人寻求恩宠9①.不邀宠争光,保持天然本色②.再忙也要采摘一支来欣赏③.拟人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句赏析。第一、三空,尾联“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意为: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菊以人的情思,表达出野菊不屑与家菊为伍,对家菊以取得诗人吟赏为荣光行为的轻蔑,由此可见野菊的孤高自赏和超凡脱俗;第二空,颈联“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意思是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由此可知,虽然半山碧绿更美,但是诗人再忙也要采摘一支来欣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①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②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其知万里之高洁,欲因之以高己名,乃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遂恨于心。③卧家十五年,皆其韩侂胄国④之日也。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⑥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⑦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⑧,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⑨愤惋不食,手书八十四言,落笔而逝。④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子长孺。(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⑨边衅:边境上的争端。【点睛】参考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他知道杨万里高尚纯洁,像用杨万里来抬高自己的名声,于是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于是怀恨在心。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开禧二年,听说韩侂胄开启边境上的争端,悲愤得不吃饭,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文节”。其子名长孺。10.下面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B)A.“侂胄专僭日益甚”与“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益”都解释为“更加”。B.“落笔而逝”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的“而”的用法是一样的。C.“许”有“答应、应允”“赞许、称赞”“许多、许久”“地方”等义项,“许以掖垣”中的“许”应为“答应”之意。D.成语“怏怏不乐”中“怏怏”的本义为“心中郁闷,不高兴”,据此可类推“怏怏成疾”中“怏怏”也为此意。B.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落笔而逝”意思是写罢就去世了,“而”,连词,表承接,就。“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是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而”,连词,表转折,却。可见,两个“而”的用法不一样,而非“用法是一样的”。11.下列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B.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C.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D.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意思是:开禧二年,听说韩侂胄开启边境上的争端,悲愤得不吃饭。“开禧二年”时间名词,作状语,应在“年”后停顿;“闻韩侂胄撞开边衅”动宾结构,应在“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愤惋不食。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家里人知道他为国忧愁,凡是官府官吏来报告时政的,都不告诉他。重点词语:忧国:忧虑国事。凡:凡是。邸吏:古代地方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皆:都。告:告诉。13.乙文中杨万里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甲诗中“野菊”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乙文通过描写韩侂胄来侧面体现杨万里的品质,请概括韩侂胄的形象特点。13.杨万里拒绝韩侂胄以官位许诺,不给韩侂胄的南园题记。韩侂胄:滥用权力,挟私报复,贪功冒进,不顾百姓及国家利益【13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第一问:根据甲诗《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中“野菊”的形象是不邀宠争光,保持天然本色;找到②段“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其知万里之高洁,欲因之以高己名,乃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可知,杨万里拒绝韩侂胄以官位许诺,不给韩侂胄的南园题记。第二问:根据②段“侂胄恚,遂恨于心”和③段“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可知,韩侂胄滥用权力,挟私报复;根据③段“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开禧二年闻韩侂胄撞开边衅”可知,韩侂胄贪功冒进,不顾百姓及国家利益。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采桑子·彭浪矶①[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释】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前往两广途中,创作该词。[甲]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首中原已泪满襟。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分)A.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而“万里烟尘”、“泪满巾”写回首北望,这两句含蓄地抒发情怀,声情悲壮。B.“碧山对晚”、“枫叶芦根”这番景象,正是词人在国家残破、自己颠沛流离时的情绪反映。C.最后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这渐趋平缓的江波,恰恰也表现出词人平静的心情。D.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明丽。用“旅雁”、“汀洲冷”、“枫叶芦根”等典型的初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有误,“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B.正确。

C.有误,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D.有误,从“万里烟尘"“碧山对晚”等语句可知,这首诗的色调是苍暗的。故选:B。9.这首词的下阙写薄墓时分,泊舟矶岸,词人望见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一个“愁”字复杂而微妙,包含词人哪些感情?(4分)【答案】下片写词人望见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日落波平,营造了冷清黯淡的氛围,一个“愁”字复杂而微妙,表露了词人日晚夜冷,岁暮将至,波平舟阻,羁旅他乡,山河破碎的复杂心情。【乙】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非轻爵禄也。”乃固辞还山,临洛水而居,赏朝霞夕日。高宗即位,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敦儒又辞。绍兴二年,宣谕使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延臣亦多称其靖退①。诏以为右迪功郎,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②,翼宣③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渐,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④白首岩谷乎!”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⑤。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⑥。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上疏,请归山林,上许之。(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靖退:恭谨谦让。②侧席幽士:指谦恭以待贤者。③翼宣:辅佐宣扬。④栖茅茹藿:住在茅草盖的房子,吃着野草,意为过着贫苦的生活。⑤交通:交往,在这里指勾结。⑥节钺(yuè);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参考译文: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志向高洁,(他)虽然是平民,但是有在朝廷在民间都有声望。靖康年间,被召到京师,打算任命他为学官,朱敦儒推辞说:“麋鹿的天性,就喜欢自由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不是我的愿望。”坚持推辞回家了,隐居在洛水河边,

(过着)欣赏朝霞夕阳的生活。宋高宗即位,淮西部的使者说朱敦儒有文武的才能,就把他召来了。朱敦儒又推辞。绍兴二年,宣谕使说朱敦儒很了解治理国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的才能和谦让。于是皇帝又下诏让他担任右迪功郎,朱敦儒不肯受诏。他的老朋友劝他说:“如今天子把席子空出来等待贤能的人来做,希望能够振兴国家,谯定从蜀地被召来,苏库从浙地被召来,张自牧从长芦被召来,都是名镇京城,风动地方,你为什么偏要住茅屋吃青菜,在山里老死呢!”朱敦儒才醒悟,表示出山。到了京城以后,皇帝命他到偏殿会话,他的见解非常明畅。皇上很高兴,赐他进士出身,不久兼任兵部郎官,又升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赶上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朱敦儒提倡异端学说,和李光勾结。宋高宗说:“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如果这个人可以)是文臣的话就能升到传从,是武臣的话就能升到节钺。如果这个人不行,就算一条命也不能轻易给他。”朱敦儒于是上疏辞官还乡,被准许了。10.下表中对加点的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 (2分) 类型字词释义A.一词多义(实词)迁客骚人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迁”有“迁徙、升官、贬谪”等意思,这两个“迁”都为“贬谪”B.一词多义(虚词)其故人劝之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他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词类活用是金陵人,客此非轻爵禄也客居(名词活用动词) 轻视(形容词活用动词) D.古今异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与李光交通古义:迫近;今义:与“厚”相对古义:勾结;今义:交通运输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莫不声流天/京风动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B.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C.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D.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3分)乃固辞还山,临洛水而居,赏朝霞夕日。【答案】(朱敦儒)坚持推辞回家,面临洛水来安家,欣赏早晨的霞光与傍晚的落日。13.【乙】文记载了朱敦儒一生曾两度隐逸,请结合本文说说他两次隐逸的原因。他又曾应诏出仕为官,其原因在【甲】词和【乙】文中都有体现,请分别谈谈。(5分)【答案】第一次是不愿意当学官,“自乐闲旷”,“固辞还山”;第二次是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敦儒专立异论,“敦儒遂上疏,请归山林”;他又曾应诏出仕为官,其原因在【甲】词中表现为中原失守,国士同悲,他背井离乡,渴望收回故土,在【乙】文中体现为在亲朋的劝说下,幡然醒悟,因为“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出仕为官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留下好的名声。夏日南亭怀辛大①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词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②劳③梦想④。【注释】①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②中宵:一作“终宵”,整夜。③劳:善于。④梦想:想念。参考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9.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诗是一首写夏夜怀人的五言古诗,标题就交代了节令、地点及所怀念之人。B.诗的开头两句写夜晚降临,“忽”“渐”二字十分传神地写出了夕阳西下与月亮东升给人的感觉。C.古代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而诗的三、四句中,写诗人披散头发,无心梳洗,表现了诗人因身边知音寥落而无比落寞的心境。D.本诗情感丰富,先写诗人夏夜乘凉之感,再写欲抚琴却无知音共赏之恨,最后以对朋友之怀作结。C.有误,“披散头发,无心梳洗,表现了诗人因身边知音寥落而无比落寞的心境”表述错误,结合“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词敞”可知,诗人披头散发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净舒畅;10.“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写景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10.“送”,送来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荷风人的动作,微风拂来,送来阵阵香气,是那样的清淡细微;“滴”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富有动态感,衬托出环境的安静。“送”“滴”从嗅觉、听觉两角度来写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整首诗抒发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内心的寂寞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想念之情。【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一个“送”字不仅写出了风吹香来的情景,而且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似乎这香气是风儿特意送来,饱含情意和美感。“滴”字富有动感,再现了露珠从竹叶滑落到地面上的情景,有一种珠玉之感。这两个字从嗅觉、听觉上写出了风吹荷塘、竹林给人带来的美感和情韵,同时又暗示出周围环境的清幽,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安闲与隐隐的寂寞之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浩然,宇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①,喜振②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③,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④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⑤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⑥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节选自《新唐书·孟浩然传》)【注】①节义:义气。②振:同“拯”,拯救,救济。③伏:佩服。④采访使:官名,唐开元21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⑤遑恤:无暇顾及。⑥辟:bì,征召。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都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坐具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为什么害怕的还要躲藏起来?”下令让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但是我也从来没有弃用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请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一起喝了很多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A.“年四十,乃游京师”中的“乃”,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中的“乃”用法是相同的。B.“维以实对”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中的“对”意思是不同的,前者可译为“正确”,后者为“对着”。C.“朝宗怒,辞行”,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